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掌握物联网在农业灌溉中的应用概况,梳理未来农业灌溉的重要发展方向,进一步提高农业灌溉效率和水平。【方法】采用文献计量的方法,分别在中国知网(CNKI)和WebofScience(WOS)数据库进行主题词和关键词搜索,采用Endnote X9和VOSviewer对文献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了发文量、机构、研究热点等,剖析了该领域发展现状,并对未来趋势进行展望。【结果】近年来,物联网在农业灌溉中的应用这一领域在国内外均得到快速发展,2011―2020年CNKI年均增加27.7篇,2020年发文量为300篇,2011―2021年WOS年均增加24.3篇,2021年发文量为280篇。国内方面,河北农业大学、北京农业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等是主要的研究机构,《节水灌溉》《农机化研究》等是主要发文期刊;2010年之前,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灌溉自动化方面,智能灌溉研究逐渐兴起;2011年至今,主要关注智能灌溉、水肥一体化、智能农机、智慧灌溉以及节水减肥和绿色发展等。国际方面,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系统、佛罗里达大学等是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机构,《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S...  相似文献   

2.
【目的】掌握非充分灌溉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方法】采用文献计量的方法,以2005-2018年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收录的在非充分灌溉领域发表的3 322篇文献为研究对象,从文献发表年份、文献类型与语种、学科领域和来源期刊、核心研究机构、国家或地区分布、作者以及关键词等方面的检索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2005-2018年非充分灌溉研究文献呈逐步增长趋势;②研究文献主要以期刊文献、英语文献为主;西班牙是发表非充分灌溉技术文献最多的国家;根据2个国家最少合作次数为15次,并且国家至少与3个国家有合作关系的标准,西班牙、美国、中国和意大利是在非充分灌溉领域与其他国家合作最为密切的国家;载文量最多的期刊是《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是伊朗的Sepaskhah教授;最具影响力的作者是西班牙的Elias Fereres教授;③非充分灌溉的研究区域主要集中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橄榄、玉米、小麦和番茄是非充分灌溉最主要的研究对象。【结论】本文研究所获信息可为从事非充分灌溉研究的科研人员确立研究方向、开展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提供信息和帮助。  相似文献   

3.
基于文献计量的农业节水领域研究现状及热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节水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热点.为了能够在总体上把握国际有关农业节水技术领域的研究现状、热点和发展趋势,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为数据源,对1992-2019年发表的农业节水技术相关的文献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①农业节水技术研究发展迅速,国际尤其是中国在该领域发文量均呈现快速增加趋势.②农业节水技术研究是一个多学科交叉领域,但其载文期刊分布相对集中.③西班牙在农业节水技术研究领域居世界领先地位,论文数量和质量均较高.中国和美国发文量分居第一和第二位,但论文篇均被引频次较低.西班牙高等科研理事会(CSIC)在该领域表现突出,论文数量和质量均最高.中国4所机构发文量进入世界前10位,分别是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河海大学,但4所机构发文质量均有待进一步提升.④灌溉方式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主要包括滴灌、喷灌、分根交替灌溉和加肥灌溉等.关于农业节水技术增产、增效机制方面的研究也是研究的热点,包括对碳氮代谢、水氮互作、植物激素等方面的研究.环境温度、温室气体排放等也是研究的热点.由此可以看出,有关农业节水的研究在国内外都属于研究热点方向,中国在该领域的整体表现突出,但是需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提高在该领域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文章基于文献计量学视角对2000—2019年的我国知识产权学术论文进行研究,分析了论文的发文时间分布、研究机构、作者分布、关键词等,利用文献可视化工具画图探讨了我国知识产权学术领域的研究热点,并对今后知识产权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以2007—2016年发表的EI期刊论文为对象,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农业机械领域的发文量、关键词、国家和研究机构进行了定量分析。揭示了该领域的论文产出规模变化趋势、热点研究主题、领先国家和领先机构。   相似文献   

6.
周前程  张鹏 《南方农机》2023,(18):98-100
【目的】乡村振兴视域下的区域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城乡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有利于促进城乡融合和区域一体化发展。【方法】课题组针对我国区域治理的现状进行多方面分析,基于文献计量法,运用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从年度发文量、研究作者、关键词热点等方面,对2013—2021年收录在CNKI的2340篇以区域治理为主题的有效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绘制出我国区域治理研究的科学知识图谱。【结果】1)区域治理发文量整体较多,呈逐年递增趋势;2)从事区域治理研究的学者正在建立合作关系,合作的条件已经具备;3)出现了南方日报、南开大学等核心研究机构,体现了研究领域的权威性;4)出现了区域治理、协同治理、治理、京津冀、大气污染等热点关键词,代表了区域治理的研究热点趋势。【结论】区域治理研究面广,拥有众多著名学者的研究作为支撑,已初具规模,未来几年仍然会保持热点趋势。但针对我国区域发展现状,研究视角单一、主要研究力量地域分布不均、研究体系尚未形成等客观问题仍有待解决。  相似文献   

7.
作物病害是我国主要农业灾害之一,严重危害作物生长发育,威胁粮食安全。为宏观掌握作物病害的发展动态,了解作物病害监测和预警的研究前沿和应用热点,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利用VOSviewer可视化软件,对2003—2022年间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收录的作物病害监测和预警研究的相关论文进行可视化分析,为作物病害研究者跟踪研究前沿、把握研究方向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作物病害监测和预警领域发文量整体呈现逐步上升趋势,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中国是作物病害监测和预警研究领域发文数量最多的国家,但研究成果质量需进一步提升;核心作者之间已形成固定的核心研究团队,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来自以黄文江、张竞成、康振生和Varshney为代表的研究团队;研究成果主要刊载在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Plant Disease和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期刊上;发文的主要机构有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局、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抗病基因育种、PCR诊断作物病害、卷积神经网络和深度学习分类作物病害和遥感监测作物植被指数是近2...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宁夏大学草业科学学科领域研究热点与整体能量分布,采用CiteSpace、Excel等软件对近20年宁夏大学草业科学学科发表的503篇CNKI期刊文献进行了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宁夏大学草业科学学科发展分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发文量逐年递增,核心作者群体数量稳定;研究机构力量主要集中于宁夏大学农学院;形成天然草地、人工草地和饲草料加工3个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9.
哈尼梯田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其研究领域因突出的农耕文化和生态系统而备受关注。为揭示哈尼梯田研究主题的发展脉络及热点内容,本文以CNKI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为基础,筛选出2000-2021年间发表的368篇论文,应用文献计量法从论文数量、学科分布、核心作者、研究机构和研究热点进行可视化分析统计。结果表明:从整体发展上看,哈尼梯田领域的相关研究已经步入稳定发展阶段,发文数量趋于平稳下降,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工程、旅游、文化学科中,研究作者主要分为三大团体,研究机构之间缺乏合作;从研究内容上看,研究内容丰富、层次多元,主要关键词有“农业文化遗产”、“文化景观”、“可持续发展”、“农耕文化”、“保护与发展”等,按照发展脉络可将哈尼梯田研究领域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萌芽期(2000年-2005年)、第二阶段是发展期(2006年-2016年)、第三阶段是稳定期(2017年至今);从研究趋势上来看,国内关于哈尼梯田的研究热点集中在梯田文化、自然地理特征、灌区、水利、文化景观、生态旅游等内容,并向旅游影响、传统村落、遗产保护的领域扩展。  相似文献   

10.
朱美海  施树 《南方农机》2023,(24):91-95+100
【目的】关于乡村产业振兴的研究成果丰富,但尚无文献对乡村产业振兴研究成果进行文献计量分析。【方法】课题组以CNKI数据库中核心期刊、CSSCI和CSCD的乡村产业振兴研究文献为样本,借助CiteSpace对1995—2023年的1 030篇有效文献进行知识图谱分析。【结果】1)2018年起,我国乡村产业振兴研究发文量总体呈现迅速增长趋势,年发文量均超过100篇;2)作者合作网络密度为0.001,作者数量较多,但作者发文数量普遍较少,作者之间的合作不紧密;3)机构合作网络密度为0.001 2,研究机构主要是高校和科研院所,高校是研究的主力军,但研究机构间的合作不密切;4)研究热点主要聚焦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产业融合、金融赋能乡村产业振兴、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振兴、产业扶贫与乡村产业振兴有效衔接四大主题;研究前沿包括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民族地区乡村产业振兴等方向。【结论】本研究清晰展示了乡村产业振兴的研究概况,可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了更好认识和了解《排灌机械工程学报》,2021年9月25日,在创刊40周年之际,基于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利用文献计量法,统计分析了2010—2020年《排灌机械工程学报》刊载的论文情况,总结论文、作者及影响力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1年间总载文量1 853篇,年载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论文篇幅也明显变长;栏目基本稳定,泵理论与技术为特色栏目,发表论文最多,占36.10%;篇均引文14.24条.作者群分布广泛,主要来自高校,第一作者最多来自江苏大学,占28%,海外论文占4.05%,跨单位的合作和团队协作越来越多,篇均作者4.71人,独立作者仅占1.35%.刊载论文具有鲜明的学科特点,关键词“数值模拟”“离心泵”“压力脉动”“空化”“产量”出现频次位居前五.期刊总被引频次保持增长趋势,影响因子和篇均被引频次处于较高的水平.研究结果客观展示了《排灌机械工程学报》更名以来办刊历程和学术影响,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排灌机械行业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可为读者和相关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2.
基于水利统计数据,分析了近10 a中国节水灌溉应用分布,发现东北以喷灌为主,西北以微灌为主,华北以低压管灌为主,华东以渠道灌溉为主,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节水灌溉仍有50%发展空间,喷灌技术占比与欧美国家相比仍然偏低.总结回顾了中国喷灌机发展历程、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从国家政策引导、智慧农业发展、农业种植结构变化和盐碱地耕地改造4个方面,分析了在资源环境约束挑战下中国喷灌机的发展机遇.阐明了喷灌的优势和不可替代作用,指出随着中国高标准农田建设及农业规模化经营稳步推进,喷灌机性能及功能不断增强,使以往喷灌的局限性逐步转变成发展优势.最后从补齐农业全程机械化短板、水肥药一体化作业新模式和无人化智能化方面展望了中国喷灌机未来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不同灌溉水分生产率指标的时空变异与相关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灌溉系统中的不同灌水量作为投入,建立毛灌溉水分生产率(Pg)、渠系灌溉水分生产率(Pc)及净灌溉水分生产率(Pn)指标;收集全国443个主要灌区1998年、2005年及2010年的数据资料,分析了中国灌溉水分生产的时空变化规律及指标间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3个指标的全国均值分别为1.361、2.532及2.989 kg/m3;各省区的3个指标均随时间呈增加态势,直辖市的增幅较大而长江流域粮食主产区较小;代表年各灌溉水分生产率指标在空间上均表现为明显的聚集现象,高值省区以黄淮海平原为核心集中分布,华南、西北及东北则密集了低值省区;Pg、Pc及Pn两两之间均呈现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决定系数均大于0.90。3个指标中的任一指标均可代表省区灌溉水分生产率在全国的排序位置。  相似文献   

14.
对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领域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可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依据和参考。以CNKI数据库2010—2021年收录的1 363篇核心和CSSCI期刊文献为基础,利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国内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领域研究进展、热点及热点主题演变展开分析,进而提出研究展望。结果表明: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领域发文量呈现“前期相对平缓、后期数量突增”的总体趋势,作者与机构合作则表现出“局部集中、整体分散”特点。农业现代化、农业绿色发展、农业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是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领域的4大研究热点。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热点呈现出“围绕农业现代化的经典主题向以农业高质量为核心的新兴主题”演化的阶段性特征。因此,未来应加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领域基础理论研究,更多关注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等热点问题,注重多领域跨学科的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15.
pp模型在甘南县节水灌溉模式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甘南县节水灌溉模式决策问题,采用高维降维技术——投影寻踪分类模型(PPC),利用基于实数编码的加速遗传算法(RAGA)优化其投影方向,将多维数据指标(样本评价指标)转换到低维子空间,根据投影函数值的大小评价出样本的优劣,从而做出决策,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模糊综合评判中权重矩阵取值的人为干扰,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为节水灌溉模式决策及其它评判决策问题提供一条新的方法与思路。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世界上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最贫乏的13个国家之一,水是农业的命脉,水资源的严重不足,使我国农业发展面临非常大的挑战。发展节水灌溉技术是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的必然选择。为了解我国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现状和研究进展,本文通过综合分析国内外节水灌溉技术现状,梳理我国目前主要的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总结我国在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现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Water shortage is the major bottleneck that limi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n north China. Crop physiological water-saving irrigation methods such as temporal (regulated deficit irrigation) and spatial (partial root zone irrigation) deficit irrigation have been tested with much improved crop water use efficiency (WUE) without significant yield reduction. Field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1) spatial deficit irrigation on spring maize in arid Inland River Basin of northwest China during 1997–2000; (2) temporal deficit irrigation on winter wheat in semi-arid Haihe River Basin during 2003–2007 and (3) temporal deficit irrigation on winter wheat and summer maize in Yellow River Basin during 2006–2007. Results showed that alternate furrow irrigation (AFI) maintained similar photosynthetic rate (Pn) but reduced transpiration rate (Tr), and thus increased leaf WUE of maize. It also showed that the improved WUE might only be gained for AFI under less water amount per irrigation. The feasible irrigation cycle is 7d in the extremely arid condition in Inner River Basin of northwest China and less water amount with more irrigation frequency is better for both grain yield and WUE in semi-arid Haihe River Basin of north China. Field experiment in Yellow River Basin of north China also suggests that mild water deficit at early seedling stage is beneficial for grain yield and WUE of summer maize, and the deficit timing and severity should be modulated according to the drought tolerance of different crop varieties. The economical evapotranspiration for winter wheat in Haihe River Basin, summer maize in Yellow River Basin of north China and spring maize in Inland River Basin of northwest China are 420.0 mm, 432.5 mm and 450.0 mm respectively. Our study in the three regions in recent decade also showed that AFI should be a useful water-saving irrigation method for wide-spaced cereals in arid region, but mild water deficit in earlier stage might be a practical irrigation strategy for close-planting cereals. Application of such temporal and spatial deficit irrigation in field-grown crops has greater potential in saving water, maintaining economic yield and improving WUE.  相似文献   

18.
人民胜利渠灌区适宜井渠用水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合理利用灌区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改善灌区生态环境,以人民胜利渠灌区为例,在对灌区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及其水位动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将地下水模拟模型与GIS技术进行结合,并设置8个情景方案,预报了灌区5 a后地下水位变化趋势,并提出了灌区适宜的井渠用水比。结果表明,目前灌区地下水位呈不断下降趋势,削减灌区地下水开采量对地下水位的恢复有明显的作用。平水年削减10%的地下水开采量,人民胜利渠灌区井渠用水比例调整为1/0.78,上游调整为1/1.24,中游调整为1/0.85,下游调整为1/0.41,灌区机井数从原来的20 261眼削减到14 315眼,可以基本实现地下水的采补平衡。  相似文献   

19.
Remote sensing combined with an ability to look deeper than the soil surface is currently high in demand.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hrough scaling down the amount of soil data from a saline irrigation water experiment to see if one can still capture the essential soil salinity depth trends within the data, to a level that can enhance the ability of remote methods. A saline irrigation experiment with 6 water qualities was conducted for 8 years on 1.2 ha of vineyard land near Robertson in the Western Cape Province of South Africa. Soil water was sampled at regular intervals at 5 depths between 0.15 and 1.2 m with suction cup lysimeters at a fixed time following each irrigation.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of the soil water (ECsw) was determined after sampling. Data collected over the full 8-year period were investigated for depth trends in ECsw, seeking trend lines with lowest polynomial order that were still significantly predict the salinity profile. At all treatment levels a first order polynomial equation, fitted to the salinity profiles, significantly predicted the salinity trends. The ECsw value at only two depths could therefore be used to calculate total salt accumulation and soil water quality below the root zone. The implication is that considerable value can be obtained from minimal measurements both in estimating salt accumulation in the soil profile and predicting water quality in return flow from saline irrig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