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分析李属主要种果实糖酸含量及构成特点,为李品种资源品质性状的科学评价、挖掘优异种质和育种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应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对李属8个主要种、3份新疆野生欧洲李和4份李杏杂交种等共57份代表品种的果实糖酸组分、含量进行检测。【结果】(1)李果实中的可溶性糖包括蔗糖、葡萄糖、果糖和山梨醇;蔗糖含量在供试品种间差异显著,樱桃李(Prunus cerasifera Enrhart)、美洲李(P.americana Marsh)、黑刺李(P.spinosa L.)和野生欧洲李(Wild type of P.domestica L.)不含蔗糖,欧洲李(P.domestica L.)、加拿大李(P.nigra Ait.)和李杏杂交种蔗糖含量居中(12.78—20.25 mg·g-1 FW),而杏李(P.simonii Carr)、中国李(P.salicina Lindl.)和乌苏里李(P.ussuriensis Kov.et Kost.)蔗糖含量较高(37.55—57.83 mg·g-1 FW);欧洲李、野生欧洲李和黑刺李果实糖组成共同特点是葡萄糖为主,山梨醇次之;供试种中,杏李总糖含量最高,其次是中国李、乌苏里李和欧洲李,樱桃李最低。(2)欧洲李果实中以奎宁酸和苹果酸为主,占总酸含量的93.12%,而其他种均以苹果酸为主,占总酸的比例在63.24%—96.05%,其中樱桃李、美洲李、加拿大李、黑刺李和野生欧洲李等果实中除苹果酸外还有较高含量的奎宁酸;供试种中樱桃李总酸含量最高,其次是野生欧洲李和黑刺李,乌苏里李最低。(3)供试李果实糖酸含量的前3个主成分(PCs)累积方差贡献率为71.26%,直观反映了各品种和类型果实糖酸含量的构成特点。【结论】供试李属栽培种类型(欧洲李除外)以蔗糖为主,其次是葡萄糖和果糖,苹果酸是主要有机酸。野生种类型不含蔗糖,以葡萄糖、果糖和山梨醇为主,苹果酸为主要有机酸,奎宁酸次之。主栽类型中欧洲李果实糖酸组成有别于其他种/类型,以葡萄糖和山梨醇为主,奎宁酸和苹果酸是主要的有机酸组分;而中国李糖组分以蔗糖为主,其次是葡萄糖和果糖,苹果酸是主要的有机酸组分,由此形成二者不同的风味。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6个日中性草莓品种开展主要经济性状测定与分析,为育种亲本选配和生产上品种选择提供性状信息。【方法】2个自育品种(‘秋怡’和‘秋香’)穴盘苗和4个美国品种(‘Monterey’,‘Portola’,‘Albion’和‘San Andreas’)裸根苗于2015年10月7日定植,深沟高畦双行定值,植株通过滴灌获得全营养肥。植株于次年3月初开始开花,鲜果从5月初开始采收至12月中旬止。期间对各品种夏季花量(单株花序数、单花序花朵数和单株花朵数)、果实产量(果实总产量,商品果产量,小果产量,畸形果产量及果数)、果实硬度、果实表面颜色和果实糖酸含量等经济指标进行测定。【结果】各主要经济指标在品种间存在显著的差异,不同的基因型是造成性状差异的主要原因; 2个自育品种商品果产量达到美国品种的产量水平,可溶性糖含量高,有机酸含量低,但果实硬度低,适宜作为鲜食品种育种亲本和鲜食栽培; 4个美国品种普遍有机酸含量和果实硬度高,适宜作为加工品种育种亲本和加工用栽培。【结论】该研究为育种者育种亲本选配和生产上品种选择提供了有益的性状信息。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对不同番茄品种‘吉丰715’‘中杂109’‘KT318’‘普拉达’在新疆和田地区沙土栽培中生长性状差异进行研究。对各番茄品种生长特性、产量性状、果实品质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在沙土栽培中生长前期性状表现差异不显著,生长后期株高、座果数量、产量表现差异较大,其中‘KT318’‘普拉达’两个品种在生长习性、生长性状、产量性状、果实营养品质及口感方面均表现优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引进欧洲李品种在阿克苏的开花生物学特性,为欧洲李的丰产优质栽培奠定基础.[方法]调查‘斯坦勒’、‘法兰西’、‘女神’3个欧洲李品种的在阿克苏地区开花物候期、花器官形态特征、花粉量、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结果]3个欧洲李品种的花期集中在4月初,花期持续时间为9~10 d,单花花药数平均28.48枚/蕾,单花花粉量平均值是28 700.0粒,花粉萌发率平均是27.4%,中长花柱花平均比率为86.75%;3个品种欧洲李的花瓣形状、颜色,花药、花萼颜色子房着生方式和花类型都基本上一致.3个欧洲李品种在开花当天柱头可授性变强,之后渐渐变弱.‘女神’的可授时期比较长,可持续5d.[结论]‘斯坦勒’的单花花粉量和花粉萌发率较高,比较适合作为授粉树.而‘女神’和‘法兰西’的完全花比例都比较高,单花花粉量或者花粉萌发率较低,不适合作为授粉树.3个品种的花期相近,‘斯坦勒’可为其他2个品种授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引进欧洲李品种在阿克苏的开花生物学特性,为欧洲李的丰产优质栽培奠定基础。[方法]调查‘斯坦勒’、‘法兰西’、‘女神’3个欧洲李品种的在阿克苏地区开花物候期、花器官形态特征、花粉量、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结果]3个欧洲李品种的花期集中在4月初,花期持续时间为9~10 d,单花花药数平均28.48枚/蕾,单花花粉量平均值是28 700.0粒,花粉萌发率平均是27.4%,中长花柱花平均比率为86.75%;3个品种欧洲李的花瓣形状、颜色,花药、花萼颜色子房着生方式和花类型都基本上一致。3个欧洲李品种在开花当天柱头可授性变强,之后渐渐变弱。‘女神’的可授时期比较长,可持续5 d。[结论]‘斯坦勒’的单花花粉量和花粉萌发率较高,比较适合作为授粉树。而‘女神’和‘法兰西’的完全花比例都比较高,单花花粉量或者花粉萌发率较低,不适合作为授粉树。3个品种的花期相近,‘斯坦勒’可为其他2个品种授粉。  相似文献   

6.
为筛选出综合果实品质优良的草莓品种,丰富草莓栽培、育种、加工及利用依据,以山西省内16个草莓品种品系为试材,测定其外观性状、营养物质及酚类物质含量等果实品质因子,并采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以及主成分综合评分法进行比较和评价。研究表明,主成分分析可将草莓果实的9个品质因子简化为酚类构成因子、外观品质构成因子和营养构成因子3个类型的因子,其可反映81.0141%的原始数据信息量;16个草莓品种品系中,‘枥乙女’、‘章姬’和‘06-2-8’综合品质最佳,而‘温塔娜’、‘甜查理’和’05-1-5’综合品质最差,直观分析无法全面地对多个草莓品种品系的果实品质进行比较,说明草莓果实品质分析有必要运用科学的数学方法,减少主观片面性。  相似文献   

7.
蜡梅为特产我国的优良观赏树种,栽培历史悠久、面积广泛,各地培育出众多的优良品种。在对合肥地区蜡梅品种资源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蜡梅品种国际登录的基本条件,筛选出‘三河檀香’‘十八瓣’‘庐州浅晕’‘合肥素心’和‘素心金蝶’5个蜡梅品种。按照"国际蜡梅品种登录记载表"内容进行信息记载,并进行品种国际登录申报。同时对其观赏性状、品种典型特征和花期物候进行了着重研究,并进行了扩繁。  相似文献   

8.
为综合评价不同甜瓜品种的品质差异,以天津市西青区设施栽培的‘绿宝石二号’‘羊角蜜’‘博洋九号’3个不同薄皮甜瓜品种果实为试材,对甜瓜的外形性状(果形、大小、质量、果形指数、果皮颜色、果实硬度、果肉厚度、果皮厚度)及品质性状(可溶性糖、可滴定酸、糖酸比、维生素C、可溶性固形物、感官评价)指标进行了测定,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果实品质进行综合评价,建立甜瓜果实品质评价模型,筛选适宜天津市西青区种植的甜瓜品种。结果表明,经因子分析并基于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共提取2个主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达100%。因子分析综合得分模型显示,薄皮甜瓜综合得分排名为‘羊角蜜’>‘博洋九号’>‘绿宝石二号’,本研究可为天津设施栽培甜瓜品种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郑州市农林科学研究所基地引进‘香妃’、‘夏黑’、‘醉金香’、‘巨玫瑰’、‘高妻’、‘阳光玫瑰’、‘红宝石无核’7个葡萄品种,通过对其物候期、果穗性状、果实性状等综合表现进行调查分析,以期为郑州市葡萄引种栽培推广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夏黑’可作为早熟品种扩大推广,‘高妻’可作为中熟品种大面积推广,‘阳光玫瑰’可作为晚熟品种推广,‘香妃’、‘醉金香’、‘巨玫瑰’、‘红宝石无核’均需在根据市场需求情况进行相应的栽培推广。  相似文献   

10.
通过‘台农16号’5年多的引种栽培管理等试验,对比当地主栽品种‘巴厘’的植物学特征、果实质量性状、主要经济性状等表现,总结出其主要栽培技术要点。调查结果显示,‘台农16号’菠萝平均单果质量1.65k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7.8%,商品果率98.25%,果实的综合性状明显优于当地主栽品种‘巴厘’,适宜在广西西南地区生产种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中国李资源丰富、分布广泛。更好地明晰不同来源中国李栽培品种的多样性、遗传结构差异以及与同域近缘种的关系,将有利于明确中国李驯化扩散历程以及近缘种在栽培驯化过程中的作用,促进中国李地方品种资源的深入挖掘和新品种的选育。方法 利用均匀分布于基因组的22对SSR分子标记,采用荧光毛细管电泳检测技术对48份种质进行基因分型,其中包括38份不同来源的中国李种质、10份变异类型或近缘种。通过GenAlEx 6.41软件评估22对SSR引物的多态性,对参试种质按不同来源分析遗传多样性;利用NTSYS-pc 2.1软件构建48份材料的树状聚类分析图;并根据贝叶斯模型的Structure 2.2软件分析不同居群间的遗传结构差异。结果 基于48份供试材料的数据,22对SSR引物等位变异范围为3—21个,平均每个位点检测到13.54个;总共检测到298个等位变异,其中有51.8%的等位变异属于稀有等位变异。在不同居群间进行比较,根据平均有效等位变异(Ne)、平均Shannon’s多样性指数(I)、观察杂合度(Ho)和期望杂合度(He)可以看出,南方品种群的多样性最高,其次为东北品种群;而杏李的多样性最低,且明显低于华北品种群。通过分子方差分析,认为中国李的多样性有69%的遗传变异来源于居群内,仅有31%的遗传变异来源于居群间。基于遗传分化系数和Nei’s遗传距离的数据比较,认为不同居群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同时不同地理来源种质间存在适当的基因交流。树状聚类分析暗示国外育成品种与我国南方品种群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而华北品种群与杏李关系密切;东北品种群与乌苏里李关系紧密。群体结构分析可以将栽培中国李种质资源划分为南方小果脆肉品种群、南方大果品种群(包括国外育成品种)、华北品种群和东北品种群。结论 我国南方地区中国李的多样性最为丰富,按东北品种群、国外品种群、华北品种群顺序依次降低。东北品种群为了提高适应性融入了乌苏里李基因;杏李是从华北品种群中高度驯化后的特化类型,且该类型通过无性繁殖保存了其高度杂合性状态。我国南方江浙地区的大果型种质对国外育成品种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由禾谷镰刀菌复合种引起的赤霉病是全世界最重要的小麦病害之一,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受病原菌侵染的籽粒还会产生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为主的毒素,进一步威胁人畜健康.抗赤霉病品种选育与应用是解决小麦赤霉病及毒素危害的有效途径,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抗赤霉病育种研究,70年代成立全...  相似文献   

13.
With the changes of climate and cultivation systems, the Fusarium head blight (FHB) epidemic area in China has extended since 2000 from th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to the north and west winter wheat region. Breeding for FHB resistance in wheat is an effective way to control the disease. Chinese wheat breeders commenced research on FHB in the 1950s. Sumai 3, Ning 7840, Yangmai 158, Ningmai 9 and other cultivars with improved FHB resistance were developed through standard breeding methods and widely applied in production or breeding programs. In addition to intervarietal crosses, alien germplasm was used to improve FHB resistance of wheat. Addition, substitution and translocation lines with alien chromosomes or chromosome fragments were created to enhance FHB resistance. Somaclonal variation was also used to develop a FHB resistant cv. Shengxuan 3 and other cultivars with moderate resistance to FHB were released by such methods. QTL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for FHB resistance were characterized in cultivars originating from China. The major QTL, Fhb1, was identified on chromosome 3BS in Sumai 3, Ning 894037, Wangshuibai and other Chinese resistant sources. Diagnostic molecular markers for Fhb1 have been applied in wheat breeding and breeding lines with improved FHB resistance and desirable agronomic traits have been obtained. However, breeding for FHB resistance is a long-term task, new technologies are likely to increase the efficiency of this process and better FHB resistance of new cultivars is expected to be achieved within the next decade.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野生阿魏蘑菌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鉴定和评价,为阿魏蘑优良品种选育提供基础材料和技术支持。【方法】 采用代料袋式栽培方式,按阿魏蘑常规栽培管理方式进行出菇试验,对比分析阿魏蘑菌株的主要农艺性状及其相关性。【结果】 能够正常出菇的菌株有16株,占总数的59.26%,菇型以掌形为主。各阿魏蘑菌株的生物学效率差异十分显著,在11.50%~55.99%。对照菌株Pl.x0002的生物学效率为38.83%,只有菌株Pl.x0047的生物学效率(55.99%)显著高于对照菌株Pl.x0002,产量增幅54.59%。Pl.x0009、Pl.x0028、Pl.x0052、Pl.x0061和Pl.x0083等5个菌株的生物学效率与对照相当,差异不显著。阿魏蘑菌株单菇重(产量)与菌盖厚度和菌柄直径具有较明显的相关性。【结论】 菌株Pl.x0047具有很好的农艺性状,具有很好的选育潜力,菌株Pl.x0009、Pl.x0028、Pl.x0052、Pl.x0061和Pl.x0083丰产性与对照相当,可以作为进一步人工选育的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15.
苦瓜虽然栽培历史悠久,但其育种及相关遗传基础研究起步较晚,落后于葫芦科其他主要瓜类蔬菜,目前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一是产量、品质、熟性、主要果实性状及其他相关经济性状等的遗传研究;二是抗病性及其遗传基础研究;三是DNA分子标记在苦瓜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近年来,许多学者采用品种提纯、有性杂交、杂种优势和诱变育种等方法,通过对耐冷凉、抗病、丰产、早熟、强雌系等苦瓜品种进行选育,育成一批表现较好的苦瓜品种,如大肉一号、桂农科一号和桂农科二号、玉5号、早优苦瓜、早绿苦瓜、农优1号、新科3号苦瓜、强雌品种 “Q11-2”和“屿强-2”等。由于苦瓜的遗传育种研究基础相对比较薄弱,今后应加强对苦瓜主要性状遗传规律的研究,如主要性状的表现、杂种二代及以上性状的分离比例、主要性状的遗传力等;加强对苦瓜种质资源的收集、鉴定、评价,尤其是从苦瓜发源地引进种质资源;加强苦瓜分子育种的研究,如指纹图谱数据库、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及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等方面;建立苦瓜高效组织培养再生体系和高效苦瓜遗传转化体系,采用分子育种手段进行种质资源创新或品种改良;利用化学或物理方法处理愈伤组织以获得抗病、耐冷凉育种材料,或利用花粉小孢子进行培养等。苦瓜发源地国家之间或与苦瓜栽培国家之间应加强合作与交流,共享部分苦瓜种质资源,为苦瓜育种提供更多的基因来源。  相似文献   

16.
苦瓜育种及相关基础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苦瓜虽然栽培历史悠久,但其育种及相关遗传基础研究起步较晚,落后于葫芦科其他主要瓜类蔬菜,目前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一是产量、品质、熟性、主要果实性状及其他相关经济性状等的遗传研究;二是抗病性及其遗传基础研究;三是DNA分子标记在苦瓜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近年来,许多学者采用品种提纯、有性杂交、杂种优势和诱变育种等方法,通过对耐冷凉、抗病、丰产、早熟、强雌系等苦瓜品种进行选育,育成一批表现较好的苦瓜品种,如大肉一号、桂农科一号和桂农科二号、玉5号、早优苦瓜、早绿苦瓜、农优1号、新科3号苦瓜、强雌品种"Q11-2"和"屿强-2"等。由于苦瓜的遗传育种研究基础相对比较薄弱,今后应加强对苦瓜主要性状遗传规律的研究,如主要性状的表现、杂种二代及以上性状的分离比例、主要性状的遗传力等;加强对苦瓜种质资源的收集、鉴定、评价,尤其是从苦瓜发源地引进种质资源;加强苦瓜分子育种的研究,如指纹图谱数据库、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及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等方面;建立苦瓜高效组织培养再生体系和高效苦瓜遗传转化体系,采用分子育种手段进行种质资源创新或品种改良;利用化学或物理方法处理愈伤组织以获得抗病、耐冷凉育种材料,或利用花粉小孢子进行培养等。苦瓜发源地国家之间或与苦瓜栽培国家之间应加强合作与交流,共享部分苦瓜种质资源,为苦瓜育种提供更多的基因来源。  相似文献   

17.
绣球花在园艺市场占有重要地位,中国作为绣球属的种质资源中心资源丰富却利用不足。为充分开发利用中国绣球属资源、培育优良园艺品种,笔者从绣球属植物在国内外的种质资源与概况、育种目标与育种形式、繁殖方式、栽培应用形式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并通过对比国内外绣球属发展进程指出国内绣球属研究存在着育种缓慢、野生资源利用不足、北方地区应用形式不足等问题;认为应着力加快国内绣球花育种进程,提升生产栽培技术,开发本土绣球属资源,从而增强中国花卉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占据自主权。  相似文献   

18.
黄银占是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应用核心种质育种理论育成的早晚兼用型优质常规稻新品种,2013 年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该品种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耐寒性中等,产量与对照种优优128(三系杂交稻) 相当。介绍了黄银占的选育过程、选育结果及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9.
条锈病是我国小麦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甘肃省特别是陇南越夏区危害严重,培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最经济有效且环境友好的措施。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育成333个抗条锈冬小麦新品种,在甘肃陇南小麦条锈病的持续控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陇南越夏区条锈菌毒性变异速度快,抗源材料及生产品种抗性保持时间短,病菌新小种出现与品种抗条锈病性丧失周而复始。介绍了甘肃陇南越夏区在中国小麦条锈病流行中的作用,回顾了主要抗源材料及生产品种抗条锈病性变异特点,总结了抗源利用及品种应用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及今后抗病品种(基因)的利用方向和现有品种的布局建议,旨在为持续控制该区域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重要的柑橘原产地之一,现有栽培面积和产量居世界首位。广东的气候和地理条件非常适宜柑橘生产,栽培历史悠久,主栽品种多为地方品种,产业特色明显,产业规模居全国前列。然而,目前柑橘生产上存在主栽品种品质退化、成熟期集中、品种结构不甚合理、品种改良滞后等问题,制约着广东柑橘产业健康发展。广东柑橘种质资源丰富,开展种质资源多样性分析评价,综合运用常规育种方法与生物技术手段,培育高产、抗逆、不同成熟期的优质新品种,是新时期广东柑橘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据不完全统计,广东共选育出金葵蜜橘、无籽砂糖橘、少核贡柑等33个柑橘新品种,品种不断更新换代,为全省柑橘产业发展和品种结构调整提供了有力支撑。回顾了广东柑橘产区分布情况和品种结构调整概况,介绍了广东柑橘种质资源多样性以及柑橘品种改良的主要方法,总结了广东柑橘新品种选育成绩,提出了广东柑橘品种改良中的存在问题,并进一步探讨了今后广东柑橘品种改良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