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究归芪益母复方制剂对产后奶牛血液氧化脂质的调节作用,以期进一步明确归芪益母复方制剂抗炎和抗氧化的作用机制,为归芪益母复方制剂在产后奶牛保健与疾病防治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体况相近、2~3胎次的健康待产荷斯坦奶牛15头,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n=7)和试验组(n=8),试验组奶牛产后灌服归芪益母复方制剂500 mL/头,连续灌服6 d,对照组奶牛每日灌服等体积饮用水。产后7 d晨饲前于尾静脉采集血液,制备血浆样本,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技术定量检测2组奶牛血浆中氧化脂质含量,分析2组奶牛血浆氧化脂质代谢轮廓的变化规律,筛选产后奶牛血液中的差异氧化脂质并进行代谢通路富集分析。【结果】2组奶牛血浆中共鉴定出44种氧化脂质,其中花生四烯酸及其代谢物18个、亚麻酸及其衍生物12个、二十碳五烯酸及其衍生物9个、二十二碳六烯酸及其衍生物4个、二十二碳五烯酸及其衍生物1个。产后7 d,试验组奶牛血浆中8种氧化脂质代谢轮廓较对照组发生显著变化(P<0.05,下同),其中5种脂质分子显著上调(VIP≥1,FC≥2),包括12-HETE、11-HETE...  相似文献   

2.
在黑龙江省某集约化奶牛场随机选取分娩当天年龄、体况和胎次相近的试验奶牛45头,分为试验组(Ⅰ和Ⅱ)和对照组(C),每组15头。试验Ⅰ组分娩后灌服500 m L丙二醇,Ⅱ组分娩后灌服300 m L丙二醇,时间在产后0、1和2 d,每天灌服一次,对照组不灌服。结果显示:灌服丙二醇后13 d,试验组奶牛血浆中BHBA含量极显著降低;灌服8 d后,GLU含量显著升高,NEFA、AST含量显著降低。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酮病发病率显著降低,奶牛输精次数、初配天数及配种天数奶显著地减少(P0.05)。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相比,奶牛酮病的发病率显著降低(P0.01)。  相似文献   

3.
【目的】在奶牛日粮中添加菊科植物黄花蒿乙醇提取物,研究其对瘤胃中乙酸、丙酸、丁酸等发酵指标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其对CLA合成的溶纤维丁酸弧菌Butyrivibrio fibrisolvens(B.fibrisolvens)和蛋白溶解梭菌Clostridium proteoclasticum(C.proteoclasticum)的影响,旨在阐明黄花蒿乙醇提取物对奶牛瘤胃发酵的作用,并从瘤胃层次探明其对牛奶中CLA合成的部分作用机制。【方法】选取15头体重为(600±29)kg、胎次2-3、泌乳期(158±3)d及泌乳量(22.8±1.8)kg·d-1相近的荷斯坦奶牛为试验动物,试验牛统一管理,自由采食、自由饮水;每天饲喂2次、挤奶2次(早上4:30、下午16:30)。试验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分为3组,分别是对照组和2个试验组,每组5头牛。试验1组黄花蒿乙醇提取物的添加量为96 g/(d·头),试验2组黄花蒿乙醇提取物的添加量为160 g/(d·头)。试验期40 d,前9 d为预饲期,10—40 d为正式期。【结果】奶牛日粮中添加黄花蒿乙醇提取物可以增加瘤胃中pH值,其中两个试验组pH值分别增加了2.63%和8.61%,但差异不显著(P0.05);添加黄花蒿乙醇提取物均降低了瘤胃中VFA的含量,除异戊酸和戊酸低剂量黄花蒿乙醇提取物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外,其余各组乙酸、丙酸、丁酸均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添加黄花蒿乙醇提取物均增加了瘤胃液相和瘤胃液混合物中B.fibrisolvens的相对百分比,差异显著(P0.05);降低了瘤胃固相中B.fibrisolvens的相对百分比,差异不显著(P0.05)。添加黄花蒿乙醇提取物均降低了瘤胃液相和瘤胃固相中C.proteoclasticum的相对百分比,差异显著(P0.05),增加了瘤胃液混合物中C.proteoclasticum的相对百分比,但是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奶牛日粮中添加黄花蒿乙醇提取物影响瘤胃发酵,对瘤胃不同内容物中B.fibrisolvens和C.proteoclasticum影响不同,总体趋势是增加瘤胃中B.fibrisolvens的相对百分比,降低瘤胃中C.proteoclasticum的相对百分比,有利于调控CLA的生成。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酵母硒对围产期奶牛代谢的影响,从代谢物变化的角度阐述其在分娩应激状态下的生物学作用。【方法】选择24头体况、胎次、年龄、体质量和预产期相近的健康围产前期奶牛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12头,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15 g/kg干物质的酵母硒,于产前21 d开始饲喂,分娩后当天停止饲喂。在产前21 d及分娩后6 h内尾静脉采血,使用EDTA抗凝并离心收集血浆。应用UPLCTOF/MS分析技术,在正负离子模式下对所有血浆样品进行代谢组学分析,数据经预处理后利用多维统计(包括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和单变量(t检验和差异倍数)分析方法,分析在产前21 d和分娩当天试验组和对照组奶牛血浆中代谢物差异性,以OPLSDA获得的VIP值gt;1和t检验中Plt;0.1为条件筛选差异代谢物。【结果】2组奶牛血浆代谢物在饲喂硒前差异不明显,饲喂硒后有19种差异代谢物。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奶牛在分娩后血浆中L苯丙氨酸、L亮氨酸、异亮氨酸、L谷氨酰胺、L缬氨酸、酪胺、酮亮氨酸和硫酸吲哚酚显著降低(Plt;0.05),甜菜碱、7甲基黄嘌呤、马尿酸、尿囊素和柠檬酸显著升高(Plt;0.05),L正亮氨酸、DL苯丙氨酸、乙二醇单乙醚和氧代己二酸呈降低趋势(0.05lt;Plt;0.1),L肌肽和苯乙酰甘氨酸呈升高趋势(0.05lt;Plt;0.1)。【结论】在分娩应激状态下,硒可能通过影响氨基酸、脂类和尿嘌呤衍生物的代谢,发挥着抗应激反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酵母硒对围产期奶牛代谢的影响,从代谢物变化的角度阐述其在分娩应激状态下的生物学作用。【方法】选择24头体况、胎次、年龄、体质量和预产期相近的健康围产前期奶牛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12头,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15 g/kg干物质的酵母硒,于产前21 d开始饲喂,分娩后当天停止饲喂。在产前21 d及分娩后6 h内尾静脉采血,使用EDTA抗凝并离心收集血浆。应用UPLCTOF/MS分析技术,在正负离子模式下对所有血浆样品进行代谢组学分析,数据经预处理后利用多维统计(包括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和单变量(t检验和差异倍数)分析方法,分析在产前21 d和分娩当天试验组和对照组奶牛血浆中代谢物差异性,以OPLSDA获得的VIP值gt;1和t检验中Plt;0.1为条件筛选差异代谢物。【结果】2组奶牛血浆代谢物在饲喂硒前差异不明显,饲喂硒后有19种差异代谢物。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奶牛在分娩后血浆中L苯丙氨酸、L亮氨酸、异亮氨酸、L谷氨酰胺、L缬氨酸、酪胺、酮亮氨酸和硫酸吲哚酚显著降低(Plt;0.05),甜菜碱、7甲基黄嘌呤、马尿酸、尿囊素和柠檬酸显著升高(Plt;0.05),L正亮氨酸、DL苯丙氨酸、乙二醇单乙醚和氧代己二酸呈降低趋势(0.05lt;Plt;0.1),L肌肽和苯乙酰甘氨酸呈升高趋势(0.05lt;Plt;0.1)。【结论】在分娩应激状态下,硒可能通过影响氨基酸、脂类和尿嘌呤衍生物的代谢,发挥着抗应激反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酵母硒对围产期奶牛代谢的影响,从代谢物变化的角度阐述其在分娩应激状态下的生物学作用。【方法】选择24头体况、胎次、年龄、体质量和预产期相近的健康围产前期奶牛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12头,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15g/kg干物质的酵母硒,于产前21d开始饲喂,分娩后当天停止饲喂。在产前21d及分娩后6h内尾静脉采血,使用EDTA抗凝并离心收集血浆。应用UPLC-TOF/MS分析技术,在正负离子模式下对所有血浆样品进行代谢组学分析,数据经预处理后利用多维统计(包括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analysis,OPLS-DA))和单变量(t检验和差异倍数)分析方法,分析在产前21d和分娩当天试验组和对照组奶牛血浆中代谢物差异性,以OPLS-DA获得的VIP值1和t检验中P0.1为条件筛选差异代谢物。【结果】2组奶牛血浆代谢物在饲喂硒前差异不明显,饲喂硒后有19种差异代谢物。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奶牛在分娩后血浆中L-苯丙氨酸、L-亮氨酸、异亮氨酸、L-谷氨酰胺、L-缬氨酸、酪胺、酮亮氨酸和硫酸吲哚酚显著降低(P0.05),甜菜碱、7-甲基黄嘌呤、马尿酸、尿囊素和柠檬酸显著升高(P0.05),L-正亮氨酸、DL-苯丙氨酸、乙二醇单乙醚和氧代己二酸呈降低趋势(0.05P0.1),L-肌肽和苯乙酰甘氨酸呈升高趋势(0.05P0.1)。【结论】在分娩应激状态下,硒可能通过影响氨基酸、脂类和尿嘌呤衍生物的代谢,发挥着抗应激反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基于GC/MS技术的产后卵巢静止奶牛血浆代谢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运用代谢组学中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筛选卵巢静止奶牛和正常发情奶牛的血浆差异代谢物,探究奶牛发生卵巢静止时其体内代谢的变化。【方法】在黑龙江省某集约化牛场选取产后60—90 d,年龄、胎次、体况相近的经产高产奶牛为实验动物。根据奶牛的发情表现、直肠检查、B超检查及激素检测的结果,将奶牛分为发情组(A)22头和卵巢静止组(B)20头。应用GC/MS对两组奶牛的血浆样品进行检测得到其代谢组图谱,利用Chroma TOF软件对得到的峰图进行分析,得到原始数据。将标准化的GC/MS数据矩阵导入SIMCA-P+14.0软件包中,进行多元统计分析,先进行无监督的主成分分析PCA来观察各样本之间的总体分布和整个分析过程的稳定性,然后用有监督的(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分析(O)PLS-DA来区分各组间代谢轮廓的总体差异,找到组间的差异代谢物。为防止模型过拟合,采用七次循环交互验证和200次响应排序检验的方法来考察模型的质量。采用多维分析(O)PLS-DA和单维分析(t-test)相结合的办法,来筛选组间差异代谢物。在(O)PLS-DA分析中,变量权重值VIP1的变量为差异变量;在t-test中,P0.05的变量为差异变量。筛选VIP1且P0.05的代谢物作为差异代谢物,最后采用KEGG途径数据库对两组奶牛血浆样本进行代谢组学差异代谢物通路富集及互作网络构建分析。【结果】与正常发情奶牛相比,卵巢静止奶牛血浆中共有20种代谢产物表现异常,其中17种差异表达代谢物与奶牛卵巢静止的发生密切相关,包括水平增加的胆酸,水平下降的香草扁桃酸、烟酸甘氨酸、6-羟基烟酸、β-丙氨酸、L-酪氨酸、苯丙酮酸等,这些代谢产物参与了苯丙氨酸、酪氨酸、色氨酸的生物合成,并参与了丙酸乙酯、烟酸烟碱、苯丙氨酸和酪氨酸的代谢,它们通过单一途径或综合途径对奶牛卵泡的正常生长产生干扰,从而引起卵巢静止。另外3种化合物亚氨基二乙酸、N-甲基-L-谷氨酸、3-氨基异丁酸可能与氨基酸代谢和细胞能量转运有关,其在奶牛卵巢静止中的生物学作用有待进一步证实。【结论】应用GC/MS技术有效的筛选出正常发情奶牛和卵巢静止奶牛之间的血浆差异代谢物,这些差异代谢物提示奶牛产后发生卵巢静止与体内多种物质代谢紊乱有关。这为今后深入探索奶牛产后卵巢静止的发病机理以及防治策略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在犊牛开食料中添加肉桂醛,研究其对早期奶牛公犊生长性能、健康、瘤胃发酵及微生物区系的影响,为肉桂醛在早期犊牛的培育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选24头出生2周龄、体重相接近,健康状况良好的荷斯坦奶牛公犊,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头,对照组饲喂基础开食料,试验组在开食料中添加0.3%含油率为15%的包被肉桂醛。哺乳期预饲期6 d,正饲期27 d,两组饲喂等量牛奶,开食料及燕麦草自由采食,断奶日通过胃管采集瘤胃液;断奶后全部动物按照相同饲养管理方式继续饲喂51 d,试验末通过胃管采集瘤胃液。试验期的两个阶段均测定奶牛公犊采食量,生长性能、体尺指标、粪便评分和瘤胃挥发性脂肪酸指标,并基于16SrDNA基因高通量测序法对奶牛公犊瘤胃细菌区系测定分析。【结果】1)在采食量和生长性能方面,犊牛哺乳阶段、断奶后以及试验全期,试验组的平均日增重、干物质采食量、料重比等指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在体尺指标中各阶段差异不显著(P>0.05);2)在犊牛健康方面,试验组犊牛腹泻率均低于对照组,但与对照组腹泻率差异不显著(P>0.05);3)在瘤胃发酵指标方面,断奶日试验组各挥发性脂肪酸的含量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末试验组乙酸、丙酸、丁酸、戊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4) 试验末,肉桂醛显著提高了瘤胃香农多样性指数,降低了辛普森指数;在门水平上降低了Bacteroidetes菌群丰度,提高了FirmicutesActinobacteria丰度;在属水平上仅提高了Prevotella丰度。【结论】通过开食料对犊牛补饲0.3%含油率为15%的包被肉桂醛对哺乳期及断奶后的生长性能没有影响,但降低了腹泻率,显著提高了断奶犊牛瘤胃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并降低了乙酸/丙酸比例,提高了瘤胃细菌菌群多样性和FirmicutesPrevotella菌丰度,表明日粮中添加0.3%的包被肉桂醛对犊牛生长性能无负作用,但可改变瘤胃微生物区系并调控瘤胃发酵模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粗饲料颗粒对肉牛瘤胃发酵及瘤胃菌群结构的影响.【方法】选择20头18月龄、体质量相近的西门塔尔杂种公牛(西门塔尔牛♂×本地黄牛♀),随机分为4组,试验组1、2和3的粗饲料分别以粗饲料颗粒(50%玉米秸秆+50%苜蓿干草)替代20%、50%和80%的全株玉米青贮,对照组粗饲料全部为全株玉米青贮,育肥120天屠宰后,采集4组肉牛瘤胃液,测定瘤胃发酵参数,运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分析试验组3和对照组的瘤胃菌群多样性.【结果】粗饲料颗粒替代部分全贮玉米青贮饲喂肉牛,瘤胃总挥发性脂肪酸无显著变化,NH_3-N浓度、乙酸比例和乙酸/丙酸比值显著降低(P0.05)而丙酸比例显著增加(P0.05);粗饲料颗粒替代80%全株玉米青贮,瘤胃菌群中检测到共有操作分类单位(OTUs)802个,对照组和试验组3肉牛瘤胃特有OTUs分别为359个和312个,瘤胃液菌群相对丰度和多样性无显著变化;2组肉牛瘤胃液中相对丰度占82%以上的优势菌群门类为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普雷沃氏菌属(Prevotella)为优势菌属.【结论】粗饲料颗粒替代部分全株玉米青贮,降低了瘤胃液NH_3-N浓度、乙酸比例及乙酸/丙酸比值,提高了丙酸比例,对瘤胃液总VFA浓度、菌群丰度和多样性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研究旨在比较两种干奶期奶牛管理,评估缩短干奶期饲养管理对奶牛采食量、代谢和泌乳早期产后性能的影响。29头奶牛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CON组,n=14)奶牛采用传统饲养管理(约60 d,57±5.9 d),饲喂干奶早期奶牛直到其预期分娩。从分娩前21d到预期分娩,奶牛饲料更换为添加3 kg浓缩料的预产犊料。试验组(SDP组,n=15)奶牛采用缩短干奶期饲养管理(35±6.3 d),从产前60 d至分娩连续饲喂后期哺乳饲粮。产犊后,两组奶牛饲喂相同哺乳饲粮。与饲喂60 d的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奶牛的干物质采食量约为4.11 kg·头-1·d-1,高于对照组,然而对产后干物质采食量无显著影响。试验组奶牛在产后100 d内所产牛奶较对照组减少2.78 kg·d-1,但在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两组奶牛体重、体况评分和脂肪厚度均无显著差异。同样,两组奶牛的血浆代谢物质的浓度也无显著差异。试验组奶牛在分娩前,其pH较对照组降低,乳酸和挥发性脂肪酸的浓度较对照组增高。在产后,两组奶牛的乳酸、挥发性脂肪酸、NH3和瘤胃液pH均无显著差异。缩短干奶期饲养对犊牛初生重和初乳质量无显著影响。研究结果提示,综合考虑奶牛干物质采食量和产奶量,传统的奶牛干奶期饲养管理与采用哺乳饲粮饲喂整个干奶期奶牛来缩短干奶期时间的饲养管理相比,前者更有利。  相似文献   

11.
基于GC-MS技术的蹄叶炎奶牛血浆代谢谱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 tandem mass spectrometer technology,GC-MS)对奶牛血浆进行代谢组学分析,以明确奶牛发生蹄叶炎时血浆中代谢物的变化,进一步揭示其发病机制。【方法】根据蹄叶炎奶牛的临床症状和活动量情况,选取蹄叶炎患病组S和健康对照组C奶牛各10头,采集血浆样品,经衍生化处理后,利用GC-MS方法对两组奶牛的血浆进行全部代谢物检测。用SIMCA-P 11.5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偏最小二乘法分析(supervised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对蹄叶炎组奶牛和健康组奶牛检测数据进行模式识别分析,筛选差异代谢物,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代谢通路富集分析。为进一步验证代谢组学的试验结果,检测了与差异代谢通路相关的脂质代谢指标和抗氧化能力指标。【结果】利用GC-MS方法,在奶牛血浆中共检测到242种代谢物,通过多元统计分析结合t-检验筛选出37种差异代谢物(VIP1,P0.05),其中在蹄叶炎奶牛血浆中3种物质含量上调(FC1),分别是氨基氧乙酸、油酸、乳糖,34种物质含量下调(FC1),包括脂肪酸、氨基酸等。经代谢通路富集分析,发现变化显著(P0.05)的代谢通路包括脂肪酸生物合成通路,甘氨酸/丝氨酸/苏氨酸代谢通路,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通路,嘌呤代谢通路,甲烷代谢通路,苯丙氨酸代谢通路和氰基氨基酸代谢通路。在验证试验中,发现两组奶牛血浆中脂质代谢相关指标差异显著,且蹄叶炎患病牛血浆抗氧化能力显著低于健康牛,与代谢组学结果一致。【结论】利用GC-MS技术分析了蹄叶炎患病牛与健康奶牛血浆代谢谱的变化,发现两组间代谢物存在显著差异,并筛选出了37种差异代谢物,而这些差异分子可能成为奶牛蹄叶炎早期诊断或群体监测的潜在生物标记物。本结果全面揭示了奶牛蹄叶炎发生后血浆代谢物的代谢规律,为进一步阐明其发病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应用DGGE分析秸秆日粮对奶牛瘤胃细菌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与苜蓿日粮比较,揭示秸秆日粮模式下瘤胃固液相细菌群落的独特结构。【方法】选择12头健康且体重相似的装有永久瘤胃瘘管的中国荷斯坦奶牛,分别饲喂以玉米秸秆(CS)和苜蓿、羊草、青贮玉米三者混合物(MF)为粗饲料组成的日粮,正饲期第13周连续3 d分12个时间点采集瘤胃固、液相内容物样品。提取微生物DNA后,利用PCR结合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DGGE)分析细菌群落结构,并进行聚类分析及差异条带的测序分析。【结果】与MF组相比,CS组奶牛瘤胃固、液相细菌DGGE图谱条带的数目和光密度均有一定差异,两处理组都各有一些稍显优势的条带,CS组优势条带要少于MF组。与MF组相比,CS组液相细菌的香浓多样性指数无差异(P>0.05),固相细菌香浓多样性指数显著降低(P<0.01);通过对差异条带进行测序,发现与MF组相比,CS组中瘤胃细菌Prevotella sp.、Acetivibrio ethanolgignens和Clostridium sp.减少,并且大量来源于Bacteroidetes、Firmicutes、Tenericutes和Proteobacteria等菌门的未培养细菌有所变化。【结论】秸秆日粮条件下奶牛瘤胃存在独特的细菌群落结构,细菌多样性较低。  相似文献   

13.
张春桃  马涛  屠焰  刁其玉 《中国农业科学》2022,55(18):3664-3674
【目的】生物钟系统普遍存在于生命体的各级水平,与动物本身的消化生理及生长性能存在着密切的内在关联。试验探讨了昼夜节律与湖羊瘤胃发酵参数和养分消化代谢的关联,以期为提高育肥羊生长性能和营养物质的利用率提供依据。【方法】选用体重为(21.57±0.77) kg健康湖羊45只,随机分为3个处理组,每组15只,各处理组采用相同的精料补充料和粗料。3个处理分别设置为:白天处理组(DH),即早上饲喂日总精料的70%+日总粗料的30%;晚上处理组(DL),即早上饲喂日总精料的30%+日总粗料的70%;对照组(CON),即早上和晚上各饲喂日总精料的50%+日总粗料的50%。饲喂两个月后,进行消化代谢试验。采用全收粪、尿法用于测定养分表观消化率和代谢率。饲养试验结束后,分别于晨饲前两小时和晚饲前2h,通过口腔采集瘤胃液样本用于相关指标测定。【结果】(1)试验羊只的日增重DH组为215.00g,进食量低于DL组和CON组,饲料转化比最优,为5.35,分别优于其他2组11.19%和16.04%。(2)与CON相比,DH组羊只干物质(DM)、有机物(OM)、粗蛋白(CP)、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  相似文献   

14.
[目的]蛋氨酸羟基异丙酯(HMBi)作为饲料添加剂广泛用于补充反刍动物日粮中缺乏的蛋氨酸(Met),尽管HMBi拥有过瘤胃特性,但仍有部分在瘤胃中降解.研究拟探究HMBi对犊牛瘤胃发酵和微生物区系的影响.[方法]选取36头体重在(101±10)kg的84日龄断奶后荷斯坦母犊牛并随机分为两个处理组,分别为对照组(PC,0...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高精料饲粮条件下,添加不同水平葡萄籽原花青素(GSPs)对杜寒杂交羔羊生长性能、瘤胃发酵、瘤胃及血清炎症因子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为葡萄籽原花青素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提供数据参考。【方法】选择48只体重相近(22.75±1.20 kg)、月龄相近的杜泊×小尾寒羊杂交公羔,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将48只羔羊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基础饲粮精粗比为7:3,GSPs添加量分别为0(对照组,CON)、10(10GSPs)、20(20GSPs)、40(40GSPs)mg·kg-1 BW。饲养期共60 d,前15 d为预饲期。正试期第1天晨饲前称量体重作为初始体重。正试期结束后颈静脉采集血液并分离血清,用于抗氧化指标、炎性因子和脂多糖含量测定;同时每组随机选择6只分别于饲喂后1、3、4、6、8、12 h口腔采集瘤胃液,立即测定瘤胃液pH,饲喂后3 h瘤胃液样品用于测定发酵指标及脂多糖含量。每组剩余6只进行屠宰,采集瘤胃组织测定抗氧化指标和炎症因子水平。【结果】10GSPs和20GSPs组的末体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40GSPs组差异不显著(P>0.05)。10GSPs和20GSPs组ADG和ADFI显著高于对照组和40GSPs组(P<0.05),而40GSPs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添加GSPs对瘤胃pH有一定的调控作用,饲喂后3、8、12 h瘤胃pH随GSPs添加水平增加而线性升高(P<0.05),4 h瘤胃pH较对照组有线性升高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7);添加GSPs后瘤胃液中乙酸、丁酸、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有降低的趋势(P<0.1),对丙酸、异戊酸、戊酸浓度及乙酸/丙酸值没有显著影响(P>0.05);添加GSPs后血清脂多糖浓度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但不影响瘤胃液中脂多糖浓度。20GSPs和40GSPs组瘤胃组织GSH-Px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和10GSPs组,MDA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和10GSPs组(P<0.05)。20GSPs和40GSPs组血清S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GSH-Px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和10GSPs组(P<0.05)。添加GSPs对瘤胃组织炎症因子没有显著影响,但有降低IL-6和IL-10的趋势(P<0.1)。20GSPs和40GSPs组血清TNF-α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和10GSPs组(P<0.05);40GSPs组血清IL-10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10GSPs和20GSPs组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高精料饲粮条件下补饲适量GSPs可以提高羔羊瘤胃pH,提高血清和瘤胃组织抗氧化能力,对羔羊健康具有潜在的保护效应。在本试验条件下,GSPs的最佳饲喂量为20 mg·kg-1BW。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单栏系统测定个体的饲料效率相关性状与瘤胃组织形态学指标,探讨绵羊饲料效率与瘤胃组织形态的关系,为解析绵羊饲料效率性状的影响因素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随机选取出生日龄相近、系谱信息详细、健康状况良好的187湖羊公羔,56 d断奶后转入单栏饲养,过渡期14 d,预饲期10 d,正试期100 d。正试期内所有羊只仅饲喂颗粒饲料,自由采食及饮水,并在80 d和180 d晨饲前空腹测定其体重(body weight,BW)和80—180 d间的采食量(feed intake,FI),计算平均日增重(average daily gain,ADG)、中期代谢体重(metabolic body weight, MBW)、饲料转化率(feed conversion rate,FCR)和剩余采食量(residual feed intake,RFI)等饲料效率相关性状并对其进行描述性统计,于180 d饲养结束后屠宰采集瘤胃腹囊组织1 cm2保存于4%甲醛溶液中,用于制作组织切片并观测其瘤胃乳头长度、宽度和肌层厚度。最后将其与饲料效率相关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和方差分析。【结果】饲料效率相关性状的变异系数均大于10%,且剩余采食量最大与最小的个体每天的剩余采食量之差达0.57 kg。饲料效率相关性状间的表型相关分析表明剩余采食量与饲料转化率(r= 0.68)和采食量(r= 0.48)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初始体重(r=0)、末期体重(r= -0.01)和平均日增重(r= -0.02)无显著相关(P>0.05)。饲料效率相关性状与瘤胃组织形态相关性分析发现,瘤胃乳头长度与平均日增重、采食量、初始体重和末期体重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肌层厚度与平均日增重、采食量和末期体重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而剩余采食量和饲料转化率与瘤胃组织形态无显著相关。不同RFI组羔羊采食量、饲料转化率和瘤胃肌层厚度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P<0.05或P<0.01),瘤胃乳头长、宽无显著差异(P>0.05),其中High-RFI组羔羊采食量和饲料转化率极显著高于Low-RFI组(P<0.01),肌层厚度显著高于Medium-RFI组(P<0.05);不同FCR组羔羊的剩余采食量、采食量、ADG、初始体重、末期体重和乳头长度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P<0.05或P<0.01),肌层厚度和乳头宽度差异不显著(P>0.05),其中High-FCR组羔羊剩余采食量、采食量、ADG、初始体重和末期体重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Low-FCR组(P<0.05或P<0.01),Medium-FCR组羔羊乳头长度显著长于Low-FCR组(P<0.05);除瘤胃乳头宽度外,不同FI组羔羊的上述指标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P<0.05或P<0.01),且High-FI组羔羊的剩余采食量、饲料转化率、ADG、初始体重、末期体重、肌层厚度和乳头长度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Low-FI组(P<0.05或P<0.01);不同ADG组羔羊采食量、饲料转化率、初始体重、末期体重和肌层厚度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P<0.05或P<0.01),乳头长度和乳头宽度无显著差异(P>0.05),其中High-ADG组羔羊采食量、剩余采食量、初始体重、末期体重和肌层厚度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Low-ADG组,饲料转化率则极显著低于Low-ADG组。【结论】剩余采食量与采食量和饲料转化率等饲料效率性状呈极显著正相关,表明其可作为衡量饲料效率的潜在指标。剩余采食量和饲料转化率与瘤胃组织形态学指标无显著相关,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与瘤胃乳头长度和肌层厚度呈显著正相关,表明羔羊瘤胃组织形态对采食量和增重有显著影响,但其进一步的作用机制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奶牛临床和亚临床酮病的血浆代谢组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基于代谢组学的气相色谱(GC)/质谱(MS)联用技术分析临床酮病、亚临床酮病和健康的奶牛血浆代谢谱,观察奶牛体内代谢产物的变化,寻找内源性代谢分子标记物,用于发现奶牛临床和亚临床酮病的早期诊断及病情进展的特征生物标志物,并阐明该病发病机制。【方法】收集临床酮病奶牛血样24例,亚临床酮病奶牛33例,健康对照组奶牛23例,静脉采集试验奶牛血液,分离血浆,检测其β-羟丁酸、血糖等生化指标。将血浆样品预处理后,运用GC/MS联用技术检测各组奶牛血浆代谢产物,利用质谱数据库对其进行鉴定。采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 PLS-DA)等多元统计方法对临床酮病组、亚临床酮病组和健康对照组奶牛检测数据进行模式识别分析。通过PLS-DA方法建立疾病诊断模型后,筛选潜在的疾病生物标记物。【结果】 以80例奶牛血浆样品为分析对象,研究建立了内源性代谢物谱的GC/MS分析方法,并利用NIST(2008)商业质谱数据库对检测到的代谢物进行快速鉴定,共检测出267个变量。将代谢组数据导入SIMCA-P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代谢组数据可将患病组与健康组分别聚类区分,并且寻找到组间种类无差别代谢物为40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临床和亚临床酮病的差异代谢物均为32个,临床酮病与亚临床酮病组相比有13个差异代谢物。通过查找KEGG数据库,对代谢物进行分析,这些代谢物主要与氨基酸代谢、脂肪代谢和碳水化合物代谢等能量代谢途径相关。【结论】基于代谢组学的GC/MS技术对酮病奶牛血浆进行检测,并结合多元统计分析,共在临床、亚临床酮病和健康组之间发现40种代谢物(主要为脂肪酸,氨基酸和碳水化合物等物质)。证明奶牛血浆样品的GC/MS代谢谱可以有效地对临床酮病组、亚临床酮病组与健康对照组进行区分。该结果也进一步证明了利用代谢组学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揭示奶牛临床和亚临床酮病的发生和发展变化,而这些对组间分类有贡献的差异代谢物可能是奶牛酮病诊断的潜在代谢标记物和客观指标。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奶牛临床和亚临床酮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其血浆内的部分代谢物的代谢模式和代谢途径发生了改变。此外,新的潜在的代谢物也为奶牛酮病的诊断和预防提供了一定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饲粮不同能量水平对草原红牛气体代谢、养分消化代谢及血清指标的影响,以期为草原红牛饲养标准的制订和高效饲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用12头体重相近(365.08±2.76)kg、健康的草原红牛公牛,随机分为3组,分别饲喂增重净能为5.65(低能组)、6.05(中能组)和6.43 MJ·kg-1(高能组)的饲粮。试验期20 d,其中,预试期18 d,正试期2 d。正试期利用“大型动物开放回流式呼吸测热装置”开展呼吸测热试验,采用全收粪尿法开展消化代谢试验,试验结束前颈静脉采集血液样本分离血清,测定血清生化指标。【结果】高能组甲烷产生量、甲烷产生量占干物质采食量比例、氧气消耗量及产热量显著高于其他组,二氧化碳产生量显著高于中能组(P<0.05),且各项指标均随饲粮能量水平升高而线性升高(P<0.05)。能量代谢参数分析表明,各组消化能采食量、代谢能采食量、总能消化率、总能代谢率、粪能排泄量和尿能排泄量等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高能组甲烷能排放量、甲烷能占总能比值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且随饲粮能量水平的升高而线性升高(P<0.05)。饲粮能量水平对草原红牛氮代谢的各项指标均无显著影响(P>0.05)。饲粮能量水平对干物质、有机物、粗脂肪、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的表观消化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干物质和有机物的表观消化率有随饲粮能量水平升高而升高的趋势(P=0.059)。高能组血清总甘油三酯水平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血清尿素氮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且均随饲粮能量水平升高呈线性变化(P<0.05)。其他各组间血清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适宜提高饲粮能量水平可提高草原红牛的养分利用率,但能量供给过高时会以甲烷能形式损失。综合来看以中能组效果最佳,推荐350 kg草原红牛适宜消化能和消化蛋白日供给量分别为128.12 MJ·d-1、749.50 g·d-1,代谢能和沉积蛋白日供给量分别为121.78 MJ·d-1、678.75 g·d-1,净能日供给量为55.96 MJ·d-1。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荷斯坦牛泌乳早期(6—35 d)体细胞数(SCCel)的群体特征及其与不同泌乳阶段体细胞数(SCC)及产奶量(MY)之间的关系,并对荷斯坦牛泌乳早期体细胞评分(SCSel)进行遗传参数估计,以期为我国荷斯坦牛乳房炎抗性选育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收集了141个牧场2008—2018年182 378头牛的2 783 046条生产性能测定记录。质控后,共得到150 864头牛的1 869 976条测定日记录。将有表型的母牛至少向上追溯三代(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通过追溯,获得用于遗传分析的系谱文件,共包含6 451头公牛和103 452头母牛。利用SAS软件的GLM过程分析了牧场测定规模、测定季节、测定年份、泌乳天数、胎次等因素对SCSel的影响;利用SAS软件的REG过程分别分析了SCSel与不同泌乳阶段的SCS和日产奶量之间的回归关系;基于DMU软件,使用单性状重复力动物模型、单性状动物模型和双性状动物模型分别估计了SCSel的遗传参数。【结果】荷斯坦牛产后前2周SCCel变化幅度较大,荷斯坦牛SCCel随着泌乳天数的增加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牧场规模、测定季节、胎次和泌乳天数均对SCSel有显著影响(P<0.05),泌乳早期年均测定规模1 000头以上牧场的奶牛SCSel显著(P<0.05)低于年均测定规模1 000头以下的牧场。SCSel随胎次的增加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奶牛在夏季SCSel最高,在冬季最低。SCSel与泌乳期各测定日SCS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的回归关系(P<0.01),回归系数范围为0.06 —0.19;SCSel与泌乳期各测定日产奶量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的回归关系(P<0.01),回归系数范围为-0.46 — -0.16,泌乳早期SCSel对泌乳期乳房健康状况及生产性能均有影响。荷斯坦牛1胎、2胎、3胎及各胎次SCSel的遗传力分别为0.05 ± 0.005、0.07 ± 0.01、0.04 ± 0.01和0.03 ± 0.01,SCSel为低遗传力性状;不同胎次的SCSel性状之间存在中高遗传相关,遗传相关估计范围为0.54—0.87。【结论】荷斯坦牛泌乳早期(6 —35 d)SCC受胎次、季节等影响,泌乳早期SCC具有不同于泌乳期测定日SCC的群体特征;泌乳早期SCC处于较高水平会影响荷斯坦牛在随后整个泌乳期内的健康状态和生产性能。本研究为牧场在母牛产后利用SCCel进行差异化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探究荷斯坦牛在泌乳早期体细胞数差异的遗传机制奠定了基础,通过开发泌乳早期SCS新性状有助于完善我国荷斯坦牛乳房炎抗性选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