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水资源是限制我国雨养旱作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如何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2013在张家口雨养旱作区,研究了杂交谷子品种张杂谷3号在不同种植密度(7.5万株/hm2和15.0万株/hm2)下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自然降雨较为充足条件下,张杂谷3号的主要供水来自于0~100 cm土壤,稀植栽培条件下,其平均产量为6 787.78 kg/hm2,较对照常规品种冀张谷5号(平均产量5 518.43 kg/hm2)增产23.00%以上,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其中,在种植密度为7.5万株/hm2时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可以达到24.10 kg/(hm2·mm),是对照的1.26倍。在张家口雨养旱作区,适宜稀植张杂谷3号杂交谷子。  相似文献   

2.
全膜双垄沟播马铃薯注灌施肥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榆中县试验观察了不同注灌施肥模式对马铃薯产量构成因素、产量及土壤水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注灌施肥模式对马铃薯产量构成、商品性及产量均有一定的影响。80%NW(N 120.0 kg/hm2、P2O590.0 kg/hm2、K2O 60.0 kg/hm2,初花期和盛花期各注水30 m3/hm2)处理下马铃薯块茎折合产量最高,为36 285 kg/hm2,马铃薯期初花期-盛花期0~60 cm土层含水量各处理变化趋势相同,均表现为0~2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较高,20~6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相对较低,且相互间无明显差异。在水分不成为限制因素的条件下注水对水分利用率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针对扬黄灌区水资源锐减的矛盾,开展玉米覆膜穴播栽培技术的综合效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式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显著。相对传统栽培,机械旋耕施肥覆膜穴播宽窄行栽培在节约农田用水的前提下实现了玉米稳产高产,水分生产效率达19.1 kg/(mm·hm2),降水利用率达57.3%,水分利用率提高51.76%,减少灌溉用水35%;玉米产量平均高于机械常规播种均行栽培对照3 150.5 kg/hm2,经济产投比高于机械常规播种均行栽培对照10.3%,有效缓解了水分限制播种、播种限制产量的矛盾。  相似文献   

4.
马铃薯氮磷钾复合专用肥肥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半干旱黄土丘陵典型区的宁夏固原地区旱地进行了马铃薯不同复合专用肥及其用量对土壤含水率、植株生长、产量及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氮、磷、钾复合专用肥不同用量对马铃薯株高、主茎数、分枝数、干物质产量、鲜薯产量均有影响。其中,硫酸钾复合专用肥最佳施用量为450 kg/hm2,马铃薯鲜薯产量29 520.3 kg/hm2,水分生产效率76.48 kg/(hm2.mm);BB复合肥最佳施用量为600 kg/hm2,马铃薯鲜薯产量28 106.2 kg/hm2,水分生产效率75.03kg/(hm2.mm),分别较常规施肥N225P120增产11.97%和6.61%,水分生产效率提高6.04%和4.04%。  相似文献   

5.
北疆水资源的缺乏限制了整个农业生产,引进滴灌技术后有效改善了农作物水分环境,以北疆棉花生长为研究样本,分析不同滴灌施肥条件下棉花的水分利用率及产量,主要分为3个滴灌层次(60%ETC,80%ETC,100%ETC,ETC:作物蒸发量),3个施肥层次(主要在氮、磷、钾元素的不同施加),根据最后结果得出水分利用率和产量的差别,其中第2个层次为最佳滴管施肥策略(氮、P2O5、K2O分别为250kg/hm2、100kg/hm2、50kg/hm2,80%ETC)。  相似文献   

6.
华北地区是中国小麦的主产区,也是缺水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农业用水用肥过量正威胁着这个地区地下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为此,笔者于中国农业大学吴桥实验站研究了不同氮肥措施对冬小麦产量、氮素和水分利用、以及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实验在春浇一水和春浇二水两种水分限制条件下,分别设7个氮肥处理,即在4个等级氮肥用量(分别为0、157.5kg/hm2、226.5kg/hm2、295.5kg/hm2,不包括有机肥中所含氮量)下,分设两种施肥方式(全部基施和基施 追施)。结果表明,施氮量和施氮方式相同时春浇二水冬小麦的产量高于春浇一水,二水穗粒数较一水高,千粒重则低于一水,一水耗水量较少,水分利用效率明显高于二水;同一水分下不同施肥量及施肥方式对产量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同一施肥方式下在157.5 ̄295.5kg/hm2范围内,施肥量越大,氮素生理效率和氮肥生产力越低,施氮157.5kg/hm2时,氮收获指数均处在最高或较高水平;土壤硝态氮残留量与施氮量呈显著正相关,成熟期一水条件下土壤中硝态氮主要集中在上层(0 ̄80cm),二水条件下则主要分布在中下层。综合研究表明,在春浇一水条件下,施氮水平在157.5kg/hm2,且全部基施,能够获得与多量施肥相当的产量,且可提高氮肥和水分利用效率,减少硝态氮的淋洗和残留,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干旱缺水地区是比较合理的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灌水和施氮对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垄膜沟灌玉米产量的影响,通过裂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和灌溉定额下垄膜沟灌玉米的产量及水分利用效果,结果表明,施氮、灌水以及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对玉米产量均有重要影响。灌溉定额从3 600 m3/hm2增加到4 500 m3/hm2和在0~300 kg/hm2范围内增施氮肥,玉米穗粒数、千粒重增加、增产显著。增加灌水和减少施氮,玉米水分利用效率降低。其中施N 300 kg/hm2、灌水定额为4 500 m3/hm2处理的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相对较高,与最高产量处理施N 300 kg/hm2、灌水定额为5 400 m3/hm2相比,仅减产0.17%,减产差异不显著,且水分利用效率较施N 300 kg/hm2、灌水定额为5 400 m3/hm2处理提高了11.45%,节水900 m3/hm2。在河西走廊垄膜沟灌栽培条件下,可选择施N 300 kg/hm2和灌水4 500 m3/hm2为玉米的适宜氮肥用量和灌溉定额。玉米获得15 000 kg/hm2以上高产的适宜施氮量为180~390 kg/hm2,灌溉定额3 720~5 100 m3/hm2。  相似文献   

8.
生物有机肥对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农业废弃物进行微生物腐解,利用腐解后的产物制作生物有机肥。对获得的生物有机肥在旱地作物玉米生产上进行了田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生物有机肥可以改善夏玉米产量结构,提高夏玉米产量1 020.0-1 116.0kg/hm2,提高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2.653-2.774kg/(mm.hm2)。因此,在旱地可以通过施用生物有机肥提高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9.
沈免96-2是北票市农业中心引进的小麦新品种,为促进小麦生产向高产稳产方向长足发展,北票市农业中心农技推广总站做了春麦的密度试验。结果表明,播量300 kg/hm2和225 kg/hm2的产量比播量150 kg/hm2和375 kg/hm2的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沈免96-2的播种密度适宜值为225~300 kg/hm2。  相似文献   

10.
淮北砂姜黑土区小麦氮肥适宜用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农业科技》2016,(10):194-195
针对安徽省淮北砂姜黑土区小麦生产中氮肥不合理施用的现状,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氮肥用量对小麦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提高,小麦产量有增加的趋势。氮肥用量为360 kg/hm~2时获得最高产量7 710 kg/hm~2,但与300 kg/hm~2、240 kg/hm~2处理差异不显著;240 kg/hm~2处理的氮肥偏生产力和产投比均明显高于处理360 kg/hm~2。综合考虑小麦产量和经济效应,本试验条件下,小麦氮肥的适宜用量为240 kg/hm~2。  相似文献   

11.
姜含春  吕建  费捷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5):2090-2092
[目的]分析安徽省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提高该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建言献策。[方法]统计并比较2005年全国主要农业省份的乡村总人口、农业生产总值、粮食种植面积等数据,阐述安徽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现状及问题,最后提出了解决方法。[结果]安徽省农业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64.50%,比重大,人均产值远远低于全国平均值,农民增产不增收。存在粮食主产区产出效率低、耕地面积减少、农业基础薄弱、抗灾能力差和农业技术推广进度缓慢等问题。应从安徽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基本矛盾出发,通盘考虑农业生产安全、农民增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逐步建立和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结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安徽省经济发展的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12.
西辽河流域玉米气候生产潜力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玉米气候生产潜力可以正确辨识与评价影响玉米产量的光、热、水等自然资源条件,对挖掘玉米的产量潜力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西辽河流域1985—2015年气象站点逐日观测资料,利用GAEZ 3.0模型,分析西辽河流域气候变化特征和玉米气候生产潜力,探讨影响玉米气候生产潜力变化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1985—2015年西辽河流域玉米生育期气候呈现温度升高、降水减少的"暖干化"趋势。1985—2015年西辽河流域光温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分别为12.52~13.40 t/hm2和2.41~7.05 t/hm2,前者表现为轻微变化,后者呈现波动变化的特征。西辽河流域光温生产潜力呈现由北向南逐渐增加的趋势,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差异显著,2015年高值区分布在流域东北部的通辽等地。影响西辽河流域玉米气候生产潜力变化的首要因子是水分条件,灌溉水平提升是提高西辽河流域玉米产量的有效途径,升温对流域气候生产潜力变化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3.
皖豆26号大豆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研究皖豆26号大豆新品种的选育及其栽培技术。皖豆26号大豆新品种是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1994年以蒙91-413为母本,郑9097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然后通过混合系谱法选育而成,2006年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2003~2004年参加安徽省大豆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产量2 552.5 kg/hm2,比对照中豆20增产9.18%。2004年参加安徽省大豆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 643.4 kg/hm2,比对照中豆20增产13.73%。在多年多点试验示范中均表现抗病、抗倒伏、高产稳产,蛋白质含量42.91%,脂肪含量20.22%,生育期102 d,最佳种植密度为21万~27万株/hm2。皖豆26号是一个早中熟、高产、抗倒伏夏大豆新品种,商品性好,适于安徽省沿淮淮北地区作夏大豆品种种植。  相似文献   

14.
“小黑麦+青贮玉米”牛羊饲草生产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2007—2008年,经过小黑麦复播青贮玉米田间试验,初步探讨了山西省北部农区新型牛羊饲草生产模式的可行性。结果表明,12个小黑麦品种均超过鲜草产量37 500 kg/hm2、干草产量9 000 kg/hm2的设计指标,品种间鲜草产量差异不显著、干草产量差异显著;2个玉米品种青贮产量差异不显著,产量指标未能达到75 000 kg/hm2目标要求。对该生产模式进行经济效益估算,结果表明",小黑麦+青贮玉米"一年两作年纯利润为12 765元/hm2,比一年一作玉米生产增收1 500元/hm2,是山西北部农区值得推广的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15.
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皖9926的选育与利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皖 992 6系安徽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合作 ,从矮败小麦进行轮回选择群体中选得的可育穗再经离子注入引变选育而成的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弱春性 ,一般单产 5 2 5 0~ 675 0kg/hm2 ,适于安徽、江苏沿淮及淮南地区、河南南部及湖北中上等肥力水平的地块种植 ;株高 80~ 85cm ,长芒、白壳、白粒、半角质 ,千粒重 40g左右 ,熟期转色好 ,不早衰 ,抗赤霉病、条锈病 ,品质优 ;适宜播种期为 10月中下旬至 11月初 ,基本苗可掌握在 180万~ 2 40万 /hm2 左右。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涡豆5号大豆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介绍高蛋白大豆新品种涡豆5号的选育经过、植物学特性、品质和产量表现等,并探讨了与之相适应的栽培技术。[结果]涡豆5号综合农艺性状较好;粗蛋白(干基)含量45.33%,粗脂肪(干基)含量19.12%,属高蛋白大豆品种,品质优良;对大豆花叶病毒病SVC3中感,抗裂荚,抗病,高抗倒伏;20052、006年安徽省夏大豆区试中,涡豆5号平均产量为2 346 kg/hm2,比对照增产1.06%;2007年安徽省夏大豆生产试验中,涡豆5号表现良好,平均产量2 502 kg/hm2。[结论]涡豆5号产量较高,具有地域性强、适应性窄等特点,最佳适应区域是沿淮淮北地区。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农业避洪减灾对策,对安徽沿淮地区水热季节变化、梅汛期强降水规律和非汛期热量特征进行分析,并针对沿淮农业的实际情况探讨作物避洪种植的技术模式,研究结果可为沿淮作物避洪种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18.
针对宁南山区一年一熟,光热资源丰足有余,一年两熟又显不足的气候、自然特点进行全膜覆盖双垄集雨沟播玉d套种大豆的研究。结果表明,该种植模式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十分明显,相对玉米单种,水分生产率提高1.20kg/(mm·hm^2),土地利用率提高43%,单产达10481.5kg/hm^2,经济纯收入提高40.39%.  相似文献   

19.
[目的]筛选出适合皖南烟区种植的优质、适产、抗逆性强的烟草新品种,进一步彰显皖南烟叶焦甜香特色,更好地满足中式卷烟的需要。[方法]试种4个品种,以云烟87作对照,各品种种植面积为1.0~1.3 hm2,最后综合评价。[结果]对这4个烟草品种的生育期、株高、茎粗、叶数、抗逆性、经济效益和化学成分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以云烟203表现最好,产值比对照增加4.1%,各种性状表现较好,抗逆性较强,其他3个品种产值均接近或低于对照。[结论]云烟203的表现最好,适合在皖南烟区大面积种植,其余3个品种建议继续进行试验、示范。  相似文献   

20.
洪涝是沿淮低洼区自然灾害中影响最为严重的一种灾害,分析洪涝灾害特征并调整农业结构对沿淮低洼区防洪、减灾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论述沿淮低洼区洪涝灾害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沿淮低洼区水热气候资源、种植结构现况和避洪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探索了沿淮低洼区农业结构适应性调整及农业避洪减灾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