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吉林省部分水稻主栽品种抗稻瘟病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我省稻区的82个稻瘟病菌株接种,分析了吉林省历年种植的水稻品种的抗瘟性。结果表明:近几年新育成的品种抗瘟性已有较大的提高,九稻41、通丰8号和九稻33的抗性优异,抗谱在95%以上,九稻44、吉玉粳、丰选2号、九稻46、九稻42、九稻39、超产1号、超级稻1号和通粘8号等品种的抗谱也较高。同一品种对不同地区菌株的抗谱有较大差异,生产上可根据其在不同地区的抗性表现合理搭配种植。  相似文献   

2.
用18个稻瘟病菌小种对10份宁夏水稻主栽品种进行稻瘟病抗性分析,结果表明:宁夏水稻主栽品种对稻瘟病菌具有较好的抗性,有2个品种对参试菌株全抗,有4个品种的抗性频率在50.0%以上.对宁夏不同稻区稻瘟病菌对已知抗性基因鉴别品种的毒力频率分析,提出宁夏稻瘟病菌对含有Pi-ks、Pi-a、pi-19(t)抗性基因的品种具有很强的致病力,具有Pi-z 、Pi-ta、pi-b等抗性基因的品种可作为抗源利用,在水稻育种上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黄淮稻区早熟水稻品种(品系)的稻瘟病抗性,对145份黄淮稻区早熟水稻品种(品系)进行连续2年的接种鉴定,并利用Pi-ta、Pi-b、Pi-km、Pi-54、Pi-5和Pi-gm 6个抗病基因的分子标记进行抗稻瘟基因型检测.抗性基因在检测品种(品系)中的分布结果表明,抗性基因Pi-b分布比例最高,检出率为57.9%,其次是抗性基因Pi-km、Pi-ta、Pi-54和Pi-5,检出率分别为51.0%、42.1%、32.4%及32.4%,抗性基因Pi-gm分布比例最低,仅有4.1%.2019-2020年连续2年的人工接种鉴定结果显示,74.5%和68.3%的品种(品系)表现为感病,说明黄淮稻区早熟品种(品系)的稻瘟病抗性较差,抗病材料较少.携带抗性基因Pi-ta、Pi-b、Pi-km、Pi-54、Pi-5和Pi-gm的品种(品系),2019年抗性比例分别为42.6%、21.4%、27.7%、34.3%、27.7%和100.0%,2020年抗性比例分别为49.2%、26.2%、25.5%、32.9%、34.0%和100.0%.6个基因中,Pi-gm抗性比例最高,达到100.0%,Pi-ta次之,抗性比例达45.9%,而Pi-b最差,抗性比例仅为23.8%.黄淮稻区早熟水稻品种(品系)抗稻瘟病能力较差,需要通过聚合多个抗性基因来提高抗性,特别需要加强Pi-gm等新的抗稻瘟病基因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水稻品种类型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科学、合理和准确地评价品种的优良种性对筛选优良品种和应用推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利用广东省5年的常规水稻品种区域试验数据,对广东省稻瘟病抗性品种的选育及抗稻瘟病种资源的利用进行分析。【方法】利用2011—2115年广东省参与区域试验的早晚造水稻品种稻瘟病抗性鉴定结果,分析149个水稻品种的稻瘟病抗性及抗性品种的抗源亲本,探究近年来广东省参试品种的抗稻瘟病特性。【结果】通过数据结果分析,发现149个品种中抗稻瘟病达到抗级以上的品种共84个,占比56.4%,感病以下的品种共22个,占比14.8%,感病以上抗级以下的品种共43个,占比28.9%。表明近年来广东省审定的品种大多具有抗稻瘟病特性,各育种单位越来越重视稻瘟病抗性育种和抗稻瘟病种质资源的利用。从稻瘟病的抗性来源分析,28占和青六矮1号是2个主要的稻瘟病抗源亲本,其衍生出常规稻新品种达42个,占抗稻瘟病品种的77.8%,成为广东省常规水稻抗稻瘟病育种的两大抗源。【结论】通过抗稻瘟病品种的抗源分析,说明选择合适的抗源亲本对培育抗稻瘟病新品种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5.
湖北省部分水稻主栽品种对稻瘟病、白叶枯病的抗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近年来湖北省部分主栽水稻品种及新品种对稻瘟病菌、白叶枯病菌的抗性,结果表明,湖北省大部分水稻品种对白叶枯病Ⅱ型菌的抗性较强,而对稻瘟菌和白叶枯病Ⅳ型菌的抗性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6.
为探明黑龙江省主要稻区的稻瘟病菌与水稻主栽品种互作关系,采用水稻苗期接种病原菌的方法,测定了来自黑龙江省7个水稻主要种植区的55个稻瘟病菌菌株对20个黑龙江省生产上应用的水稻品种的致病力及品种的抗性.结果表明,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的致病力存在明显分化现象,存在地域差异,不同地区采集的菌株对供试品种的致病力有差异.齐齐哈尔和...  相似文献   

7.
浙江省水稻审定品种主要性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浙江省2007—2018年审定的262个水稻品种产量、品质和抗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10年来浙江省审定的水稻品种产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米质达部颁标准三级和三级以上的优质品种占50.8%,稻瘟病抗性达中抗和中抗以上的绿色品种占76.7%,呈产量稳步提升、优质绿色品种加快发展的状况。  相似文献   

8.
2009年国家南方稻区水稻新品种区试抗稻瘟病鉴定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是国家最重要的安全性粮食作物,稻瘟病是威胁水稻生产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抗性品种的选育和利用是控制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因此,对水稻新品种(组合)进行稻瘟病抗性鉴定具有重要意义。受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品管处委托,在浙江省农科院植保所和广东省农科院植保所的指导下,根据2009年南方稻区国家水稻品种区试抗性鉴定实施方案,2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广西水稻地方品种核心种质抗稻瘟病情况,获得苗期广谱抗稻瘟病的优异种质资源,为广西水稻抗病育种提供抗源材料.[方法]采用7个广西稻瘟病菌优势生理小种(ZA9、ZA13、ZB1、ZB9、ZB13、ZC3和ZC13),对419份广西水稻地方品种核心种质采用喷雾接种法进行苗期稻瘟病抗性鉴定.[结果]供试419份广西水稻地方品种核心种质对7个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平均抗病级别为2.93~5.72,其中对ZC13(2.93)的抗性最高,对ZA13(5.72)的抗性最低.不同类型水稻对7个生理小种的抗谱比较结果显示,粳稻的平均抗谱(36.59%)高于籼稻(30.90%),二者间差异显著(P<0.05,下同);糯稻的平均抗谱(32.28%)高于粘稻(31.92%),二者间无显著差异(P>0.05,下同);桂中稻作区的平均抗谱最高(37.32%),桂南稻作区最低(29.48%),不同稻作区种质间的抗谱排序为桂中稻作区>桂北稻作区>高寒山区稻作区>桂南稻作区.7个生理小种的相关系数范围为-0.008~0.451,其中ZB9与ZA13和ZC3,ZC13与ZB13和ZC3间的相关系数较低,致病性无显著相关,其他生理小种间的致病性呈显著或极显著(P<0.01)相关.系统聚类分析将419份广西水稻地方品种核心种质分成7类,其中第Ⅱ类抗谱范围较广(14.29%~100.00%),平均抗谱最高(60.95%),可作为抗性育种的亲本和稻瘟病抗性基因挖掘的材料来源;第Ⅲ类抗谱范围最窄(0~14.29%),平均抗谱最低(2.96%).[结论]获得14份对7个广西稻瘟病菌优势生理小种抗谱在80.00%以上的高抗品种,为稻瘟病抗病遗传育种及抗性基因定位提供了抗源材料.  相似文献   

10.
介绍一种水稻新品种“豫糯一号”.该品种米质优良,达到优质糯米标准;抗病性强,抗白叶枯病、稻瘟病及纹枯病和稻曲病;高产稳产,经六年的区试和生产试验,产量均超过对照种5%以上,是一种很有推广应用价值的水稻新品种.  相似文献   

11.
江苏省水稻品种抗稻瘟病基因型的鉴定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离体接种的方法,用已知抗瘟基因型反应的22个稻瘟菌株,对江苏省67个水稻品种进行了抗瘟基因型鉴定和分析.结果表明:67个水稻品种可能携带1个或多个抗瘟基因,其中携带抗瘟基因Piz5、Pizt、Pi1、Pi9、Piz、Pi5、Pi3和Pii的水稻品种对22个稻瘟病菌菌株的抗性频率均大于50%.携带Pita2和Pi9这2个基因的水稻品种特占A和携带Pi9基因的水稻品种辐优136对所有稻瘟病菌菌株表现免疫,pita2和Pi9这2个基因,尤其是Pi9基因对于水稻抗瘟性极为重要,推测特占A和辐优136是较好的抗瘟育种材料;含有Pia基因的水稻品种,如徐稻41926、徐稻40993等品种抗病性差,极易丧失抗病性.建议生产中推广种植携带Pi9基因的水稻品种,减小携带Pia基因的水稻品种的种植面积.  相似文献   

12.
为探明宁夏水稻种质资源含抗稻瘟病基因的数量和种类,为宁夏水稻抗稻瘟病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奠定基础。利用与抗稻瘟病基因Pi-b、Pi-d2、Pi-5、Pikh紧密连锁的功能标记对75份宁夏自育及外引水稻材料进行抗病基因的分子检测。结果表明,抗性基因Pikh的分布频率最高,在测试品种中检出率为74. 7%;其次是Pi-b基因,检出率为49. 3%;检出率较低的是Pi-5、Pi-d2抗性基因,分别为30. 67%、9. 3%。其中有6份材料为杂合,分别为大胚稻、巨胚稻、小粒糯、宁粳43号、花119、Agostone,4个抗稻瘟病基因都没有的材料有5份,为银玉、垦08-1806、通粘1号、空育131、越光。说明宁夏水稻材料中含有广谱持久抗性的基因较少,可以利用Pi-d2、Pi-5等抗性基因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培育持久抗稻瘟病的水稻新品种。  相似文献   

13.
近年,水稻白叶枯病强毒菌系Ⅴ型菌在华南稻区快速发展,已上升为优势种群,并向浙江、江苏等南方稻区蔓延。在Ⅴ型菌重发稻区水稻品种普遍发病较重,对水稻生产威胁很大,加强抗病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刻不容缓。防治水稻白叶枯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是利用抗病基因培育抗病品种推广种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与广州市番禺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合作,利用携带抗Ⅴ型菌隐性基因xa5的国际水稻品种IRBB5,结合稻瘟病抗源,应用杂交、复交、系谱选育和抗病性同步鉴定等方法,先后选育出抗白叶枯病强毒菌系Ⅴ型菌(1~3级),兼抗稻瘟病(中抗至高抗),米质优良(广东省标优质3级),产量与主栽品种相当(与区试对照品种比较)系列水稻新品种白香占、白粳占和白丝占,这些抗病新品种在粤西沿海白叶枯病强毒系Ⅴ型菌重发区推广种植,突显出利用品种抗性防控白叶枯病的优势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为了给水稻品种在生产栽培上的合理布局和品种搭配提供依据,2005年和2006年对贵州省湄潭县部分主栽水稻品种对稻瘟病的田间抗性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在湄潭县推广的22个水稻品种中没有表现抗病的品种出现。最好的抗性表现也只达到中抗,其中福优325和川香优6号的抗性水平相对较好(2年均为中抗),其抗性比较稳定,可在稻瘟病综合防治中作为抗病品种布局搭配种植。  相似文献   

15.
<正>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垦稻27于2013年12月通过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目前黑龙江垦区第三积温区主栽品种空育131种植年限长,面积过大,稻瘟病抗性逐年减弱,对黑龙江垦区水稻生产产生了较大的影响[1-2]。垦稻27熟期早,产量高,米质优良达国家二级米标准,耐冷性、抗稻瘟病性强,结实率高,适于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种植,具有较好发展前景。1选育过程垦稻27由黑龙江农垦科学院水稻研究所1997年以垦94-371/垦94-202为母本、以空育  相似文献   

16.
为筛选出适宜在建三江地区种植的抗稻瘟病水稻品种(系),2011年对建三江地区栽培的31个品种(系)进行叶瘟、穗颈瘟抗性监测并作出鉴定分析。稻瘟病抗病(R)品种(系)有:龙粳28、龙粳29、龙粳30、绥粳10号、龙生01-107、龙生01-028-2共6个品种(系),占总鉴定品种数量的19.35%;中抗病(MR)品种(系)有:垦稻12、垦鉴稻5号、龙盾107、龙粳27、龙育03-1789、龙交04-908共6个品种,占总鉴定品种数量的19.35%;中感(MS)品种有:垦稻19、垦稻20、垦稻21、垦稻22、垦鉴稻6号、莲稻1号、龙交06-192、龙交06-2110、龙粳20、龙粳21、龙粳25、龙粳26、三江1号、绥粳8号共14个品种,占总鉴定品种数量的45.16%;感病(S)品种有:垦稻17、龙粳31、龙粳32、绥粳3号共4个品种,占总鉴定品种数量的12.90%;高感病(HS)品种有空育131,占总鉴定品种数量的3.23%。并就如何改进稻瘟病抗性鉴定技术提出了见解,讨论了稻瘟病抗性评价在水稻安全生产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水稻品种对稻瘟病和稻曲病的抗病性,本研究通过室内人工接种和田间病圃自然诱发法开展101个水稻新品种对稻瘟病和稻曲病的抗性评价。结果表明,水稻品种在室内人工接种和田间自然诱发的抗瘟性表现相近;FJSM-25(元优2105)、FJSM-26(元优919)、FJSM-70(春优84)等43个水稻新品种对稻瘟病抗性较好;FJSM-21(绿两优2740)、FJSM-23(瑞优178)、FJSM-24(宜优嘉7)等33个水稻新品种对稻曲病抗性表现较好;FJSM-1(广优1029)、FJSM-11(天丰优110)、FJSM-25(元优2105)等9个水稻新品种对稻瘟病和稻曲病均具有较好的抗性。调查还发现,田间病圃水稻稻瘟病和稻曲病的混合发生的比率较高,达92%以上。  相似文献   

18.
品种更新对水稻单产提升、品质改良、抗性提高均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分析了2010—2018年我国黄淮稻区审定水稻品种,结果发现参加北方稻区国家黄淮粳稻品种区域试验并通过审定的品种共48个,其中常规稻47个、杂交稻1个。这些品种以中晚熟少蘖大穗型为主,产量随年度呈显著上升趋势,平均每年提高85.4 kg·hm~(-2),穗粒数平均每年提高2.3粒,结实率平均每年提高0.3%。品质分析表明,糙米率、整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碱消值、胶稠度及透明度均表现相对较好,但垩白粒率和垩白度表现较差,且垩白度还随年度呈显著上升趋势,说明垩白度是制约黄淮稻区稻米品质提升的主要因素。黄淮稻区审定品种的稻瘟病抗性较弱,以中抗和中感为主,抗性品种较少。近年来,审定品种的苗叶瘟抗性有所增强,而穗颈瘟抗性却逐渐减弱,稻瘟病抗性育种研究还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9.
为比较2015—2019年安徽省水稻区试品种稻瘟病抗性差异,本研究通过人工接种的方法对804个水稻区试品种进行稻瘟病抗性鉴定。试验结果显示,2015—2019年水稻区试品种对稻瘟病的抗病率分别为27.15%、29.94%、35.47%、39.10%、28.57%,5 a平均抗病率为32.09%,其中表现为抗病的品种有34个,中抗品种224个,分别占鉴定品种总数的4.23%和27.86%,未发现高抗品种。从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发病情况分析,籼稻品种的平均抗病率为39.68%,高于粳稻品种(19.33%);但籼稻品种抗性水平年度间波动较大,粳稻品种则相对稳定。近几年安徽省水稻区试品种对稻瘟病的整体抗性水平一般,不同年度间抗性有差异,籼稻品种抗性优于粳稻品种,粳稻品种抗性普遍偏低。  相似文献   

20.
多抗优质高产高效水稻新品种的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以病虫害种类多而复杂、发生严重的安仁县为基地,开展水稻抗病虫育种。通过种质资源抗性评价、杂交育种和系统选育,已育成抗白叶枯病兼抗稻瘟病、稻飞虱的多抗生品种6个,在南方稻区首次培育出抗两病、两虫、优质、丰产晚灿新品种湘抗32选5和早灿新品种湘汕3号。省内外利用这些品种作抗源,又衍生多抗生品种16个,这些多抗生品种正在长江中下游稻区大面积推广,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