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外媒     
《中国蜂业》2019,(4):16-16
<正>Gene Robinson当选为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美国基因生物学研究所主任和昆虫学教授、蜜蜂研究领域的国际领先者Gene Robinson,因其为"基因在社会行为中的作用"做出的开创性贡献而当选为美国国家医学院(NAM)院士。"被推选为NAM院士是卫生和医学领域的最高荣誉之一,是对那些表现出卓越职业成就和服务承诺的个人的高度认可",该学院写道。2018年初,Robinson获得2018年沃尔夫农业奖。  相似文献   

2.
消息信使     
《中国禽业导刊》2003,20(9):43-44
美国“冠状病毒研究之父”谈“非典”食用禽类感染“非典”病毒的可能性不大美国冠状病毒专家赖明诏4月24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通过分析非典型肺炎病毒的基因序列图,他发现其中主要包括老鼠和禽类体内的冠状病毒基因。赖明诏是美国微生物学会会员,相当于中国科学院的微生物学院士。他在南加州大学实验室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自1975年以来,他一直从事冠状病毒的研究,对牛、猪、鸡、猫、老鼠等多种动物体内的冠状病毒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在得到“非典”冠状病毒的基因序列图后,他发现其基因片段组成部分来自老鼠和禽类体内的冠状病毒基因。他…  相似文献   

3.
中国高技术计划生物领域首席科学家强伯勤院士提出“二十一世纪是生物技术的世纪。在这一领域,中国已经开始步入国际先进国家行列,也具备了一定的国际竞争能力。”眼下的中国,克隆、基因、器官移植、组织工程等生物名词寻常百姓已是耳熟能详,而中国的生物高技术发展更是日新月异。中国生物技术进入了蓬勃发展阶段,开始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作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高技术计划生物领域首席科学家强伯勤院士今天在接受本社记者专访时感慨良多。这位首席科学家称,“对全社会最为重要并可能改变未来工业和经济格局的技术”就是生物技术,它…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长期对青少年领域的关注,面对贫困地区科普教育资源困乏的现状,2017年,伊利集团联合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共同推出了“伊利未来公园-用科技连接世界儿童”科普公益项目。2018年12月15日,该项目2018年度分享会在北京举行。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秘书长朱锡生、伊利集团副总裁张轶鹏、中外科学院院士、多国驻华大使代表及200余名参与科技创新微视频征集活动的优秀学生选手,一同见证了“伊利未来公园”开园以来的不凡历程。  相似文献   

5.
《蚕学通讯》2006,26(4):28-28
12月26日,由科技日报社组织部分院士和多家中央新闻单位参与评选的“2006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揭晓。家蚕基因芯片与表达图谱入选并名列榜首。2006年1月2日,西南大学蚕桑学重点实验室与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研制成功家蚕基因芯片与表达图谱。这是我国在家蚕基因研究领域取得的又一项重大进展,将为我国家蚕产业的发展以及人类防病找到有效途径。2003年,西南大学蚕桑学重点实验室与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室成功绘制出“家蚕基因框架图”,并于2004年12月10日在《科学》上发表,这是近百年来我国在《科学》杂志发表家蚕研究论文"零"的突破…  相似文献   

6.
"疫苗食品"悄然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种集饮食与防疫治病为一体的“疫苗食品”正在国内外悄然兴起。所谓“疫苗食品”就是通过细胞嫁接、基因改良等生物工程技术开发出来的食品、对增进人类健康和长寿具有积极的意义。美国科学家利用基因重组技术,让奶羊的乳汁中含有TPA,对预防心脏病,溶血栓效果极桂。美国的一家饮食公司,还培育出乳汁高含有抗蛋白酶,可以防治肺气肿。开发动物疫苗食品是一个新兴的领域。其开发技术是将制造医药和荷尔蒙等有抗菌作用的遗传基因,移植到动物体内;当动物生长发育后获得的乳品,肉类食品,也含有珍贵的人体蛋白基因,经常食用可以预防治疗多种疾…  相似文献   

7.
试验旨在研究烟酰胺(nicotinamide,NAM)对泌乳奶牛血液指标、抗氧化及抗炎能力的影响,为NAM在反刍动物上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选择泌乳天数[(170±50) d]、胎次[(2.23±0.62)胎]、产奶量[(36.17±7.40) kg/d]相近,且健康的泌乳中后期荷斯坦奶牛(Holstein cows)40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头,分别为对照组(CK组)和试验组(NAM7、NAM11、NAM15组),CK组饲喂基础饲粮,NAM7、NAM11、NAM15组分别在CK组的基础上灌服7、11、15 g/d NAM。试验期共75 d,其中预试期15 d,正试期60 d。于试验最后一天晨饲前在牛尾根处采集静脉血20 mL,分别制备血清和血浆,用于血液生化指标、血清抗氧化及炎症因子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灌服不同水平NAM对泌乳奶牛血浆中谷草转氨酶活性、谷丙转氨酶活性以及碱性磷酸酶活性影响不显著(P>0.05);各试验组血浆中尿素氮含量显著低于CK组(P<0.05),且NAM7组血浆中尿素氮含量低于NAM11组和NAM15组,但无显著差异(P>0.05);N...  相似文献   

8.
《中国家禽》2008,30(14)
中国第七届光华工程科技奖6月25日在“两院”院士大会上颁奖,中国工程技术领域25位杰出专家获奖,其中成就奖1名,工程奖16名,青年奖共8名。成就奖获得者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所长、预防兽医学专家于康震获得工程奖。  相似文献   

9.
2月26日,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发展研究中心等部门在京联合举办“中国首届百名院士与百名企业家联谊会”,首次为双方提供了一次知本与资本的大规模对接机会。其中任继周等14位来自农业科研领域的两院院士公开为自己的科研成果找寻孵化器——企业伙伴。  相似文献   

10.
5月23日下午,美丽的岳阳市南湖宾馆见证了重要一刻:岳阳市正虹科技院士工作站组建汇报会在这里召开。中国作为全球养猪存栏第一的国家,养猪业的迅猛发展随之也带来了环境污染、肉质安全等一系列问题。多年来,“绿色健康养殖”一直是正虹科技努力的研发方向,这次与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联袂,由国家一级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印遇龙领衔担纲,以“院士+博导+博士”为阵容将组建的“正虹科技院士工作站”,将在该领域向更深更远方向进发。组建汇报会上,夏壮华表示,院士工作站的组建不仅是正虹研发体系的创新,也是公司又一重要的战略决策。企业将借助院士工作站这一高端平台,进一步拓展合作面,加快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充分发挥院士专家高端智力引领作用。加大研发投入,加快产品开发,不断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我国饲料事业“绿色、健康、安全”和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一蜂 《草业科学》2004,21(2):11-11
“齐鲁多才俊金陵铸学风,陇上酬壮志莽原碧草心”是全国政协常委、“九三”中央副主席、中国草学会名誉理事长洪绂曾教授为恭贺中国工程院院士任继周先生八十华诞赠送的亲笔题词,它是任先生为我国草业科学发展不辍耕耘与无私奉献的真实写照。而中国草学会的贺词“草界先驱”是对任先生在草业科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与贡献高度概括。  相似文献   

12.
美国研究人员最近描绘出在控制基因位置移动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一种酶的立体结构。 50多年前科学家曾普遍认为基因在染色体中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而美国女遗传学家麦克林托克发现,有的基因像长了腿一样会在染色体中“跳来跳去”,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这一理论被称为“跳跃基因”理论,是遗传学的重大发现之一,麦克林托克也因此获得198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此后,科学家发现基因换位受一种酶的控制,这种酶如同“运输队长”,参与把基因从一个位置转移到另一个位置的工作。但是这种酶的结构一直是个谜。美国威斯康星…  相似文献   

13.
北京电视台就水稻问题对袁隆平院士进行了专访,本刊根据袁隆平院士的谈话进行了简要整理。从其谈话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袁隆平院士对我国水稻再增产充满了信心,并期待新一代农业工作者的继续努力。袁隆平院士应用分子技术培育了一个新的杂交稻,2001年经小面积试种,比一般的高产杂交稻要增产35%。目前预计产量在800kg左右,一般的晚稻亩产大概是500kg左右,可见此新品种的增长幅度很大。一般的常规稻,每穗的谷粒大概是100~120粒;杂交稻大概为150 ~160粒,袁隆平院士现在这个新品种约是250粒。袁隆平院士在野生稻里面发现了两个增产基因,野生稻一般都有不良的性状,但它里面隐藏着优良的基因,通过分子检测技术,结果发现野生稻中有两个增产基因,一个基因有比现在的高产杂交稻增产18%的效益,两个基因增效达36%。亩产量达到800kg很不简单,世界上的水稻平均产量只有250kg,中国现在的产量每亩是420kg,在世界上排第4位了。第1位是澳大利亚,种植面积小,只有100多万亩,亩产将近600kg。我国是400多kg,与日本、美国的产量相同,排在世界前4位。若能达到800kg,当它种植成千上万亩的时候,就能大大缓解我国的人口压力问...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生态研究所健康养殖中心以首席科学家印遇龙教授为主的专家组。以其自身的行业、技术和科研优势,在多年学术研究的基础上,历时8年,经过反复实验论证,与美国德克萨斯农工大学的国际合作项目“猪氮磷营养代谢调控与环境保护技术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经刘筠院士、陈焕春院士、夏成柱院士、李德发教授等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鉴定,认为该成果取得重大创新,整体研究居国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15.
2018年12月5日,“共享、共赢、共创———三仪集团创业20年庆典暨无抗养殖、低蛋白日粮高峰论坛”在大连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1 500多名国内外业界嘉宾应邀出席。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副理事长乔玉锋、中国畜牧业协会副秘书长宫桂芬等嘉宾致辞祝贺,国家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江西农业大学党委书记、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理事长黄路生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军事兽医研究所夏咸柱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扬州大学兽医学院博士生导师刘秀梵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博士生导师陈焕春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陈化兰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畜牧健康养殖中心主任印遇龙研究员.  相似文献   

16.
《饲料工业》2004,25(4):13-13
美国和法国的生物科学家共同开发出一款DNA基因测试芯片,能够鉴别出食品中准确的肉食成分。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食品身份专家”是第一套使用这种微数组芯片的商业化检验设备,该项技术原本一直在实验室中被用来识别每种动物所特有的DNA基因。这套设备售价为31.2万美元,每次检测成本为437美元至550美元。该设备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Affymetrix公司和法国BioMerieux公司联合生产,其主要目的是辨别食品生产中的欺诈行为。这套设备能够精确、迅速地鉴定食物样品中所含动物肉制品的确切属性。“食品身份专家”还可供伊斯兰教徒、犹太人…  相似文献   

17.
我国著名动物疫病防控专家刘秀梵院士在青岛举行的第三届兽医科技高层论坛的讨论会上谈到我国家禽疾病的控制时。说禽病至今仍是一个“令人揪心”的话题。作为国内禽病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他所谓的“揪心”到底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相似文献   

18.
在 1 98 2年首次引起食物中毒的大肠菌株 O1 5 7∶ H7的基因组序列已被美国 Wisconsin大学的研究人员完成测序工作 ,从而为揭示该株细菌的致病机制及对其实施有效防治提供了物质基础。通过比较该株大肠杆菌与实验室中不致病菌株的基因组序列 ,发现了 1 3 87种新基因及该株细菌的一些独有的“DNA岛”(DNA islands)。这些新基因和“DNA”岛的基因存在着该株细菌致病和演化的重要信息。研究人员认为 ,这些“DNA岛”中的许多基因是通过一种称为“水平基因转移”(horizontal gene transfer)的途径 ,来源于包括细菌、病毒在内的其他物种 ,这…  相似文献   

19.
曾经参与克隆出小羊多利的英国PPL医疗公司日前宣布,该公司研究人员培育出了5只新型转基因克隆猪,它们体内有一个基因被“关闭”了。这是异种器官移植研究领域的又一重要进展。PPL公司发布的新闻公报说,这5只小猪是该公司设于美国弗吉尼亚州的子公司的研究人员培育出的,它们都是雌性,出生于2001年12月25日。DNA试验表明,它们体内的两个“阿尔法1(3半乳糖转移酶”(GT)基因),有一个处于被“关闭”状态。研究人员说,GT基因控制产生一种酶,这种酶使猪细胞表面产生一种糖类物质。当猪器官或细胞被移植给人体时,…  相似文献   

20.
刘院士说,我国的养禽业,目前存在如下几个问题制约着养禽业的和谐发展。第一是“种”的问题,许多禽种需从国外引进;第二个是“病”的问题,国内禽病比较多发;第三个是“饲料”问题,饲料原料受制于人,如豆粕主要从美国、南美进口;第四个是“污染”问题,养殖业污染已经到了比较严重地步。上述每一个问题都让人感到不轻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