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9 毫秒
1.
当前,在对虾育苗生产中,普遍存在着亲虾性腺成熟度差,产卵量少、利用率低等问题,这不仅影响了育苗效果,加大了成本开支,重要的是浪费了宝贵的自然资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于1987年春在本县北港对虾育苗场和总参对虾育苗场共3000m~3水体,对4500尾亲虾进行多次培育、多次产卵的实验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技术成果和经  相似文献   

2.
亲虾是对虾育苗生产的基础。近几年来,随着对虾苗种生产的发展,购运亲虾逐渐增多,但亲虾运距离运回入池后时常发生大批死亡、造成暂养成活率降低。对此,笔者近两年在中捷农场从事对虾育苗工作期间,结合生产进行了初步探讨。一、水温差对亲虾人池成活率的影响四月中、下旬,山东亲虾经过长途运输抵达育苗场时,帆布篓内水温与本地水温有  相似文献   

3.
对福建、广东沿海对虾育苗场的南美白对虾亲虾暴发性传染病进行病原学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亲虾感染了白斑综合症病毒,还有一些亲虾同时感染桃拉综合症病毒。发病对虾体色发红,部分对虾体表可见大小不一的白色斑点。对这些病毒的PCR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并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表明导致本次对虾传染病的WSSV基因片段与基因库已报告的WSSV具有很高的同源性。结合流行病学特点,可确定这些亲虾主要因感染了WSSV和TSV而发病死亡。  相似文献   

4.
提高中国对虾亲虾利用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克行  杜宣 《水产学报》1989,13(2):160-163,169
随着中国对虾(Penaeus orientalis Kishinouye)人工育苗技木的突破,我国对虾苗种生产量逐年递增,保证了养殖和增殖放流的需要。但是各育苗场的育苗效果差异较大:好者,平均每尾亲虾可培育十几万尾虾苗;差者,用数万尾亲虾,育苗量甚少。其中原因之一是亲虾产卵率低、孵化率低及亲虾死亡严  相似文献   

5.
我们在水科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潍坊市水产研究所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利用地下卤、淡水进行了亲虾越冬生产。1988—1989年,全县有3处对虾育苗场利用地下卤、淡水进行亲虾越冬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利用地下卤、淡水进行亲虾越  相似文献   

6.
据记载,长江口海区儿无中国对虾,偶尔出现也仪仅是零星数尾。但自1985年以来,从秋冬10月份开始到翌年5—6月间,衍拖网渔获物中兼捕有中国对虾,较集中在3—4月份。产量可达数吨。虾体大小在每市斤4—6尾间。适时,上海奉贤县对虾育苗场故於1988年,1989年向渔民收购活虾经暂,养后性腺达正常成熟,並育苗效果良好。1988年投入产卵亲虾1564尾,占收购数的81%,获虾苗9454万尾,每方水体出苗25.4万尾,每尾亲虾育苗6万尾。1989年投入产卵亲虾923万  相似文献   

7.
编辑同志: 贵刊1989年第1期黄庆振等同志所撰《改进对虾采卵方法,留虾收卵好处多》一文中介绍的对虾采卵方法,近几年在我县各育苗场也普遍采用(在我县称为“集卵”),效果的确很好,不仅亲虾死亡率低,利用率高,而且卵子孵化率高,且因入池时间集中而发育同步。根据  相似文献   

8.
刀额新对虾(Metapenaeus ensis),俗称砂虾。它具有广盐性、杂食性、生长迅速、抗病害能力强等优点,既可在海水中养殖,还能在低盐以及淡水池塘中养殖,是目前闽、粤、桂三省沿海新兴养殖的优良虾种。近年来,随着虾病在全国沿海养殖区的蔓延,养虾业者迫切需要抗病力强的砂虾苗种。为此,我们1994年4月21日至10月25日在广东省惠东县黄埠京洲育苗场,进行了刀额新对虾工厂化育苗试验,获得成功和丰收。试验共购用刀额新对虾的亲虾3115尾,获得受精  相似文献   

9.
为切实保护近海对虾自然资源,我们开展了对虾亲虾越冬及育苗生产。在1984年进行亲虾越冬生产性试验获得成功的基础上,于1985年开始全面推广对虾亲虾越冬生产技术,逐步走上了大水体的人工养殖对虾越冬生产。现已  相似文献   

10.
去年,海南省立足热带海洋资源优势,以科技为依托,优先发展以斑节对虾为当家品种的养虾业,使之成为全省梅养业中发展速度最快、效益最好的产业。海南省现有对虾养殖面积82866亩,特别是以高新技术支撑起来的高位池养虾业发展势头迅猛,从1997年年底的2000亩迅速增加到8056亩,增长了三倍多。预计全省1998年虾产量可达1.3万吨,产值约10亿元。平均年亩产达到600多公斤,最高年亩产达到1200公斤,经济效益十分显著。随着养虾业的蓬勃发展,海南省对虾育苗场也应运而生,全省现有对虾育苗场114个,育苗水体力8对立方米,年育苗能力匕亿尾,…  相似文献   

11.
搞好对虾亲虾人工越冬工作是保护天然对虾资源、从根本上把握亲虾资源主动权、实现对虾全人工养殖的重要措施和关键环节,也是我国北方沿海地区对虾养殖的必由之路。唐山市的对虾亲虾人工越冬工作起始于1985年,经过三年的试验、示范阶段,1988年开始转入大面积  相似文献   

12.
斑节对虾由于其个体大、生长快和杂食性等优点,近几年已成为对虾养殖中的主要品种。但由于亲虾来源全靠进口,不仅来源不易、价格昂贵,且因一些亲虾带病毒等原因而使养虾成本升高、虾病流行,导致养虾业蒙受损失。为降低养虾费用,减少亲虾进口,本站自1991年9月——1992年3月就以本地较易得到的亲虾资源——鱼塭斑节对虾,进行越冬促熟试验.以期探讨利用本地亲虾作斑节对虾苗种生产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南美白对虾种质因近亲繁殖而退化,养殖生产过程中普遍存在易发病、生长、产量低等现象,制约着对虾养殖生产的健康发展。2002年4月10日,唐山市滦南县从美国夏威夷引进SPF(无特定病原)南美对虾原种亲虾200对,在滦南县水产养殖总公司育苗场繁育成功。现已有三批亲虾产卵,采集受精卵1700万粒,孵化出无节幼体1600万尾。目前,幼体发育变态正常,亲虾培育状况良好。尚有亲虾315尾,其中雌虾159尾,雄虾156尾。预计产卵总数可达2亿粒以上,可培育出SPF虾苗1亿尾以上。唐山市南美白对虾原种引进繁…  相似文献   

14.
上海地处长江口,海水比重仅为1.001~1.008间。八十年代初开创了中国对虾低盐度养殖。随着养殖规模的发展,苗种自给的要求亦日趋迫切。但是,从低盐度环境中选留亲虾越冬,其交配效果、性腺成熟程度如何,以及在此特定环境下的特定越冬管理技术等,均未见报道。为此,上海市奉贤对虾育苗场于1986年冬从本场养殖虾塘中自留亲虾,经室外暂养和室内越冬试验后,结果成活雌虾1184尾,成活率39.1%,并获育苗成功,经跟踪养成效果良好,实属低盐度地区自留亲虾越冬成功首例。本文就自留亲虾的室外暂养和室内越冬试验作重点介绍。  相似文献   

15.
<正> 2001年春,渤海水域严重污染,育苗用海水多项指标超标。在此形势下,为改善水质,增强亲虾体质,促进卵巢发育及幼体成活率,我们在唐山丰南市毕中育苗场尝试使用“盛之丰”水产高效营养液。试验结果表明,该营养液在改善水质,增强亲虾抗病力,促进亲虾性腺发育,提高产卵率等方面有一定作用。1 材料与方法1.1 条件及设备 育苗场1988年投入使用,有效水体  相似文献   

16.
提高越冬亲虾育苗量的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对虾亲虾越冬技术在全国,特别是北方沿海地区迅速推广。随着对虾越冬范围的扩大,越冬亲虾占对虾育苗所用亲虾之比例越来越大,但是,在亲虾越冬技术的推广中,许多单位把主要注意力放在亲虾的成活率上,而忽视了越冬亲虾的育苗率。因此,尾虾产苗量越来越低。在亲虾越冬技术攻关研究时(?)  相似文献   

17.
对提高越冬亲虾育苗量有关技术问题的浅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玉祥  高学兴 《海洋渔业》1991,13(3):125-126
<正> 近几年来,对虾亲虾越冬技术在全国,特别是北方沿海地区迅速推广。随着对虾越冬范围的扩大,越冬场点的增多,越冬亲虾占对虾育苗所用亲虾之比例越来越大。但是,在亲虾越冬技术的推广中,许多单位把主要注意力放在亲虾的成活率上,而忽视了越冬亲虾的育苗率。因此,尾虾产苗量越来越低。在亲虾越冬技术攻关研究时一般每尾越冬亲虾产苗万尾是很容易的,现在一般每尾越冬亲虾产苗量仅2万尾左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认为要提高越冬亲虾的育苗率,一定要全面掌握对虾亲虾越冬技术,切实解  相似文献   

18.
中国对虾是渤海的主要渔业资源。近几年由于捕捞过度等原因,资源处于低谷,更为渔业界有识之士所担忧。亲虾作为对虾资源的补充来源,其资源的丰欠和科学管理将直接影响着秋季补充量的高低。为此,在黄海水产研究所等单位多年调查研究的基础上,1989年由黄海所和黄渤海区渔政局联合对烟威渔场亲虾相对数量进行调查,试图以亲虾相对数量进行秋汛产量预报,并通过亲虾的科学管理,提高对虾资源的补充强度,为对虾渔业振兴提供出路。本文仅对1989年至1994年烟威渔场亲虾相对数量调查进行总  相似文献   

19.
《齐鲁渔业》2010,(6):63-64
为切实做好2010年对虾亲虾资源管理工作,保证对虾亲虾顺利进入渤海产卵区,有效养护和进一步恢复对虾资源,5月1~19日,无棣县海洋与渔业局对全县海域实施“小禁”,禁止捕捞对虾亲虾。为此,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借助年审、渔船检验和安全检查等有利时机深入渔业乡镇、  相似文献   

20.
利用地热能源进行对虾亲虾越冬目前沿海各地的对虾人工育苗,绝大部分是通过捕捞自然亲虾来进行,亲虾资源破坏严重,对秋汛对虾的产量影响很大。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减少自然亲虾的损失,山东省潍坊市水产研究所利用地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