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国小蠊的抗药性及多功能氧化酶在抗性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敏感性测定、增效作用试验和酶活力测定,分析了德国小蠊对拟除虫菊酯类药剂的抗药性 以及多功能氧化酶在抗药性中的作用,结果表明采自杭州的德国小蠊品系对二氯苯醚菊酯、溴氰菊酯和 氯氰菊酯的抗性系数分别是敏感品系的67.1倍, 18.1倍和11.8倍,利用多功能氧化酶的抑制剂── 氧化胡椒基丁醚作为增效剂测定抗性品系对二氯苯醚菊酯的增效作用,增效3.69倍,离体酶活力测定 的结果表明,抗性品系中多功能氧化酶活力明显高于敏感品系,由此认为,德国小蠊的杭州品系已对拟 除虫菊酯药剂产生了抗药性,多功能氧化酶活力增强是导致德国小蠊抗药性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麦长管蚜对吡虫啉的抗性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室内筛选获得了麦长管蚜对吡虫啉的抗性品系(25.22倍),并利用增效试验和解毒酶活力测定,对其抗性机理进行了研究.增效试验结果表明:顺丁烯二酸二乙酯在抗、感品系中对吡虫啉都没有明显的增效作用,但氧化胡椒基丁醚和磷酸三苯酯在2个品系均有增效作用,而且在抗性品系中的增效比(3.49和2.62)显著大于敏感品系(1.59和1.29).解毒酶活力测定发现,抗、感品系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比活力没有显著差异,但抗性品系中羧酸酯酶的比活力是敏感品系的1.53倍(P<0.05).综合分析认为,多功能氧化酶和羧酸酯酶活力增强在该麦长管蚜品系对吡虫啉的抗性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棉铃虫对氰戊菊酯抗性机理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对于室内选育的棉铃虫抗性品系(YG-R,Rd)和采自田间的抗性种群(YG9221,YG9241,YG9321),PBO对氰戊菊酯都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增效比为19.5~169.5倍,而DEF和TPP对氰戊菊酯几乎没有增效作用。Rd抗性品系三龄幼虫多功能氧化酶艾氏剂环氧化活力是YS-S敏感品系的1.36倍,而YG-R和Rd两个抗性品系分别与YS-S敏感品系相比,三龄幼虫酯酶活力没有差异。因此,多功能  相似文献   

4.
在实验室内对桔全爪螨进行辛硫磷抗性选育,选育12代后抗性上升了18.6倍。比较抗辛硫磷品系和相对敏感品系体内多功能氧化酶的酶学特性及辛硫磷和增效醚(PBO)对该酶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桔全爪螨抗性品系多功能氧化酶的活性、比活力和米氏常数(Km)均显著高于敏感品系。辛硫磷对敏感品系体内MFO的抑制效果显著强于抗性品系,且MFO活性抑制率与药剂抑制浓度之间呈显著的线性关系。以PBO作用于桔全爪螨,相对敏感品系和抗性品系MFO的活力均受到抑制,但对抗性品系的抑制效果强于敏感品系。研究结果说明桔全爪螨对辛硫磷的抗性形成与多功能氧化酶的活力的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5.
邹志辉  韦薇  林琳  刘渠  张起文  王德全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2):19842+19851-19842,19851
[目的]比较深圳市龙岗区德国小蠊野外品系与敏感品系主要抗性酶比活力的差异。[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了德国小蠊野外品系和敏感品系各种抗性酶的比活力。[结果]野生品系与敏感品系德国小蠊GSTs、ACP、AchE酶比活力分别为3 750.49和1 781.95、450.71和156.73、5.61和2.86 U/mgpro。野外品系中GSTs、ACP、AchE酶比活力较敏感品系显著升高,而ALP、Na^+-K^+-AT-Pase、SOD酶比活力较敏感品系差异不显著。[结论]从生化水平上看,深圳市龙岗区野生品系德国小蠊已产生抗药性,可能与GSTs、ACP、AchE酶的解毒代谢活性提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异迟眼蕈蚊对溴氰菊酯的抗性风险和抗性生化机理,在室内采用溴氰菊酯对异迟眼蕈蚊进行抗性选育,对其抗性现实遗传力和解毒酶活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个体选育法和群体选育法分别对敏感品系和抗性品系进行选育,抗性选育24代后,抗性倍数达到11.36倍,现实遗传力h~2为0.077 1。当致死率为80%~90%时,预计异迟眼蕈蚊对溴氰菊酯的抗性增长10倍需要11~14代。增效剂对溴氰菊酯的增效结果表明,抗性品系中增效醚和磷酸三苯酯对溴氰菊酯的增效作用显著(P0.05)。解毒酶活性分析表明,随着抗性选育代数的增加,多功能氧化酶O-脱甲基和羧酸酯酶的活性显著增加(P0.05)。说明异迟眼蕈蚊对溴氰菊酯的抗性风险较小,但在食用菌生产中也要尽量降低溴氰菊酯的使用浓度;多功能氧化酶和羧酸酯酶活性的增强是异迟眼蕈蚊对溴氰菊酯产生代谢抗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灰飞虱对氟虫腈的抗性及其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室内抗性品系筛选、现实遗传力分析、离体酶活力测定,对灰飞虱对氟虫腈抗性及其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 发现:灰飞虱对氟虫腈的抗性发展较慢,利用田间低抗种群(RR 6.9倍)进行室内筛选,24代后抗性仅增加到21.2倍,其抗性现实遗传力较小,仅为0.041.利用室内筛选的氟虫腈抗性和敏感性品系进行解毒酶活力的对比研究发现:抗性灰飞虱体内的酯酶和谷胱甘肽转移酶活力与敏感品系没有显著差异,但P450单加氧酶活力是敏感品系的1.58倍.增效试验表明:在敏感品系中3种增效剂对氟虫腈均没有明显增效,但在抗性品系中,PBO对氟虫腈的增效比达到13.68,TPP和DEM的增效比仅分别为1.39和1.35.表明:灰飞虱对氟虫腈的抗性主要是由多功能氧化酶活力升高所致.  相似文献   

8.
棉蚜啶虫脒不同品系解毒酶活性测定和增效剂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棉蚜啶虫脒抗性、敏感品系解毒酶活性测定和增效剂试验,明确与抗药性产生密切相关的解毒酶.[方法]采用室内生物测定和生化分析方法,研究棉蚜啶虫脒品系解毒酶活性变化和增效剂的增效作用.[结果]棉蚜啶虫脒抗性品系羧酸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细胞色素P450s O-脱乙基比活力都高于敏感品系,其中抗感品系中羧酸酯酶、细胞色素P450s O-脱乙基比活力差异都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啶虫脒抗性品系三种解毒酶活性分别为敏感品系的2.91、1.04和1.69倍.增效剂磷酸三苯酯(TPP)、增效醚(PBO)、顺丁烯二酸二乙酯(DEM),在啶虫脒敏感棉蚜品系中的增效比为1.02、1.03、1.02,在啶虫脒抗性棉蚜品系中的增效比为1.77、1.61、1.04.[结论]酯酶和多功能氧化酶在棉蚜对啶虫脒的抗性产生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用马拉硫磷筛选的褐飞虱抗性品系(R)对马拉硫磷的抗性达到184.4倍,对作用于乙酰胆碱酯酶的二嗪磷、异丙威和仲丁威有一定的交互抗性,而对氰戊菊酯不表现显的交互抗性。进一步研究显示:在抗性品系中,磷酸三苯酯对马拉硫磷和仲丁威的增效作用分别达到9.15和2.38倍,顺丁烯二酸二乙酯对这两个药剂也有一定的增效作用(2.32和1.42倍)。抗性品系的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以2,4二硝基氯苯为底物)和多功能氧化酶活力分别为敏感品系(S)的14.67、1.52和1.11倍。在抗性品系中,磷酸三苯酯对酯酶活力抑制作用很强,顺丁烯二酸二乙酯对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力也存在一定的抑制作用。实验结果显示,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在抗性品系对马拉硫磷抗性和对其他药剂的交互抗性中起到不同程度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小菜蛾对阿维菌素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阿维菌素对福州菜区田间小菜蛾种群进行抗性筛选,经连续选育15代后小菜蛾的抗性较筛选前提高了66.44倍;抗性筛选前后分别测定了供试小菜蛾对氯氰菊酯、马拉硫磷、灭多威、抑太保等杀虫剂毒力的敏感度,结果表明抗性选育品系对氯氰菊酯、马拉硫磷、灭多威、抑太保等杀虫剂不表现交互抗性;解毒酶抑制剂PBO和TPP对阿维菌素分别增效1.61倍和1.38倍,表明小菜蛾对阿维菌素的抗性可能与多功能氧化酶和羧酸酯酶的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1.
小菜蛾对杀螟丹抗药性的生化遗传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室内选育的小菜蛾对杀螟丹的抗性品系和敏感品系,研究了各杂交世代小菜蛾多功能氧化酶(MFO),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羧酸酯酶活性。结果表明:(1)抗性品系(抗性提高35.5倍)多功能氧化酶环氧化活性比敏感品系高(1.83倍),并随着杂交后代中对杀螟丹抗性水平的下降而降低;(2)抗药性品系和敏感品系的AchE和CarE活性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研究结果表明,小菜蛾(diamondbackmoth,Plutelaxylostela)体内酰胺酶广泛存在于其中肠、脂肪体、表皮及头部,酶活力为0.118~0.307μmolg-1min-1.该酶在体细胞中主要以与胞内膜结合的方式存在,也有少部分酶以溶解的方式存在于细胞液中.当反应系统pH值为7.5时,酶活力为最高酶活力的83%;当pH值为8.5时,酶活力达最大值,然后随着pH值的升高,酶活力开始缓慢下降.酶反应在1h内,酶活力与时间变化呈直线关系.对抑太保(Chlorfluazuron)抗性的小菜蛾品系(BKS、TLS、ATABRON、NOMOT、HIOKO、CAKOSHIMA)体内酰胺酶活力明显高于敏感品系(为敏感品系OSS的2.45~2.81倍).抗性品系TLS酰胺酶活力是敏感品系TLN的2.28倍,抗性品系BKS酰胺酶活力是敏感品系BKN的2.18倍.  相似文献   

13.
南京郊区小菜蛾抗性测定和几种杀虫剂触杀毒力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南京郊区小菜蛾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溴氰菊酯和氯氰菊酯)和有机磷杀剂(敌敌畏)的抗性水平及对有机磷(甲基毒死蜱)、沙蚕毒素类(杀虫单、巴丹)、氯化烟碱类(吡虫清)、苯并吡唑类(氟虫清)和阿维菌素(avermectin)等6种杀虫剂的敏感性水平。抗性测定结果表明,与敏感品系相比,南京郊区小菜蛾对氯氰菊酯和溴氰菊酯产生了极高的抗性,抗性指数分别为81.41倍和大于134.15倍,对敌敌畏则产生了中等的抗性,抗性指数为10.06倍。活体增效试验显示,酯酶抑制剂TPP对氯氰菊酯和溴氰菊酯的增效作用分别为1.46和1,多功能氧化酶抑制剂PB对氯氰菊酯和溴氰菊酯的增效作用分别为3.02和1,表明神经敏感性下降可能是小菜蛾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高抗性的主要机制。点滴法测定结果表明阿维菌素、氟虫清、巴丹和杀虫单对抗性小  相似文献   

14.
测定了氰戊菊酯和顺式氰戊菊酯对不同棉铃虫品系3龄幼虫的毒力。结果表明,两者对敏感品系的LD50值相差8.7倍,而对一系列抗性品系两者LD50值相差24.3~172.1倍;不同棉铃虫品系对氰戊菊酯和顺式氰戊菊酯的抗性水平也存在显著差异,对氰戊菊酯的抗性为81.8~2142.8倍,对顺式氰戊菊酯的抗性为23.8~164.6倍。用室内选育的山东阳谷S6抗性品系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增效醚对氰戊菊酯和顺式氰戊菊酯的增效比分别为119.3和4.3,说明棉铃虫对两者的氧化代谢抗性机制差异很大。氰戊菊酯和顺式氰戊菊酯对棉铃虫的毒力以及棉铃虫对两种药剂的抗性水平并不是简单的4倍关系,氰戊菊酯中大量无效异构体的存在可能有利于氧化代谢抗性机制的演化。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阿维菌素对番石榴实蝇[Bactrocera correcta(Bezzi)]解毒酶及抗性的变化,在室内测定了不同增效剂对阿维菌素的影响及解毒酶活性。结果表明:药剂连续选育15代后,种群抗性倍数达到8.17。3种增效剂对敏感、抗性种群均有一定的增效作用,其中抗性种群中增效醚(PBO)、磷酸三苯酯(TPP)的增效作用显著,增效倍数分别为2.34、1.94。3种解毒酶的测定表明阿维菌素对多功能氧化酶(MFO)、羧酸酯酶(CarE)有显著提升作用,说明MFO、CarE的增强可能是番石榴实蝇对阿维菌素产生抗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桃蚜抗性品系选育及其3种解毒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桃蚜进行室内高效氯氰菊酯抗药性筛选,选育至10代后抗性倍数增长到49.9倍。生化分析表明,抗性品系酸性磷酸酯酶(ACP)、碱性磷酸酯酶(ALP)及多功能氧化酶(MFO)活性均显著高于敏感品系。磷酸酯酶酶动力学测定结果表明,与敏感品系相比,抗性桃蚜酸性磷酸酯酶对底物的km,kmax差异都不显著;碱性磷酸酯酶Km差异不显著而Vmax则显著大于敏感品系。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增效剂与杀虫剂混用对枸杞蚜虫(Aphis sp)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增效磷(SV1)、增效醚(Pbo)、磷酸三苯酯(TPP)和月桂氮酮(Azone)对氧乐果有显著增效作用,共毒系数(CTC)在202.3~705.0之间;对久效磷、灭多威有一定增效作用,CTC分别在112.5~210.2和108.7~131.0之间,说明枸杞蚜虫对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抗性与多功能氧化酶(MFO)、羧酸酯酶活性增高和表皮穿透作用降低有关.月桂氮酮对吡虫啉有一定增效作用,其它增效剂对吡虫啉则无增效作用.酶活力测定结果表明,枸杞蚜虫对氧乐果抗性与AChE活性增高有一定相关关系,而羧酸酯酶活性增高与枸杞蚜虫对氧乐果、久效磷、灭多威抗性也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8.
采用点滴法测定了吡虫啉、噻虫嗪、醚菊酯及其混配对贵州3个县(黄平、开阳、桐梓)褐飞虱三龄若虫的毒力,并通过交互测定法筛选出对褐飞虱具有明显增效作用的优选配方.结果表明:噻虫嗪、吡虫啉和醚菊酯对3县稻飞虱的LD50范围分别为0.00125~0.00175、0.00135~0.00169、0.01739~0.01850 μg/头;与敏感品系相比,褐飞虱对吡虫啉表现出中等水平抗性(19.9~24.9倍),而对醚菊酯仍表现出敏感性.吡虫啉与醚菊酯和噻虫嗪与醚菊酯有效成分分别以1∶5和1∶7混配时对褐飞虱具有较高的增效作用,共毒系数(CTC)分别为166.93~198.23和174.29~188.74,其结果可为防治褐飞虱药剂汰选、混配用药及制剂研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增效剂与杀虫剂混用对抗性枸杞蚜虫增效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增效剂与杀虫剂混用对枸杞蚜虫(Aphis sp)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增效磷(SV1)、增效醚(Pbo)、磷酸三苯酯(TPP)和月桂氮酮(Azone)对氧乐果有显著增效作用。共毒系数(CTC)在202.3-705.0之间;对久效磷、灭多威有一定增效作用。CTC分别在112.5-210.2和108.7-131.0之间,说明枸杞蚜虫对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抗性与多功能氧化酶(MFO)、羟酸酯酶活性增高和表皮穿透作用降低有关。月桂氮酮对吡虫啉有一定增效作用。其它增效剂对吡虫啉则无增效作用。酶活力测定结果表明,枸杞蚜虫对氧乐果抗性与AChE活性增高有一定相关关系,而羟酸酯酶活性增高与枸杞虫对氧乐果、久效磷、灭多威抗性也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0.
对桃蚜进行室内高效氯氰菊酯抗药性筛选,选育至10代后抗性倍数增长到49.9倍.生化分析表明,抗性品系酸性磷酸酯酶(ACP)、碱性磷酸酯酶(ALP)及多功能氧化酶(MFO)活性均显著高于敏感品系.磷酸酯酶酶动力学测定结果表明,与敏感品系相比,抗性桃蚜酸性磷酸酯酶对底物的Km,Vmax差异都不显著;碱性磷酸酯酶Km差异不显著而Vmax则显著大于敏感品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