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Y4-2AB具有油菜隐性核不育两型系特征,综合性状优良,配组优势明显,达到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两型系选育指标要求。其品质符合双低要求,平均含油率45.2%,该不育系不育彻底,育性不受环境温度变化影响,利用该不育系配制的杂交组合盐油杂3号已于2011年11月通过国家审定(审定编号:国审油2011020),于2012年11月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审定编号:苏审油201203)。对Y4-2AB的特征特性和繁殖制种的技术要点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我国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三系利用的遗传机理及杂种优势利用途径、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三系的选育途径、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性核不育三系应用的优势、几个生产上主要应用的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性核不育三系品种介绍以及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性核不育三系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综述,为油菜育种工作者对我国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上位互作核不育三系研究的情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通过隐性核不育两型系双低杂交油菜品种黔油12号多年的亲本繁育实践,根据其母本隐性核不育两型系SAB-3的特点,总结出其高产保优扩繁技术规程,以确保品种的制种质量。  相似文献   

4.
为了有利于两型系杂交油菜制种(一定时期)的发展,对甘蓝型隐性核不育两型系杂交油菜制种的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5.
为促进隐性核不育两系杂交油菜制种业的发展,从制种基地地理条件(面积、气候及土壤肥力等)与社会经济条件(产业结构、劳力情况及交通条件)的选择,以及基地人员、技术及田间操作方面的要求,对隐性核不育两系杂交油菜制种基地的建立与规范管理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6.
上海地区甘蓝型双低油菜育种的历史回顾、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蓝型油菜是上海市郊区唯一的越冬油料作物,种植面积70000hm~2,平均产量2250kg/hm~2左右。上海双低油菜育种始于1981年,到目前已育成2个低芥酸油菜品种”申优青”和“沪秀青”,一个双低油菜品种“沪油12”。“沪油12”目前正在上海市郊区大面积推广。显性核不育双低油菜已实现三系配套,发现甘蓝型隐性核不育两型系“22118AB”保持基因,目前正进入纯化和测配强优势组合阶段。  相似文献   

7.
为了对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系的产量和品质性状进行改良,应用群体混合选择改良方法对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系混合群体进行多年适度隔离控制轮回选择田间试验。结果表明:1)对构建的两个甘蓝型油菜核不育系混合群体QTA1(黑籽不育系群体)、QTA2(黄籽不育系群体)进行5代混合轮回选择,选育出的2368A和2392A不育系的产量、含油量、配合力均优于原始不育系,芥酸、硫甙等品质指标均优于国家优质油菜标准,含油量达48.34%和49.79%。2)用2368A和2392A与甘蓝型油菜骨干亲本组配了21个比对照油研50增产5.47%~31.34%的核不育两系组合。结论:混合选择改良方法不仅可以改良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系的品质和配合力,还可以显著提高其含油量和抗性等。  相似文献   

8.
常杂油2号是用核不育两型系G212A与双低恢复系S15配组育成的甘蓝型双低黄籽细胞核雄性不育两系杂交油菜新品种.该品种具有高产、优质、多抗、高含油量等特性,于2011年通过湖南省农作物新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9.
甘蓝型油菜是上海市郊区唯一的越冬油料作物,种植面积70 000hn^2,平均产量2 250kg/hm^2左右。上海双低油菜育种始于1981年,到目前已育成2个低芥酸油菜品种“申优青”和“沪秀青”,一个双低油菜品种“沪油12”。“沪油12”目前正在上海市郊区大面积推广。显性核不育双低油菜已实现三系配套,发现甘蓝型隐性核不育两型系“22118AB”保持基因,目前是入纯化和测配强优势组合阶段。  相似文献   

10.
常杂油9号是常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利用黄籽油菜隐性核不育两型系168A与双低油菜恢复系P103配组育成的甘蓝型双低黄籽细胞核雄性不育两系杂交油菜新品种。在2010—2013年湖南省油菜新品种区域试验中,常杂油9号产量为2 316.9~2 445.3kg/hm2,产油量为983.1~1 133.6kg/hm2,平均生育期215.3d,千粒重3.69g。表现高产、优质、多抗及高含油量等特性,于2015年3月通过湖南省油菜新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湖南省区域内种植。  相似文献   

11.
以甘蓝型双低油菜隐性核不育纯合两型系20118AB为供体,沪油15为轮回亲本,通过连续回交、自交等方法,并结合品质检测进行高含油量隐性核不育纯合两型系的转育,最终获得了1个新的纯合两型系20228AB,其含油量为47.30%.利用20228AB配置的杂交组合沪油杂7号和沪油杂8号在2009年度上海市油菜区域试验中,两组合的平均产量分别比对照沪油15增产8.9%和20.5%,平均含油量分别达47.76%和50.12%,结果表明,通过利用BCF2群体进行连续回交转育从而获得高含油量隐性核不育纯合两型系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温敏核不育是雄性育性可受温度调节的一种不育类型.1999年云南省农科院从油菜(Brassica juncea L.)核不育材料"05S"中同时选育得到一个温敏核不育系"K121S"和一个不具温敏性的核不育两型系"116A".遗传试验表明,它们的雄性不育基因等位,不育性由核内2对隐性重叠基因控制,对温度敏感与否与另一对同不育基因互作的抑制基因有关,携带隐性纯合抑制基因的不育系(K121S),低温条件下其不育基因的作用被抑制而表现可育,高温条件下抑制基因作用失活,不育系仍表现雄性不育;携带显性纯合抑制基因的不育系(116A)其育性则不受温度影响.因此,在油菜温敏核不育"K121S"中,隐性抑制基因作用的温敏性导致了不育性的温敏性.  相似文献   

13.
作者在甘蓝型油菜中发现了一类新的细胞核雄性不育材料9012A,其不育性状受两对隐性重叠不育基因和一对隐性上位可育基因互作控制,上位可育基因呈纯合隐性状态时,对隐性不育基因起上位抑制作用。根据其遗传原理,可选育到两类育性分离比稳定在1:1的核不育两用系,实现二系法制种,同时,还可选育到上位临时保持系,实行核不育三系制种。在甘蓝型油菜中至少存在两套不同的隐性重叠不育基因,彼此独立控制不育性。本文还讨论了存在于9012A 中的纯合隐性上位可育基因的广义性。9012A 恢复源广,品质性状,农艺性状优良,可望成为优质杂交油菜选育的重要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甘蓝型油菜三隐性核不育白花突变材料的三系选育,并验证三隐性核不育类型油菜的遗传模式。【方法】从2004年陕西省油菜区域试验编号为"8"的材料中发现了1株甘蓝型油菜白花突变体单株,自交产生育性分离;通过连续兄妹交筛选优质不育系,同时通过广泛测交筛选临保系和优质恢复系,最后运用临保系与恢复后代测交出现7∶1的育性分离比的方法来验证三隐性核不育类型油菜的遗传模式。【结果】选育出稳定的白花纯合两型系、白花临保系、白花全不育系及恢复系。在遗传验证中,得到了编号为h25的非恢复株,符合自交61∶3、测交7∶1的分离比例。【结论】实现了白花性状的三系配套,初步证明复等位模式有待进一步商榷。  相似文献   

15.
2225AB以双低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系98-116AB中优良不育株为母本,甘蓝型油菜黄籽双低株系2225作杂交父本,通过杂交、回交和兄妹交选育成功的高油分黄籽双低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两型系.黄籽不育系2225A的叶色浓绿、叶片较厚、抗寒性强,冻害指数8.5.该不育系群体的黄籽株率和黄籽频率均达100%,芥酸平均含量低于0.5%,硫甙含量低于20umol/(g·饼),含油量在45%左右,最高可达49.94%,恢复源广.  相似文献   

16.
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核不育的优点是利用纯合两型系与临保系杂交可以获得全不育系。用全不育系和纯合两型系分别与恢复系杂交得到三交种和单交种,对其杂种优势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三交种的株高、有效分枝高度、主花序有效角果数、角粒数等性状均优于单交种;在产量和抗菌核病方面三交种优于单交种而且异型核不育三交种优于同型核不育三交种。在杂交制种和不育系自然授粉的产量方面核全不育系明显优于核两型系和质不育系,从而使杂种成本大幅降低。所以隐性细胞核全不育系制种方便,成本较低,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7.
常杂油2号是用核不育两型系G212A与双低恢复系S15配组育成的甘蓝型双低黄籽细胞核雄性不育两系杂交油菜新品种。该品种具有高产、优质、多抗、高含油量等特性,于2011年通过湖南省农作物新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8.
“沪油杂1号”是上海市农科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采用隐性核不育三系制种技术获得的我国第一个隐性核不育杂交双低油菜新品种。1.新种质、新方法、品种安全性好上海农科院科研人员在国内外首次从油菜花粉培养后代中创新隐性核不育新种质,成功地进行了杂交油菜双低性的转育,培育  相似文献   

19.
三北98杂交油菜系贵州省油菜研究所育成,陕西三北华农种业有限公司引进参加国家区试并通过国家中游区审定的甘蓝型杂黄籽双低隐性核不育两系双低杂交油菜。该品种具有生长旺盛、抗逆性强、结实性好、丰产稳产、整齐一致性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甘蓝型隐性核不育两型系杂交油菜制种母本设置3个移栽密度、可育株拔除设置2个不同时期的研究,结果表明:增加母本种植密度有一定的增产作用,增产率仅为0.7%~2.0%,效果不显著,但密度加大,拔除可育株工作量增加,投入加大,比较效益降低,合理的密度以6000~8000株/667m2为宜;拔除可育株时期在蕾期比在临花期提高制种产量达17.3~20.4kg/667m2, 增产率30.5%~36.69%, 增产效果极显著.因此,蕾期是隐性核不育两系杂交油菜制种拔除可育株的最佳时期,特别是母本种植密度较大时更应掌握在蕾期尽早拔除.其技术已在制种区得到普遍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