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生成语言学古典理论阶段中的X阶标理论为例,指出乔姆斯基生成语言学的特点是“以独立论为方法论指导原则,以理想化言者的内化语言能力为研究对象,以揭示语言的普遍性为研究目的,并且力求研究方案的最简性”。乔姆斯基全新的生成语言观被人奉为“乔姆斯基革命”,然而乔姆斯基生成语言学也受到了不少批评,诸如“忽略或者不重视语境、语言功能以及研究范围局限于短语或句子”等问题。为让理论更全面诠释语言现象,本文认为乔姆斯基生成语言学与功能学派有必要深入加强对话。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性丧失的揭示和对未来共产主义真正的人性复归的向往,批判了传统理性主义人性观和非理性主义人性观,超越了传统理性主义人性观和非理性主义人性观的抽象对立,把“抽象的人”变成了“现实的人”,从而诞生了包融了理性和非理性成分的现代理性主义人性观。  相似文献   

3.
布迪厄的语言观贯彻了其实践观,主要建立在反结构主义的基础上,试图说服语言学家跳出对符号系统的抽象分析,充分关注具体生动的语言实践过程,以避免用“虚幻的”规则代替语言本身;他认为语言不仅是表意的符号和沟通的手段,同时也是展现社会关系的媒介,特别是符号权力关系已经嵌入到语言符号体系中。尽管布迪厄对语言社会性的强调容易导致对语言本质的遮蔽,但是他的观点对拓宽语言学研究的视野、增强语言学研究的反思性具有不可忽视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风马小说的魅力,除了他所表现的西部自然地域和西部人文的奇特和神秘,更在于他独具的小说语言风格精当绝妙——诗化语言在小说里的运用,独特体验所建构的独特语句以及比“准确”更能传神的语言的“精确”。  相似文献   

5.
人的主体性与知识的建构密切相连,而现代技术的飞跃发展更增强了两者的联系。计算机网络为外语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以及学习时间和空间上的灵活性,使传统的教学组织者和操控者——教师隐退到“评估与管理者”的位置,学习者的主体性得到彰显。然而,在机助语言学习模式下,学习者的主体性虽然被技术松了绑,却被放逐到网络超文本的无限链接中。笔者通过梳理现代学习理论中学习者的角色演变以及追溯主体概念的哲学发展轨迹来试图证明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6.
在语言学转向过程中,最为彻底的消解哲学问题的哲学家是维特根斯坦。他通过《哲学研究》中的“语言游戏说”向传统哲学追求最终基础性实体的努力发起挑战,他不仅取消了传统意义上的哲学问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彻底宣告了哲学本身的终结。这个结论无疑对哲学界的震撼是巨大的,但是维特根斯坦不会无缘无故地得出这样的结论,因此值得我们去探究他所提出的论据和结论之间是否有着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语言伦理学是一门结合语言学和伦理学,研究语言交际中的道德伦理现象的交叉学科。本文从语言伦理学的角度对《经济学人》的多篇环保语篇做了分解,浅析其话语折射出的自然生态观。  相似文献   

8.
1语言沟通能力古希腊著名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曾说过,医生有两件东西能治病:一是药物,二是语言。语言诊治疾病的事实已日益被人们所认识,积极的语言是良性刺激,对大脑皮质起保护作用,能增强机体的防御功能;消极的语言是恶性刺激,使人精神和情绪变坏,引起身体各部的功能紊乱,导致疾病的恶化。“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认为,语言与心理、社会两要素存在着潜在的联系。现实中,一些病人及其家属也是根据护士的语言来评估护理工作的。护患沟通中语言沟通能力是指护理人员通过口头语言或文字材料与病人进行常规护理信息(包括迎接、介绍、称呼…  相似文献   

9.
乔姆斯基和皮亚杰分别建立了语言能力的天赋论与建构论 ,两者的冲突体现了历史发展的辩证过程。语言能力以先天的生理素质为基础 ,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地积极建构而形成。语言能力天赋论与建构论之争反映了历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方法论的斗争 ,这种争论不仅使语言学作为一门学科更加向科学化的方向迈进 ,而且为现代语言学研究和外语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我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被称为“天人关系”。诸子百家对这一命题都有精辟的释义。作者着重阐述了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观”、“天人和谐观”和“博爱观”的思想观点。对破解生态危机这一现代难题的启迪。  相似文献   

11.
胡适的哲学史观构成了中国现代哲学史观演变链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明确地界定了哲学史的含义、对象和目的;(二)在哲学的起源上坚持杜威的“问题说”;(三)在哲学的发展根据上坚持多元的因果观;(四)把哲学方法看作哲学史的中心问题和内的线索;(五)对中国哲学的传统进行现代审视,尝试对中西哲学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2.
在语言学与语言教学关系的基础上,通过“相互作用论”、“元认知能力”、“语言输出理论”、“中介语错误分析理论”,论述语言学理论对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指导作用与启示。  相似文献   

13.
在20世纪初救亡图存的背景下,革命者以进化论为理论基础,以提倡白话文为革命起点,拉开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序幕。这场革命充分发挥了语言的工具性作用,使得语言成为革命的有力武器。一方面胡适、陈独秀等革命者的话语暴力推动了革命取得胜利;另一方面,语言暴力在革命中逐渐走向极端化、激进化,给革命带来了惨痛的后果。其间虽有学衡派制衡的努力,但终究难以扭转这一趋势。探讨语言暴力与“五四”文学革命的互动关系及其规律,不仅能够揭示语言在革命语境下的暴力属性,更可以从语言暴力这一视角重新审视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比提出了传统隐喻观与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观,重点评述了英语隐喻的结构特点。对隐喻进行了归类,提出四种类型并举例分析。文章探讨了隐喻与大学英语阅读的正确理解和欣赏的关系,应用前面部分探讨的结果举例阐述,继而表明英语学习过程中把握该语言现象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Stephen Krashen认为, 语言习得机制不仅影响母语习得的效果, 也对第二语言习得发挥作用。“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 语言输入的作用在于激活这种机制。但“输入假说”也有偏颇之处, 我们不应将语言习得完全归功于语言输入, 语言输出对语言习得同样具有积极意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与“疯狂英语”等创新式教学手段都是对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积极应用,其旨在培养语言能力的教学理念与实践对我国的外语教学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20世纪30—40年代的乡村建设中,晏阳初与梁漱溟皆以教育入手,但二人的教育思想却具有鲜明的差异。晏阳初的教育立足于现代民本政治观,思想更趋向于西式,而梁漱溟以儒家思想为导向,更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建。两种乡村教育模式之所以没有达到最优效果,或许可以归结为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处理不当。由此,反思我们不能回到以前,但我们也没有理由摒弃千百年来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更不能照搬西方模式为乡村教育创造更顽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7.
模因论是达尔文进化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文化进化新理论,它给了语言学全新的研究视角。本文从语言模因现象来展开进一步的认知及探索,主要探讨了语言模因的概念、特性以及针对语言模因现象最终形成的相关观念,即注意观、记忆观、经验观和传播观,最后指出了语言模因现象本身就是人类社会实践的必然产物,也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开展下去的巨大动力,人类应该克服成为模因机器的困惑,真正成为模因的主人。  相似文献   

18.
“无声语言”就是指人们说的眼神、手势、体态、表情等。在以体育运动为媒体的教学过程中.直观教学占主导地位。教师与学生双方则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其方式不单有语言的,而且有非语言的,这就是无声语言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19.
“言语社区”是当代社会语言学的重要概念之一,其内部同一性作为概念的核心部分一直未能明确。通过梳理过往的研究,指出言语社区的内部同一性特征在于社区成员对使用的语言变体持同样的语言认知,怀有同样的语言情感。  相似文献   

20.
涉身语言认知思想是认知语言学上的一种创新。针对传统认知语言学"语言内在论"和"天赋论"等理论的局限性,以拉可夫和约翰逊为代表的涉身语言认知思想,从身体维度对语言认知机制给予了新的解读。这种以"大脑、身体和环境"共同参与的语言的认知模式对当前我国的英语教学和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能够为解决当前高校英语教学和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给予方法论的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