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以6个不同种(Trichoderma hamatum、T.virens、T.citrinoviride、T.longibrachiatum、T.afroharzianum和T.asperelloides)的30株木霉菌株为试材,采用室内平板拮抗、温室盆栽和田间接种生防木霉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木霉菌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木霉菌对辣椒疫霉菌菌丝生长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不同木霉菌株间抑制率差异显著(P0.05),平板拮抗抑制率在60.00%以上的菌株占总数的70%;木霉菌株T10(T.hamatum)的防控效果显著高于其它木霉菌株,在温室接种辣椒疫霉菌30d后防控效果达到71.60%;在田间,木霉菌株T10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可达68.02%,与对照药剂烯酰吗啉的防治效果相当,且能够显著增加辣椒果实的产量,单株增产率达到14.30%,高于烯酰吗啉。  相似文献   

2.
采用平板对峙接种法和温室盆栽试验,测定18种木霉共175个菌株对黄瓜枯萎病菌、辣椒疫霉病菌和番茄青枯病菌3种不同类型的蔬菜土传病害病原菌的防效,筛选生防木霉资源。试验结果表明:拮抗试验中,拮抗黄瓜枯萎病菌的木霉菌株有50株,抑制率达70.0%~86.3%;拮抗辣椒疫霉病菌的木霉菌株43株,抑制率达70.4%~88.7%。盆栽试验中,筛选出番茄青枯病的生防菌株32株,防效达50.0%~92.7%。进一步对在拮抗试验中对黄瓜枯萎病菌抑制率达75%以上的其中13株木霉菌进行盆栽防效评价,获得防效超过60%的高效菌株2株,分别为T52(深绿木霉)和32080(平菇木霉)。  相似文献   

3.
对采集自南宁市、柳州市柳江区、桂林市荔浦县青山镇、贺州市贺街桂芋2号栽培区芋疫病标样进行病原分离,通过形态特征和r DNA-ITS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其病原进行分析,通过与辣椒疫霉A1和A2交配型菌株进行对峙培养测定其交配型,并利用甲霜灵(metalaxyl)对该病原进行敏感性测定。通过对芋疫病病原形态特征观察和分子生物学分析,将引起桂芋2号的疫病病原鉴定为芋疫霉(Phytophthora colocasiae),其r DNA-ITS序列与Gen Bank已发表的P.colocasiae不同分离物序列同源性均达99%。通过与辣椒疫霉对峙培养证实来自桂芋2号不同生态栽培区的8个芋疫霉菌株均为A2交配型。甲霜灵敏感性测定显示8个芋疫霉菌株均对甲霜灵敏感。说明引起桂芋2号芋疫病的病原为芋疫霉,交配型为A2交配型,且对甲霜灵未出现抗性。其交配型的鉴定和甲霜灵敏感性测定可作为芋抗病品种选育、轮作和化学防治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防治辣椒疫病的芽孢菌株的筛选及其抑菌效果的测定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辣椒根际土壤中分离出293个分离物,通过平板对峙培养,筛选出对辣椒疫霉菌有较强拮抗作用的5个芽孢菌株。室内测定其对辣椒疫霉菌的抑菌带宽达8.0-11.3mm。温室控病试验表明,芽孢菌Bn-130对辣椒疫病防治效果最好,达64.7%。无菌滤液试验表明,拮抗菌Bn-130无菌滤液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能有效地抑制菌丝生长,减少孢子萌发。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L14-3菌株对辣椒疫病的生防潜力,采用皿内对峙试验和孢子萌发试验,测定其对辣椒疫霉菌的抑制活性,通过盆栽试验验证其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并根据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对其进行鉴定.结果表明,L14-3菌株对辣椒疫霉菌的菌丝生长、游动孢子囊的形成、游动孢子的释放和休止孢子的萌发均具有...  相似文献   

6.
为筛选出防治辣椒疫病的高效低毒新药剂,以遵辣6号为供试品种,选择68.75%银法利、58%甲霜灵猛锌、69%烯酰吗啉·锰锌、72%霜霉疫净及70%安泰生5种药剂进行防效试验,并对施药后辣椒的农艺性状和产量进行调查。结果表明,68.75%银法利、58%甲霜灵锰锌、69%烯酰吗啉·锰锌、72%霜霉疫净及70%安泰生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0.12%、73.2%、59.84%、40.05%和19.88%,用药后辣椒产量分别比对照增产18.39%、15.33%、13.8%、8.05%和6.51%。这5种药剂的综合表现依次为68.75%银法利58%甲霜灵锰锌69%烯酰吗啉·锰锌72%霜霉疫净70%安泰生。  相似文献   

7.
 利用从小麦根系中分离筛选得到的对辣椒疫病有较高拮抗活性的生防细菌HG28-5菌株,通过平板对峙培养、产孢子囊和孢子萌发试验,检测其对辣椒疫霉菌的抑制作用;通过温室盆栽和小区试验,确认了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以平板稀释培养法测定了根际定殖能力。结果表明:HG28-5显著抑制辣椒疫霉菌菌丝生长、游动孢子囊形成、游动孢子释放和休止孢子萌发;HG28-5对辣椒疫病具有明显的防治效果,在盆栽试验和小区试验中防治效果分别达到92.57%和79.96%;HG28-5在辣椒根际的定殖能力很强,用HG28-5处理辣椒种子,发芽胚根中其定殖密度为4.45 × 105 cfu · cm-1,HG28-5处理盆栽辣椒根系,其定殖密度稳定维持在105 cfu · g-1以上。利用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HG28-5为绿针假单胞菌。  相似文献   

8.
以大椒品种"国禧109"为试材,在温室盆栽条件下,研究丛枝菌根真菌G.mosseae和G.intraradices 2个菌种的各5个菌株对辣椒疫霉病害的防治效应。结果表明:接种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的多数菌种能够抑制大椒苗疫霉病的发生,对疫霉病的相对防治效果为37.0%~75.0%。不同菌种或菌株之间的防治效果也有很大的差异,G.mosseae菌种的防治效果要强于G.intraradices菌种,其中GM5菌株防治效果达到了75.0%,G.intraradices菌种仅有1个菌株GI7的防治效果达到了50.0%。G.mosseae菌种具有防治辣椒疫霉病害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9.
试验利用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和青霉(Penicillium spp.),采用菌丝体生长速率法和盆栽试验,测定了它们对生姜茎腐病(Pythiummyriotylum)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3种霉菌中青霉对生姜茎腐病的防治效果表现最佳,哈茨木霉次之,其室内抑菌率分别为50.97%和55.23%;盆栽防效分别高达74.83%和61.9%,显著高于绿色木霉,显示出了较高的开发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为筛选出有效防治辣椒疫病的药剂,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0种药剂的室内抑制效果。结果表明:50%烯酰吗啉WP对辣椒疫霉菌的毒力最强,EC50达到0.16642mg/L,其次是25%甲霜灵WP,EC50为0.54097mg/L,125g/L氟环唑SC的毒力最弱,EC50为3.97226mg/L,木霉菌、20%氟吗啉WP、500g/L氟啶胺SC、10%多抗霉素WP、250g/L啶氧菌酯SC、25%醚菌酯EC、蛇床子素对辣椒疫病的毒力分别为1.64182mg/L、0.92168mg/L、1.43618/L、1.92731mg/L、2.03662mg/L、2.1477mg/L、2.19588mg/L。50%烯酰吗啉WP和25%甲霜灵WP对辣椒疫霉菌的室内抑制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法,筛选对辣椒疫霉菌具有抑菌效果的生防菌。结果表明:从功能微生物资源库中选择的25个菌株中,11个菌株对辣椒疫霉菌具有抑制作用,其中菌株PSB-13-2-2,YC-10和KLP-1对辣椒疫霉菌抑制作用明显,抑制率分别为51.85%,50.97%和52.60%。  相似文献   

12.
68%金雷多米尔-锰锌WG是辣椒疫病较为理想的防治药剂。于辣椒疫病发病前或初期极少数病株出现开始施药,施药次数以施药三次为宜,每次施药间隔期为7~10d(视气候条件和发病情况而定),使用剂量为100g~120g/667m2(a.i.为1020g/hm2)。每667m2喷施药液60kg时,其对辣椒疫病的防效为80.38%~85.44%,辣椒增产率为17.76%~27.12%。施药方法采用常规喷雾法,将药液均匀喷施于辣椒植株靠近地面的茎基部。  相似文献   

13.
兰成忠 《长江蔬菜》2011,(24):55-56
测定了植物源杀菌剂0.3%丁子香酚可溶液剂对辣椒疫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丁子香酚对辣椒疫病的田间防治效果达86.28%,显著优于常用化学杀菌剂克露(代森锰锌·霜脲氰)和雷多米尔(精甲霜灵·锰锌),与凯特(吡唑醚菌酯·烯酰吗啉)和安克(烯酰吗啉)的防效相当。  相似文献   

14.
生防菌木霉与灰霉病菌具有较强的拮抗作用,本试验通过盆栽试验和大田试验,研究单独施用木霉菌、化学杀菌剂腐霉利以及二者以不同比例混合配制对草莓灰霉病的防治效果,探究化学杀菌剂腐霉利对生防菌防效的影响。结果表明:盆栽试验中,单独施用木霉菌对灰霉病的防效为81.40%,当木霉菌与腐霉利以质量比8∶1混配时,防效高达88.32%,二者以其他比例混配的防效在65%~80%之间,均高于单独施用腐霉利。木霉菌与腐霉利以8∶1或3∶1的质量比混配,对灰霉病的田间防治效果较好,在80%左右,且对草莓安全、无药害。以一定比例添加化学杀菌剂腐霉利可提高生防菌木霉防效的稳定性,并且可延缓病原菌对化学杀菌剂抗药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15.
辣椒疫病拮抗放线菌的筛选及防治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平板对峙培养法,从辣椒根际土壤中分离获得的276个分离物中筛选出对辣椒疫病菌有较强 拮抗作用的放线菌7株。室内测定其对辣椒疫病菌的抑菌带宽为7.8~13.0 mm;温室盆栽防治试验表明, 菌株CQ21-3对辣椒疫病控病效果最好,控病效果达73.2 %;无菌发酵液试验表明,放线菌CQ21-3无菌发 酵液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均能有效抑制疫病菌菌丝生长,降低孢子萌发率。  相似文献   

16.
采用室内毒力测定与田间防效试验研究大蒜粗提物对辣椒疫病菌的抑制作用及对病害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大 蒜不同部位粗提物均对辣椒疫病菌有很好的抑制作用,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特别是鳞茎粗提物,在150.0 mg·mL-1 浓 度下,对辣椒疫病菌生长抑制率达100.00%。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各粗提物对辣椒疫病菌的抑制作用下降。盆栽试验结果 表明,不同浓度大蒜各部位粗提物对辣椒疫病均有一定的控制效果,大蒜鳞茎粗提物浓度为150.0 mg·mL-1 时,防效可达 59.38%。GC-MS 测定结果表明,大蒜根、茎叶和鳞茎粗提物中分别有20、19 和23 种挥发性物质,均以有机硫化物为主, 占总挥发性物质的90% 以上,但其组成成分和含量有明显差别。向培养基中加入硫醚类有机硫化物纯品,对辣椒疫病菌的 生长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其中100 mg·L-1 二烯丙基三硫醚对辣椒疫病菌的抑制效果最好,达60.55%。与大蒜轮作或混栽可 有效降低辣椒疫病的病情指数,防效分别达59.81% 和62.09%。这些结果说明大蒜挥发性物质在辣椒疫病的绿色防控上有很 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辣椒疫霉菌拮抗木霉的筛选及抑菌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生长势和生长抑制率法从61株木霉菌株中筛选出辣椒疫霉拮抗菌株TR39,并对其抑菌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TR39对辣椒疫霉的抑制机制有重寄生和竞争作用,体外可以产生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和纤维素酶等细胞壁降解酶;TR39还对11种其它病原真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张万萍  赵丽 《中国蔬菜》2012,1(2):66-71
研究了紫皮蒜与白皮蒜不同苗龄根系分泌物、不同浓度水提取物及乙酸乙酯提取物对辣椒疫霉病病菌、草莓灰霉病病菌和番茄青枯病病菌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紫皮蒜、白皮蒜均以苗龄20~30 d的根系分泌物对3种土传性病菌抑制效果最好,紫皮蒜水提取物完全抑制辣椒疫霉病病菌、草莓灰霉病病菌菌落生长的最低抑菌浓度为5.00 mg?mL-1,而白皮蒜的最低抑菌浓度则为20.00 mg?mL-1|紫皮蒜乙酸乙酯提取物完全抑制辣椒疫霉病病菌和草莓灰霉病病菌菌落生长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5.00 mg?L-1与2.50 mg?mL-1,而白皮蒜乙酸乙酯提取物最低抑菌浓度要达到10.00 mg?mL-1和20.00 mg?mL-1,二者乙酸乙酯提取物最低抑菌浓度达到20.00 mg?mL-1时对番茄青枯病病菌具有很好的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