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4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潍坊地区气候因素对夏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效积温与产量成极显著相关,生育期与产量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玉米生育期内,随着有效积温的增加,产量提升显著;玉米灌浆速率受温度、降水、日照时数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各气候要素对文水县玉米产量的影响,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情形下本县的玉米气候生产力。[方法]本研究采用文水县1998-2014年逐月的气温、降水量、蒸发量、日照时数等气候资料和玉米单产数据,应用数理统计、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和Thornthwaite Memoriae模型等方法对文水县这一小区域长时间序列气候变化下的玉米产量进行分析。[结果]近17年来文水县玉米生育期内的气温和日照时数均呈现波动下降趋势,而降水量和蒸发量却呈现上升趋势;同期的玉米单产和气候产量均呈现上升趋势。[结论]气温过高影响玉米产量的提高,而降水量的增多却有利于玉米的生产;影响文水县玉米产量的因素有三个,可以归结为:温度、水分和极端气候;未来"暖湿型"和"冷湿型"气候有利于玉米产量的提高,而"暖干型"和"冷干型"气候均不利于玉米的生长。  相似文献   

3.
本文应用大同市黄花主产区云州区气象资料,分析了云州区黄花菜主要生育期、关键期气候要素变化特征以及对黄花菜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黄花菜主要生育期气温呈升高趋势,关键生育期降水呈减少趋势,冰雹日数呈减少趋势,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气温升高生育期进程加快,降水偏少不利于黄花菜产量形成,日照时数偏少,不利于光合作用。  相似文献   

4.
近35年吉林省玉米气候适宜度及其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吉林省50个气象站1981~2015年的气象数据及玉米产量数据,利用模糊数学方法建立吉林省分区域玉米逐旬温度、降水、日照时数和气候适宜度模型,并利用加权分析法计算玉米全生育期、营养生长期、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期、生殖生长期的单要素适宜度和气候适宜度,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玉米全生育期、营养生长期各区域基本是日照时数适宜度最高,其次是温度适宜度,降水适宜度最低;并进期多数情况下温度适宜度最高,降水适宜度仍然最低;而生殖生长期日照时数适宜度最高,温度和降水适宜度不同区域不同年份高低不定。因此,水分是影响吉林省玉米生长发育的主要关键气象因子。各时期降水适宜度均呈西低东高的特点,导致气候适宜度基本也是西低东高。气候适宜度在各区域生殖生长期以及东部的并进期呈不显著上升趋势,其他各生育时期各区域均呈不显著的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5.
气候变化对东北地区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对东北三省局地气候特征具有代表性的9站点1961~2006的气象资料和玉米产量资料,采用贝尔产量模式思路的方法研究了影响不同区域玉米产量的气候因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玉米气候产量主要受温度因子的影响,随着气候变暖玉米气候产量逐渐增加;辽宁省玉米气候产量主要受降水和日照时数的影响,不同地区影响效果不同。  相似文献   

6.
气候变化对东北地区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建英  郭建平  彭妮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18309-18312,18342
利用对东北三省局地气候特征具有代表性的9站点1961~2006的气象资料和玉米产量资料,采用贝尔产量模式思路的方法研究影响不同区域玉米产量的气候因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玉米气候产量主要受温度因子的影响,随着气候变暖玉米气候产量逐渐增加;辽宁省玉米气候产量主要受降水和日照时数的影响,不同地区影响效果不同。  相似文献   

7.
利用广河县2006—2014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和主要农作物产量数据,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别以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单产作为参考母序列,以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生长期内4—5月平均气温、7—8月降水量、6—9月日照时数、年极端最高温度、≥1 mm降水日数、20 cm平均地面温度为参考子序列,对各因素变化趋势及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并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研究各个气象因素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6—9月日照时数和4—5月平均气温与玉米单产之间相关性最好,对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产量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8.
从生物学角度阐述了夏玉米各生育阶段对温度、土壤湿度、降水和光照的要求。通过对气象资料的分析认为 :淮北地区温度和光照完全能够满足夏玉米生育的需要 ,降雨的时空分布与玉米生育阶段的需要不相吻合是影响夏玉米产量的主要气候因子。提出了提高淮北地区夏玉米单产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玉米单产与气象因子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相关和回归分析方法,结合产量丰欠年型,对毕节地区1953 ̄1994年玉米单产与气象因子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出了5月下旬积温,6月下旬降雨量、5月下旬日照时数及9月上旬日照时数与玉米单产最为密切,系影响玉米单产的主要气象要素,提出了玉米相适宜的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邢台地区夏玉米产量波动的气象要素变化规律和玉米生产潜力发挥的限制因子,利用邢台地区17个气象站1971—2006年气象资料和1983—2006年夏玉米单产数据,对夏玉米生产潜力做出估算,以直线滑动平均法分离气象产量,进行了气象要素和气象产量间的通径分析,结果表明:邢台地区夏玉米光合生产潜力为24818kg/hm^2,光温生产潜力为20437kg/hm^2,光温水生产潜力为11723kg/hm^2,分别是现实生产力的3.6倍、2.9倍、1.7倍,水分条件是限制生产潜力发挥的主要因素;夏玉米趋势产量年际间变化较为平稳,气象产量年际间变化幅度较大,农业生产表现出气候脆弱性,生育期总降水量及总日照时数是年际间气象产量波动的主要因素,生育期总降水量与气象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直接通径系数为0.363,气象产量与生育期总日照时数呈显著负相关,其直接通径系数为-0.385;生育期内以旬为时间序列气象因子中,气象产量与6月上旬日照时数、7月下旬平均气温、7月中旬降水量具有显著相关性。综合分析表明,邢台地区夏玉米生产的气候脆弱性与该地区降水量的年际间波动相关,发育关键期光温条件对夏玉米生产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全球气候正以变暖为主要特征发生显著变化,探究气候变化对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冬小麦种植制度的影响,为制定合理的应对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气象站点观测值的加权平均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黄淮海各省市地区1992—2013年来的气候变化特征。利用农业气象站点多年长期观察的夏玉米-冬小麦物候数据,通过加权求平均,分析气候变暖背景下夏玉米-冬小麦的生育期和茬口推移情况。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1992—2013年来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冬小麦周年产量变化。同时利用非线性回归分析法和面板数据敏感性分析法分析气候变化对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冬小麦周年产量的影响。【结果】1992—2013年来,黄淮海地区温度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降水总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区域差异显著。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冬小麦种植模式发生明显改变:冬小麦播种时间推迟,生育期存在缩短趋势,不同地区缩短2—5 d不等;夏玉米播种时间南部推迟而北部提前,收获时间总体呈现推迟趋势,整个黄淮海地区生育时长未发生明显变化。茬口时间因夏玉米-冬小麦生育期的推移呈现不同程度延长,造成了气候和土地资源的浪费。1992—2013年间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冬小麦单产呈显著上升趋势,多数省份达到显著水平。非线性敏感性分析表明,最低温度、最高温度和平均温度对夏玉米-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基本表现为同时增产或同时减产的一致性。冬小麦产量受最低温度的影响最为显著,东南部的江苏省和山东省减产明显,而北部河北省和西部河南省表现为增产。温度升高除对河南省夏玉米有增产作用外,其他省份夏玉米产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这可能与温度升高的幅度不同和降水的区域性差异有关。降水量对夏玉米-冬小麦产量影响存在地区差异。总体上气候变暖对周年单产影响表现为北部增产,而南部减产,因而选择适宜早播且生育期长的夏玉米品种对保障周年产量具有重要意义。【结论】气候变暖背景下,黄淮海地区冬小麦播种时间推迟,生育期缩短,夏玉米生育期北部延长而南部缩短,生育期的推移导致茬口时间延长,造成了气候资源和土地资源的浪费。1992—2013年间夏玉米-冬小麦周年产量显著提高。温度升高和降水增加对产量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整个区域平均来看升温使夏玉米减产,冬小麦增产;降水增加有利于黄淮海北部地区夏玉米的产量形成,对南部地区夏玉米产量则存在不利影响,而对黄淮海大部分地区冬小麦的产量形成不利。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2010年黄泛区农场夏玉米生育期间气候条件分析表明:2010年夏玉米生育期间降水童与历年持平,积温比历年高36.8 ℃,日照时数比历年少169 h。主要表现为6月上旬降水偏高.加之温、光适应,有利于苗期的生长发育,以达到苗全、苗齐;7月底8月初日照时间偏少,降水偏少,加之温度持续高温,部分玉米出现花粉败育现象,不利于授粉;9月中下旬温度依然偏高,降水偏少,光照不足,不利于后期灌策,千拉重偏低;2010年玉米普遮播种偏晚,但收获期并没有相应推迟,属于减产年份。  相似文献   

13.
利用乌鲁木齐市2011-2018年牧草主要生长期气温、降水、日照时数观测资料及牧草高度,分析牧草生长期气候条件,得出牧草生长前期受温度影响较大,后期降水、日照影响相对较重要。  相似文献   

14.
为揭示气候要素和品种及管理措施变化对冬小麦和夏玉米生育期的影响,利用1980—2014年河南省30个冬小麦站点和18个夏玉米站点的物候观测资料和逐日气象资料,通过一阶差分结合逐步回归的方法分析生长季温度、降水和辐射3个气候要素变化以及品种及管理措施变化对冬小麦、夏玉米全生育期和各生育阶段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河南省冬小麦返青期推迟,拔节、抽穗和成熟期提前;返青-拔节期、拔节-抽穗期分别缩短了4.8±1.9和3.3±0.9 d/10年,抽穗-成熟期延长了2.3±0.8 d/10年,全生育期长度无显著变化趋势。夏玉米大部分站点物候期变化趋势不显著;44%的站点全生育期延长,主要表现在抽雄-成熟期延长2.5±1.4 d/10年。2)冬小麦生长季温度升高,33%的站点降水减少,总辐射无显著变化趋势;气候要素变化主要发生在返青-拔节期。夏玉米生长季温度升高的站点占39%,降水量无显著变化趋势,39%的站点日均总辐射减少;温度升高主要发生在出苗-拔节期,日均总辐射减少主要发生在出苗-拔节期和抽雄-成熟期。3)冬小麦全生育期长度对温度、降水和辐射变化均较敏感,夏玉米全生育期长度对温度和辐射变化敏感。温度、降水和日均总辐射变化使河南省冬小麦全生育期平均缩短了6.3±4.2 d/10年,使夏玉米全生育期平均缩短了0.8±0.9 d/10年;而品种等其他因素使冬小麦和夏玉米全生育期分别延长了5.2±5.4和2.6±2.6 d/10年。气候要素变化缩短了河南省冬小麦和夏玉米的生育期,品种及管理措施等因素改变减缓了气候的负作用。但是各要素变化对河南省冬小麦、夏玉米全生育期、各生育阶段长度的影响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12~2013年韶关、柳州两个区域分期播种田间试验数据,分析了华南地区超级稻全生育期、抽穗-成熟期及灌浆成熟期等关键生育期温光因子对超级稻产量产生的影响,建立积温、日照与产量、结实率、千粒重之间的模拟模型,结果表明:产量、结实率、千粒重与积温及日照时数均为一元二次函数关系,温光因子的组合关系模型均较单要素模型效果显著。积温与各产量要素关系优于日照时数,温度要素是影响超级稻产量的主要因子,日照对产量有补偿作用,充足的温光条件有利于超级稻形成理想的千粒重和结实率。研究结果可为华南地区超级稻的大面积种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根据玉米生长对气候条件的需求,分析了和林格尔县的气候资料,得出该地区的温度、日照时数以及降水等气候条件都比较适宜玉米的种植,但也会遭受一些不利气候因子的影响。为了更好地推动发展玉米产业的健康发展,应采取科学有效的应对措施,确保当地玉米种植实现优质高产。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统计学原理,对济源县二十五年(1961~1985)来夏谷产量与气温、降水、日照等气象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总降水量不足和降水时间分配不合理是影响该县夏谷产量的主要原因,其中,九月上旬降水偏少对产量影响最大。该县夏谷全生育期内总积温和总日照时数能满足夏谷生长发育的需要,但六月下旬因降水不足致使日照时数偏多是影响产量的又一主要气象因子。夏谷生育期内各时段气温分布比较合理,不存在限制产量提高的温度因子。依据逐步回归和积分回归原理,建立了夏谷产量预报方程,对产量预报的准确性作了检验;同时,还将各气象要素对产量效应进行了分析。并对该县夏谷栽培管理措施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在覆膜滴灌条件下玉米品系(种)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应用DPS软件对15个玉米杂交品系(种)的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进行相关性、灰色关联度等分析,结果表明:籽粒重、穗重、产量的变异系数较大;玉米产量与生育期、籽粒水分含量、穗重、籽粒重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聚类分析可将参试的15个品系(种)划分为3类,第Ⅲ类表现良好,值得进行推广种植。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玉米籽粒重、穗重、生育期、籽粒水分含量等性状是影响玉米产量的主导因素,在玉米高产育种中,应以其为主攻目标,提高玉米后代的有效选择,加速高产育种进程。  相似文献   

19.
康平县十年九旱,雨量时空分布常常不均,2005年农作物生育季节降水多、日照时数比历年减少,玉米成熟期提前,通过对光照、降水、气温等气象因子的分析,和对163个玉米品种的生育状况跟踪调查,得出影响玉米生育期的主要原因是作物生育时段光照时数减少,引起玉米等短日照作物生育进程加快,本文对玉米成熟期提前的原因做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采用和田地区1981—2017年玉米生育期内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等气象资料,对和田地区玉米生育期内气候资源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37年和田地区气温明显上升,降水量略增多,日照时数趋于增多,光、热、水资源整体均趋于增多对玉米生长极为有利,但气候变暖导致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其中蒸发加剧、降水严重匮乏年份易出现干旱灾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