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揭示连续施用不同氮量对半干旱地区马铃薯根际细菌群落结构及反硝化作用的影响。通过大田试验设置了6个不同施氮量处理:N0(对照,不施氮)、N75(施氮量75 kg·hm-2)、N150(施氮量150 kg·hm-2)、N225(施氮量225 kg·hm-2)、N300(施氮量300 kg·hm-2)和N375(施氮量375 kg·hm-2),研究了连续5年不同施氮量对半干旱地区马铃薯根际细菌群落结构及反硝化作用过程中编码亚硝酸还原酶的关键酶基因nirK和nirS丰度的影响。结果显示:各处理土壤中$NO_{3}^{-}$ -N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显著增加,最高施氮量处理(N375)土壤中$NO_{3}^{-}$-N含量高达80.41 mg·kg-1,分别比其他处理增加了86.87%~856.12%;土壤亚硝酸还原酶活性随着施氮量的增加随之增强,高氮处理显著高于低氮处理。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大量施氮降低了细菌群落的Alpha多样性,显著改变了土壤细菌群落的物种组成;与N0处理相比,其他各施氮处理根际土壤中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增加了1.66%~26.53%和22.59%~85.52%,放线菌门和酸杆菌门的相对丰度降低了3.48%~34.63%和4.21%~37.12%,高氮处理显著低于不施氮及低氮处理;高量施氮显著提高了根际土壤中Lactococcus、Bacillus和Lysobacter的相对丰度。根际土壤中nirK和nirS相对丰度随施氮量的增加随之增加,高氮处理中nirK和nirS相对丰度分别比N0处理增加了116.26%、101.49%和28.24%、8.47%。Pe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nirK相对丰度与土壤$NO_{3}^{-}$-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H与nirK和nirS的丰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大量施氮造成土壤剖面中$NO_{3}^{-}$-N积累量的增加以及pH值降低是引起根际细菌群落结构以及nirK和nirS丰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究宁夏银北盐碱地区柳枝稷高产优质高效栽培过程中最佳的施氮量及其对柳枝稷叶片光合特性及抗旱性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大田试验,以Cave-in-Rock品种柳枝稷为供试材料,设无氮添加(0 kg·hm~(-2),N_0)、施低氮(60 kg·hm~(-2),N_(60))、中氮(120 kg·hm~(-2),N_(120))和高氮(240 kg·hm~(-2),N_(240))共4个施氮水平,分析比较了各生育时期内柳枝稷叶片光合特性、渗透调节物质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同时采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了盐碱地柳枝稷的抗旱性。结果表明,随着不同施氮水平的增加,柳枝稷各生育时期内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和细胞间隙CO_2浓度(C_i)整体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均在施中氮(N_(120))处理下达到峰值。与无氮添加(N_0)处理相比,施低氮(N_(60))、中氮(N_(120))和高氮(N_(240))处理下柳枝稷叶片的SPAD值平均增加了4.73%、18.71%和8.86%,净光合速率(P_n)平均提高了5.55%、17.02%和12.41%,气孔导度(G_s)平均升高了7.87%、56.18%和39.33%,细胞间隙CO_2浓度(C_i)平均增加了7.86%、30.71%和13.81%。柳枝稷叶片蒸腾速率(T_r)在高氮(N_(240))处理下达到最大值,叶片水分利用效率(WUE)随着不同施氮水平的增加而逐渐下降。隶属函数分析结果表明,施中氮(N_(120))处理下柳枝稷各抗旱指标隶属函数值的均值最大。因此,本试验条件下有利于提高柳枝稷叶片光合能力和抗旱性的适宜施氮水平为120 kg·hm~(-2)。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以武功山草甸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不同施氮水平(N0:不施氮;N_1:施氮量75kg·hm-2;N_2:施氮量150kg·hm-2;N_3:施氮量300kg·hm-2)下草甸土壤氮素时空变化规律和草甸植被根系形态特征及其对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碱解氮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P0.05),各施氮处理土壤碱解氮含量随时间推移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并在7-9月间平均值降到最低(N0:111.7 mg·kg~(-1);N_1:140.6mg·kg~(-1);N_2:162.7mg·kg~(-1);N_3:1 169.0mg·kg~(-1));各处理0-20cm土层根系生物量密度由高到低依次为N_3(10.27mg·cm~(-3))N_2(10.02mg·cm~(-3))N_1(8.0mg·cm~(-3))N0(6.28mg·cm~(-3)),根长密度由高到低依次为N_3(20.1cm·cm~(-3))N_2(20.09cm·cm~(-3))N_1(17.2cm·cm~(-3))N0(14.3cm·cm~(-3)),其中N0、N_1和N_2这3个处理差异显著(P0.05);在0-150kg·hm-2的施氮范围内,根系对氮素的积累(N0:13.7kg·hm-2;N_1:23.3kg·hm-2;N_2:31.2kg·hm-2)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因此,在武功山草甸施用氮肥时应注意其氮肥施用量(推荐施氮范围为0-150kg·hm-2),避免氮素流失引起环境污染及资源浪费。  相似文献   

4.
大气氮沉降增加作为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现象,其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影响成为生态学研究热点之一。掌握氮沉降对草原土壤团聚体碳(C)、氮(N)和磷(P)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可为全面分析和评估氮沉降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基础资料。自2010年起,在内蒙古贝加尔针茅草原典型地段设置N_0(0 kg N·hm~(-2)·yr~(-1))、N_(15)(15 kg N·hm~(-2)·yr~(-1))、N_(30)(30 kg N·hm~(-2)·yr~(-1))、N_(50)(50 kg N·hm~(-2)·yr~(-1))、N_(100)(100 kg N·hm~(-2)·yr~(-1))、N_(150)(150 kg N·hm~(-2)·yr~(-1)) 6个氮素添加处理模拟氮沉降野外控制试验。结果表明:氮素添加极显著提高了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和2 mm团聚体比例(P0.01);各氮素添加处理中0.25~2 mm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粒径(P0.05),全磷含量在各粒径团聚体中差异不显著;与对照相比,氮素添加显著提高了0.25 mm土壤大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含量(P0.05),对全磷无显著影响;氮素添加导致0.25 mm土壤大团聚体C/N降低,0.25~2 mm土壤团聚体C/P、N/P升高(P0.05)。综合分析,氮添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土壤的固碳潜力,提高了土壤团聚体有机质的矿化速率,随着氮素添加水平的提高,土壤团聚体中P元素成为限制草原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5.
水氮互作对河西走廊紫花苜蓿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不同灌溉量(W_1:117mm;W_2:156mm;W_3:192mm)和施氮量(N_1:0kg·hm~(-2);N_2:40kg·hm~(-2);N_3:80kg·hm~(-2);N_4:120kg·hm~(-2))互作条件下河西走廊紫花苜蓿水分利用效率、品质和相对饲用价值的变化特征,旨在确定紫花苜蓿品质最优时的水氮配置模式。结果表明,水氮互作显著影响了紫花苜蓿水分利用效率、粗蛋白质含量、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和相对饲用价值(P0.05),但对紫花苜蓿地上生物量、粗脂肪、粗灰分含量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影响不显著。紫花苜蓿水分利用效率、粗蛋白质含量、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和相对饲用价值随灌溉量和施氮量的增加均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最大值出现的组合分别为W_2N_3和W_2N_2,说明只有水氮合理配置才能提高紫花苜蓿品质和相对饲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模拟氮沉降对三江平原小叶章湿地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黑龙江省科学院自然与生态研究所三江平原湿地生态定位研究站内的模拟氮沉降试验平台,应用Miseq测序技术对细菌16SrDNA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探讨添加氮对三江平原小叶章湿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添加氮增加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低氮(4g·hm~(-2)·a~(-1))时土壤细菌多样性最高,高氮(8g·hm~(-2)·a~(-1))次之。模拟氮沉降导致湿地土壤细菌群落的结构以及丰度发生变化,低氮、高氮和对照地的优势种群均为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次之,随着氮沉降的增加,酸杆菌门的丰度逐渐下降,变形菌门的丰度则先升高后降低。外源氮的输入使得土壤的理化性质发生了改变,导致细菌群落的组成以及细菌的相对丰度发生改变。16SrDNA heatmap分析则表明,不同的细菌群落对氮沉降的响应不同。本研究为预测未来大气氮沉降对三江平原湿地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以及湿地生态系统的变化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在陇中旱农区,依托2012年布设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种植密度与施氮量对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光合特性、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采用裂区设计,主处理为种植密度:4.5(D_1)、5.25(D_2)、6(D_3)、6.75万株·hm~(-2)(D_4);副处理为施氮水平:施纯氮200(N_2)和300 kg·hm~(-2)(N_3)。结果表明:1)随着玉米种植密度和施氮量的增加,玉米的叶面积指数增加,但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减小;2)施氮量对玉米的光合作用影响不显著,但玉米光合作用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减弱;3)D_2N_2处理下的玉米产量最高,D_2的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较D_1分别增加了15.2%和14.5%,N_2的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较N_3增加了10.9%和4.8%。4)玉米籽粒产量与穗数、穗粒数显著正相关,与百粒重无显著相关关系。因此,在陇中旱农区应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种植玉米,密度为5.25万株·hm~(-2),施纯氮200 kg·hm~(-2)左右时,叶片光合作用关系协调,有利于穗数和穗粒数的增加,从而提高玉米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测大气氮沉降对高山草甸的影响,设置对照(N_0)、低氮14.3g·m~(-2)(N_5)、中氮28.6g·m~(-2)(N_(10))和高氮57.1g·m~(-2)(N_(20))4个氮素(NH_4NO_3)添加水平,连续3年对青藏高原东部的高山草甸群落进行施氮处理,测定各添加水平下群落生物量及物种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氮素添加量的增加,地上生物量逐渐增加,在N_(20)达到最大,且地上生物量在空间格局上呈现向上转移的趋势;随氮素的增加,地下生物量先增大后减小,在N_(10)最大,且有向浅层表土(0-10cm深度)转移的趋势。各功能群中,禾草类植物的地上生物量从N_0到N_(20)逐渐增加,在N_(20)达到最大,其在地上总生物量中所占的比例也在N_(20)达到最大。另外,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植物物种多样性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可以看出,氮素添加对高山草甸群落的结构有着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摘 要:以连作1年和连作3年的百香果根际土壤作为研究对象,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根际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和多样性变化,以期为克服百香果连作障碍提供指导。结果表明:连作显著降低百香果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和真菌群落丰富度,增加百香果根际土壤的细菌群落丰富度和真菌群落多样性。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门分类水平上,连作三年的根际土壤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相对丰度增加了5.86%和2.21%;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减少了3.40%,子囊菌门(Ascomycota)减少了28.41%,而毛霉门(Mucoromycota)增加了14.73%,在属分类水平上,连作三年的根际土壤中根际土壤中的γ-变形菌纲中未分类属unclassified_Gammaproteobacteria、黄单胞杆菌科未分类属unclassified_Xanthomonadaceae相对丰度显著增加,酸杆菌门中而Gp2相对丰度显著降低,子囊菌属(Archaeorhizomyces)、孢子丝菌属(Sporothrix)、粪壳菌属(Sordaria)相对丰度减少,小被孢霉(Mortierella)、镰刀菌属(Fusarium)两个病原菌属相对丰度增加。结论:连作改变了百香果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细菌多样性降低,真菌多样性升高,病原菌相对丰度增加,土壤由细菌型向真菌型转化。  相似文献   

10.
以贝加尔针茅草原为研究对象,施氮模拟氮沉降增加,设置N_0,N_(50),N_(100),N_(200),N_(300)(0,50,100,200,300 kg N·hm~(-2)·年~(-1))5个氮添加水平,研究不同氮添加水平变化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N_0相比,N_(50)、N_(100)、N_(200)和N_(300)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显著降低了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N_(100)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和可溶性有机碳的组分比例,显著提高了土壤碳库活度、碳库活度指数和碳库管理指数。N_(200)和N_(300)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易氧化有机碳组分比例,显著降低了土壤碳库活度、碳库活度指数和碳库管理指数。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分配比例、可溶性有机碳分配比例、微生物量碳分配比例、碳库活度指数和碳库管理指数之间呈极显著相关性(P0.01)。在未来氮沉降持续增加的情况下,贝加尔针茅草原土壤碳库质量可能会降低。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麦冬(Ophiopogon japonicus(Linn.f.)Ker-Gawl.,缩写为OJ)和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缩写为LP)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对遮阴胁迫的响应机制,本试验利用Illumina HiSeq2500测序平台,以16S rRNA基因为标靶进行相关研究。结果表明:遮阴改变OJ和LP土壤中硝态氮、铵态氮、全磷、全钾、速效钾和速效磷含量;遮阴显著改变OJ和LP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组成,但是对其多样性影响不显著;OJ和LP根际土壤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为主要优势菌群,相对丰度分别为26.34%~35.23%,19.79%~24.24%和19.03%~24.49%,19.20%~32.96%。遮阴导致OJ根际土壤中变形菌门、绿弯菌门(Chloroflexi)和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的丰度降低,而LP根际土壤中其相对丰度显著高于OJ。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速效钾、全氮是影响OJ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主要原因,而铵态氮、硝态氮、全氮是影响LP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主要原因。因此可得出,遮阴改变了OJ和LP土壤的理化性质,改变了其根际土壤中优势细菌类群组成,而植物本身对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的影响强于遮阴胁迫。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施氮量对陇东旱塬区青贮玉米(Zea mays)干物质积累及其水分利用的影响,本研究以豫青贮23为试验材料,于2019–2020年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0、70、140、210和280 kg·hm~(-2),分别用N_0、N_(70)、N_(140)、N_(210)和N_(280)表示)下青贮玉米的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土壤储水量、作物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青贮玉米干物质积累总体表现为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的趋势。N_(210)处理下青贮玉米的干物质产量达到最大,在2019年和2020年分别为22.0和23.2 t·hm~(-2);随着生育时期的推移,青贮玉米叶片干物质比例逐渐降低,茎秆干物质比例先增加后降低,穗干物质比例逐渐增加。随着施氮量的增加,青贮玉米耗水量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N_(210)处理下青贮玉米的水分利用效率达到最高,在2019年和2020年分别为45.7和65.0 kg·(hm~2·mm)~(-1)。因此,综合干物质积累与水分利用效率,在陇东旱塬区青贮玉米的推荐施氮量为210 kg·hm~(-2)。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究有机肥施肥量对人工草地建植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理化性质的影响,以‘阿坝’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Aba’)为试验材料,设置不施肥(CK),50%,75%有机肥三个处理,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微生物结构,结果表明:与CK相比,有机肥施用当年,提高牧草根际土壤总氮和有机质含量(P<0.05),降低了土壤pH值(P<0.05);有机肥的添加引起了土壤根际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变化,有机肥施用量为50%时增加了优势菌放线菌门、担子菌门的相对丰度;有机肥施用量为75%时明显增加了赤霉菌属、内生真菌属的相对丰度;Beta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对照和各处理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明显不同。本研究结果表明,增施有机肥能够改善土壤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进一步改善土壤健康状况,为高寒地区牧草生长提供适宜的土壤微生物条件。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海河低平原区施氮磷肥对高丹草(Sorghum bicolor×S.sudanense)生产性能及饲用品质的影响,确定合理的施肥量,研究以冀草2号高丹草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小区栽培法,测定并分析了不同氮磷施肥处理下(N:0、90、180、270、360、450kg·hm~(-2);P:0、45、90、135、180、225kg·hm~(-2))高丹草产量性状、饲用品质以及土壤养分等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氮磷施肥量的增加,不同氮肥处理下以N270P180(N:270kg·hm~(-2),P:180kg·hm~(-2))水平的全年干草产量显著高于未施肥对照(P0.05),而不同磷肥处理下的全年干草产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P0.05)。高丹草粗蛋白含量、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糖锤度含量以及相对饲用价值在不同氮磷施肥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施氮会显著增加硝态氮含量,其硝态氮含量平均比对照增加了62.6%。不同氮肥处理下土壤全氮、碱解氮含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磷肥处理下土壤速效磷含量高于或显著高于对照。综合分析得出,海河低平原区高丹草合理的施肥量为,N:180~270kg·hm~(-2),P_2O_5:90~135kg·hm~(-2)。  相似文献   

15.
施肥对科尔沁沙地苜蓿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科尔沁沙地紫花苜蓿的施肥技术,设置N_0(不施氮)、N_(45)(45 kg/hm~2N)和N_(90)(90 kg/hm~2N)3个氮素水平;P_0(不施磷)、P_(90)(90 kg/hm~2P_2O_5)、P_(180)(180 kg/hm~2P_2O_5)和P_(270)(270 kg/hm~2 P_2O_5)4个磷素水平;K_0(不施钾)、K_(100)(100 kg/hm~2K_2O)、K_(200)(200 kg/hm~2K_2O)和K_(300)(300 kg/hm~2K_2O)4个钾素水平,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氮、磷、钾肥施用量组合对紫花苜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茎叶比、干鲜比在不同氮磷钾处理下无显著性差异,而N_(45)(45 kg/hm~2N)处理可以显著提高苜蓿株高和苜蓿产量,全年总产量从12.21 t/hm~2增至13.19 t/hm~2;(2)磷钾肥的施用均会显著提高紫花苜蓿品质,而施氮会显著降低第1茬、第3茬中紫花苜蓿粗蛋白含量(P<0.05),而显著提高第2茬紫花苜蓿粗蛋白含量;(3)与不施肥相比,在第1茬中,P_(180)(180 kg/hm~2P_2O_5)处理下紫花苜蓿粗蛋白含量最高,从18.22%提高至20.11%;而在第2茬中,N_(90)P_(270)K_(300)(90 kg/hm~2N,270 kg/hm~2P_2O_5,300 kg/hm~2K_2O)处理下紫花苜蓿粗蛋白含量为25.1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2.94%;同样地,在第3茬中,P_(270)K_(200)(270 kg/hm~2 P_2O_5,200 kg/hm~2 K_2O)处理下紫花苜蓿粗蛋白含量为2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5.87%;(4)氮磷钾的施用可以显著提高苜蓿植株磷的含量,氮、钾的施用会显著提高苜蓿钾的含量。综上所述,在缺磷少氮低钾科尔沁沙地苜蓿施肥最佳氮磷钾组合为N_(45)P_(270)K_(200)。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以羊草(Leymus chinensis)为优势种的草甸草原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两种不同样地(样地1为原生态未扰动处理,样地2为重度退化后人工补播扰动处理)土壤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微生物多样性及微生物间互作效应的差异。结果表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Acid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这3个门是该地区羊草根际土壤细菌优势群落;速效氮、速效钾对细菌群落结构影响较大;土壤pH在一定阈值范围内与羊草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极显著相关(P<0.01);土壤有机质与羊草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相对丰度、多样性、菌间互作显著正相关;土壤交换性钠离子含量与羊草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显著负相关;人工补播后的羊草根际土壤微生物间互作与未干扰生境下相比明显减弱。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不同施氮量对紫花苜蓿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干草产量的影响,设置4个施氮梯度,施氮量分别为:0kg/hm2(N0)、60kg/hm2(N1)、120kg/hm2(N2)和180kg/hm2(N3),测定紫花苜蓿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及干草产量,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紫花苜蓿根际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数...  相似文献   

18.
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是近年来黄土高原旱作玉米主要的生产技术之一,其采用的耕作方法包括深松耕、免耕、旋耕和翻耕,因此,研究不同耕作方法下旱作玉米农田土壤CO_2排放特征对农田生态系统固碳减排的综合评价和管理措施的选择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田间定位试验,研究4种耕作方式(深松耕、免耕、旋耕和翻耕)结合两种传统施氮量(300和200 kg·hm~(-2))处理下旱作玉米农田土壤CO_2的排放规律及碳平衡。结果表明,土壤CO_2日排放速率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出现在12:00-14:00和4:00-6:00,趋势与大气温度变化一致;生育期内各处理土壤CO_2排放速率均随生育进程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各处理波动规律基本一致,峰值出现在拔节期、大喇叭期与花期交替期,谷值出现在成熟期,翻耕措施下土壤碳排放总量和作物碳排放效率均显著高于其他耕作方式(P0.05),其他耕作方式间差异不显著(P0.05);施肥量为300 kg·hm~(-2)时土壤CO_2排放总量显著高于200 kg·hm~(-2)(P0.05);农田净生态系统生产力、固碳潜力在耕作方式间差异显著,深松耕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施氮量间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从固碳减排的角度,深松耕措施和传统施氮量(200 kg·hm~(-2))相结合是黄土高原旱区玉米较好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9.
施磷对滴灌苜蓿干草产量及磷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不同施磷量对滴灌苜蓿干草产量、吸磷量及苜蓿磷素利用效率的影响,明确不同磷素水平下土壤全磷和速效磷的含量分布特征。试验设4种施磷梯度,分别为施P_2O_5 0 kg·hm~(-2)(CK)、50 kg·hm~(-2)(P_1)、100 kg·hm~(-2)(P_2)、150 kg·hm~(-2)(P_3),采用滴灌水肥一体化施肥方式,平均分4次分别在返青后的分枝期、第1茬、第2茬、第3茬刈割后3~5 d施入。结果表明,各茬次苜蓿植株叶片、茎秆磷含量在P_2处理下达到最大值,其中叶片磷含量数值分别为0.223%,0.275%,0.292%和0.218%;茎秆磷含量数值分别为0.202%,0.223%,0.201%和0.146%。苜蓿叶片磷含量大于茎秆磷含量。滴灌苜蓿植株的干草产量、吸磷量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第1茬P_2处理达到最大值,数值分别为6.54 t·hm~(-2)和13.78 kg·hm~(-2)。土壤全磷含量、速效磷含量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呈逐渐增大的趋势,且各施磷处理显著大于未施磷处理(P0.05),滴灌苜蓿总干草产量在P_2处理条件下达到最大,达21.24 t·hm~(-2)。苜蓿的磷素利用效率为随施磷量的增加呈逐渐降低的趋势,P_1处理苜蓿的磷素利用效率在第1茬达到最大值为28.37%。滴灌苜蓿植株吸磷量与干草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当施P_2O_5为100 kg·hm~(-2)(P_2)时,能够有效促进苜蓿根系对土壤速效磷的吸收,提高苜蓿磷素利用效率,进而提高滴灌苜蓿干草产量。  相似文献   

20.
牦牛觅食行为是影响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通过采食、践踏和粪便沉积影响土壤生态系统。土壤细菌群落作为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本文通过在高寒草甸对牦牛进行长期自由放牧处理,分析了不同觅食强度下的细菌群落组成及其共现性网络的变化,揭示了土壤细菌群落对牦牛觅食行为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细菌群落的优势菌门是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30.66%~33.38%)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25.04%~28.99%),牦牛觅食显著增加了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2.46~5.10%)和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1.91%~2.68%)的相对丰度。牦牛觅食行为主要通过改变土壤pH值显著影响土壤细菌群落beta多样性,共现性网络复杂度随着觅食强度增加而增加,疣微菌门相对丰度的增加显著降低了细菌群落beta多样性和网络复杂度。牦牛觅食行为能够改善细菌群落稳定性,表明适当的觅食强度能够改善脆弱的高寒草甸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