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福建省典型茶园土壤硒含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集了福建省60份典型茶园表层土壤(0~20 cm),测定了土壤全硒和有效硒含量,分析了土壤类型、植茶年限和海拔对土壤硒及有效硒含量的影响,并探讨其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福建省茶园土壤全硒含量范围为0.22~2.20 mg·kg-1,均值为0.73 mg·kg-1,有86.67%的茶园土壤硒含量达到富硒土壤标准(>0.4 mg·kg-1);茶园土壤有效硒含量为5.21~448.86 μg·kg-1,均值为62.98 μg·kg-1;土壤硒活化率为1.10%~31.64%,均值为8.76%,硒有效程度较低。砂砾岩和凝灰岩发育的茶园土壤硒和有效硒含量较高,紫色砂岩和河流冲积物发育的茶园土壤硒含量较低;山地草甸土茶园土壤全硒和有效硒含量最高,潮砂土和水稻土硒含量较低;成龄茶园和老茶园土壤全硒和有效硒含量较高,新垦茶园硒含量较低;中高海拔地区茶园土壤全硒及有效硒含量较高,低海拔地区茶园土壤硒含量较低。相关分析表明,茶园土壤硒及有效性主要受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影响,pH对有机质含量较低的红壤茶园和幼龄茶园有显著影响,有效磷对成龄茶园和中高海拔茶园有显著影响。总体而言,该区域茶园富硒土壤为发展天然富硒茶提供了物源保证,但硒有效程度不高,应针对不同类型茶园采取相应栽培措施(增施有机肥、改良剂和钙镁磷肥)来提高土壤有效硒。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选取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境内的核桃树间作年限为6、10、15、30a的茶树-核桃间作茶园土壤为研究对象,取距核桃树主干1、2、3 m处的0~20 cm表土层和20~40 cm土层深度的土壤和相对应的单作茶园土壤为供试样,测定了土壤的pH、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交换性钙和交换性镁的含量。结果表明:随着核桃树种植年限的延长,间作茶园土壤pH呈增加的趋势,核桃树种植年限为30 a的土壤pH接近或大于7.0;核桃树间作年限为30 a的间作茶园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磷均显著小于单作茶园中的含量;随着核桃树间作年限的延长,间作茶园土壤中的速效钾、交换性钙、交换性镁的含量都显著高于单作茶园。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核桃树对茶树有明显的化感抑制作用,会导致茶树不能较好生长和茶叶品质下降。因此,不宜将二者相间种植或将核桃树作为茶树的遮荫树利用。  相似文献   

3.
以闽中某县8个代表性茶园为研究对象,采集茶园土壤和茶树各器官样品,分析镉在茶园土壤-茶树中积累和分布规律,并探讨其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同时测定茶汤中镉含量并算出茶叶中镉的溶出率,利用美国国家环保署(USEPA)推荐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进行人体致癌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茶园土壤全镉含量均值为112.74βμg·kg-1,是福建省土壤背景值的2.06倍,茶园土壤镉积累明显;茶园土壤有效镉含量均值为26.44βμg·kg-1,镉活化率均值为24.86%,有效程度较高。土壤pH和有机质是影响土壤镉及其有效性的主要因素,土壤全磷和速效磷是影响镉活化率的主要因子;茶树主根和侧根与土壤全镉、有效镉和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P<0.05),新叶镉含量与土壤有效镉和全磷呈显著正相关(P<0.05)。茶树各器官镉含量分布规律为:侧根(1β253.89βμg·kg-1)>主根(382.20βμg·kg-1)>主茎(167.25βμg·kg-1)≈侧茎(154.65βμg·kg-1)>老叶(30.60βμg·kg-1)≈新叶(27.13βμg·kg-1),茶树根部镉富集系数显著大于其他器官(P<0.05),新叶和老叶镉富集系数较低,镉大部分被根和茎固定,向叶的迁移能力较低。茶汤中镉含量均值为192.28βng·L-1,远低于《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镉含量,茶叶中镉溶出率均值为15.29%;茶汤和茶叶中镉致癌健康年风险分别为6.33×10-7和4.42×10-6,比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推荐的化学有害物最大可接受水平(5×10-5)低约1~2个数量级,说明可以安全饮用。  相似文献   

4.
对桂中、桂北油茶主要产区10个油茶成林林地土壤和叶片养分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0个取样点的土壤属于强酸或极酸性土壤,8个取样点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及4个取样点土壤的碱解氮含量处于缺乏状态,全部取样点土壤的速效磷含量以及6个取样点土壤速效钾含量处于极缺乏水平;叶片全氮和全钾含量与土壤中pH值、有机质和碱解氮和速效钾的相关性不明显,但叶片中全磷含量与土壤中速效磷含量极显著相关,叶片全磷含量能较好的反映土壤中速效磷含量。  相似文献   

5.
福建省霞浦县茶园土壤养分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福建省霞浦县柏洋、崇儒、水门3个茶叶主产乡镇221个茶园土样进行测定分析,明确茶园土壤养分丰缺情况.结果表明:霞浦县茶园土壤pH均值为4.2,其中pH值小于4.5占81%,土壤酸化严重;茶园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33.1 g·kg-1,其中符合优质高效高产茶园标准达87.78%,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茶园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平均含量分别为192.3 mg·kg-1、6.0 mg· kg-1、83 mg·kg-1,符合优质高效高产茶园标准比例分别为97.74%、6.33%、18.10%,土壤碱解氮含量丰富,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偏低.  相似文献   

6.
研究3种套种模式(分别套种广藿香、金钱草和穿心莲)对广佛手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和有效态元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广佛手与广金钱草套种土壤pH最低(pH 6.1),广佛手单作土壤pH最高(pH 6.4);与广佛手单作相比,3种套种模式下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碱解氮含量有所下降,其中与广金钱草套种下降最为显著,广藿香套种组土壤碱解氮与广佛手单作组无显著差异;穿心莲套种组比广佛手单作组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了8.07%和3.41%,说明套种穿心莲后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明显增加;广藿香套种组根际土壤交换性钙、镁,有效铜的含量降低,有效锌、铁、锰、硼的含量增加;广金钱草套种组根际土壤的交换性钙、镁,有效铜、锌、铁的含量降低,有效锰、硼的含量增加;穿心莲套种组根际土壤交换性钙、镁、有效铜、锰的含量降低,有效锌、铁、硼的含量增加;PCA分析结果表明碱解氮,速效钾,有效磷、铜、锌、铁是影响广佛手生长的特征因素;同时不同套种模式提高了整体经济效益。不同套种模式显著影响了广佛手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和有效态微量元素的含量,为广佛手套种模式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对海南省胡椒优势区胡椒园土壤分0~20 cm和20~40 cm两层取样,用以研究海南胡椒种植区土壤pH值与养分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海南胡椒优势区土壤pH值在3.76~5.26之间,极强酸土壤占样品总数的54%,强酸土壤占样品总数的46%;约98%胡椒园土壤有机质含量在较低含量区间;碱解氮含量有85%在适宜值范围内;有效磷含量有54%低于适宜值范围;约54%胡椒园缺乏速效钾;交换性钙、镁含量均低于适宜值范围。线性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pH值与速效钾、交换性钙、镁含量有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含量相关性不显著;岭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土壤pH值与养分因子的相关性由强到弱为:速效钾>交换性钙>有机质>交换性镁>碱解氮>有效磷。因此,应该适当增施草木灰、石灰和有机肥,以提高胡椒园土壤pH值和培肥土壤。  相似文献   

8.
高丽云 《福建茶叶》2023,(11):30-33
茶园土壤环境条件与茶叶质量密切相关。但目前对茶园土壤环境条件的调查研究依旧不足,为了解安溪县铁观音茶园土壤环境条件,进一步促进茶叶质量提升,本研究对福建省安溪县6个铁观音主产乡镇(感德、祥华、西坪、龙涓、剑斗、桃舟)共52个茶园土壤样品进行测定,并对pH值、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污染源(镉、铅、汞、砷、铬、铜)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安溪县铁观音主产区茶园土壤pH平均值为4.27,呈酸性;有机质含量丰富,平均值达到24.00g.kg-1,各乡镇土壤有机质均处于Ⅰ级水平;碱解氮平均值为85.85mg.kg-1,龙涓乡处于Ⅰ级水平,其他乡镇处于Ⅱ级水平;有效磷含量较高,平均值为44.42mg.kg-1,均处于Ⅰ级水平;速效钾含量平均值为73.22mg.kg-1,龙涓乡及西坪镇处于Ⅱ级水平,其他乡镇处于Ⅲ级水平;污染源(镉、铅、汞、砷、铬、铜)平均含量低于茶叶产地环境技术条件和有机茶产地环境条件中的相应限值。安溪县铁观音主产区茶园土壤养分水平总体较高,但土壤存在一定程度酸化,速效钾含量相对匮乏,可通过施用土壤改良剂等缓解土壤酸化,施用钾肥补充土壤速效钾含量;土壤环境质量优良,适宜...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2004-2019年辽宁省黑土地进行野外采样及分析,测定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和pH值4个指标,利用GIS和统计分析方法,研究黑土区土壤养分指标时空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年际间,碱解氮含量整体上无明显变化,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和pH值呈增长趋势。空间上,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呈东高西低分布,速效钾含量呈西南向东北升高分布,pH值呈东低西高分布。降水量对碱解氮的影响最大,风速对速效磷、速效钾和pH值的影响最大,且与速效磷和速效钾呈显著相关。风速对土壤养分的影响最大,应注重土壤养分的变化监测及风速的影响,严格控制氮磷钾肥的施用量,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0.
茶园间作不同植物对茶叶产量和品质及茶园土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优化茶园间作模式、丰富茶园间作模式的科学理论,本试验探讨了间作白三叶、金盏菊和金花菜三种间作模式下对茶园土壤营养成分及茶叶品质成分与茶叶产量的影响,并分析了茶叶品质成分和土壤营养成分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三种间作模式条件下茶叶中茶多酚含量均显著降低,进而降低酚氨比.茶园间作金花菜,茶百芽重提高;而间作白三叶、金盏菊,茶百芽重与发芽密度均提高.茶园间作白三叶显著提高土壤有效磷、速效钾、碱解氮和全氮含量;间作金花菜则显著提高土壤速效钾、碱解氮和全氮含量,而全磷含量显著降低;间作金盏菊显著提高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而全磷与全钾含量显著降低.茶叶品质与土壤相关性分析发现:土壤pH值和土壤全磷、全钾及有机质含量变化与茶叶品质关系十分紧密.茶园间作白三叶、金盏菊和金花菜均不同程度上改良土壤性状,增强土壤肥力,进而改善茶叶品质.  相似文献   

11.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建立了一种检测绿茶中草甘膦及其代谢物氨甲基膦酸残留量的测定方法。绿茶样品用水提取,经二氯甲烷液液分配和阳离子交换/反相吸附复合固相萃取柱净化,与三氟乙酸酐和七氟丁醇进行衍生化反应后,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检测。该方法草甘膦定量限为0.05 mg·kg-1,在2~100 ng·mL-1浓度范围内呈现良好线性(R2=0.999 3),氨甲基膦酸的定量限为0.02 mg·kg-1,在1~100 ng·mL-1浓度范围内呈现良好线性(R2=0.999 2)。绿茶样品草甘膦添加浓度为0.25 mg·kg-1和0.50 mg·kg-1时,其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0.8%和93.2%,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4.93%和6.74%,氨甲基膦酸添加浓度为0.10 mg·kg-1和0.20 mg·kg-1时,其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5.8%和95.4%,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0.5%和5.16%。该方法净化效果好,杂质干扰小,回收率高,可满足绿茶中草甘膦及其代谢物氨甲基膦酸的残留检测要求。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草甘膦在茶树中的转运和代谢,通过向幼龄茶树和成年茶树定量喷施不同剂量的草甘膦(幼龄:0.9 g·m-2;成年:1.5、4.5 g·m-2和15 g·m-2),并在喷施后的1、4、7、15 d和40 d取样,测定茶树各部位草甘膦及其主要代谢物氨甲基膦酸的含量,以探究草甘膦及其主要代谢物在茶树中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茶树根部喷施草甘膦后,茶树中的草甘膦含量由高至低依次为根、叶和茎;而氨甲基膦酸主要积累于茶树根部,幼龄茶树茎和叶中也可检测到氨甲基膦酸(0~0.33 mg·kg-1),成年茶树茎和叶未检测到氨甲基膦酸。施药40 d后,幼龄茶树在0.9 g·m-2施药剂量下,根、茎和叶中未检测到草甘膦和氨甲基膦酸;成年茶树在1.5~15 g·m-2施药剂量下,根中仍检测到草甘膦和氨甲基膦酸残留,分别为2.26~26.73 mg·kg-1和0.21~2.59 mg·kg-1,茎和叶中草甘膦残留量较低,为0~0.29 mg·kg-1。通过田间模拟试验,初步探明了草甘膦被茶树内吸后在不同部位的转运、代谢和富集规律,可为茶园草甘膦的科学管控及风险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基于茶叶基质特点,开发了注射器内分散固相萃取快速前处理技术,建立了茶叶中24种农药残留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茶叶样品经乙腈提取,无水MgSO4盐析,在设计的注射器装置内以N-丙基乙二胺键合硅胶和石墨化炭黑作为分散吸附剂进行净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进行检测。在3个添加水平(0.01、0.05、0.5βmg·kg-1)下,红茶和绿茶中24种农药的平均回收率为61.7%~98.8%,相对标准偏差为0.4%~5.5%,准确度和精密度良好。24种农药的红茶和绿茶基质标准工作液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5,检出限(LOD)和定量限(LOQ)分别为0.05~5.36βμg·kg-1和0.18~17.86βμg·kg-1,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灵敏度。本方法具有简便快捷、所需仪器少、省时等优势,适用于茶叶中多农药残留的定量检测。  相似文献   

14.
建立了茶鲜叶和干茶中9种农药的残留分析方法。样品中的残留农药经乙腈提取,Florisil/GCB固相萃取柱和PSA/GCB分散固相联合净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测定。在0.005~1.000 mg·kg-1的添加水平下,目标农药在鲜叶和干茶中的平均回收率在70.3%~103.9%,相对标准偏差(RSD)<20.0%。在0.005~2.000 mg·kg-1浓度范围,目标农药在鲜叶和干茶基质中的线性关系良好,r>0.995 4。定量限(LOQ)为0.005 mg·kg-1。实际样品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灵敏度高,重现性好,能够满足农药多残留检测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我国茶园土壤硝化潜势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本研究采集了我国亚热带地区12个省份的30份代表性茶园土壤,通过悬浮液培养法对土壤硝化潜势进行了研究,并利用多元回归和偏最小二乘回归(PLS)等统计分析方法,明确了影响其变化的主效应因子。结果显示,茶园土壤硝化潜势在0.24~5.31 mg·kg-1·h-1之间;土壤氨氧化古菌(AOA)与氨氧化细菌(AOB)均与土壤硝化潜势具有显著正相关性。PLS分析显示,AOA、AOB、碳氮比、硝态氮、铵态氮、全氮、有机碳含量是影响土壤硝化潜势差异的关键因子,相对重要性大小依次降低。上述结果表明酸性茶园土壤仍然具有较强的硝化潜势,AOA可能是酸性茶园土壤氨氧化过程的主导微生物,而因气候、土壤、栽培方式不同所导致的氨氧化微生物、土壤碳氮有效性高低可能是导致茶园土壤硝化潜势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探讨六堡茶对高血脂症模型大鼠肠道短链脂肪酸的影响。以低剂量50 mg·kg-1·d-1、中剂量100 mg·kg-1·d-1和高剂量200 mg·kg-1·d-1六堡茶水提物对高脂模型大鼠进行干预性治疗4周后,收集大鼠粪便;将六堡茶醇提物与高脂模型空白组大鼠粪便进行体外发酵培养,最后采用气相色谱法分别测定粪便和发酵液短链脂肪酸含量。体内试验结果表明,六堡茶水提物能显著降低高脂大鼠肠道的乙酸含量,显著增加高脂大鼠肠道的丙酸和丁酸的含量;与绿茶水提物相比,六堡茶对高脂大鼠短链脂肪酸的影响更强。体外试验结果表明,六堡茶醇提物对乙酸的抑制率为16.92%,对丙酸和丁酸的促进率分别为24.81%和23.03%;4种茶叶中,六堡茶对肠道短链脂肪酸的影响最大,普洱熟茶次之,六堡原料毛茶和绿茶的影响最小;六堡茶醇提物不同极性段组分均能抑制乙酸分泌、促进丙酸和丁酸的分泌,其中,六堡茶醇提物通过60%的乙醇洗脱组分对肠道短链脂肪酸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7.
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同时检测绿茶中16种农药残留的分析方法。采用1%甲酸乙腈提取绿茶样品中的目标农药,经TPT-SPE柱净化,在电喷雾正离子源(ESI+)模式下电离,质谱多反应监测模式(MRM)对目标母离子和子离子进行扫描测定。通过对样品提取、净化以及色谱条件优化,目标农药浓度范围在0.005~1.000 mg·kg-1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2>0.992 6;在0.010、0.050、0.100 mg·kg-1和1.000 mg·kg-1 4个添加水平下,平均回收率在74.0%~105.4%,相对标准偏差(RSD)<20.0%;方法的定量限为10~50 μg·kg-1。该方法分析速度快,灵敏度高,各项技术指标均符合国内外相关法规标准,可满足绿茶中多种农药残留同时检测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