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1 毫秒
1.
【目的】对54份可可种质材料的主要品质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筛选出品质性状优良的种质,为可可新品种培育提供基础材料,也为探究可可品质性状的影响因素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来源于不同国家的54份可可种质为材料,采用超声波超离法、气相色谱法和福林酚法测定可可脂、多酚、脂肪酸组分(棕榈酸、硬脂酸、油酸和亚油)含量及脂肪酸总含量,并对其进行变异分析、相关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54份可可种质中,XYS53的可可脂、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含量及脂肪酸总含量均最低;XYS52的可可脂含量和脂肪酸总含量均最高;XYS18的棕榈酸含量最高;XYS17的硬脂酸含量最高;XYS52的油酸含量最高;XYS44的亚油酸含量最高;XYS20的多酚含量最高。7个品质性状指标的变异系数为11.52%~18.74%,其中棕榈酸、亚油酸和多酚的变异幅度较大,变异系数分别为18.74%、18.62%和14.42%;可可脂含量变异系数最小,为11.52%。可可脂含量与棕榈酸、硬脂酸和油酸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下同),棕榈酸含量与硬脂酸含量间、棕榈酸含量与油酸含量间及硬脂酸含量与油酸含量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亚油酸含量与棕榈酸含量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下同);多酚含量与可可脂、棕榈酸、硬脂酸、油酸和亚油酸含量均呈负相关,但未达显著水平(P>0.05,下同)。不同国家的可可种质间可可脂、硬脂酸、油酸、多酚含量及脂肪酸总含量无显著差异,但中国与泰国的可可种质间棕榈酸含量和亚油酸含量存在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均发现,归属于类群Ⅰ的15份种质品质性状综合表现较好,且主要来自于中国和越南。【结论】可可种质的主要品质性状与其来源地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在可可品种选育过程中,需结合性状间相关性综合考虑可可品质性状表现,可优先选择中国和越南的15个综合性状优良的种质作为育种材料或亲本来培育优良可可品种。  相似文献   

2.
48份红花材料种子含油率及其籽油脂肪酸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川红一号、简阳红花以及来自32个国家的共48份红花材料种子含油率及其籽油脂肪酸组成及含量进行测定,并开展了红花主要农艺性状与种子含油率、籽油中各脂肪酸含量间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来自加拿大的PI559909和法国的PI253529的种子含油率最高,分别达32.68%和31.60%。来自加拿大的PI559909和奥地利的PI253518亚油酸含量最高,分别为83.79%和81.67%。孟加拉国的PI401479油酸含量最高,达53.10%。综合单株种子产量、种子含油率和亚油酸、油酸含量等几个重要指标,发现以加拿大PI559909和匈牙利的PI312275表现较好。试验结果还表明,种子含油率与株高呈极显著负相关和负偏相关,与花期呈显著负相关,与棕榈酸含量呈显著负偏相关。油酸的含量与株高呈显著负相关和负偏相关。亚油酸含量与油酸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而亚油酸含量与棕榈酸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棕榈酸含量分别与亚油酸含量和油酸含量呈极显著正偏相关,油酸含量则与亚油酸含量呈极显著负偏相关。  相似文献   

3.
核桃群体核仁脂肪酸组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核桃群体脂肪酸组分的表型变异及相关关系,本研究采用索氏提取和气相色谱法对53份核桃种质的核仁样本进行脂肪酸组分及含量测定,运用回归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明确脂肪酸组分的表型变异、相关性以及群体结构。结果表明,从53份核桃种质中共检测到亚油酸、油酸、亚麻酸、棕榈酸、硬脂酸、棕榈油酸及花生烯酸7种脂肪酸组成因子,总含量可达核仁油脂总量的99%以上。主成分分析表明,亚油酸、油酸、亚麻酸和棕榈酸为核仁油脂主要构成因子,棕榈油酸和花生烯酸含量较少。基于主要构成因子进行聚类分析,53份核桃种质可以分为两个亚群——group_1和group_2,其中group_1包含28个材料,group_2包含25个材料;亚油酸、油酸和亚麻酸含量在两个亚群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棕榈酸在两个亚群间无显著差异;群体水平上同一种植区核桃品种核仁亚油酸和棕榈酸含量变异相对较稳定;油酸及亚麻酸变异幅度较大,且相关分析表明油酸与亚油酸、亚麻酸显著负相关(P0.01)。因此,可以根据不同需求侧重不同的目标性状选育核桃新品种。本研究结果可为选育脂肪含量高、脂肪酸组成及比例合理的核桃新品种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以5个沙棘(Hippopha觕rhamnoides L.)品种的果实为试材,建立气相色谱内标法测定沙棘果肉油和种子油主要脂肪酸成分的方法。果肉油和种子油采用氯仿-甲醇法提取,甲醇钠-甲醇法甲酯化衍生后进行定性和定量。结果表明,十九烷酸甲酯是气相色谱法测定沙棘果实中脂肪酸成分含量的理想内标物。果肉油和种子油中的主要脂肪酸为棕榈酸、棕榈油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α-亚麻酸。果肉油中棕榈油酸(36.25%)和棕榈油酸(28.92%)含量高,α-亚麻酸含量低;种子油中亚油酸(33.65%)和α-亚麻酸(32.95%)含量高,棕榈油酸含量低。5个品种沙棘的果肉油和种子油中主要脂肪酸的组成及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亚历山大12号果肉油中的脂肪酸含量最高,为84.84 g/100 g油;无刺丰种子油中的脂肪酸含量最高,为88.39 g/100 g油。该方法操作简便、快速、重复性好,适合沙棘油脂样品中脂肪酸的定量测定。  相似文献   

5.
国外红花优异资源的评价、鉴定与聚类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国外引进的1548份红花资源中,鉴定筛选出118份品种材料,对其生育期、株高、叶利、苞叶刺、叶缘、单株果球数、花色、壳型、皮壳率、千粒重、种子含油率、脂肪酸成分(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蛋白质含量及抗逆性(耐盐性、抗病性)等18项数量、质量性状进行评价、鉴定及聚类分析,为亲木的选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油菜种子水分含量对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80份油莱样品在2种水分(7%~8%和4%~5%)含量条件下.种子中芥酸、硫苷、含油率、蛋白质、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二十碳烯酸的变化.结果表明,种子水分含量降低时芥酸、硫苷、含油率、蛋白质、硬脂酸、亚油酸、亚麻酸、二十碳烯酸7个品质性状的含量升高,而棕榈酸和油酸品质性状的含量降低.在两种水分含量条件下,各品质性状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含油率、硬脂酸两性状与种子水分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芥酸、硫苷、种子蛋白质、棕榈酸、亚油酸、亚麻酸、二十碳烯酸7个性状与种子水分含量呈正相关,两种水分含量下各性状间的相关性一致.  相似文献   

7.
油体是植物种子贮脂的细胞器,通过分离油体来提取脂类为研究植物脂类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方法。首次建立了能源植物续随子种子油体的提取方法,提取了江苏海安和河南朱集2个产地的续随子种子油体,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别测定油体脂肪酸的组成与含量。结果表明,2个产地的续随子种子油体脂肪酸都以油酸为主,含量分别为83.32%、73.99%,其中含量较多的脂肪酸还有棕榈酸、亚油酸、硬脂酸等;2种种子中的脂肪酸以油酸(82.04%、75.63%)和棕榈酸(6.00%、11.75%)为主,相对含量差异显著,且油酸含量与棕榈酸含量呈负相关,即油酸含量高的种子的棕榈酸含量较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黄瓜种子脂肪酸含量、种类与耐低温性的关系。[方法]对15份不同来源的黄瓜材料进行白天12℃,晚上8℃的低温处理,每天光照7.5 h,处理14 d,对黄瓜的耐寒性进行分级,并计算耐寒指数,测定供试黄瓜种子的含油量、脂肪酸成分及含量。[结果]黄瓜种子的脂肪酸主要有棕榈酸(16∶0)、棕榈烯酸(16∶1)、硬脂酸(18∶0)、油酸(18∶1)、亚油酸(18∶2)和亚麻酸(18∶3),与其耐寒指数进行相关分析发现,耐寒指数与亚油酸、亚麻酸含量、种子含油量I、UFA(不饱和度)达显著正相关,与棕榈酸含量、棕榈烯酸含量、硬脂酸含量相关系数很小,各材料的油酸含量基本相同。[结论]黄瓜的亚油酸、亚麻酸、种子含油量I、UFA与黄瓜的耐低温性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为探明亚麻种子油脂及其功能特性,以不同亚麻种子为材料,采用脂肪测定仪(SZC-D)和CG-MS联用仪,对其出油率、油脂肪酸组成与含量及其相关性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供试亚麻籽含油率变幅为30.12%~39.92%,平均值为35.00%;亚麻籽油主要含有的脂肪酸为α-亚麻酸、油酸、亚油酸、棕榈酸和硬脂酸,此5种脂肪酸的总含量占96.54%,其中,α-亚麻酸高达50%左右。亚麻籽含油率与各类脂肪酸含量存在正相关性,但未达显著性差异。结合出油率和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分析,以中亚2号、日本3号、F2004023等3个亚麻品种较为理想,具有更好的保健油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0.
收集20份蓖麻栽培品种,以湖南永州野生种为对照,利用RAPD标记和GC MS法分析亲缘关系,并测定蓖麻籽脂肪酸组分。结果显示:①21条有效引物RAPD PCR扩增获得的总谱带数为75条,多态性谱带数为45条,多态性谱带比例为54.27%,利用UPGMA类平均法对扩增出的谱带进行遗传聚类分析,当遗传距离为0.146 8时,21份材料能较好地聚类;②蓖麻籽油主要含蓖麻油酸、油酸、亚油酸和少量的棕榈酸、硬脂酸、亚麻酸;在蓖麻籽脂肪酸中,蓖麻油酸含量为72.82%~89.54%、油酸2.97%~8.54%,亚油酸3.47%~10.55%,棕榈酸、硬脂酸含量约为1%,亚麻酸含量约为0.5%,品种间蓖麻油酸的含量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11.
甘蓝型优质杂交油菜产量与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油菜产量对品质性状的影响,以三北98和油研599为材料,采用正交旋转设计研究甘蓝型优质杂交油菜产量与品质性状的相关.结果表明:1)三北98和油研599油菜品种产量对品质性状的影响均以芥酸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大,且2个品种的芥酸含量均低于2%,三北98为0.90,油研599为1.24%;棕榈酸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小.2)不同产量水平的品质性状,三北98廿碳烯酸的含量存在显著差异,油研599种子蛋白质的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而2个油菜品种各品质组合性状间均无显著差异.3)产量与品质性状间的相关为芥酸、含油率与产量呈负相关,种子蛋白质、亚油酸、亚麻酸含量与产量呈正相关,硫苷、棕榈酸、硬脂酸、廿碳烯酸与产量的相关系数较小;产量与品质组合性状间的相关为饱和脂肪酸、脂蛋总量、不饱和指数、不饱和脂肪酸、18碳脂肪酸总量、不饱和脂肪酸总量与芥酸链脂肪酸总量之比、油酸与亚油酸之和与产量呈正相关,芥酸链脂肪酸总量与产量呈负相关.4)同一品种产量大幅度增加时,芥酸、含油量及芥酸链脂肪酸总量呈下降趋势,而种子蛋白质、亚油酸、亚麻酸、饱和脂肪酸、脂蛋总量、不饱和指数、不饱和脂肪酸总量、18碳脂肪酸总量、不饱和脂肪酸总量与芥酸链脂肪酸总量之比、油酸与亚油酸之和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大别山山核桃优树间种仁含油率和脂肪酸组分含量差异,以18株初选优树的果实为研究材料,测定分析了果实含油率和脂肪酸组分含量。结果表明:优树种仁含油率为48.6%~70.3%,变异系数为7.83%。其中XZ5含油率最高,为70.3%;其次XZ2为68.4%,优树JZH和ZZ2含油率最低,仅为55.9%和48.6%。优树脂肪酸组分间以亚油酸变异系数最大,为21.23%;其次棕榈烯酸为14.36%,亚麻酸12.93%,硬脂酸10.05%;顺-11-二十碳烯酸、油酸和棕榈酸变异系数较小,分别为4.14%、4.43%和4.82%。油酸含量以XZ5最高,为81.8%,其次XZ1和XZ2,分别为81.3%和81.0%;亚油酸以ZZ2最高为17.8%,其次GJC4和ZW1,分别为17.5%和17.2%。多不饱和脂肪酸变异系数为20.07%,含量以ZZ2、GJC3和ZW1最高,分别为19.143%、18.984%和18.774%;单不饱和脂肪酸变异系数为4.40%,含量以XZ5、XZ1和XZ2最高,分别为81.976%、81.480%和81.181%;饱和脂肪酸变异系数为5.79%,含量以ZZ2最高为8.973%。大别山山核桃优树脂肪酸组分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其中油酸和亚油酸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与多不饱和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广西核桃种仁含油率和脂肪酸组分含量差异,以巴马、凤山、天峨、南丹、乐业、田林、隆林等7个县份筛选的优树果实样品共计31个为研究对象,测定分析了果实含油率和脂肪酸组分含量。结果表明:种仁含油率为56.9%~65.1%,其中凤山004含油率最高,为65.1%,其次南丹004为64.1%,凤山002含油率最低。测定了广西不同产地核桃种仁的棕榈酸、硬脂酸、亚油酸、亚麻酸和油酸等5种脂肪酸组分,其中棕榈酸含量在4.09%~8.36%,硬脂酸10.57%~45.09%、亚油酸45.88%~77.26%、亚麻酸3.16~10.28%、油酸0.3%~2.44%。以果实含油率及脂肪酸组成来评价不同产地核桃,为核桃产地的地区品牌打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盐碱胁迫对花生脂肪酸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确定盐碱胁迫对花生脂肪酸品质的影响,在花生育种田和盐碱地上分别种植45个花生品种及育种材料,成熟期分别将种子混合取样,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种子的8种脂肪酸含量,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各脂肪酸组分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花生酸、花生烯酸、二十四碳烷酸、棕榈酸、硬脂酸受盐碱胁迫影响较大,而花生脂肪酸的主要成分油酸、亚油酸变化较小,说明盐碱胁迫对花生脂肪酸品质变化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不同成熟度的凤丹种子在不同温度贮藏后的萌发情况和脂肪酸组成成分,为进一步推进油用牡丹商业化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方法]将不同成熟度的凤丹种子分别贮藏在4℃和25℃培养箱,60 d后测定其萌发率、含水率、出仁率和含油率,用气相质谱联用仪对脂肪酸组成成分进行分析。[结果]同发育阶段的凤丹种子在不同温度贮藏后,其萌发率、含水率、出仁率、含油率、亚油酸和亚麻酸的相对含量均差异显著; 4℃贮藏后的种子萌发率显著低于25℃,而含油率显著高于25℃贮藏后的种子。25℃贮藏后不同成熟度的种子萌发率上升不显著,含水率和含油率显著下降,出仁率显著上升,不饱和脂肪酸显著下降;在4℃贮藏后种子萌发率显著上升,含水率下降不显著,出仁率显著上升,不饱和脂肪酸无明显规律。4℃贮藏后的不饱和脂肪酸平均含量低于25℃。萌发率、含油率、含水率、脂肪酸相对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含油率与亚麻酸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棕榈酸、硬脂酸和油酸呈显著负相关;萌发率与棕榈酸、硬脂酸、油酸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含油率、亚麻酸、含水率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凤丹种子的萌发受种子成熟度、贮藏温度、脂肪酸含量、含水率的影响,凤丹种子在低温短期贮藏不利于萌发,但低温贮藏有利于油脂积累,提高其含油率。  相似文献   

16.
以海南岛昌江县霸王岭种植基地的星油藤种子为材料,测定其水分、蛋白质、油脂及脂肪酸的含量。结果表明,海南星油藤是一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藤本油料作物资源,其种子平均含水量为7.49%,蛋白质含量为27.41%,种子出油率为60.04%,属于高蛋白油脂种子;此外,通过气象色谱法共检测出5种脂肪酸,分别为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不饱和脂肪酸成分共占90.16%,其中人体必需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占79.51%。  相似文献   

17.
为紫苏高油和高亚麻酸材料的筛选提供参考,采用田间试验和室内品质检测相结合方法对30份贵州紫苏资源的含油率和脂肪酸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30份贵州紫苏的含油率为34.136%~49.151%,平均42.496%,变异系数为8.377。含油率高于46%的材料有6份,其中,正安紫苏-1的含油率最高,达49.15%;其次是织金紫苏,为48.76%。2)在组成脂肪酸的饱和脂肪酸(棕榈酸、硬脂酸)和不饱和脂肪酸(油酸、亚油酸和α-亚麻酸)成分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为86.636%~91.459%,平均89.055%;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为8.391%~10.479%,平均9.149%。在所有脂肪酸成分中,以α-亚麻酸的含量最高,平均为64.153%;油酸其次,平均为14.023%;硬脂酸最低,平均为2.247%。3)在30份贵州紫苏材料中,以贵定紫苏-1的α-亚麻酸含量最高,达68.54%,正安紫苏-1最低,为60.337%;亚油酸含量以正安紫苏-1最高,达14.076%;六盘水紫苏-1最低,仅8.848%;油酸含量以绥阳紫苏-2最高,达17.580%;贵定紫苏-1最低,仅10.665%。  相似文献   

18.
棕榈油与常见食用油脂肪酸组分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静  王永  杨耀东  雷新涛  肖勇 《南方农业学报》2016,47(12):2124-2128
[目的]比较棕榈油与常见食用油脂肪酸组分的差异,为其作为优质食用油的品质改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气相色谱检测6种市售食用油及20份新鲜油棕果提取的棕榈油,比较各油脂的脂肪酸组分差异,并分析新鲜油棕果提取的棕榈油脂肪酸组分间的相关性.[结果]6种食用油的油酸含量均较高,最高的是油茶油,油酸含量高达74.34%,最低的是葵花籽油,为15.25%;亚油酸含量则以葵花籽油最高(60.92%),油茶油最低(7.08%);棕榈油中棕榈酸占脂肪酸总量的40.96%,其次为油酸,所占比例为35.31%;各食用油中的月桂酸、肉豆蔻酸和硬脂酸含量均较低.芝麻油、油茶油、菜籽油、花生油和葵花籽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较高,在76.00%以上.对20份新鲜的油棕果进行脂肪酸组分分析,发现部分油榈种质油酸含量较高,可达53.48%,亚油酸含量最高为16.64%;棕榈酸与油酸呈较强的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58.[结论]棕榈油中脂肪酸组分与其他常见食用油的脂肪酸组分含量差异明显,其棕榈酸含量较高,油脂饱和度也较高,但棕榈酸与油酸呈负相关,可在育种工作中培育高油酸、低棕榈酸的油榈品种,使其成为优质的食用油源.  相似文献   

19.
甘蓝型优质杂交油菜产量与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探明油菜产量与其品质性状的关系。[方法]以三北98和油研599为材料,采用正交旋转设计研究甘蓝型优质杂交油菜产量与品质性状的相关。[结果]结果表明:①三北98和油研599油菜品种产量对品质性状的影响均以芥酸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大,但两个品种的芥酸含量均低于2%,且三北98为0.90%,油研599为1.24%;棕榈酸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小。②不同产量水平下各品质性状的差异,三北98以廿碳烯酸的含量存在显著差异,油研599仅有种子蛋白质的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而两个油菜品种各品质组合性状间均无显著差异。③产量与品质性状的相关,芥酸、含油率与产量呈负相关,种子蛋白质、亚油酸、亚麻酸含量与产量呈正相关,且硫苷、棕榈酸、硬脂酸、廿碳烯酸与产量的相关系数较小,饱和脂肪酸、脂蛋总量、不饱和指数、不饱和脂肪酸、18碳脂肪酸总量、不饱和脂肪酸总量与芥酸链脂肪酸总量之比、油酸与亚油酸之和与产量呈正相关,芥酸链脂肪酸总量与产量呈负相关。④同一品种产量大幅度增加时,芥酸和含油量、芥酸链脂肪酸总量呈降低趋势,而种子蛋白质、亚油酸、亚麻酸、饱和脂肪酸、脂蛋总量、不饱和指数、不饱和脂肪酸总量、18碳脂肪酸总量、不饱和脂肪酸总量与芥酸链脂肪酸总量之比、油酸与亚油酸之和呈升高趋势。⑤种子蛋白质含量增加,饼粕品质变优;不饱和指数增加,油的稳定性降低;不饱和脂肪酸总量、油酸与亚油酸之和总量增加,有利于人体吸收利用的脂肪酸总量增加。[结论]为优质杂交油菜的高产保优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亚麻种质资源脂肪酸组分含量与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气相色谱法对引自加拿大植物基因资源中心的82份亚麻材料和国内23份亚麻品种进行脂肪酸含量的测定,并对各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亚麻籽中的平均脂肪酸含量顺序为亚麻酸(47.34%)油酸(28.62%)亚油酸(13.15%)棕榈酸(5.16%)硬脂酸(4.76%)。油分含量与亚麻酸、棕榈酸呈极显著正相关(r=0.30**,r=0.25*)*,与硬脂酸、亚油酸呈极显著负相关(r=-0.30**,r=-0.30*)*,与油酸呈负相关性,但未达到显著。亚麻酸与其他四种脂肪酸都呈负相关性,其中与硬脂酸、油酸达到极显著负相关(r=-0.52**,r=-0.87*)*。亚麻品种间脂肪酸组分差异极大,发现一些优异种质资源,为今后亚麻品质育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