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9 毫秒
1.
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政策是自2011年起实施的草原地区资金规模最大、受益农牧户最多的惠民政策,是通过给予农牧民补助奖励,支持鼓励农牧民合理利用草原、加快发展草牧业,解决人草畜矛盾的关键措施。中央政府不断完善政策内容、加大扶持力度,并按照“四到省”和“五到户”的原则,由地方政府结合地域实际创新性地落实政策,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与补奖前的2011年相比,草原鲜草产量提高了9.07%,植被综合盖度从51.0%提高到55.3%;政策执行以来,牛出栏率提高了1.3%,羊出栏率提高了4.2%,牧区和半农半牧区草食畜总量增加0.27亿头(只),实现了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收的经济目标;政策通过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实现了牧区人口转移,牧民对政策满意度高。当前,草原地区生产生态还不够协调平衡,人草畜矛盾尚未得到根本性解决,需要进一步完善农牧民补助奖励政策,促进草原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正为保护草原生态,促进牧民增收,推动牧区更快更好发展,2011年起,国家在内蒙古自治区等主要草原牧区省区启动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对履行禁牧和草畜平衡的牧民分别给予禁牧补助和草畜平衡奖励,同时安排绩效奖励资金,由地方政府统筹用于发展生态保护建设和草牧业发展。2019年,按照新的机构改革后的职能划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中用于对农牧民的补贴部分,包括禁牧补助和草畜平衡奖励,继续由农业农村部门负责落实,称为农牧民补助奖励政策(以下简称"补奖政策")。  相似文献   

3.
《中国动物保健》2014,(6):83-83
日前从西藏自治区农牧厅获悉,自2011年草原生态奖励补助机制实施以来,我国五大牧区之一的西藏已禁牧减畜370多万头,大多数纯牧业县及半农业、半牧业县实现了草畜平衡。  相似文献   

4.
<正>随着我国草牧业的不断发展,人工种草、草原建设、草场改良和草原保护越来越受到各级草原行政、执法及技术推广部门的高度重视,广大农牧民、牧草企业积极行动起来,开展了有史以来最大范围的牧草生产经营。特别是从2011年起,我国先后在牧区县、半牧区县全面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促进农牧民增收政策,对禁牧、草畜平衡实施补助。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草原生态保护方面投入规模大、覆盖面积大、受益农牧民多的一项大政策。政策实施五年来,全国每年天然草原鲜草总产量  相似文献   

5.
2010年10月,国家决定在乌兰察布市草原牧区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项目政策,主要用于对草原禁牧补助、草畜平衡奖励、牧草良种补助和牧户生产性补助等。这是国家做出的又一保护草原生态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广大农牧民期盼已久的惠民工程。本文就草原生态补奖机制在乌兰察布市实施后的效果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6.
正为增加农牧民收入、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加快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促进牧区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2011年国家启动实施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2016年国家启动了为期五年的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进一步完善了政策设计,提高了补奖标准。本文主要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实施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有关情况进行概述,分析政策实施效果及存在的问  相似文献   

7.
2013年1月7日,全省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全面安排部署我省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落实工作,确保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不折不扣落到实处。副省长王守臣到会并讲话。我省西部半农半牧区有10个县,草原面积2069.9万亩,这些草原既是西部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半农半牧区农牧民的重要生产资料,实行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是保障  相似文献   

8.
为增加农牧民收入、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加快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促进牧区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2011年国家启动实施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2016年国家启动了为期5年的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进一步完善了政策设计,提高了补奖标准。本文主要对喀什地区实施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有关情况进行概述,分析政策实施效果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几项建议。  相似文献   

9.
正从2011年开始实施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对政策实施地区精准脱贫乃至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均做出了重要贡献,极大地改善了农牧民的生产生活。2019年,国务院明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中的农牧民补助奖励资金由农业农村部门组织实施,继续按照原来的方式方法管理使用,并称之为"农牧民补助奖励政策"。2019年10月21~24日,记者跟随全国畜牧总站草业处、云南省饲草饲料工作站专家前往云南省昭通市永善县、曲靖市沾益县,调研农牧民补助奖励政策进展情况及实施效果。调  相似文献   

10.
正2015年,中央财政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安排资金166.49亿元,用于对牧民实行草原禁牧补助、草畜平衡奖励、牧草良种补贴和牧民生产资料补贴,以及通过绩效评价奖励,支持草原牧区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财政部表示,为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建设,自2011年起,中央财政安排资金在8个牧区省份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2012年,政策的覆盖范围  相似文献   

11.
正为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促进牧区牧业发展与牧民征收,从2011年起国家在包括四川在内的8个主要省(区)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以下简称补奖政策),其内容主要包括草原禁牧补助、草畜平衡奖励、牧民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等。2014年,四川省农业厅组织专家对凉山州  相似文献   

12.
为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促进牧区牧业发展和牧民增收,国务院日前决定,从2011年开始,中央财政每年安排资金134亿元,在内蒙古、新疆(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西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和云南8个主要草原省(区),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补助奖励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实施禁牧补助、实施草畜平衡奖励、落实对牧民的生产性补贴政策、安排奖励资金.  相似文献   

13.
为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促进牧区牧业发展和牧民增收,国务院决定,从2011年开始,中央财政每年安排资金134亿元,在内蒙古、新疆(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西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和云南8个主要草原省(区),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补助奖励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实施禁牧补助、实施草畜平衡奖励、落实对牧民的生产性综合补贴政策、安排奖励资金.  相似文献   

14.
为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促进牧区牧业发展和牧民增收,国务院决定,从2011年开始中央财政每年安排资金134亿元,在内蒙古、新疆(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两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和云南8个主要草原省(区),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补助奖励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实施禁牧补助、实施草畜平衡奖励、落实对牧民的生产性综合补贴  相似文献   

15.
草原生态补奖机制实施过程中,哈密市通过推广多项"加减法"工程,实现了减畜引种不矛盾,"合作"养殖效益高。从2011年起,国家在内蒙古、新疆(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西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和云南8个主要草原牧区省区,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是党中央、国务院统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做出的重大决策,是深入贯  相似文献   

16.
黑水县在2010年根据省、州的要求实施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政策,并按照"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收、减畜不减肉"的目标,落实禁牧面积3.27万公顷,草畜平衡面积10.83万公顷。通过项目实施,不仅草原生态恢复得好,而且没有影响畜牧业发展,初步实现了草原生态加快恢复、草原畜牧业加快转型发展、项目区牧民收入加快增长等三大目标。  相似文献   

17.
短讯     
1月12日,财政部和农业部联合发布《关于做好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前期工作的通知》,2011年开始在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和云南8个主要草原牧区省(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对牧民实行草原禁牧补助、草畜平衡奖励、牧业生产补贴等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8.
进入新世纪以来,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大草原生态工程的深入实施,禁牧休牧、草畜平衡、基本草原保护三项基本制度的逐步确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全面建立,使得我国草原生态整体恶化势头有所减缓,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正在逐步转变,草原合理利用水平正逐步提高. 一、草原政策实现了新突破 1.出台了新政策.2011年6月,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指导我国牧区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出了加快牧区发展的18项政策措施,对牧区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日前,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农牧民补助奖励政策落实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农牧民补助奖励政策是党中央统筹牧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做出的重大决策,对于增加农牧民收入、加快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促进牧区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有关省区农业农村部门要切实提高政  相似文献   

20.
各地     
正云南省政策直补带动产业扶贫8月10日,据农业农村部消息,云南省天然草原面积2.29亿亩,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38.74%。自2011年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以下简称"补奖政策")起,落实禁牧2731万亩、草畜平衡15069万亩,涉及全省15个州(市)、109个县(市、区)。补奖政策的实施,有力促进了草原生态持续向好和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不断转变,推动了全省农牧民收入增长,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