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麦籽粒多酚氧化酶活性检测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邻苯二酚为底物,采用分光光度法在405nm波长测定小麦全籽粒浸提液的吸光度变化,以此反映小麦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大小。从反应开始到5min时间段酶促反应最快,品种间差异较大,随后则逐渐下降;浸泡时间对全籽粒浸提法测定多酚氧化酶活性具有显著影响。浸泡时间小于20h,品种间差异较小;浸泡时间超过30h,酶液自身吸光值增加较多,因此浸泡时间以25-30h为宜。小麦多酚氧化酶与底物反应较适宜的温度和pH为35℃和6.0左右。  相似文献   

2.
《中国茶叶》2008,(6):42-42
采用柠檬酸-磷酸氢二钠缓冲液(pH=5.6)匀浆浸提法和硫酸铵沉淀法,从茶鲜叶中提取多酚氧化酶,并通过分光光度法研究pH、温度、抑制剂对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提取条件为以邻苯二酚为底物,茶多酚氧化酶PPO的最适pH为5.6,最适温度为50℃,亚硫酸钠、半胱氨酸和Vc为PPO的抑制剂。  相似文献   

3.
橄榄果实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酶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橄榄中酚类化合物氧化分解与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有关。研究了橄榄POD与PPO的酶学特性, 确定了以愈创木酚为底物时, 橄榄POD反应时间不宜超过8 min, Km值为44.22 mmol/L, 最适pH值为7.6, 最适反应温度为40 ℃。以儿茶酚为底物时, 橄榄PPO反应时间不宜超过8 min, Km值为7.25 mmol/L, 最适pH值为7.5, 最适反应温度为60 ℃。同时在上述最佳条件下, 研究了多酚含量差异较大的橄榄品种(檀头23和马坑22)中POD、 PPO活性差异, 结果表明,马坑22的POD、 PPO活性都高于檀头23。其中, 马坑22 POD活性比檀头23高12.44%, PPO活性比檀头23高27.31%。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升湖南中小种工夫红茶品质,在测定湖南省茶叶研究所选育的茶树品种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基础上,采用传统工艺,以茶树良种槠叶齐和碧香早鲜叶为原料进行混合加工试验,对样品感官审评和生化检测。结果表明:不同茶树品种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差异大,其加工的工夫红茶品质差异明显;采取不同品种鲜叶混合加工,能有效提高中小叶种工夫红茶的品质。  相似文献   

5.
萎凋是红茶制造中的重要工序,萎凋时发生的生理生化变化,对红茶品质特征的形成及后续工序的进行有显著影响。萎凋失水能使酶的活性和酶促反应发生方向性变化,如水介酶类(转化酶:β—糖苷酶、原果胶酶、叶绿素酶、肽酶等)催化活性趋于水介方向加强。五十年代末,库尔萨诺夫曾指出:制红茶萎凋中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脱氢酶等活性均有增高。1966年竹尾也发现制红茶萎凋中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缩写PPO)活性比鲜叶明显提高,而且萎凋温度愈高,酶活性增长越高,自然萎凋的酶活性可高达鲜叶的2倍。茶叶萎凋失水,PPO活性增高的论点持  相似文献   

6.
研究从毛栓菌中分离得到的多酚氧化酶(PPO)用于茶黄素的体外氧化制备。结果表明毛栓菌胞外PPO较适的反应温度范围在28~36℃之间;最适pH值为5.2;恒温反应30min内均表现出较高的活性和稳定性;50%的硫酸铵可以沉淀粗酶液中96.0%的PPO。将毛栓菌PPO加入到儿茶素反应液中进行双液相反应,可得到10.19%的茶黄素,与茶鲜叶来源的PPO相比,毛栓菌PPO制备茶黄素的总含量偏低,但其中TF-3-G的比例较高,达到总茶黄素的68.10%,占脂型茶黄素总量的92.08%。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倒春寒”和模拟冻害条件下茶树鲜叶中酶活性与营养成分的变化,以“倒春寒”发生时茶树实际受冻害和模拟冻害的新梢为研究材料,比较了不同冷冻胁迫时间下茶树鲜叶中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和β-葡萄糖苷酶(β-GC)酶活性及营养成分变化的差异。结果表明,在-3~-5℃冷冻4~6 h的条件下,模拟冻害的鲜叶外形最接近实际受冻情况。随着冷冻时间的增加,鲜叶中PPO酶活性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POD酶活性整体趋于稳定,而β-GC酶的活性整体呈现降低趋势。此外,在冷冻过程中鲜叶茶黄素含量显著增加,酯型儿茶素含量显著降低。这些研究可为茶树遭受冻害时鲜叶质量评估与再利用,以及茶树响应“倒春寒”机制研究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采用液氮研磨、Tris-HCl+KPO4缓冲液(pH8.5)浸提法和硫酸铵沉淀法从茶树鲜叶中提取磷酸吡哆醇氧化酶(PNPO)粗酶液,并通过苯肼法研究其酶学性质。结果表明,以磷酸吡哆胺(PMP)为底物,PNPO催化反应的最佳时间为30 min,最适温度为50℃,最适pH6.5。在pH6.0~9.0,温度10~40℃的条件下,此酶稳定。在最适条件下测得反应底物PMP的Km值为2.34 mmol/L。  相似文献   

9.
酶促合成茶黄素的茶鲜叶酶源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不同季节、不同采摘标准的20个茶树品种鲜叶的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及其同工酶分析,筛选出了3种PPO活性较高的茶鲜叶原料,然后以其匀浆液以及在匀浆液中添加速溶绿茶的方法,以催化速溶绿茶酶促合成茶黄素的效率为标准筛选了酶促合成茶黄素的茶鲜叶酶源。结果表明,各茶树品种茶鲜叶PPO活性以夏季一芽二叶较高,酶活性较高的3个品种依次为政和大白茶、福云6号及桃源大叶;不同品种茶鲜叶的PPO同工酶在谱带数目、迁移率和谱带染色深浅3个方面有差异,20个品种有2条相同的同工酶带,其Rf值分别为0.27和0.53,政和大白茶、桃源大叶、福云6号均有5条明显的同工酶带,且以政和大白茶的谱带染色最深;单位质量的政和大白茶鲜叶匀浆液自身酶促合成茶黄素的量高于桃源大叶与福云六号;参加酶促反应合成茶黄素的儿茶素主要为EC、EGCG和ECG;添加速溶绿茶作为底物合成茶黄素的量远高于茶鲜叶自身酶促合成茶黄素的量,其中政和大白茶反应体系中茶黄素的质量浓度达212.01mg/L,为自身酶促合成茶黄素质量浓度(39.05mg/L)的5.43倍。  相似文献   

10.
运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合活性测定,分析了黑茶初制中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谱及纤维素酶(CEL)、果胶酶(PEC)和蛋白酶(PRO)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传统渥堆过程中,由于微生物的代谢活动而分泌了不同于鲜叶内源酶的多酚氧化酶、纤维素酶、果胶酶和蛋白酶等胞外酶,为茶叶中儿茶素的氧化,纤维素的分解,蛋白质和果胶的水解等提供了有效的生化动力,证明微生物酶促作用在黑茶特征性品质风味形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尿素溶液在测定多酚氧化酶活性上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华才  许宁 《中国茶叶》1993,15(6):29-30
目前,测定多酚氧化酶活性最常用的方法是根据多酚氧化酶在适宜的pH值和温度条件下,催化对苯二酚,使之氧化生成有色产物,由单位时间内形成产物在460nm处的吸光值来确定酶活性的高低。为了使反应达成一致,反应进行到规定的时间后,需加入酶抑制剂来终止酶促反应。目前,常用的终止剂是1mol/L偏磷酸溶液,然而,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当反应体系中加入1mol/L偏磷酸溶液后,虽能使酶蛋白变性失活,终止酶促反应,但同时也使酶蛋白沉淀并产生胶体颗粒,引起反应体系混浊,严重影响比色效果,导致测定结果不稳定,造成偏差。  相似文献   

12.
红茶制造中多酚氧化酶同工酶谱与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刘仲华  施兆鹏 《茶叶科学》1989,9(2):141-150
本文运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状电泳技术和酶活性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初步探明了红茶萎凋、揉捻、发酵和干燥工序中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及同工酶谱的变化动态,以及酶试液制备方法对PPO活性及同工酶的影响,发现造成萎凋期间PPO活性变化两种研究结果的原因,在于酶制液的制备方法不同。同时,在鲜叶和萎凋叶中发现了第7条小分子PPO组分。本试验还证明了红茶中残余酶活性的存在,并探讨了残余酶在贮藏中可能发生的作用。文中还探讨了PPO各组分在红茶制造中作用的大小,从酶学角度论证了萎凋工序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中国茶叶》2009,(12):46-46
比较白玉仙茶的2个变种白玉仙茶1号、自玉仙茶2号与其母本白玉仙茶以及当地主要茶叶品种鸠坑种和安吉白茶(白叶茶1号)的化学成分和抗氧化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及多酚氧化酶(PPO)]的差异;研究惠明寺和天堂湖2个不同生态环境和春夏2个不同嫁接时间对这2种茶叶品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简述有关果树果实的酶方面的研究近况,主要包括多酚氧化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多聚半乳糖醒酸酶、果胶甲酯酶、纤维素酶、几丁酶、卜1,3一葡聚糖酶、ACC氧化酶、淀粉水解酶、苯西氨酸解氨酶等.1、多酚氧化酶(PPO)荔枝、香蕉、油梨果实的褐变,主要是由于多酚氧化酶催化的酶促揭变.不同果实的多酚氧化酶性质不一样.荔枝果皮多酚氧化酶类似漆酶,能催化对位一二元酿的氧化;香蕉果肉多酚氧化酶仅能催化邻位一二元酚的氧化(董建华1990).鸭梨果实气调贮藏过程CO。伤害诱发的组织揭变是酚类物质酶促氧…  相似文献   

15.
福建主要乌龙茶品种PPO酶活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丽霞  肖丽霞  陆蒸  林启训  陆则坚 《茶叶科学》2006,26(2):117-121,127
对四种乌龙茶茶树鲜叶的多酚氧化酶(PPO)进行粗提,测定并比较不同品种酶的特性。结果表明:在邻苯二酚与被测酶液的反应体系中,当底物邻苯二酚(C6H6O2)量为0.3~0.9ml时,毛蟹、铁观音、黄旦、肉桂酶活力随底物浓度的增加呈曲线增长,含量太高会产生抑制作用,当底物含量∶酶含量=1.5∶1时,酶活力表现最高;毛蟹、铁观音、黄旦、肉桂酶活力在45~65℃范围内均呈ω型变化趋势,依次在45℃、55℃、65℃时出现高峰。在50~90℃下水浴处理1h,毛蟹、铁观音、黄旦、肉桂酶活力分别丧失34.66%~55.91%,22.68%~50.89%,23.14%~53.57%,31.58%~57.89%;酶活力的适宜pH相对偏碱,在pH8.6时表现为一个活力高峰。相同浓度的五种抑制剂对酶均有一定的抑制效果,其中NaHSO3对酶活力的抑制作用最强,L-半胱氨酸其次,NaCl的抑制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16.
花香型工夫红茶加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白毫早、碧香早、槠叶齐、福鼎大白、保靖黄金茶1号、保靖黄金茶2号、尖波黄13号、桃源大叶、湘波绿2号、潇湘红21-3、玉笋等11个茶树品种鲜叶为原料进行花香型工夫红茶试制,研究结果表明,三个大类高PPO酶活、高POD酶活与双低酶活品种中,均有花香明显的品种,酶活对加工花香型工夫红茶品质影响不明显;通过对加工工艺的改进,可以明显改善花香型工夫红茶的品质。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椰肉中酶活性的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控制酶的活动,研究低温、巴氏、80℃烘干、超高温及微波处理对椰肉贮藏期内中脂肪酶(LPS)、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5℃、低温、巴氏、80℃烘干、超高温和微波处理均对椰肉中的LPS、PPO和POD活性有一定抑制作用。对椰肉进行6 d以内的短期贮藏时,80℃烘干处理对脂肪酶、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抑制作用明显;而对椰肉进行6~12 d长期贮藏时,超高温处理效果显著。通过对新鲜椰肉进行不同的处理,可以达到抑制椰肉内酶活性,提高椰肉品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萎凋温度对鲜叶主要生化成分和酶活动态变化规律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一芽二叶茶鲜叶为原料,设置20、28、36℃ 3个萎凋温度梯度,取不同含水率的萎凋叶,测定茶多酚、氨基酸、黄酮、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糖等含量,以及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酶活,并对后续加工叶的主要生化成分进行测定,研究萎凋温度对鲜叶主要生化成分和酶活性动态变化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萎凋过程鲜叶含水率的逐渐下降,茶多酚、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等含量均呈现下降的趋势,36℃和28℃处理下茶多酚含量无显著差异,均高于20℃处理,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与温度呈负相关;氨基酸和黄酮含量呈上升趋势,不同处理间36℃>28℃>20℃;CO2释放量总体呈“降-升-降”的变化趋势,以36℃处理样的释放量相对最大;多酚氧化酶活性呈缓慢下降的趋势,过氧化物酶活性呈上升趋势,且均以28℃处理酶活性最高。成品茶中28℃处理样的茶黄素、茶红素、茶多酚等含量最高,感官审评结果也表明28℃处理样的汤色、滋味等得分最高,品质最优。  相似文献   

19.
固定化酶膜催化茶多酚形成茶黄素反应条件优选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用SAS统计软件中的响应面分析法探讨了固定化多酚氧化酶酶膜催化儿茶素生产茶黄素的最佳反应条件,确定了酶膜法生产高纯度茶黄素的五个重要因素及最佳组合。五个因素包括反应时间、酶与底物之比、通气量、底物浓度和pH值。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时间49βmin、酶与底物之比为1:128.7、通气量为23.81L/min 、底物浓度5.95βmg/ml和pH值4.3。该条件下产物茶黄素浓度的理论值为0.766βmg/ml,实测值为0.754±0.017βmg/ml,表明优化模型合理,条件筛选结果准确。  相似文献   

20.
红茶萎凋过程中多酚氧化酶生化特性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红茶萎凋过程中鲜叶与萎凋叶多酚氧化酶(PPO)的最适pH、最适温度、等电点的变化,测定了己糖激酶(KH)对上述二种PPO的不同激活效应.提出红茶加工过程中鲜叶与萎凋叶PPO有着质的区别,认为在萎凋过程中有新的PPO形成,并且红茶成品的质量与萎凋叶PPO的活性有着更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