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大兴安岭部分典型林分类型森林水源涵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大兴安岭地区的部分典型林分类型的枯落物层的累积量、凋落物持水量、凋落物持水深等森林水源涵养的指标进行分析,为合理保护利用森林资源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针叶林的枯落物累积量明显高于阔叶林,针叶林最大持水量大于针阔混交林,阔叶林最小。  相似文献   

2.
基于2009年徐州市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运用生物量换算因子连续函数法研究了徐州城市森林植被碳储量和碳密度。结果表明:徐州城市森林植被碳储量为1.934 8 Mt,植被碳密度为37.218 5 t.hm-2。徐州城市森林植被碳储量均由人工林提供。森林植被碳储量按林分类型划分,从大到小依次为: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按不同林龄划分,从大到小依次为:中龄林、幼龄林、近熟林、成熟林和过熟林。森林植被碳密度的特征为: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且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大。建议对现有侧柏人工林过密林分,通过间伐、开设林窗等措施,把侧柏纯林改造为针阔混交林。该研究可为今后徐州城市森林的综合经营和管理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通过野外测定和室内实验分析,研究了岷江杂谷脑流域4种典型天然林和3种人工林地被物和土壤持水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森林植被类型地被物最大持水量存在显著性差异,表现为天然针叶林天然针阔混交林中高郁闭度人工针叶林天然落叶阔叶林天然常绿/落叶阔叶林人工天然针阔混交林低郁闭度人工针叶林;不同森林植被类型0~20 cm土壤饱和持水量差异显著,表现为天然针叶林天然针阔混交林人工天然针阔混交林中高郁闭度人工针叶林低郁闭度人工针叶林天然常绿/落叶阔叶林天然落叶阔叶林;所有森林植被类型土壤水源涵养能力远大于地被物层。人工林与天然林相比,天然林地被物自然含水率和最大持水率分别约为人工林的1.26、1.24倍。在3种人工林中,低郁闭度人工针叶林除自然含水率外,其余地被物水文指标均低于其他2种人工林;中高郁闭度人工针叶林地被物自然含水率、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拦蓄量最高;人工天然针阔混交林0~20 cm土壤饱和持水量和非毛管持水量最高。鉴于土壤层是区域水源涵养主体,在人工造林时应采取以针叶树种为主,阔叶树种为辅的混交方式,有利于改善林分结构,提高人工林林下植物的多度和丰富度以及地被物和土壤拦蓄降水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基于贡嘎山垂直植被带谱3种典型森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土壤热通量的连续观测,分析了土壤热通量的时空变异规律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月尺度上,阔叶林土壤热通量在3—8月、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在4—8月以向下传输为主,其他月份为向上传输为主;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年总土壤热通量分别为-1.88、-13.78和-9.61 MJ·m-2,占年净辐射的百分比分别为0.07%、0.47%、0.35%,说明年尺度土壤热通量并未达到平衡.土壤热通量对净辐射存在迟滞效应,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反馈要迟滞3 h,针叶林为6 h.3种森林类型土壤热通量占净辐射比例随叶面积指数增大而减小.净辐射、2 m气温、5 cm土壤温度、10 cm土壤温度和叶面积指数共同影响着土壤热通量的季节变化.在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净辐射相对贡献率最高(34.54%,30.12%);在针叶林中,叶面积指数贡献率最高(27.47%).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土壤热通量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海拔梯度规律,但阔叶林土壤热通量与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差异显著.土壤热通量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主要是受到植被和气候因子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5.
采伐强度对林分蓄积生长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以云冷杉林、阔叶红松混交林、针阔混交林、落叶松林4种林分分类型为例,分析了讨论了采代强度对不同林分蓄积生长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代强度因林分类型不同,伐后林分蓄积生长量也不相同。云冷杉林、阔叶红松混交林、针阔混交林、落叶松林,采伐强度分别在60%、30%-50%、20%、40%时林分蓄积生长量较大。  相似文献   

6.
根据2004年临安区森林资源监测的样地数据,采用基于Voronoi图的混交度,并结合方差分析,对临安区不同森林类型的混交度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单木水平上,人工林和天然林混交度等级从低到高依次为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天然针叶林中,由于存在杉木和马尾松同种聚集现象,杉木和马尾松在单木零度和低度混交的比例较大为71.9%;人工针叶林中,杉木在单木零度混交占91.14%;人工阔叶林中,存在山核桃纯林,山核桃在单木零度混交中占的比例高达95.56%。在林分水平上,各森林类型不存在极强混交现象。天然林和人工林中,针阔混交林比针叶林和阔叶林有更高的林分混交度,而且混交度值域范围比较集中,说明针阔混交林树种相互隔离程度较高。人工阔叶林中,林分的零度混交全部出现在山核桃纯林;人工针叶林中,林分的低度混交则以杉木纯林为主;人工针阔混交林的林分中度混交比例最大为80%,主要是黄山松、马尾松、杉木和其他软阔叶树种等组成的混交林。  相似文献   

7.
黔东南不同林地土壤物理性质及养分含量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黔东南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3种林地类型不同土层(A:0~15 cm,B:15~35 cm)物理性质和养分含量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土层深度增加,3种林地类型土壤物理性黏粒(<0.01 mm)含量逐渐增加,总体表现为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相近,均较大,常绿阔叶林较小;土壤容重逐渐增加,总体表现为针阔混交林最大,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相近,均较小;土壤总孔隙度逐渐减小,总体表现为针叶林>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土壤毛管持水量逐渐减小,总体表现为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随着土层深度增加,3种林地类型土壤pH值逐渐增加,但均处于较强酸性水平,总体表现为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渐降低,总体表现为常绿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3种林地类型土壤全氮、全磷含量及针叶林土壤全钾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而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土壤全钾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全氮、全磷、全钾含量总体上表现为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均逐渐降低,总体上分别表现为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常绿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  相似文献   

8.
以脑波变化为人体情绪变化的内在科学指标,定量解析阔叶纯林、针叶纯林、针阔混交林不同植物群落类型的视觉特性与人体心理关系。在北京植物园内选取试验点,以31位公园游人作为测试者,利用测试者观看3种不同植物群落时的α′波各项值以及α′/β′各项比值来衡量大脑皮层的活动,分析放松度得分来衡量前额部肌肉的紧张状态。结果表明:测试者观看不同植物群落类型时α′波平均值、α′与β′波平均值比值对应的变化趋势为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测试者观看阔叶林与针叶林景观时,α′波所占优势时间、α′与β′波优势时间比值均高于观看针阔混交林;测试者前额部放松状态分值呈现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的趋势。将以上5项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3种植物群落类型的视觉特性对人体心理影响的综合得点,针阔混交林得点为66.63,针叶林得点为69.95,阔叶林得点为70.84。阔叶林与针叶林的视觉特性对人体放松作用相近,但阔叶林的视觉影响更具积极意义,针阔混交林对人体放松作用最小。  相似文献   

9.
过伐林区检查法经营针阔混交林林分结构动态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为使过伐林保持好的林分结构 ,并使森林生态系统在经营情况下正向演替 ,从而产生较高的效益 ,该文作者以金沟岭林场的云冷杉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 ,分析了该林场始于 1 987年的检查法经营下连续 1 4年的森林资源调查数据 .利用Weibull分布和负指数分布拟合该类型林分的直径结构 ,并计算了该森林类型的q值 ,分析了连续1 4年来检查法经营针阔混交林林分的蓄积结构 .研究结果表明 :①Weibull分布与负指数分布均能较好描述过伐林区针阔混交林的直径结构 ;②该森林类型直径的q值 ,分布范围在 1 2 0~ 1 5 0之间 ,平均值为 1 30 ;③经过 1 4年的检查法经营 ,小径级、中径级林木的蓄积比重总趋势在下降 ,大径级林木的比重在上升 ,蓄积结构比实验前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10.
贵州省天然林保护区不同森林类型土壤持水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贵云  王进  戴晓勇 《农技服务》2009,26(10):79-80,109
贵州省天然林保护区包括乌江、赤水河、清水江3个流域内的贵阳、六盘水、遵义、安顺、黔南、黔东南、铜仁、毕节等8个市(州、地)的70个县(市、区、特区)和8个贵州省林业厅直属单位9个监测县和2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525.6万hm2。共有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林、灌木林、杂竹林7个森林类型。就以上森林类型的土壤进行研究分析结果得出:土壤容重:灌木林>竹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常绿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土壤孔隙度: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落叶阔叶林>竹林>灌木林;土壤持水性能: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落叶阔叶林>竹林>灌木林。各森林类型的土壤持水性能与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土壤孔隙度呈正相关,与土壤容重则反之。  相似文献   

11.
文章分析了宁夏盐池县白榆纯林及宽幅林带形成低产林和"小老头树"的原因,并采取强度间伐、实施抚育管理、加强有害生物的防治等措施进行改造。结果表明:①间伐对白榆树高长生影响不显著;②间伐对白榆树直径生长影响显著,且随着间伐强度的加大,直径生长也加大;③在白榆同龄林中,间伐后不同密度的林分,单位面积上的蓄积量及其增长率是不同的;密度为1 620株/hm2的林分蓄积量最大,2010年时蓄积量为47.3 m3/hm2;密度为470株/hm2的林分蓄积量最小,为27.4 m3/hm2;蓄积增长率则与间伐强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粗木质残体(CWD)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森林生态系统结构组成和功能发挥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收集整理文献资料数据的基础上对长白山、小兴安岭、秦岭、武夷山、鼎湖山、哀牢山等地不同森林生态系统粗木质残体储量的研究结果进行了初步统计和分析。初步结果认为:中国南、北方森林生态系统的粗木质残体储量存在差异,北方的粗木质残体储量是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南方的粗木质残体储量是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海拔、林分结构、年平均降水量、自然灾害、人为干扰均是影响粗木质残体储量的因子,枯立木和倒木是中国原始林粗木质残体储量的主要贡献者。研究结果可为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粗木质残体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及相应的合理保护和利用提供依据。图2表2参47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04年北京市八达岭林场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选取了林分起源、乔木平均高、郁闭度等14个林分结构因子,通过因子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林分结构因子与森林水源涵养功能之间的关系,建立林分结构与功能耦合关系的模型,并根据模型的计算结果,对研究地区各小班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阔叶林小班的水源涵养功能优于针叶林小班,天然林小班优于人工林小班,水源涵养功能较好的小班多具有以下结构特征:天然起源、阔叶林或者混交林,植被总盖度>75%,林分郁闭度在0.5~0.8,林层结构为复层林,林龄为中龄林及以上。  相似文献   

14.
以辽东山区红松林、杂木次生林、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调查其林下草本层的生物量及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杂木次生林的林下草本层生物量最大,为0.241kg/m^2,针阔混交林次之,红松林最小;针阔混交林的物种多样性最大,多样性指数为2.806,杂木次生林的物种多样性最小;假升麻的重要值最大,委陵菜的生态位宽度最大,委陵菜与益母草及假升麻与蕨菜的生态位重叠值最大.  相似文献   

15.
以石台县为研究地,结合Rapideye高分遥感影像和不同森林类型样地林木地上生物量调查数据,采用Pearson双变量相关分析方法筛选模型变量,分别用多元线性回归和随机森林算法建立不同森林类型的遥感地上生物量估测模型,并进行模型估测精度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叶绿素红边模型(CRM)与叶绿素绿波模型(CGM)2个指数与针叶林、阔叶林生物量在0.01水平上的相关性极显著,且在其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随机森林模型中两者均被挑选为建模变量。另外,与生物量相关性较强的纹理特征主要集中的红光波段和红边波段,且仅MEAN、VAR、SM3个滤波对生物量估测贡献较大,可作为建模变量。阔叶林、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3种森林类型的地上生物量模型估测精度均表现为随机森林模型优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随机森林模型生物估测绝对均方误差在12.8760~36.5363之间,相对均方误差在20.20%~45.95%之间;多元线性回归生物量估测绝对均方误差在22.0425~46.4494之间,相对均方误差在34.58%~58.42%之间。  相似文献   

16.
长白山过伐林区云冷杉针阔混交林空间结构分析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用角尺度、混交度和大小比数3个林分空间结构参数,分析了长白山过伐林区云冷杉针阔混交林的空间结构。结果表明:该林分的平均角尺度为0.504,林木分布格局为随机分布,该林分的平均混交度为0.81。说明它是一个由不同树种呈现强度混交结构状态组成的复杂森林群落。针叶树种具有胸径和树高的优势,尤其是红松的直径和树高最突出。  相似文献   

17.
选取粤东河源市龙川县响水村的针阔混交林与东源县万绿谷阔叶林植被作为调查样地,采用样方调查法对两个群落的结构和物种多样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龙川响水针阔混交林共有植物25种,隶属于17科25属,该群落以松科、山茶科、桃金娘科、茜草科、里白科占优势;万绿谷阔叶林共有植物32种,隶属于23科29属,该群落以五加科、大戟科、鼠刺科、茜草科占优势.对物种丰富度、Shannon-Winner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种间相遇机率和均匀度等指标的分析表明,针阔混交林植物多样性比阔叶林较低、物种分布不及阔叶林均匀、群落种间相遇机率比阔叶林群落小.两个群落均以高位芽植物为主,具有较强的热带性质.通过对优势种的年龄结构分析显示,针阔混交林群落处于衰退型状态,而阔叶林处于增长状态.  相似文献   

18.
5种主要森林类型涵养水源能力比较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从林冠层、凋落物层及土壤层3个生态作用层次对三峡库区莲峡河小流域5种主要森林类型的涵养水源功能进行了定量研究 结果表明: 林内透雨量、树干径流量与降雨量、降雨强度呈二元线性关系; 林冠截留量与降雨量呈幂函数关系 林冠截留率为16 34%~27 43%, 平均为22 15%, 依次为针阔混交林>马尾松林>针叶混交林>柏木林; 凋落物储量为10 52~21 90t·hm-2, 平均为17 61t·hm-2, 依次为针阔混交林>马尾松林>柏木林>针叶混交林>灌木林; 凋落物最大持水量为2 66~4 19mm, 平均为3 48mm, 依次为柏木林>针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马尾松林>灌木林; 土壤层非毛管蓄水量为34 68~ 44 16 mm, 平均为40 35mm,依次为柏木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混交林>马尾松林>灌木林; 各种森林生态系统能够截留的降雨量总量为377 6~494 6t·hm-2, 平均为446 56t·hm-2, 柏木林的涵养水源功能最好, 针阔混交林、针叶混交林、马尾松林次之, 灌木林最小  相似文献   

19.
具有环境梯度或小尺度生境异质性的群落,a 多样性在不同尺度及不同空间位置上的测定结果将存在差异。基于甘肃省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条长 420 m、宽 10 m样带的群落调查数据,采用分形理论和方法研究了云冷杉林和针阔叶混交林群落 a 多样性测度随空间尺度变化的效应,以及 a 多样性测度与取样尺度之间的分形关系。结果表明:1)随着取样尺度逐步扩大,云冷杉林和针阔叶混交林群落物种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 指数值先急剧增长后趋于平稳,表现出一定范围内尺度对样带 a 多样性测度具有强烈影响。综合物种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 指数尺度变化曲线的估计,云冷杉林样带 a 多样性研究比较适宜的取样尺度为 60 m,而针阔叶混交林样带为 90 m,即云冷杉林样带上比较适宜的取样尺度明显小于针阔叶混交林样带;2)针阔叶混交林样带上 a 多样性与取样尺度之间的分形关系比云冷杉林样带更趋于多变,表明针阔叶混交林物种组成的空间异质性高于云冷杉林。  相似文献   

20.
日本中部风景林凋落物量、养分归还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日本中部的3个风景林-常绿针叶林、常绿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凋落物,养分归还量和养分利用效率。常绿针叶林、常绿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年凋落量分别为7562、6023和5565kg/hm^2,养分年归还量分别为233.87、125.20t 140.23kg/hm^2,各养分中N、K和Ca的归还量大于P和Mg叶的养分归还量占养分年归还量的64.19%-79.29%。常绿针叶林和常绿阔叶林中 Mg的利用效率高,表明Mg可能是这2种风景林生长的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