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大兴安岭地区典型树种白桦(Betula platyphylla)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不同火烧强度下白桦枝叶的碳(C)、氮(N)、磷(P)的质量分数和土壤化学属性,分析了不同火烧强度下植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规律,以及火烧强度对土壤与白桦枝叶化学计量特征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1)白桦叶C的质量分数、P的质量分数和w(C)∶w(N)均随火烧强度的增加而升高,而N的质量分数、w(C)∶w(P)和w(N)∶w(P)随火烧强度的增加而降低。白桦枝P的质量分数随着火烧强度的增加而升高,w(C)∶w(P)和w(N)∶w(P)随火烧强度的增加而降低,而枝的C的质量分数、N的质量分数和w(C)∶w(N)在不同火烧强度下均无显著差异。(2)白桦枝叶化学计量特征与土壤化学属性显著相关(p<0.05),但两者相关关系在不同火烧强度下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以小兴安岭带岭林业局东方红林场天然针阔混交林为试验区,设置6块不同间伐强度(10%、15%、20%、25%、30%、35%)样地和1块对照样地;采用土钻法、挖壕断根法、重铬酸钾法等化学法测量地下细根生物量、根系呼吸及细根养分质量分数,对间伐后的各项指标进行差异性分析,运用逐步回归法确定各指标对根系呼吸的贡献程度。结果表明:对照样地细根生物量、N、K质量分数、w(N)∶w(P)及根系呼吸速率最高;25%间伐强度的C质量分数最高;间伐强度35%的P质量分数、w(C)∶w(N)最高;15%间伐强度的w(C)∶w(P)最高。逐步回归结果显示根系呼吸与w(C)∶w(N)呈负相关,与间伐强度呈正相关,即间伐强度越大,根系呼吸速率越大。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云南松苗木不同构件碳(C)、氮(N)、磷(P)的分布特征,分析了2年生云南松苗木主根、侧根、主干、侧枝、母株针叶、萌条枝和萌条针叶不同构件C、N、P质量分数及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地上构件C、N、P大于地下构件,地下构件主根C、N、P均低于侧根,地上构件以针叶C和N较高,侧枝P较高,各构件均表现出N受限明显。相同构件不同碳氮磷元素间相关性较弱,而各碳氮磷元素与化学计量比间的相关性较强,其中w(C)∶w(N)主要是受N元素的调控,w(C)∶w(P)主要是受P元素的调控,w(N)∶w(P)主要受N元素的调控。相同元素不同构件间相关性表明C质量分数在不同构件间的相关性不明显,而N、P及其计量比w(C)∶w(N)和w(C)∶w(P)在不同构件间相关性较为紧密。不同构件间C与N、C与P具有显著异速生长关系,且C的积累速度低于N和P的积累速度;N与P也表现显著异速生长关系,且N的积累速度高于或接近于P的积累速度。综合来看,云南松苗木各构件之间元素的异速生长轨迹发生了显著变化,导致了不同的营养元素分配模式,苗木生长表现为以N调控为主,且N受限明显,及时补充N肥有助于云南松苗木生长。  相似文献   

4.
水曲柳人工纯林与混交林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东北林业大学森林培育实验站营造的29年生水曲柳纯林、水曲柳-落叶松混交林、水曲柳-云杉混交林和水曲柳-红松混交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中的C、N、P、K质量分数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水曲柳纯林的土壤C、N、P、K质量分数皆高于水曲柳-云杉混交林和水曲柳-红松混交林,土壤C、P质量分数皆低于水曲柳-落叶松混交林,土壤N质量分数与水曲柳-落叶松混交林差异不明显,土壤K质量分数高于水曲柳-落叶松混交林;水曲柳纯林的土壤w(C)∶w(N)低于水曲柳-云杉混交林和水曲柳-红松混交林,w(C)∶w(P)低于3种混交林,w(C)∶w(K)、w(N)∶w(K)和w(P)∶w(K)皆高于水曲柳-云杉混交林与水曲柳-红松混交林,低于水曲柳-落叶松混交林,w(N)∶w(P)高于水曲柳-红松混交林;研究区土壤C、N、P质量分数间耦合关系显著;土壤C、N、P质量分数是影响土壤w(C)∶w(N)、w(C)∶w(P)、w(C)∶w(K)、w(N)∶w(P)、w(N)∶w(K)和w(P)∶w(K)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研究不同施氮(N)量[0(N0)、90(N90)、150(N150)、210(N210)kg/hm2]下糜子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成熟期地上部器官(茎、叶、穗)生物量及碳(C)、N、磷(P)化学计量特征,揭示生物量分配与 C、N、P化学计量特征间的关系,从新视角解释施N量对糜子生长的影响,为糜子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随施 N 量增加,各生育时期地上部各器官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先增加后趋于稳定;穗生物量占比先增加后降低,成熟期叶生物量占比先降低后增加,拔节期、灌浆期和成熟期茎生物量占比呈增加趋势。随施 N 量增加,各器官 C 含量无显著变化;茎、叶 N 含量总体上增加,而 P 含量表现为施 N 处理显著低于不施 N 处理;穗 C、N、P 含量相对稳定。随施 N 量增加,成熟期茎 N 积累量占比呈线性增加,而 P 积累量占比呈开口向上的抛物线变化;叶 C、N、P 积累量占比呈开口向上的抛物线关系;穗与叶相反。随施 N量增加,总体上,茎 C∶N 下降,叶表现为施 N 处理显著低于不施 N 处理,各生育时期茎、叶和成熟期穗N∶P 增加,穗 C∶N 和 C∶P 无显...  相似文献   

6.
以35年生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内生长袋法,研究凋落物处理(自然条件为对照(CK)、凋落物去除(LR)及凋落物添加(LA))对马尾松人工林细根生产量、形态特征、细根碳(C)、氮(N)、磷(P)质量分数及其化学计量比垂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马尾松人工林细根年生产量为57.55 g·m-2·a-1,LA和LR处理对细根生产量的影响不显著,与30~40 cm土层相比,0~10、10~20、20~30 cm土层细根生产量较高,细根集中生长在0~30 cm土层。LR处理显著增加了0~10 cm土层细根的比根长和比表面积,增加了细根养分和水分的吸收效率。细根直径、根长密度、表面积密度、体积密度整体随土壤深度的加深逐渐减小。细根碳(C)质量分数在不同凋落物处理间无明显差异,氮(N)质量分数总体表现为LR和LA处理大于CK,磷(P)质量分数由大到小表现为LR、CK、LA,LA处理提高了细根w(C)∶w(P)和w(N)∶w(P),LR处理降低了细根w(C)∶w(P)和w(N)∶w(P)。土壤深度均显著影响细根N、P质量分数及w(C)∶w(P)、w(N)...  相似文献   

7.
以云南乌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种植被类型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养分分布特征及供给状况。结果表明:(1)6种植被类型土壤养分整体表现为方竹林较高,次生林和草甸次之,原生林最低,土壤C和K的质量分数较高,N和P的质量分数较低;各植被类型土壤养分及比值变异系数均为中等强度变异,其中,土壤P、K的变异系数小于C、N,土壤w(C)∶w(P)和w(N)∶w(K)的变异系数明显小于w(C)∶w(N)、w(P)∶w(K)。(2)土壤C、N、P、K质量分数及其化学计量比在不同土层、不同植被类型间差异显著(P<0.05)。不同植被类型土壤C、N质量分数整体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原生常绿阔叶林土壤P质量分数随土层深度增加整体增加,其他植被类型土壤P质量分数随土层深度增加整体逐渐减少;除方竹林和草甸外,其他植被类型土壤K质量分数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3)土壤C、N、P质量分数间均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养化学计量比在不同土层中变化规律各异,除土壤w(N)∶w(K)外,各土壤养分化学计量比之间差异显著(P<0.05)。因此,云南乌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索海草在弱光环境下的响应机制,阐明海草生态系统衰退的原因,以海南优势种海菖蒲(Enhalus acoroides)为研究对象,通过原位搭建遮光棚模拟不同的光照强度,研究海菖蒲的形态特征、生物量和元素含量等对短期光照减少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不同遮光处理下,海菖蒲的叶长、叶宽、茎长、叶片数以及植株密度均低于全光照处理;海菖蒲地上部分生物量在遮光处理下显著降低,而地下部分生物量受遮光影响不显著;在遮光处理下,海菖蒲叶片与根茎的有机碳(C)含量均呈现减少的趋势,而全氮(N)、全磷(P)含量向叶片的分配比例较根茎多,说明弱光环境诱导海菖蒲将更多的能量和养分分配给地上部分,从而更好地增强自身的光合作用;遮光处理显著降低了叶片的碳磷比(C∶P)和氮磷比(N∶P),根茎的碳氮比(C∶N)稍有降低,C∶P和N∶P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但影响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说明光照减少会抑制海菖蒲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杉木人工林土壤的碳(C)、氮(N)、磷(P)质量分数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以及不同林分密度下土壤养分的变化规律。以福建顺昌地区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3种不同林分密度(分别为750、1 200、1 500株/hm2)分析杉木人工林各土壤深度C、N、P的质量分数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样地杉木人工林土壤C、N质量分数差异不显著;林分密度为1 200株/hm2的土壤的w(C)∶w(N)、w(C)∶w(P)最高,林分密度为1 500株/hm2土壤的w(N)∶w(P)最大;杉木人工林各土层土壤的C、N、P的质量分数差异不明显;林分密度因素对C、N、P的质量分数以及w(C)∶w(N)、w(N)∶w(P)等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林分密度对全磷质量分数和土壤含水量的影响程度高于其他指标。  相似文献   

10.
通过设置5个遮阴梯度,对盆栽荩草进行遮阴胁迫处理2个月后,测定根、茎、叶、花、种子等构件的数量性状及生物量,多重比较分析不同遮阴度对荩草生长及生物量分配影响的差异性,结果表明:1遮阴对荩草构件性状有显著影响,对叶性状影响为单株总叶数叶宽叶长叶厚,对茎性状影响为总茎长自然高度节间长节数主茎直径分蘖数主茎长,对根性状影响为最长根长单株根数总根长根体积,对花序性状影响为种子数穗节数花序长穗柄长花序数;2不同遮阴度对荩草构件性状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性,不同构件性状对遮阴度的响应能力差异显著;3遮阴对荩草构件生物量累积影响顺序为总生物量茎生物量叶生物量花序生物量根生物量;4遮阴极显著提高了叶分配比和茎分配比,而极显著降低了花分配比和根分配比(P0.01),从而极显著影响了根茎比,随遮阴度增大地上、地下生物量失衡越严重。  相似文献   

11.
以1年生濒危植物风箱果幼苗为材料,采用人工遮阴方式设置CK(全光)、轻度遮阴(L_1,60%全光)和重度遮阴(L_2,20%全光)3种光环境,测定不同光环境下风箱果幼苗的生长表现、树冠结构、生物量积累和分配等,分析风箱果幼苗对不同遮阴环境的形态适应性。结果表明:L_1促进了苗高的生长,L_2抑制了苗高的生长,遮阴显著增大了冠幅(P0.05),显著减少了地径和叶片数量(P0.05);遮阴对1级侧枝直径影响显著(P0.05),对1级侧枝长、1级侧枝密度、1级侧枝分枝角度、2级侧枝长、2级侧枝密度等树冠结构指标影响不显著(P0.05);遮阴显著减少了根生物量、茎生物量、叶生物量和总生物量(P0.05),特别是L_2时,分别比CK减少了80.6%、61.1%、70.3%和71.8%。  相似文献   

12.
以云南省蒙自市喀斯特断陷盆地中的天然林分、灌丛和草地群落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C、N、P、K、Ca、Mg、Na、Fe、Al、Cu、Zn、Mn元素的质量分数,并分析化学计量特征及土壤与植物元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群落中,土壤全量K、Mg、Na和Fe的质量分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天然林土壤内的K和Na的质量分数显著高于灌丛和草地群落,Mg的质量分数显著高于灌丛,Fe的质量分数显著低于草地;不同群落间土壤的化学计量特征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天然林土壤的w(C)∶w(P)、w(N)∶w(P)、w(Na)∶w(N)、w(K)∶w(Ca)、w(K)∶w(Mg)的比值显著高于灌丛和草地,w(C)∶w(Mg)、w(N)∶w(Mg)、w(Ca)∶w(Mg)的比值显著低于灌丛和草地,w(C)∶w(K)、w(N)∶w(K)的比值显著低于草地;在3种不同群落中,植物Ca与土壤Cu的质量分数显著相关(p<0.05),植物Mg与土壤C、N、Fe、Cu的质量分数显著相关(p<0.05),植物Cu与土壤C、N、P、Ca、Cu的质量分数显著相关(p<0.05),...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复垦过程中植物和土壤养分生态计量特征及其相关关系,对山西安太堡露天矿排土场不同复垦年限(3a、8a、20a、原地貌耕地)苜蓿地土壤和植物总有机碳(C)、全氮(N)、全磷(P)及其化学计量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a苜蓿中茎、叶C∶N显著降低,N∶P显著升高,其中20a茎的N∶P为17. 09,是3a的3. 5倍; 20a苜蓿茎中P含量明显降低,从而使茎C∶P明显增高。土壤C、N随复垦年限延长递增,P略有降低;土壤C∶P,N∶P随复垦年限增加而上升,C∶N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茎的C∶P、N∶P与0~10cm土壤的C∶P、N∶P分别呈极显著正相关(p0. 01),茎的N∶P与0~10cm土壤全P含量极显著负相关(p0. 01)。叶片N含量与0~10cm、10~20cm土壤N含量极显著正相关(p0. 01)。长期复垦提高了土壤C、N含量,苜蓿生长主要受到氮素限制向受到氮和磷的共同限制转变。研究结果为矿区土地复垦中植被恢复及土壤质量提升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以全光照(100%光照,CK)为对照,1层遮阴网(83%±5%光照,T_1)、2层遮阴网(61%±5%光照,T_2)、3层遮阴网(38%±5%光照,T_3)为处理,探究4种光环境下多花黄精光合特性差异。结果表明:遮阴导致了多花黄精光合色素质量分数的升高,对促进叶片的光合光环境适应产生积极作用。遮阴导致多花黄精最大净光合速率(P_(nmax))、光饱和点(L_(S,P))及表观量子效率(η_(A,Q,Y))显著增大,而光补偿点(L_(C,P))及暗呼吸速率(R_d)在遮阴后有所降低,展现出较强的弱光适应能力。T_2处理下,多花黄精在具有较高的光合效率(最大P_(nmax)和较高η_(A,Q,Y))的同时,又具备更有效的可见光利用宽度(低L_(C,P)和较高L_(S,P))。研究认为,T_2处理为多花黄精生长较适宜的光环境,此光照能够使其健康生长。  相似文献   

15.
为探明N、P、K配合施肥对长白山欧李( Prunus humili( Bge) Sok)果实中Ca 、Fe、Zn元素积累及产量、品质的影响,以5年生长白山欧李的优良品系“02-12-19”为试材,进行了N、P、K配合施肥试验。结果表明:不同N、P、K质量分数配合比例对长白山欧李果实中Ca、Fe、Zn元素的积累均具有一定的影响,其中果实中Ca的积累以质量分数w(N)∶w(P )∶w(K)=1.0∶0.6∶10.的最高,w (N)∶w(P)∶w(K)=1.0∶0.2∶1.0、w(N)∶w (P)∶w(K)=1.0∶0.4∶1.0、w(N)∶w(P)∶w(K)=1.0∶0.8∶1.0三个处理次之;果实中Fe的积累以单一施用有机肥及w(N)∶w(P)∶w(K)=1.0∶0.2∶1.0、w(N)∶w(P)∶w(K)=1.0∶0.4∶1.0、w(N)∶w(P)∶w (K)=1.0∶0.6∶1.0四个处理较高;果实中Zn的积累以单一施用有机肥及w(N)∶w(P)∶w(K)=1.0∶0.2∶1.0两个处理较高;w(N)∶w(P)∶w(K)=1.0∶0.2∶1.0和w(N)∶w(P)∶w(K)=1.0∶0.4∶1.0的增产效果最佳;食用品质以单一施用有机肥及w(N)∶w(P)∶w(K)=1.0∶0.6∶1.0、w(N)∶w(P)∶w(K)=1.0∶0.8∶1.0两个处理较好。综合配合施肥对欧李果实Ca、Fe、Zn积累及产量、品质形成的影响效果,则以w(N)∶w(P)∶w(K)=1.0∶0.6∶1.0施肥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6.
为揭示地被竹鞭长和鞭径特征对笋芽萌发生长和叶片养分的影响,为地被竹高质量鞭段容器育苗提供参考,以美丽箬竹(Indocalamus decorus)、菲黄竹(Sasa auricoma)1年生鞭段为试材,选取细鞭(D1,鞭径分别为(2.90±0.32)、(2.67±0.32)mm)、粗鞭(D2,鞭径分别为(5.42±0.63)、(5.20±0.46)mm)2种径级的竹鞭开展3种鞭长(L1,3.0 cm;L2,6.0 cm;L3,9.0 cm)6种处理的埋鞭育苗试验,调查测定美丽箬竹、菲黄竹容器苗的生长指标及叶片养分质量分数等。结果表明:随着鞭段长度、径级的增大,地被竹分株数量、苗高、地径、高径比、出叶强度等总体上均呈明显的升高趋势,叶形态指标亦随鞭长的增大而明显升高,2竹种均以D2L2、D2L3处理容器苗生长较好;而且鞭长和鞭径对容器苗器官生物量也有重要影响,2竹种均以D2L2、D2L3处理总生物量较高,其中鞭长又显著影响2竹种器官生物量分配;2竹种叶片C、N、P质量分数随鞭长和径级的增大总体上也明显升高,但w(N)∶w(P)相对稳定,而w(C)∶w(N)、w(C)∶w(P),美丽箬竹显著降低,菲黄竹显著升高或保持不变,体现出种间差异。可见,鞭长和鞭径对美丽箬竹、菲黄竹容器苗生长及叶片养分质量分数有明显影响,从容器苗生长、养分积累及育苗鞭段的经济性等综合考虑,建议美丽箬竹、菲黄竹容器育苗时选择鞭径5.0 mm、鞭长6.0 cm的鞭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干旱胁迫和施肥对巨能草生物量及C、N、P积累与分配的影响,为巨能草栽培中的水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巨能草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试验,利用控水、控肥的试验方法,设计干旱(田间持水量的25%)和正常水分(田间持水量的75%)2个水分梯度以及低肥(复合肥施肥量为2g/盆)、中肥(复合肥施肥量为4g/盆)、高肥(复合肥施肥量为8g/盆)3个养分水平,进行完全随机组合试验,共计6个处理,研究不同处理下巨能草生物量及其分配比例,C、N、P积累与分配特征,N、P吸收和利用效率,以及C∶N、C∶P、N∶P的变化。【结果】在正常水分条件下,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巨能草的地上、地下生物量和总生物量都显著增加;干旱胁迫后,巨能草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的积累显著降低,施肥对巨能草的地上、地下生物量和总生物量也有显著影响。在正常水分条件下,施肥对巨能草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的分配比例没有显著影响;在干旱条件下,除低肥处理外,中施肥量和高施肥量均能显著提高巨能草地下生物量的分配比例。施肥和干旱胁迫处理对C、N、P积累量及分配比例也有一定的影响,与正常水分条件相比,干旱胁迫后巨能草的C、N、P积累总量均降低。在正常水分条件下,尽管低肥处理的N、P吸收效率显著低于中、高肥处理,但其N、P利用效率却显著高于中、高肥处理;干旱条件下,不同施肥处理的N、P吸收效率和P利用效率并无显著差异,但N的利用效率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降低。正常水分条件下,施肥处理对地上部分的C∶P、N∶P无显著影响,但高肥处理显著降低了地下部分的N∶P,中、高肥处理显著降低了地上部分的C∶N和地下部分的C∶P;干旱条件下,施肥处理对地上和地下部分的C∶P及N∶P的影响都不显著,但高肥处理显著降低了地上和地下部分的C∶N。【结论】干旱胁迫处理减少了巨能草的生物量及其对C、N、P的积累,影响了C、N、P的分配,施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干旱胁迫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在巨能草的施肥管理中,应更多地注重对N素的管理。  相似文献   

18.
以1年生幼苗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在中度干旱(质量分数为0.10%)和重度干旱(质量分数20%)的聚乙二醇6000模拟的干旱胁迫下,外施浓度为100μmol/L的褪黑素对长序榆幼苗生长、叶片光合性能、碳水化合物质量分数和碳、氮、磷质量分数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长序榆的叶片表现不同程度的黄化现象,根、叶生物量积累受到抑制,且重度干旱对幼苗的生长抑制较为明显。外施褪黑素能缓解干旱对叶片的损伤及植株的生物量积累。在正常生长条件下,喷施褪黑素显著提高了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对干旱胁迫下的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并不显著。施加褪黑素显著降低了中度干旱胁迫下胞间二氧化碳摩尔分数和气孔限制值。干旱胁迫显著降低了根、叶中淀粉质量分数和叶中的可溶性多糖质量分数。外施褪黑素后显著降低了干旱胁迫下长序榆根中可溶性总糖质量分数,显著增加叶中的总淀粉质量分数,叶中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质量分数则表现明显下降。施加褪黑素提高了干旱胁迫下叶中的N和P质量分数,明显降低根中的N和P质量分数,同时,根中的w(C)∶w(N)、w(C)∶w(P)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说明外源...  相似文献   

19.
不同C/N对绿球藻生长和细胞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研究了不同C/N (0∶1、3∶1、6∶1、9∶1、12∶1和15∶1)对绿球藻(Chlorococcum sp.)生长和细胞组分的影响,初始接种密度为300×10~4个/mL,实验进行7 d。结果表明:兼养培养能够显著提高绿球藻细胞密度、特定生长率和生物量(P0.05),当C/N为9∶1时,生物质量浓度达到最大值0.36 g/L;兼养条件下,随着C/N的增加,绿球藻蛋白质和总脂质量分数有所降低,C/N为12∶1时,蛋白质质量分数达到最小值33.76%;C/N为15∶1时,总脂质量分数达到最小值6.67%,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碳水化合物质量分数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C/N为9∶1时达到最大值30.57%,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不同C/N对绿球藻脂肪酸组成和质量分数影响不同,随着C/N的增加,饱和脂肪酸(SFA)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质量分数提高,在C/N为15∶1时,分别达到最大值20.72%和14.61%,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质量分数降低,在C/N为15∶1时,达到最小值64.67%。由此可知,C/N为9∶1可以提高绿球藻生物量,随着C/N的增大有利于SFA和MUFA的合成,但不利于PUFA的合成。  相似文献   

20.
遮阴对紫珠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不同光照强度对紫珠叶片光合和生理特征的影响,利用盆栽试验,设置了3个光照梯度,透光率分别为100%(L_0)、60%(L_1)、30%(L_2),在遮阴处理2个月后,测定紫珠叶片光合特征、叶绿素荧光等的变化。结果表明:PSⅡ最大光能转换效率(F_v/F_m)和PSⅡ有效光化学量子产量(F~′_v/F~′_m)在透光率为60%时达到最大值,且F~′_v/F~′_m的全光日照组与遮阴组间差异显著(P0.05)。不同透光率的F~′_v/F~′_m间差异显著(P0.05)。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F~′_q/F~′_m)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_(P,Q))与遮阴梯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在光化学猝灭系数(q_P)方面,遮阴组显著低于全光日照组(P0.05),但q_P和遮阴程度的相关性并不显著。与全光日照相比,遮阴导致了紫珠叶片表观量子效率、暗呼吸速率和光补偿点的升高。紫珠叶片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和光饱和点均与遮阴梯度呈显著的负相关(P0.05)。适度遮阴(透光率60%处理)时紫珠叶片中的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及类胡萝卜素质量分数明显高于全光日照组的,但在透光率30%(L_2)处理时,光合色素则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紫珠叶片中的可溶性糖和淀粉质量分数在遮阴处理下呈降低趋势,且在透光率为30%(L_2)处理时明显降低(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