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通过研究甘南高寒牧区秋播小黑麦套作式复种不同作物(50%小黑麦×50%箭菩豌豆混播,40%黑麦×60%箭菩豌豆混播,50%燕麦×50%箭筈豌豆混播,小黑麦单播,黑麦单播,燕麦单播,箭筈豌豆单播)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以明确秋播小黑麦与复种作物耦合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 表明:7个复种处理,秋播小黑麦复种50%小黑麦×50%箭菩豌豆混播处理土壤pH7.46(较春播前降低了1.84%)、有机质含量65.37 g/kg(较春播前增加了76.63%)、全氮含量2.14 g/kg(较春播前增加了9.18%)、全磷含量1.19 g/kg(较春播前增加了30.77%)、全钾含量8.71 g/kg(较春播前降低了1.36%)、速效磷含量17.08mg/kg(较春播前增加了33.83%)、速效钾含量126.51 mg/kg(较春播前降低了12.07%);秋播小黑麦复种50%燕麦×50%箭筈豌豆混播处理时土壤pH7.39(较春播前降低了2.72%)、有机质含量75.67 g/kg(较春播前增加了104.46%)、全氮含量2.20 g/kg(较春播前增加了12.24%)、全磷含量1.23 g/kg(较春播前增加了35.16%)、全钾含量8.70 g/kg(较春播前降低了1.47%)、速效磷含量18.21 mg/kg(较春播前增加了42.71%)、速效钾含量127.73mg/kg(较春播前降低了11.22%).两种种植方式的土壤肥力综合评价值分别为0.645、0.739,属于高等级肥力水平,说明这两种复种混播模式耦合效应较好,有利于改良土壤养分条件,可作为甘南高寒牧区饲草复种模式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川西北高寒地区牧草品种单一,冬春季牧草缺乏,为挖掘牧草资源,丰富牧区饲草来源,笔者在川西北高寒地区开展了黑麦和箭筈豌豆混播与黑麦单播的产草量对比试验。结果显示:黑麦和箭筈豌豆混播的干草产量明显比黑麦单播的干草产量高出18.44%~37.86%;其中黑麦203 g和箭筈豌豆56 g混播的产草量最高,可达11 470 kg/hm^2。黑麦和箭筈豌豆混播不仅可以制作干草或干草粉,还可以通过青贮解决养殖过程中饲料供求不足的问题,其营养价值比黑麦更丰富,适口性更好,适宜在川西北高寒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3.
【目的】川西北高寒牧区气候寒冷,牧草生长季短,选用抗寒性强的小黑麦品种进行秋播,翌年复种不同作物,可以有效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牧草产量。【方法】以8个小黑麦种质(甘农2号小黑麦、甘农3号小黑麦、甘农4号小黑麦、甘农7号小黑麦、藏饲1号小黑麦、小黑麦品系C16、C23、C25)作为秋播材料,次年复种不同作物:B1(50%藏饲1号小黑麦混播50%饲用豌豆),B2(50%藏饲1号小黑麦混播50%箭筈豌豆),B3(50%青甜1号燕麦混播50%饲用豌豆),B4(50%青甜1号燕麦混播50%箭筈豌豆),以研究秋播小黑麦复种不同作物对土壤理化性质(pH值、有机质、全氮、全钾、全磷、速效氮、速效磷及速效钾含量)及土壤酶(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脲酶及蔗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秋播小黑麦复种不同作物后,土壤养分含量及酶活性均有所提高。【结论】秋播甘农4号小黑,翌年麦复种50%藏饲1号小黑麦混播50%饲用豌豆模式对土壤理化及酶活性影响最大,能够改善土壤理化环境及酶活性,有助于提高牧草产量。  相似文献   

4.
通过研究甘农2号小黑麦(×Triticosecale W i t t m a c k'G a n n o n g N o.2')与3种箭筈豌豆(Vicia sativa)的最佳混播组分和混播比例,采取裂区设计,主区为混播组分,副区为混播比例.试验测定了3个箭筈豌豆(Vicia sativa)品种绿箭1号('Lvjian No.1')、绿箭2号('Lvjian No.2')、绿箭431('Lvjian 431')与甘农2号小黑麦在不同混播比例(0?100、20?80、30?70、40?60、50?50、60?40、70?30、80?20、100?0)下的生产性能和营养价值.结果表明,混播组分间,绿箭431和甘农2号小黑麦混播时的干草产量较高,营养价值较好,综合评价值最高(0.9416);混播比例间,50?50混播处理混播效果最佳.交互作用表明,绿箭431和甘农2号小黑麦以50?50的比例混播时干草产量最高(11.15 t·hm?2),粗蛋白含量为13.25%,营养适中,综合评价值最高(0.8321),混播效果最好.本研究为甘南高寒牧区禾–豆混播草的科学建植和管理,抗灾保畜、提升草地生产力和生态保障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在青海省低海拔地区的民和县和高海拔地区的湟中县,每隔50~100m分别设置1 740、1 854、1 960、2 080、2 190和2 614、2 668、2 715、2 784、2 918m共10个样地,研究海拔高度和混播比例(9∶1、8∶2、7∶3、6∶4、5∶5)对燕麦(Arena sativa)和箭筈豌豆(Vicia sativa)产草量及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燕麦、箭筈豌豆单播干草产量表现为低海拔地区平均值高于高海拔地区;除海拔1 854、1 960、2 080、2 190m外,在同一海拔高度下均表现为混播牧草干草产量最大,燕麦单播次之,箭筈豌豆单播最小;在所有处理中,海拔1 960m处的5∶5混播组合牧草干草产量最高,为12.87t·hm-2,较同一海拔燕麦单播干草产量显著提高了60.88%(P0.05)。在牧草品质方面,牧草粗蛋白、粗脂肪、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随海拔升高呈无规律性变化,但在同一海拔高度下,随着箭筈豌豆混播比例的增大,牧草粗蛋白含量呈增加趋势;燕麦、箭筈豌豆单播及混播牧草的粗脂肪含量均表现为低海拔地区平均值高于高海拔地区,而牧草的NDF、ADF含量表现为低海拔地区平均值低于高海拔地区。经灰色关联度综合分析各个海拔高度的最佳种植方式均为混播,最佳混播组合为8∶2。  相似文献   

6.
高寒牧区燕麦与箭筈豌豆混播生产性能及营养价值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祁连山高寒牧区对不同燕麦(Avena sativa)品种与箭筈豌豆(Vicia sativa)按不同比例进行了混播,评价了生产性能和营养价值。结果表明:燕麦品种与箭筈豌豆不同比例混播生育时期均表现相同,同一燕麦品种株高差异不显著,箭筈豌豆株高差异显著;白燕7号和加燕2号燕麦与箭筈豌豆混播最适宜比例为1∶0.56,总鲜草产量分别为45 315和48 840kg/hm~2,比燕麦单播分别增产8.59%和5.26%;丹麦燕麦与箭筈豌豆混播最适宜比例为1∶0.22,总鲜草产量38 145kg/hm~2,与单播基本相同。混播粗蛋白含量增加4.79%~85.79%,混播纤维含量总体呈现降低趋势,无氮浸出物显著的降低1.82%~30.73%,灰分含量增加0%~33.09%。  相似文献   

7.
通过研究甘农2号小黑麦(×Triticosecale Wittmack ‘Gannong No. 2’)与3种箭筈豌豆(Vicia sativa)的最佳混播组分和混播比例,采取裂区设计,主区为混播组分,副区为混播比例。试验测定了3个箭筈豌豆(Vicia sativa)品种绿箭1号(‘Lvjian No.1’)、绿箭2号(‘Lvjian No.2’)、绿箭431 (‘Lvjian 431’)与甘农2号小黑麦在不同混播比例(0:100、20:80、30:70、40:60、50:50、60:40、70:30、80:20、100:0)下的生产性能和营养价值。结果表明,混播组分间,绿箭431和甘农2号小黑麦混播时的干草产量较高,营养价值较好,综合评价值最高(0.941 6);混播比例间,50:50混播处理混播效果最佳。交互作用表明,绿箭431和甘农2号小黑麦以50:50的比例混播时干草产量最高(11.15 t·hm~(-2)),粗蛋白含量为13.25%,营养适中,综合评价值最高(0.832 1),混播效果最好。本研究为甘南高寒牧区禾–豆混播草的科学建植和管理,抗灾保畜、提升草地生产力和生态保障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西藏高寒地区饲草产量与品质,筛选适宜羊八井镇海拔4 500 m生长的箭筈豌豆+燕麦最佳混播比例,试验设置箭筈豌豆+燕麦7种混播组合(8∶2、7∶3、6∶4、5∶5、4∶6、3∶7和2∶8),以二者单播为对照,测定牧草产量、茎重、叶重、粗蛋白、中性和酸性洗涤纤维等指标,计算茎叶比和相对饲用价值,并利用灰色关联度理论对牧草综合分析。结果显示:箭筈豌豆+燕麦播量为54 kg/hm~2+135 kg/hm~2(4∶6)时,牧草产量最高,鲜草和干草产量分别为13 703.3 kg/hm~2和6 817.5 kg/hm~2,干草产量较单播箭筈豌豆(4 662.2 kg/hm~2)、燕麦(5 217.4 kg/hm~2)分别增加了46.2%和30.7%;单播燕麦粗蛋白含量最低(6.7%),混播处理较单播燕麦粗蛋白提高了2.0%~5.0%,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分别降低了1.9%~3.3%、4.7%~9.0%。通过灰色关联度评价得出,混播中箭筈豌豆所占比例为30%~50%时,综合排序在2~4位,优于其他混播处理。说明最适宜在羊八井镇推广的箭筈豌豆:燕麦种植混播比例为5∶5。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拉萨河谷农区禾豆混播人工草地生产力与种间关系,筛选最佳混播组合及比例,以小黑麦(×Triticosecale)、燕麦(Avena sativa)、箭筈豌豆(Vicia sativa)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混播组合及7个混播比例试验。结果表明:4种混播组合及其混播比例处理的干草产量与禾草单播或箭筈豌豆单播无显著性差异;‘中饲828’小黑麦和箭筈豌豆混播比6∶4和3∶7处理下禾豆相对产量、相对密度均大于1,表明种间相容性好、竞争小,产生混播优势;相对重要性分析表明,禾草所占比例越大,总产量越高。相关性分析表明,混播草地种间竞争以及种间促进现象同时存在,总体呈现禾草抑制箭筈豌豆生长的现象。此外,禾草、箭筈豌豆均表现为以扩张种群数量、增加空间面积的方式获取更多资源。  相似文献   

10.
在高寒牧区用燕麦和箭筈豌豆通过混播、单播以及混播地灌溉、施用腐熟羊粪与尿素磷肥不同施量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两种混播(3:1和3.5:1)干草产量分别比燕麦和箭筈豌豆单播提高了4702.50kg、536.10kg、4329kg、4987.50kg,混播最佳比例为3:1;二次灌溉较一次灌溉干草产量提高946.5kg/hm2,增幅达到16%;每公顷施用腐熟羊粪15000kg时,投入产出比最高为每公斤腐熟羊粪产出4.2kg干草;每公顷投入112.50kg尿素时,投入产出比最高为每公斤尿素可获得435kg的青干草,每公顷投入225kg磷肥时,投入产出最多为每公斤磷肥可产出193.50kg青干草.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成都平原地区玉米(Zea mays)与拉巴豆(Dolichos lablab)间作的最佳比例及其对混合饲草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本研究将‘德美亚一号’玉米分别与不同密度的‘润高’拉巴豆进行间作,对适宜收获时期玉米的农艺性状以及混合饲草的鲜、干草产量和饲草营养成分等指标进行了测定,并对混合饲草的鲜草产量增加部分进行了经济效益评估。结果表明随着拉巴豆播量的增加,玉米的株高、茎粗、茎叶比等指标较玉米单播处理有所降低,混合饲草产量、粗蛋白含量、粗脂肪含量、体外消化率和干鲜比等指标高于玉米单播处理。其中,52 500株·hm?2玉米间作112 500株·hm?2拉巴豆处理的混合饲草鲜草产量最高,为63 711.86 kg·hm?2,与单播玉米处理相比净增收20 081.69 CNY·hm?2,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降低。将鲜草产量和营养成分经隶属函数综合分析表明,112 500株·hm?2拉巴豆与玉米间作的隶属函数值最高,为0.83,此处理下混合饲草综合评价最佳。综合分析表明,在成都平原地区,52 500株·hm?2的玉米与112 500株·hm?2的拉巴豆间作处理是提高饲草产量和品质的最优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2.
为筛选适宜青海省东部农区推广的小黑麦( × Triticosecale Wittmack)与豆科牧草的混播组合及比例,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了‘甘农2号’小黑麦与两种豆科牧草[‘青建1号’饲用豌豆(Pisum sativum)和毛苕子(Vicia villosa)]不同混播比例(0?? 100、20?? 80、30?? 70、40?? 60、50?? 50、60?? 40、70?? 30、80?? 20、100?? 0)的混播效应。结果表明:从混播组合看,‘甘农2号’小黑麦与‘青建1号’饲用豌豆混播的平均鲜草产量(41.80 t·hm–2)最高;从混播比例看,‘甘农2号’小黑麦与豆科牧草50?? 50混播时平均鲜草产量(44.45 t·hm–2)最高,比小黑麦和豆科牧草单播平均分别提高了17.94%和17.53%;混播组合和混播比例间的交互作用表明,‘甘农2号’小黑麦和‘青建1号’饲用豌豆以40?? 60的比例混播时总鲜草产量(45.55 t·hm–2)最高,比小黑麦和饲用豌豆单播分别提高了20.09%和17.00%。相关分析表明,混播群体的鲜草产量与小黑麦株高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 0.05),与豆科牧草株高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 < 0.01)。因此,在青海省东部农区推荐‘甘农2号’小黑麦与‘青建1号’饲用豌豆以40?? 60的比例进行混播。  相似文献   

13.
为筛选适宜甘肃高寒牧区的箭筈豌豆与黑麦混播组合及比例,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了3个箭筈豌豆品种(绿箭1号、绿箭2号和绿箭431)与黑麦新品系C33在不同混播比例(0∶100、20∶80、30∶70、40∶60、50∶50、60∶40、70∶30、80∶20、100∶0)下的生产性能及营养品质。结果表明,从混播组合看,A?(C33×绿箭1号)的平均干草产量(7.16 t·hm-2)和综合评价值(0.860)较高;从混播比例看,B?(60∶40)的平均干草产量(8.01 t·hm-2)和综合评价值(0.691)最高;混播组合和混播比例间的交互作用表明,A?以B?比例混播时干草产量(9.03 t·hm-2)和综合评价值(0.711)最高。  相似文献   

14.
为解决青海省环湖地区饲草资源与种植方式相对单一的现状,本研究在青海省海北州开展了小黑麦(×Triti-cosecale Wittmack)与饲用型豌豆(Pisum sativum)同行混播处理下饲草生产性能与营养品质的差异分析,并利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得出该地区最适混播比例,以期为高寒地区饲草生产提质增效提供科学依据和...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不同利用方式下种植模式和施氮对牧草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本研究在甘肃环县对栽培草地设置放牧(G)和刈割(M)两种利用方式,每种方式下设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单播(W)、红豆草(Onobrychis viciifolia)单播(H)与两者混播(WH)3种种植模式及0(N1)、80 kg·hm-2(N2)和160 kg·hm-2(N3)3个施氮水平.结果表明:1)放牧较刈割显著提高了总鲜、干草产量,显著降低了粗脂肪、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进而提高了相对饲用价值(RFV).2)WH和H处理较W显著增加了鲜、干草产量,且WH显著高于H;WH和H较W显著提高了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显著降低了NDF含量,进而显著提高了RFV.3)总鲜、干草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显著提高,N2和N3处理的粗蛋白、粗脂肪显著高于N1,而NDF和ADF显著低于N1,并显著提高了RFV.因此,无芒雀麦和红豆草混播草地在放牧下施氮160 kg·hm-2是一种适宜陇东地区放牧型栽培草地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6.
邵春慧  徐强  史志强  杜文华  田新会 《草地学报》2022,30(10):2791-2801
为筛选适合于夏河农牧交错区小黑麦(Secale cereale L.)与豆科牧草的混播组合及比例,以及在不同肥力条件下生产性能的差异,本试验研究了'甘农2号’小黑麦('Gannong No. 2’ Triticale variety)与3种豆科牧草('加拿大’饲用豌豆('Canadian’ forage peas)、'青海’箭筈豌豆('Qinghai’ common vetch)和'绿箭1号’箭筈豌豆('Lvjian No.1’ common vetch))不同比例(100∶0,80∶20,70∶30,60∶40,50∶50,40∶60,30∶70,20∶80,0∶100)混播时的生产性能。结果表明:土壤肥力对小黑麦和豆科牧草混播草地的草产量有显著影响;土壤贫瘠条件下,'甘农2号’小黑麦与'绿箭1号’箭筈豌豆以50∶50的比例混播时干草产量最高(13.97 t·hm-2);土壤肥力状况较好时,'甘农2号’小黑麦与'青海’箭筈豌豆以80∶20的比例混播时,干草产量最高(16.45 t·hm-2)。该研究对于提高夏河农牧交错区禾-豆混播的生产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以甘农2号小黑麦(×Triticosecale Wittmack)为试验材料,通过研究其在高寒牧区秋播条件下株高、枝条数、干草产量、营养品质(营养价值,干物质消化率)对氮肥施用量和播种密度的响应,以确定其最佳施肥量和播种密度,为高寒牧区小黑麦的大面积示范推广提供技术支持。单因素结果表明,氮肥施用量为240 kgN·hm-2(播种前:25%,返青期:37.50%,拔节期:37.50%)时,秋播甘农2号小黑麦的平均干草产量(15.31 kg·hm-2)、粗蛋白含量(11.99%)和综合评价值(0.76)均较高;播种密度为843万基本苗·hm-2时平均干草产量较高(15.11 kg·hm-2),综合评价值(0.77)最高;氮肥施用量和播种密度间的交互作用表明,氮肥施用量为360 kg N·hm-2、播种密度为843万基本苗·hm-2时,高寒牧区秋播甘农2号小黑麦干草生产田的干草产量(18.71 kg·hm-2)和综合评价值(0.80)最高。  相似文献   

18.
为筛选甘肃省不同地区适宜种植的小黑麦品种(系)和甘肃省最适宜种植小黑麦的试验点,以4个小黑麦种质(新品系P2,新品系P4,石大1号,中饲1048)为材料,于2014-2015年研究了上述种质在甘肃省不同试验点(临洮,玛曲,夏河,合作,肃南县马蹄乡和肃南县康乐乡)开花期的干草产量、营养价值(粗蛋白含量,中性洗涤纤维含量,酸性洗涤纤维含量)以及干物质消化率,其中临洮点有灌溉条件,其他试点无灌溉条件,为雨养区。利用方差分析、隶属函数法和GGE(基因型和基因与环境互作效应)双标图法,对测定数据进行了分析,得到以下结果: 1)参试的4个小黑麦种质中,品系P2的干草产量最高(12.94 t·hm-2),营养评价值最高(0.67),在临洮点和玛曲点具有广阔推广利用前景;品系P4的干草产量较高(10.90 t·hm-2),营养评价值较高(0.5);石大1号和中饲1048由于营养评价值低或干草产量低,在甘肃省6个试验点表现均不理想,不适合种植。2)6个试点中,临洮点小黑麦的干草产量(14.13 t·hm-2)较高(位居第2),营养评价值(0.51)最高;玛曲点小黑麦的干草产量(14.07 t·hm-2)较高(位居第3),营养评价值(0.50)较高(位居第2),其他4个试点小黑麦的干草产量和营养品质均较差;综合6个试验点小黑麦的干草产量和营养评价值,临洮和玛曲为种植小黑麦最理想的区域。研究将为评价小黑麦种质草产量和营养品质表现及适宜种植区域提供了简便有效的分析手段,可以为小黑麦种质鉴定与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以紫花苜蓿品种‘巨能7’、‘三得利’为供试材料,采用混播方式(‘巨能7’单播,‘巨能7’与‘三得利’同行混播,‘巨能7’与‘三得利’间行混播)和播种量(13.5、18.0、22.5 kg·hm-2)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探究了干旱地区滴灌条件下混播方式和播种量对2017-2019年紫花苜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进行综合评价,以期得到紫花苜蓿适宜混播方式和播种量。结果表明,混播方式和播种量对2017-2019年苜蓿平均株高、一级分枝数、干草产量、粗灰分、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和相对饲喂价值影响显著(P<0.05),而对鲜干比、叶茎比、酸性洗涤纤维和粗蛋白含量影响不显著。其中,‘巨能7’与‘三得利’同行混播、播种量为18.0 kg·hm-2时苜蓿干草产量显著高于间行混播、播种量为22.5 kg·hm-2组合,高达16.79 t·hm-2;‘巨能7’与‘三得利’同行混播、播种量为18.0 kg·hm-2时苜蓿相对饲喂价值为156.87,仅次于同行混播、播种量为13.5 kg·hm-2组合。经PCA综合分析,‘巨能7’与‘三得利’同行混播、播种量为18.0 kg·hm-2时苜蓿综合表现最好,可在宁夏引黄灌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采用合理的种植方式能够有效缓解宁夏干旱区饲草产量低、品质差问题,本研究在滴灌条件下设置不同播种量(S0:0 kg·hm-2,S1:16.5 kg·hm-2,S2:33.0 kg·hm-2,S3:49.5 kg·hm-2,S4:66.0 kg·hm-2)拉巴豆与甜高粱混播,对甜高粱农艺性状和混播草地生产性能以及牧草营养品质进行综合分析。2年试验结果表明,拉巴豆播种量对甜高粱株高、茎粗、茎秆1~4节强度和茎秆5~7节强度及混播草地干草产量、粗蛋白产量、粗蛋白含量、中性洗涤纤维含量、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和相对饲喂价值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甜高粱株高、茎粗、混播草地干草产量和粗蛋白产量随拉巴豆播种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草地总干草产量、粗蛋白产量和相对饲喂价值均在S3处理下达到最大,分别为32.12 t·hm-2、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