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目的】 评估MEAM1烟粉虱隐种[Bemisia tabaci (Gennadius)]对3种新烟碱类杀虫剂的交互抗性风险,预测交互抗性发展速率,为科学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群体汰选法获得抗性品系,采用数量遗传学的域性状分析法估算交互抗性现实遗传力( h2) ,并预测不同选择压下交互抗性发展速率。【结果】 在50%~70%药剂选择压力下,MEAM1烟粉虱隐种连续汰选9代后,吡虫啉抗性汰选品系对噻虫嗪和啶虫脒交互抗性倍数分别上升了8.72和19.21倍,分别达到低等和中等交互抗性水平,平均交互现实遗传力h2分别为0.198 1和0.285 4;啶虫脒抗性汰选品系对吡虫啉和噻虫嗪交互抗性倍数分别上升了10.08和9.83倍,表现出中等和低等交互抗性水平,平均交互现实遗传力h2分别为0.242 3和0.128 1;噻虫嗪抗性汰选品系对吡虫啉和啶虫脒交互抗性倍数分别上升了3.12和3.11倍,均处于敏感性下降阶段,平均交互现实遗传力h2分别为0.142 1和0.068 0。【结论】 吡虫啉抗性汰选品系对噻虫嗪的交互抗性风险小于对啶虫脒的交互抗性风险;啶虫脒抗性汰选品系对噻虫嗪的交互抗性风险小于对吡虫啉的交互抗性风险;噻虫嗪抗性汰选品系对啶虫脒的交互抗性风险小于对吡虫啉的交互抗性风险。  相似文献   

2.
棉蚜对啶虫脒的抗性汰选与风险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室内恒温条件下,采用药液浸渍法,研究了室内饲养的棉蚜对啶虫脒的抗性产生规律及抗性机制,评价了棉蚜对啶虫脒的抗性风险。结果表明:3%啶虫脒连续汰选9代以前,棉蚜对其抗性没有明显变化,但从12代以后敏感性明显降低,至20代时,LC50和LC90抗性倍数分别上升至4.3397倍和6.4177倍,证明已产生抗性基因,但处于低抗水平。结果说明棉蚜对啶虫脒也存在一定的抗性风险。  相似文献   

3.
河北省棉蚜对新烟碱类杀虫剂敏感基线及抗药性水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准确评价河北省棉蚜对新烟碱类杀虫剂抗药性水平。本试验采用浸渍法,测定了河北省不同棉区棉蚜种群对4种新烟碱类杀虫剂的敏感性水平,并以国内相同方法中最敏感品系作为基线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与历史敏感基线比较,河北省各棉区棉蚜种群对吡虫啉抗性均达到了极高抗水平,其抗性指数最高为1367.3;对氟啶虫胺腈抗性也达到了高抗至极高抗水平;但是对噻虫嗪和噻虫胺抗性只达到了中至高抗水平。以室内饲养敏感种群为基线横向比较,发现河北省各棉区棉蚜对噻虫嗪抗药性指数最高为74.29,对吡虫啉最高为32.13,氟啶虫胺腈最高为21.97,噻虫胺最高仅为7.14。综合来看,河北省棉蚜对包括第四代氟啶虫胺腈在内的新烟碱类杀虫剂均产生了高至极高的抗药性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吡螨胺对截形叶螨的抗性遗传力及其抗性风险.【方法】以室内连续汰选25代的吡螨胺抗性品系(Te-R)为研究对象,采用阈值估算法估算了其抗性遗传力及抗性增加5倍和10倍的风险.【结果】在室内连续选育25代后,汰选品系(Te-R)抗性倍数为20.284倍,现实遗传力为0.013,在杀死率为70%~80%时,抗性增长5倍,吡螨胺可使用5-7代,抗性增长10倍,可使用7-11代.【结论】因而,截形叶螨对吡螨胺抗性遗传力较小,在田间防治截形叶螨时,吡螨胺具有较低的抗性风险.截形叶螨对吡螨胺抗性遗传力较小,在田间防治截形叶螨时,吡螨胺具有较低的抗性风险.  相似文献   

5.
为筛选出防治白背飞虱的高毒农药替代药剂,2006年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了6类20种杀虫剂对采自广西南宁白背飞虱种群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噻嗪酮、吡虫啉、噻虫嗪、氯噻啉、烯啶虫胺、啶虫脒、丁烯氟虫腈、氟虫腈、毒死蜱、异丙威、敌敌畏等5类11种杀虫剂具有较高毒力,推荐它们作为大田药效试验的候选品种.用噻嗪酮对2006年8月采自江苏南京的白背飞虱种群进行了14代抗性筛选,抗性上升了9.6倍,其抗性现实遗传力(h2)为0.2754,表明白背飞虱对噻嗪酮具有较高的抗性风险.  相似文献   

6.
采用阈状分析法分析了新疆MEAM1烟粉虱隐种对噻虫嗪的抗性遗传力,同时测定了抗性种群对吡虫啉和啶虫脒的交互抗性。结果表明,新疆MEAM1烟粉虱隐种汰选20代后,对噻虫嗪的抗性上升5.34倍,在药剂选择压力40%~60%下,抗性现实遗传力为0.1048。交互抗性结果显示,抗性种群对吡虫啉和啶虫脒分别产生了3.70倍和3.43倍的低水平交互抗性。新疆MEAM1烟粉虱隐种对噻虫嗪产生10倍抗性,需要选育26代,表明新疆MEAM1烟粉虱隐种对噻虫嗪产生抗性风险较小,同时对吡虫啉和啶虫脒的交互抗性风险也较低。  相似文献   

7.
灰飞虱对氟虫腈的抗性及其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室内抗性品系筛选、现实遗传力分析、离体酶活力测定,对灰飞虱对氟虫腈抗性及其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 发现:灰飞虱对氟虫腈的抗性发展较慢,利用田间低抗种群(RR 6.9倍)进行室内筛选,24代后抗性仅增加到21.2倍,其抗性现实遗传力较小,仅为0.041.利用室内筛选的氟虫腈抗性和敏感性品系进行解毒酶活力的对比研究发现:抗性灰飞虱体内的酯酶和谷胱甘肽转移酶活力与敏感品系没有显著差异,但P450单加氧酶活力是敏感品系的1.58倍.增效试验表明:在敏感品系中3种增效剂对氟虫腈均没有明显增效,但在抗性品系中,PBO对氟虫腈的增效比达到13.68,TPP和DEM的增效比仅分别为1.39和1.35.表明:灰飞虱对氟虫腈的抗性主要是由多功能氧化酶活力升高所致.  相似文献   

8.
李娜  刘冰  陆宴辉 《新疆农业科学》2021,58(11):2062-2068
【目的】评价氟啶虫胺腈对新疆棉区棉蚜的防治效果及天敌的安全性,为绿色防治棉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室内毒力和田间药效试验方法,测定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SC)对棉蚜的毒力与防治效果,评价其对棉蚜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的影响。【结果】在室内,氟啶虫胺腈0.375 g/L浓度处理48 h后棉蚜校正死亡率为100.0%,0.250 g/L浓度处理为93.3%,而0.2 g/L吡虫啉处理为84.4%。氟啶虫胺腈对多异瓢虫致死作用小,0.375和0.250 g/L处理48 h后校正死亡率均不足10%,显著低于吡虫啉0.2 g/L处理(45.7%)。2018年和2020年田间施药5 d后,氟啶虫胺腈15 mL/667m2处理(0.375 g/L)对棉蚜的校正防效在90%以上,10 mL/667m2处理(0.250 g/L)处理的防效也超过了85%,显著高于吡虫啉8 g/667m2(0.2 g/L)处理。氟啶虫胺腈15、10 mL/667m2浓度处理下棉蚜僵蚜率、捕食性天敌与棉蚜益害比,均显著高于吡虫啉。【结论】氟啶虫胺腈对新疆棉田棉蚜防效较好,对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安全性较高,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小菜蛾对阿维菌素的抗性风险评估及交互抗性的室内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室内用阿维菌素对小菜蛾进行抗性选育,结果表明:小菜蛾对阿维菌素的抗性发展先慢后快,经过20代14次选育,与敏感种群相比,抗性指数为20.92倍。应用域性状分析法,小菜蛾对阿维菌素的抗性现实遗传力为0.1303,在致死率为50%~99%的选择压力下,预计小菜蛾对阿维菌素抗性增长10倍,需要2.4~15.9代。这表明小菜蛾对阿维菌素产生高水平抗性的风险很大。交互抗性测定结果表明,阿维菌素抗性小菜蛾种群对甲维盐具有明显的交互抗性,抗性指数为8.85倍;对多杀菌素、茚虫威、氟虫腈和溴虫腈类药剂无交互抗性或交互抗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小菜蛾对唑虫酰胺的抗性现实遗传力及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小菜蛾对唑虫酰胺的抗性风险,为唑虫酰胺的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在室内用唑虫酰胺对小菜蛾进行抗性选育,并应用域性状分析法,研究了小菜蛾对唑虫酰胺的抗性现实遗传力(h2)和抗性发展速率。结果表明,连续筛选前13代(F0~F13),小菜蛾对唑虫酰胺的抗性现实遗传力为0.124 9;停止筛选2代后,再连续筛选11代(F16~F26),抗性现实遗传力为0.183 4;整个26代筛选期间,现实遗传力为0.167 2。当h2=0.167 2时,在致死率为50%~90%的选择压力下,预计小菜蛾对唑虫酰胺的抗性增长10倍需要15.0~6.8代,表明小菜蛾对唑虫酰胺产生抗性的风险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