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秀水128”是我区于2005年从浙江省嘉兴市农科所引进的常规稻新品种,2004年在上海市区试中平均亩产619kg,比对照“秀水110”增产7.1%,达极显著水平,列参试常规稻首位。该品种全生育期155d,比对照早熟1.7d;每穗总粒数135粒,每穗实粒数121粒,结实率90.3%;株高中等,达95.1cm,适合直播稻栽培。该品种生长整齐,株型适中,叶色淡绿,熟期转色好,分蘖力较强,对稻瘟病抗性较好,米质达国标2级优质米标准。  相似文献   

2.
“常优1号”是常熟市农科所培育的优质杂交粳稻新品种,2003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推广应用面积不断扩大。几年来经大面积示范,该品种表现出产量高、米质优、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等优点。为进一步掌握该品种的生育特性,在进行优质高产高效栽培大田示范的同时,对该品种的分蘖成穗规律进行跟踪观察与研究,以掌握其分蘖发生与成穗规律,为指导大面积生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根据2002~2003年“武香粳14号”的肥料试验结果,分析了不同生育阶段施氮比例及氮肥水平对产量与品质性状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兼顾产量与米质这两项主要经济指标的前提下,本地区“武香粳14号”的最佳氮肥运筹为基蘖肥:长粗肥及穗肥=5:5,总用氮量15.0~17.5kg/亩,通过合理施肥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扬麦13”是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国家小麦改良中心扬州分中心选育而成的高产、抗病、优质弱筋小麦新品种,是2005年我县我镇优质专用小麦良种补贴项目主推品种。2005年全镇推广该品种3万亩,建立了一个百亩丰产方,经测产,每亩有效穗29.8万,每穗实粒数37.6粒,千粒重38.5g,亩实  相似文献   

5.
弱筋小麦品种比较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2005年我县承担实施国家优质专用小麦良种推广项目、国家“十五”第二批商品粮基地“优质弱筋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及江苏省农业三项工程项目“无公害饼干小麦产业化”,为进一步筛选适合我县的优质弱筋小麦新品种(系),2002、2003年秋播,我县在有关单位指导下,对引进的弱筋小麦新品种(系)进行种植对比试验,比较其综合性状以及在我县的适应性情况。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求早稻高产、优质的栽培与育种策略,促进早稻生产及其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四湖地区的一些现有早稻品种的穗部性状和碾米品质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推广的早稻品种在较以往的品种每穗总粒数和碾米品质有所提高的同时,结实率也明显降低,不利于早稻的“优质、高产”双目标的同步实现;优质品种的穗部性状较易受栽培环境的影响,但其碾米品质较好,在加强栽培管理的前提下,具有取得产量和优质“双高”的潜力;大穗品种的穗部性状和碾米品质均较差,表明早稻品种的优质育种不能一味追求大穗化。  相似文献   

7.
“丰优香黏”是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农科所以优质不育系粤主A为母本、优质恢复系R6547为父本配制而成的优质杂交稻新组合。2003年豫南稻区开始引进示范种植。试验表明,“丰优香黏”是豫南稻区自1998年以来引进示范种植优质杂交稻“两成培九”、“D优68”、“两优932”、“粤优938”等系列品种中,产量、抗逆性及农艺性状等表现最优的品种,适宜在豫南稻区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8.
“武粳15号”(原名“武5356”)由常州市武进区稻麦育种场选育成的早熟晚粳新品系(早丰9号/春江03//9522)。2004年4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定名。我市于2002年引进、试种,2003年进行较大面积示范,并进行多项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和米质品尝鉴定。结果表明该品种产量水平高,增产潜力大;熟期适中,适应性好;分蘖力较强,结实率较高;穗粒重较协调,互补性能强;耐肥抗倒,  相似文献   

9.
“Ⅱ优明86”系福建省三明市农科所育成的大穗、高产、优质、抗病型超级杂交稻组合,也是目前我乡推广的超级稻组合中产量最高、稳产性最好的组合。近5年的示范种植中,因技术不到位,一般亩产只有500kg左右,个别高产田块550~600kg。究其原因,一是亩穗数不足,一般亩有效穗数在12~1  相似文献   

10.
2000年我镇从常熟市农科所引进优质杂交粳稻"常优1号"试种20亩,2001年连片示范339亩,2002年全面推广种植3140亩,三年共种植3499亩,平均亩产673.5kg.突出表现为:适应性广、高产、稳产、优质,受到广大种植户和粮食部门的欢迎.但水育秧秧苗难拔,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2001年起特进行旱育稀植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不同播期对"寒优湘晴"产量和米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寒优湘晴”是我镇近来主推的优质杂交稻,该品种米质优,连续3年经农业部稻米检测中心检测达部级优质米标准。尽管“寒优湘晴”在我镇已有近10年的种植历史,但有关直播栽培方式下不同播期对“寒优湘晴”产量尤其是米质的影响报道较少,本研究以不同播期为试验因子,分析“寒优湘晴”的干物质生产积累特性及米质变化规律,为“寒优湘晴”制定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楚单十号”是云南省楚雄州农科所于2002年杂交选育成的高产优质玉米单交种。该品种生育期130天,株高2.5米,穗位高85厘米,株型紧凑,穗长25厘米,穗粗6.5厘米,穗行数16行,行粒数45粒.千粒重约390克,单穗粒重约250克,粒色金黄.偏硬粒型,商品性好,抗病,抗倒伏,抗旱性强,适应性广,适宜在云南省或省外海拔2100米以下地区种植,2月底至6月底均可播种。  相似文献   

13.
“沪玉糯3号”是早熟、优质、高配合力自交系申W48和申W22杂交选育而成的大穗型鲜食糯玉米单交种。该品种熟期比“苏玉糯1号”早3d,增产13.6%以上,糯性品质优良,抗逆性好,适应性广。  相似文献   

14.
“寒优湘晴”是上海市近年来主推的优质杂交稻品种。该品种米质优,连续多年经国家农业部检测中心检测达部级优质米标准。2001年,奉贤区农委制定了优质稻三年发展计划,并将杂交稻“寒优湘晴”列为优质稻主体开发。尽管“寒优湘晴”在上海已有近十年种植历史,但以往对“寒优湘晴”良种良法研究甚少,致使产量不稳,出米率低,而未能大面积  相似文献   

15.
国标二级优质米新品种“玉丰”是由上海市农科院作物所于1994年秋用“田杂//P127/双丰一号”复交后,经连续8代选育而成的优质、高产、抗病的中熟晚粳稻品种。2003年9月通过上海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定名为“玉丰”。  相似文献   

16.
为满足市场对优质大米的需求及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闵行区农科所用自主选育的不育系和恢复系,于2003年选育成优质高产杂粳新组合“秋优金丰”,该组合于2006年2月通过上海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7.
"苏香粳2号"是江苏太湖地区农科所育成的优质中熟晚粳新品种,与"苏香粳1号"相比,在外观品质、食味品质和产量性状等方面都得到同步改良.2001年据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分析,综合指标达国家优质稻米二级标准,测试指标中仅垩白度一项为二级,其余均达优质一级标准.同年在江苏省农林厅举办的全省首届优质稻谷评比中,被评为优质稻谷,列为太湖稻区加快产业化开发的重点推荐品种.为摸清"苏香粳2号"在太湖稻区大面积生产条件下,优质、高产栽培适宜密度和施氮量,2002年在本单位试验基地进行有关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8.
“武粳15”(原“5356”)由常州市武进稻麦育种场复合杂交选育而成。我市2002年引进,当年平均亩产628妇;2003年示范,平均亩产535.5虹;2004年种植2.4万亩,平均亩产635kg,比“武运粳7号”增产2%~5%,2005年在本地区全面推广。该品种全生育期157d左右,比“武运粳7号”早2~3d,为早熟晚粳新品种;植株高95~100cm,一生总叶片18张,地上部分6个伸长节间;株型稍松散,茎秆弹性好,抗倒性强。生长清秀,后期叶盖顶;分蘖中等偏强。成穗率高,穗层整齐度好;对纹枯病、稻瘟病抗性较强,轻感稻曲病;为大穗大粒型品种,每穗粒数120~125粒,千粒重27.5~28g;米粒外观白亮,透明度较高,经测定达国标三级米标准;稳定、高产,一般亩穗数20万左右,结实率90%以上,产量比“武运粳7号”略增。  相似文献   

19.
“锦香”黄桃是上海市农科院林木果树研究所经多年精心培育获得的鲜食与加工兼用型优质早熟黄桃新品种,正在上海等南方地区扩大种植。本公司于2004年2月引进“锦香”苗1200株,发展面积20亩,目前树体长势良好,2006年结果。从试种情况看,该品种具有成熟早、果形美、品质优及贮运性好等优点,深受果农、水果商及消费者欢迎,本文对“锦香”黄桃的主要特性和优质稳产栽培技术作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20.
为优化农业种植结构,近几年,我镇种植优质杂交粳稻农户越来越多。为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2006年我们在本镇冯家村进行了优质杂交粳稻“申优4号”人工直播稻的大田示范试验。通过试验示范,初步掌握了一套杂交稻人工直播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