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池塘养殖仿野生鳖的售价远远高于温室鳖。安徽寿县堰口镇寿丰村南依世界第一大人工塘安丰塘,上世纪80年代起全村家家户户养鳖。经过20多年摸索,已形成成熟的“鳖+青虾”、“鳖+黄颡鱼”、“鳖+鳜鱼”、“鳖+青鱼”、“鳖+鱼白鱼”、“鳖+河蟹”生态混养模式。全村养鳖户有150户,养殖面积85公顷。这6种混养模式在不影响鳖产量的同时,平均每667平方米(1亩)增收500~800元。现将这些模式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鳖、鱼生态养殖,就是在养殖池内模拟鳖、鱼最佳自然生长环境,营造良好的仿生系统,科学投放鳖种和其它鱼虾(通常采用“种草投螺放青虾套养鲢鳙鱼”模式),以天然新鲜饵料为主,辅以全价配合饲料,使商品鳖的品质基本接近野生鳖.  相似文献   

3.
鱼、鳖混养是利用池塘进行养殖的生态养殖技术,因其经济效益是常规养鱼的几倍,目前已在全国很多条件适合的地方广为应用。但也有一些地方出现了养不好、养不大、不成功等现象。这与他们没有抓好鱼、鳖混养的几项关键措施有关。鱼、鳖混养中应注意的几项关键性措施有:  相似文献   

4.
将水稻种植与鱼类养殖有机结合的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模式,充分发挥了水稻和鱼类共生互利的作用,促进水稻生产减肥减药、绿色增效,同时获得安全水产品(虾、鱼、鳖),提高了稻田和水资源的利用率,有利于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回顾了安徽江淮稻鱼类综合的发展历程、产业现状,重点分析了霍邱县三流生态综合模式的技术特点与优势;建议因地制宜、因水优化布局安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带,优选三流生态综合种养模式,加强技术创新,稻渔并重、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5.
稻田渔业综合种养作为我国稻作和渔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启了水稻种植与水产动物养殖相结合的典范,有着悠久的发展史和明显的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现已衍生出多种“稻+多种经济水产品种”养殖模式。因此,本文主要以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中渔业生产部分为重点,分别对稻+鱼、虾、蟹、鳖、鳅等多种组合养殖模式技术进行总结,并对不同养殖组合下常见的鱼病防治方法进行概述。以期充分挖掘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生产潜力,为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和绿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相关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鱼鳖套养     
【项目介绍】 以前的养殖者,都是将鱼与鳖分开养殖。现在湖北省仙桃市率先探索出了一套新的养殖模式——鱼鳖套养,顾名思义,就是将鱼与鳖养在一起。  相似文献   

7.
<正>在池塘、水库中采用鱼、鹅立体化养殖,是一种家禽饲养与渔业综合经营的立体化生态养殖模式。目前,这种模式在我国东部、中原及南方地区发展很快,并已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据比较,同等条件下鱼、鹅综合养殖比鱼、鹅单养提高经济效益30%左右。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山瑞鳖当前的繁育技术、仿生态养殖技术、疾病防治技术、分子水平等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发现因受分布区域的限制,山瑞鳖的整体研究水平尚处于初级阶段,具体表现为:繁育技术较落后,仿生态养殖技术不规范,分子水平研究缺乏深度,营养学研究空白等。因此,建议在繁育技术上,通过产、学、研的联合攻关,提高山瑞鳖的产卵量、受精率、孵化率及鳖苗培育成活率,并结合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筛选出优良品种;在仿生态养殖上,大力推广"温室—外塘"二段式养殖模式,并通过实施标准化养殖转变病害防治思路;同时要深度挖掘山瑞鳖的保健和药用价值,进一步延长山瑞鳖产业链。  相似文献   

9.
唐军  杨正文 《农技服务》2011,28(5):682-682
从幼鳖养殖、饲料配比、生态养鳖和病害防治等方面介绍了生态鳖的养殖技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同养殖模式对中华鳖(Trionyz sinensis)营养品质的影响,为深入探讨提高原生态养殖鳖营养、保健功能的途径和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原生态、池塘和温室养殖模式下中华鳖肌肉和裙边的基本营养成分及肌肉氨基酸、脂肪酸组成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池塘养殖鳖和温室养殖鳖相比,原生态养殖鳖的肌肉蛋白质、脂肪和胶原蛋白含量最高,水分含量最低;裙边水分、蛋白和胶原蛋白含量显著高于池塘养殖鳖和温室养殖鳖(P<0.05,下同),但脂肪含量最低.从3种鳖的肌肉中能检测出16种氨基酸,且肌肉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总量均以原生态养殖鳖最高.从中华鳖肌肉中共检测到21种脂肪酸,包括7种饱和脂肪酸、6种单不饱和脂肪酸、8种多不饱和脂肪酸;原生态养殖鳖的单不饱和脂肪酸总量显著高于池塘养殖鳖和温室养殖鳖,温室养殖鳖的不饱和脂肪酸总量最高,但除C18∶2n-6外,其他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以原生态养殖鳖最高.[结论]原生态养殖鳖的品质优于池塘养殖鳖和温室养殖鳖.  相似文献   

11.
根据鳖的自然生活习性,人工营造良好的水体生态环境、适当降低鳖的种群密度、提供足量的鳖喜食饵料,是养殖优质仿野生鳖的重要技术措施。结果表明:每hm2放养大规格鳖种(200g/只)1500-2250只,实行鳖鱼虾生态混养,符合健康养殖的要求,其管理难度较小、投入产出比可达1∶1.85以上,具有较好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2.
鳖、虾混养是一种高产高收益的养殖模式,其特点是根据鳖虾等水产生物的生态特点及生物习性进行养殖。基于此,本文对鳖虾混养的关键技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茭白与鳖共生高效生态种养殖模式,并分别介绍了该模式下茭白栽培技术及鳖养殖技术,以期为该模式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对传统河蟹池塘主养模式和藕-蟹-鱼生态养殖模式的养殖结果及水体营养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河蟹主养模式河蟹平均规格为102 g/只,经济效益为33 750元/hm2,投入产出比为1∶2.12,藕-蟹-鱼套养模式河蟹平均规格为133g/只,经济效益为56 350元/hm2,投入产出比为1∶3.94,藕-蟹-鱼套养模式比河蟹主养模式经济效益增加22 600 元/hm2,经济效益提高66.96%;河蟹主养模式池塘6、7、8月份水体为中度富营养类型,藕-蟹-鱼生态养殖模式池塘水体6月份为中营养类型,7、8月份为轻度富营养类型,总体而言,藕-蟹-鱼生态养殖模式池塘水体营养状况均好于传统的河蟹主养池塘2~3个数号级.  相似文献   

15.
黄沙鳖庭院标准化仿生态养殖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赵忠添  陈志玲  何为 《现代农业科技》2011,(10):320-321,323
按照"1136"自繁自育的养殖池建设模式建设黄沙鳖标准化养殖池7 200 m2,亲鳖产卵池、鳖苗养殖池、中鳖养殖池、成鳖养殖池面积按1∶1∶3∶6的比例建造。在露天养殖池自然温度条件下开展黄沙鳖标准化、仿生态养殖试验研究。2008年3月放养亲鳖475只,6—10月共孵化鳖苗16 018只;挑选优质鳖苗12 000只放于鳖苗养殖池养殖,次年3月25日移到中鳖养殖池,第3年3月15日移到成鳖养殖池养殖,主要用福寿螺、河蚌、蚯蚓、鱼、虾等动物性饲料进行投喂,通过换水、种植水生植物以及施放生石灰和微生物制剂等调控水质,采用中草药进行病害防治,经过3年养殖,收获商品鳖7 800只,产量8 790 kg,商品鳖色泽好、活力强、肉质结实,风味和品质可与野生鳖相媲美,该养殖模式可推广应用于黄沙鳖的产业化养殖中。  相似文献   

16.
在新时代新形势下,转变大水面渔业发展方式,科学设置网围养殖设施,充分发挥渔业的生态功能,对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长荡湖实际情况,从蟹鳖苗种放养准备、苗种投放、养殖模式优化、管理要点等方面总结了湖泊蟹鳖生态高效网围轮牧养殖技术,以供养殖户参考。  相似文献   

17.
卢连明 《福建农业》2011,(12):26-27
南美白对虾与鲻鱼兑淡混养模式,是一种生物之间良性互利共生的生态养殖模式,近年来,龙海市东泗乡等地大面积推广这种生态养殖模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其技术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广大养殖户依靠“合理混养、生态防病”,使淡水鱼养殖亩产普遍达到双吨水平,这种养殖模式被当地称为“双吨鱼养殖模式”,该模式平均亩产商品鱼2t左右,亩产值达14000元,平均亩效益达1800元。其关键技术为:多品种搭配,合理提高放养密度,充分利用水体;加深池塘水深,清除池塘淤泥,提高池塘单位生产力;生态技术调控水质,防止水质恶化。现将该技术的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三段式中华鳖生态养殖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浙西南山区水库的生态环境条件,进行温室+池塘+水库网箱三段式中华鳖生态养殖技术研究,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中华鳖生态养殖实用技术,取得了良好的养殖效果。对生态养殖模式、设施建设、经济效益、鳖的品质等技术经济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在池塘、水库中采用鱼、鹅立体化养殖,是家禽饲养与渔业综合经营的一种立体化生态养殖模式。目前,这种模式在我国很多地区发展迅速,并已收到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据比较,同等条件下鱼鹅综合养殖比鱼、鹅单养能提高经济收益30%左右.[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