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吕梁山南段华北落叶松的引种始于70年代中期,至今已营造人工林3450余hm^2,试验和大面积推广成功的实践表明,该区具备华北落叶松生长所需的水、热、肥条件,造林成活率,保存率高,林木生长快,材质好,抗性强,经济价值高,优于乡土树种油松。文中分析了树种的适应性,造林成活率,保存率与气象因子,立地因子的关系,林木生长与坡向,坡位,海拔,纬度等因子的关系;研究了生长过程和林木的分化,并为该区选择了4个优  相似文献   

2.
在自然环境恶劣的毛乌素流动沙丘进行叶树树种选择造林试验结果表明,樟子松造林成活率可达100%,保存率为88.5%,而华北落叶松保存率为零,樟子松的高生长,胸径生长,材积生长量和单位面积蓄积量达到最大,为油松的5.4倍,樟子松的抗逆性和适应性亦远远高于油松,杜松,侧柏和华北落叶松,因此在毛乌素流动沙丘进行樟子松固沙造林,其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3.
华北落叶松秋季造林成活率高王惠洮河林区从1967年开始引种华北落叶松,1970年造林。根据历年更新造林检查和我们调查研究,华北落叶松幼年期比同龄乡土树种粗枝云杉速生。15年的华北落叶松高生长竟然是同龄粗枝云杉的3.5倍。但是在姚河林区春季造林成活率较...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兴安落叶松、华北落叶松、长白落叶松、日本落叶松等4个落叶松树种在造林成活率、物候期和生长期长度、针叶和根系特点、生长节律、种间6a生树高差异等因子在乐村林场6a的对照试验研究和分析,日本落叶松是最适合乐村林场、南川区及重庆市山区发展的优良树种,它具有适生性强、早期生长快、高生长明显和病虫害少等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日本落叶松进行苗木分级造林试验,结果表明:选择日本落叶松Ⅰ级苗造林,成活率高,保存率好,能促进林分快速郁闭,缩短培育周期,提高林木的生长速度;选择Ⅰ级苗造林10a后,保存率仍能达到93.6%,比混合苗造林保存率提高19.5%,树高生长量提高30.3%、胸径生长量提高50%,林木质量优异,林木分化不明显。日本落叶松苗木分级造林是今后人工更新应提倡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塞罕坝华北落叶松人工林迹地不整地造林效果的研究,发现不整地的土壤含水量略高于整地的土壤含水量;土壤养分不整地与整地没有明显变化;不整地与整地的造林成活率、保存率、高生长总体没有明显差异。为塞罕坝华北落叶松人工林迹地造林找到了一条捷径,节省了大笔整地费用。  相似文献   

7.
在自然环境恶劣的毛乌素流动沙丘进行针叶树种选择造林试验结果表明:樟子松造林成活率可达100% ,保存率为88.5% ,而华北落叶松保存率为零。樟子松的高生长,胸径生长,材积生长量和单位面积蓄积量达到最大,为油松的 5.4 倍。樟子松的抗逆性和适应性亦远远高于油松、杜松、侧柏和华北落叶松。因此在毛乌素流动沙丘进行樟子松固沙造林,其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8.
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是我国华北地区的主要造林树种。建国至今,各地均有引种,栽培区域不断扩大。我省小陇山、子午岭、祁连山等林区都有大面积的栽植,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场自1977年以来,先后引进了华北落叶松、油松、华山松、白皮松、云杉等针叶树种,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华北落叶松不但造林保存率高、而且生长较快、现保存的220余亩华北落叶松幼林,生长良好,长势喜人。  相似文献   

9.
辽西地区华北落叶松造林立地条件选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不同立地类型上营造的华北落叶松成活率生长情况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海拔高度、坡向和土层厚度对华北落叶松的生长有较大影响,选择海拔在800 m以上,基岩母质以微酸性的花岗岩、片麻岩、基性岩,坡向以北坡等立地营造华北落叶松,将有较大的成活率和保存率,林木生长量大。  相似文献   

10.
华北落叶松是我国华北地区的主要造林树种,其材质好、用途广、耐腐朽、生长较快,有涵养水源的功能.乌兰察布市次生林林区从上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引栽至今,现有6.9万公顷华北落叶松人工林. 一、华北落叶松生长情况分析 林木生产力的高低取决于树种生物学特性及林木所处的生长环境(地形、气候、土壤等)与经营措施.笔者在乌兰察布市卓资县上高台林场厂汉脑包林区对华北落叶松、油松、樟子松的生长量进行了综合分析比较(见表1). 表1表明:在各个龄阶,华北落叶松树高和胸径的生长量均大于油松、樟子松,尤其是高生长较快.  相似文献   

11.
华北落叶松植苗造林关键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北落叶松是中国北方的一个重要造林树种,近年来由于一些地区不合理的造林技术和抚育措施,出现了造林成活率较低、林木生长缓慢等一系列问题.笔者通过多年的实地观察研究,对影响华北落叶松速生丰产的主要原因进行了综合分析,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提高造林成活率和实现速生丰产的几个关键技术环节,并初步探讨了其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东南部山地人工林造林立地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了内蒙古东南部山地主要造林树种华北落叶松、兴安落叶松、油松、樟子松人工林立地条件和林分生长情况,依据立地因子(海拔高度、土壤类型、土层厚度、坡向、坡度)和林分因子(优势木高、树龄),应用统计学方法划分了造林立地类型,用样地资料拟合了4个针叶树种的生长模型,分别编制了适宜该区的立地指数表,并对该区针叶树造林立地质量做出了评价。研究表明,内蒙古东南部山地针叶树人工林中57.11%的立地质量处于中等水平,近30%立地质量较差,仅有13.22%的林分生产力水平处于优等水平。  相似文献   

13.
为保护发展珍贵阔叶树种水曲柳、核桃楸和紫椴,1982~1994年对其育苗、造林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不同立地条件下造林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造林地坡向,坡位和坡形等立地因子对3个树种造林成活率影响显著;对保存率和幼树径、高生长影响极显著;对单位面积林分蓄积量影响大。3个立地因子中以坡向影响最大,坡形和坡位次之。  相似文献   

14.
在祁连山浅山区选择适宜的造林树种,采用科学的栽培配套技术进行造林试验,研究不同立地因子对造林成活率和生长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祁连山浅山区随海拔和坡向的不同,其造林成活率的高低有差异,由高到低依次为青海云杉华北落叶松沙棘圆柏;青海云杉、祁连圆柏和华北落叶松分别在海拔2 800、2 900和2 800m时有最大生长量;浅山区造林土壤含水量比对照提高了64.3%。  相似文献   

15.
华北落叶松生长快,材质好,是荒山造林的优良树种。但是,由于育苗技术性强,我省西山地区大部分县还未突破育苗关,尤其是在低山区进行落叶松育苗更为困难。近年来,由于远距离调运苗木使造林成本提高,造林成活、保存率下降。为此,急需研究解决低山区落叶松育苗技术问题,以便尽快为该区发展落叶松造林提供足够的苗木。汾西县属晋西黄土高原残塬沟壑区,海拔最高1890米,最低580米,年降雨量  相似文献   

16.
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径流林业的初步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引言林木成活生长的重要条件是水分、光照、热量、养分、光照、热量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基本上可以满足。在这类地区土壤比较贫瘠,但是不会导致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不高,或者全部失败。因此,土壤水分就成了影响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及限制林木生长的主要因子。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气候干燥,水资源缺乏。在没有灌溉条件时,要提高  相似文献   

17.
在乌江沿岸典型地段设立不同造林试验点,利用不同覆盖保水方法进行造林试验,通过对几个造林树种造林当年成活率、两年后保存率和3年生幼树生长情况的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覆盖方式对不同树种当年造林成活率均产生显著影响,地膜覆盖当年保存率比其它两种方式好,草覆盖苗木保存率较其它两种方法高。黄花槐、刺桐在乌江瘠薄地造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在马尾松稀疏林分下套种米老排等7种阔叶树进行林分修复试验,调查林木生长因子,通过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的结果表明:不同树种间造林成活率、树高、胸径、冠幅、单株材积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不同树种间造林保存率表现差异显著;枫香对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的影响最大;桤木对树高生长和胸径生长的影响最大;米老排对冠幅生长的影响最大;桤木对单株材积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9.
分析树龄8年的日本落叶松(Larix kaempferi)轻基质网袋苗造林成林后的生长状况,评价轻基质网袋技术对林分生长的影响。随机抽取2014年造林的网袋苗和2015年常规苗成林小班各5个,通过布设样地来调查林木树高、胸径、保存率等林分因子,分析2种小班间林分因子的差异。幼龄林初级阶段的的网袋苗生长表现更为突出且优势明显,其林木的高、胸径、保存率和单位面积蓄积量比裸根苗分别高出了0.9 m、0.4 cm、12.11%、1.690 4 m~3。这种技术可以推广到北方更多适合栽植日本落叶松的区域以及其它落叶松的生产实践中。  相似文献   

20.
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具有生长快、材质好、耐腐朽、耐干旱、耐瘠薄等特点.该树种是华北地区中山以上山地的主要造林树种,在辽宁属于引种栽培.20世纪90年代初,辽西地区造林所需的华北落叶松苗木多来源于河北等地,由于长途运输等原因,造林成活率较低.为了尽快培育出适于本地造林的合格苗木,我们在凌源市前进乡苗圃进行了华北落叶松育苗试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