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更生 《福建茶叶》2010,32(11):50-50
<正>唐·陆羽《茶经·一之源》载:"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精行俭德"这个词,《辞海》和《现伐汉语词典》均没有这个词。"俭德"倒常见,宋·晁说之在《长句饷新茶》中也写到"俭德":"信美江山非我家,兴亡忍问后庭花。明时不见来求女,俭德唯闻罢供茶。"所谓"精行俭德"之人,也就是指那些追求"至道"的贤德之士。"精行"是指行事而言,茶  相似文献   

2.
正我认为茶文化的核心价值是"和姜"——和谐健康、英的享受。我的这个理论观点,首先来自陆羽《茶经》的启示。何谓文化?广义来说,一切由人类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均可称为文化。多数人认为茶文化侧重从人的意识形态或精神现象结合茶的物质现象。陆羽所著的《茶经》,对茶开宗明义:"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之为用,为饮最宜。"这可视为对茶的定位与定性的首创性评价。陆羽不仅对茶的物质现象作出概括,而且在意识形态方面提出"精行俭德"这一个可视为"茶道精髓"  相似文献   

3.
茶圣陆羽的《茶经》提到:"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陆羽认为茶的饮用,最适合品行端正有节俭美德的人.他道出了茶的品性和品茶人的道德修养,茶是至寒至性之物,得天地之精华,钟山川之灵秀,只有品行端正具有节俭美德之人适宜饮用,最符合茶的精神品格和茶德精神.  相似文献   

4.
钟芳 《广东茶业》2014,(6):31-31
正娴静时光,我喜欢喝茶,也喜欢邀约三五朋友坐在一起,喝茶聊天。在茶的浮沉氤氲之间,想人生起落,感受生活的真味。茶如人生,人生如茶。一只茶杯,几勺沸水,一撮茶叶,便充满了丰富的人生哲理。我国的饮茶习俗源远流长。"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这是《茶经》开宗明义的一句话,茶,出自深山幽谷,蕴含了灵山秀水的无穷神韵,本性洁不可污。饮茶之人,自然是"精行俭德"之人;懂茶之人,自然是"精行俭德"之人;爱茶之人,也自然是"精行俭德"之人。陆羽在这里把人  相似文献   

5.
王郁风 《中国茶叶》2003,25(2):28-31
②《四之器·风炉》条内有“置(土带)(土泉)于其内”句。(土泉)字是(土臬)字之误,应订正。陆羽所说的“(土带)(土臬)”[音迭聂(dié、niè)]指何物?《广韵》、《集韵》释“(土带)”为“贮也、止也”,释“(土臬)”为“小山也”,二字合释有“贮置高处”之意。“(土带)(土臬)”二字如作炉栅解,不甚合。陆羽说风炉“古鼎形”,未说鼎中置炉栅(今参见日本茶道仿陆羽《茶经》的三足风炉,亦无炉栅结构)。“(土带)(土臬)”二字如作风炉上口放置煮茶锅的凸起支撑物解(如城墙上的雉即齿形矮墙状),则此句应是“于其上”,不是“于其内”!如若是,则这句文字应校为“置(土带)(土臬)于其上”。  相似文献   

6.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宣布,它已发动一场世界性运动,鼓励人们,特别是青年人喝茶。因茶有助于防止某些癌症、心脏病,龋齿和抗衰老。我国茶圣陆羽《茶经》中论述:“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人,  相似文献   

7.
"茶与儒通,通在中庸之道,通在格物致知,克明峻德,通在齐家治国平天下",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茶文化与儒学思想具有着紧密的联系,而做出茶道专著滥觞之作的《茶经》,自然也对儒家思想做出了较多的体现。本文以陆羽《茶经》中所体现的儒家思想做出切入点,从陆羽《茶经》对儒家中庸之道与精俭思想的体现两个方面对陆羽《茶经》中饱含的儒学思想进行了挖掘与研究。  相似文献   

8.
陆羽《茶经·一之源》中有这样一段经常为人所引用的文字: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今注本大多将句子断为:  相似文献   

9.
正茶文化忽悠的是我们自己,坑的是生存艰难的茶农。必须弘扬科学的茶文化,回归正本的茶道——精行俭德。陆羽在《茶经》中将茶道的原则概括为:"精行俭德。"茶乃草中英,草本俭物,山中自长,随意可采之。《茶经》卷下《六茶之饮》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茶者,荼也。《尔雅》有"苦荼"之句。《茶经》云:"茶茗久服,有力悦志。"这是对茶功效的概括,也说明茶初期似乎是常用药的一种。晋常璩的《华阳国志·巴志》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西汉王褒《僮约》有"烹荼尽具""武阳(四川属地)买荼"。唐白居易《长恨歌》句:  相似文献   

10.
一、日本“茶道”溯源 “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功能及其意境,最早出于我国唐朝封演所著的《封氏闻见记》:“因鸿渐之论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鸿渐是唐朝茶学专家陆羽的字,他写了一本《茶经》是全世界能找得到的最早一本完整茶学著作,因为这本书的提倡,喝茶之道在唐宋大为盛行。  相似文献   

11.
茶蕴人魂倾倒名士 古今中外,世界上专家学者、文人雅士乃至国家领导人物中,对茶的高度评价,不胜列举:茶圣陆羽(733-804)《茶经》载:“茶之为用,昧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意为茶既显保健功效,而且味道甘美。  相似文献   

12.
我国唐朝时著名的贡茶—“顾渚·紫笋茶”,向为人们所传颂。查考有关史料,它与陆羽《茶经》有密切关系。现特根据史料作如下探讨。一、顾渚紫笋茶的产生来由“顾渚·紫笋茶”的名字,在唐·陆羽  相似文献   

13.
唐·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中提到:“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文中提到“醍醐”和“甘露”两词,“甘露”容易理解,而“醍醐”现代人可能知之甚少。  相似文献   

14.
唐·陆羽《茶经·十之图》指的是挂图吗?这值得研究。陆羽《茶经·十之图》文字不多,抄录如下:“以绢素,或四幅,或六幅,分布写之,陈诸座偶,则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饮、之事、之出、之略目击而存,于是《茶经》之始终备焉。”  相似文献   

15.
(续)三、采摘天气陆羽《茶经》有“凌露采焉”、“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古人强调保持茶芽的鲜度,所以认为采茶必须在“日出之前”,如《北苑别录》说:“采茶之法,须是侵晨,不可见日,侵晨则夜露未晞,茶芽肥润,见日则为阳气所薄,使芽之膏腴内耗,至受水而不鲜明。故  相似文献   

16.
在闽南和潮汕一带,人们都把茶叶称为茶米。意思是说在人们生活中茶与米都显得同样的重要。早在一千年前,宋代王安石在《义茶法》中就说:“夫茶之为用,等于盐米,不可一日以无。”顾元庆在《菜谱》中则说:“人饮真菜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利尿、明目、益思、除烦、去腻,人固不可一日无茶”。陈藏器《本草拾遗》云:“诸药为病之药,茶为各病之药。”故自元代以来就有“早起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说。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有一句谚语:“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条”、“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茶叶在我国先民生活…  相似文献   

17.
王郁风 《中国茶叶》2003,25(1):28-29
唐朝陆羽《茶经》创作于八世纪六七十年代,距今已历1200余年历史,流传版本很多,最早的刻印本当是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左氏百川学海本。换句话说,《茶经》自问世到南宋末季刻印以前的500年间,都是靠手工抄写流传,因而不免出现一些讹误之处。古谚云:“书经三写乌焉成马”。即使最早的宋刻本也有讹误处,因此历代也有校订的。 历史上校订陆羽《茶经》大多是民间私人进行,只有《四库全书》版《茶经》是经过清代朝廷组织翰林编修们审订,并经爱茶的乾隆皇帝“御览”后,收入钦定《四库全书》子集·谱录类中,盖“文渊阁宝”和“乾隆御览之宝”章,表明权威性,但细一阅读,内容却很糟糕。据称是采用“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相似文献   

18.
茶是保健饮料,如何保持其色、香、味及营养物质不变,迄今仍是我们研究的课题。明·张沅《茶录》云:“选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精辟阐述了古人对藏茶的认识和重要意义,明确指出了这不仅是个技术问题,而且有茶文化的内涵,拓宽了我们的视野。本文拟就古代茶叶保藏技术的发展轨迹作一些探讨。1 唐朝“育”和鎏金贮茶具的发明陆羽“茶经·二之具”,没有涉及到茶的包装,但对藏茶则阐述甚详:“育(育者,以其藏养为名),以木制之,以竹编之,以纸糊之。中有隔,上有复,下有床,旁有门。掩一扇,中置一器,贮…  相似文献   

19.
20 0 3年 (癸未年 )是茶圣陆羽诞辰 12 70周年 ,陆羽编著的世界第一部全面论述茶业的专著——《茶经》,被历代中外史学界誉为茶的经典名著 ,具有划时代意义。《茶经》问世后 ,一再刊行 ,至宋时已有数种版本流行。《茶经》对茶的起源、生产、加工、烹煮、品饮以及诸多人文与自然因素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与总结 ,使茶学真正成为一种专门的科学 ,《茶经》还倡导品饮艺术 ,使饮茶成为一种艺术活动。陆羽被后世恭称为“陆子”,陆羽茶学理论体系的研究则被称为“陆学”,茶商们则把陆羽奉为“茶神”。陆羽的品德和精神至今仍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为缅怀陆羽 ,弘扬茶学 ,振兴茶业 ,本刊特辟“纪念茶圣陆羽诞辰 12 70周年”专栏 ,以资纪念。  相似文献   

20.
再论陆羽在湖州写《茶经》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钱时霖 《茶叶》2003,29(3):130-132
20 0 3年 (癸未年 )是茶圣陆羽诞辰 12 70周年 ,陆羽编著的世界第一部全面论述茶业的专著——《茶经》,被历代中外史学界誉为茶的经典名著 ,具有划时代意义。《茶经》问世后 ,一再刊行 ,至宋时已有数种版本流行。《茶经》对茶的起源、生产、加工、烹煮、品饮以及诸多人文与自然因素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与总结 ,使茶学真正成为一种专门的科学 ,《茶经》还倡导品饮艺术 ,使饮茶成为一种艺术活动。陆羽被后世恭称为“陆子”,陆羽茶学理论体系的研究则被称为“陆学”,茶商们则把陆羽奉为“茶神”。陆羽的品德和精神至今仍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为缅怀陆羽 ,弘扬茶学 ,振兴茶业 ,本刊特辟“纪念茶圣陆羽诞辰 12 70周年”专栏 ,以资纪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