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蛋白(LN)、Ⅳ型胶原(Ⅳ-C)及人Ⅲ型前胶原肽(PⅢNP)联合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血清白蛋白(ALB)、总胆红素(SB)在慢性乙型肝炎诊断中的价值及其相关性。方法:联合检测健康体检者50例及慢性乙型肝炎感染者162例血清中肝纤维化4项血清学指标HA、LN、CⅣ、PⅢNP及肝功能指标ALT、AST、ALB、SB的含量。计量资料总体均数差异的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各组间两两比较采用Nemenyi法检验。结果:与健康组相比,血清肝纤维化指标HA、CⅣ和PⅢNP,血清肝功能指标中ALT和AST在慢性肝炎变化的各个时期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血清CⅣ在中、重度肝炎及肝纤维化组中与肝功能指标有相关性(P0.05),血清PⅢNP在重度肝炎组与SB有相关性(P0.05)。结论:血清肝纤维化指标HA、CⅣ和PⅢNP在轻度肝炎时即有显著升高,并且与慢性肝炎的病变程度呈正相关,CⅣ和PⅢNP与肝功能指标存在相关性,联合血清肝功能指标将更有利于准确评价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胆碱脂酶(CHE)活性水平与肝组织炎症病理分级(G)的关系。方法:采用RI-1000TM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106例经病理证实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胆碱脂酶(CHE).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活性水平.统计分析血清ALT、AST、CHE水平与肝组织病理炎症分级(G0~G4)的关系。结采:血清CHE水平随着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增高而降低,而ALT、AST水平随着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增高而升高;G4级患者的血清CHE水平明显低于G1、G2、G3级患者,G3级低于G1、G2级.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0.01)。G4级患者的血清AST水平明显高于G1、G2、G3级患者.但G1、G2、G3级患者AST水平以及各炎症分级之间ALT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CHE比ALT、AST更能反映肝损害的严重程度、是一项有意义的无创性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清肝颗粒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功能和血清病毒标记物 (HBVM )的影响。方法 :将 6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两组作对比治疗 :( 1)清肝颗粒治疗组 (清肝组 ) 3 4例接受清肝颗粒治疗 ,每次 1小袋 (含 10g) ,每日 3次 ,疗程 8周 ;( 2 )对照组 3 0例 ,仅给予一般护肝药物包括肝泰乐、肌苷、维生素C、复合维生素等治疗。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检测肝功能和HBVM (采用ELISA法 )。结果 :清肝颗粒组对改善肝炎症状和体征以及降低血清ALT有明显效果 ,其疗效较对照组为佳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0 1~ 0 .0 5 ) ;清肝组HBeAg的转阴率高于对照组 ( 2 3 .5 %vs6.7%) ,但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尚未达到显著性 (P >0 .0 5 )。未见明显副作用。结论 :清肝颗粒可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症状和肝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青年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患者血清乙肝病毒标记物和丙氨酸转氨酶(ALT)与肝组织学的关系。方法:543例40岁以下的乙肝患者随机分为4组:A组210例(ALT正常,HBsAg、HBeAg、抗HBc均阳性,简称大三阳);B组95例(ALT升高,大三阳);C组179例(ALT正常,HBsAg、抗HBe阳性、抗HBc均阳性而HBeAg阴性,简称小三阳),D组59例(ALT升高,小三阳)。全部患者均接受快速经皮肝穿刺检查;对各组病例的肝内炎症和纤维化程度进行比较。结果:ALT异常组肝内炎症程度及纤维化程度均较ALT正常组严重,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01)。大三阳组与小三阳组比较,炎症程度差异无量著性(Hc=0.4327,P>0.05),而纤维化程度小三阳组较大三阳组严重,差异有显著性(Hc=7.008,P<0.01)。组间两两比较:在炎症程度方面,除A组与C组,B组与D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外,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01),在纤维化方面,除B组与C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外,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5—0.001)。结论:ALT正常的HBV感染者,肝内也可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炎症活动及纤维化改变,及时行肝活检讨了解病情及指导治疗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和肝康颗粒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8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按照双盲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4例。对照组予以恩替卡韦治疗,研究组予以恩替卡韦与肝康颗粒联合治疗,比较2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和研究组ALT复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CⅣ、LN、HA和PCⅢ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肝纤维化改善情况显著低于研究组(P0.05)。结论恩替卡韦及肝康颗粒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明显优于单一用药,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对高ALT基线水平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方法对130例ALT水平升高(>5ULN)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8例和对照组62例,治疗组口服拉米夫定100 mg,每日1次;对照组每次口服甘利欣胶囊150 mg及五酯胶囊22.5 mg,每天3次。两组疗程均为12个月,治疗初始2周两组均给予静脉滴谷胱苷肽及水溶性维生素。结果两组在治疗6个月时,治疗组的ALT复常率、HBV DNA转阴率、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是100.0%vs83.9%、91.2%vs38.7%、85.3%vs32.3%(均P<0.01)。治疗12个月时,治疗组的ALT复常率、HBV DNA阴转率、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及随访12个月时的持久应答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是100.0%vs79.0%、94.1%vs32.3%、89.7%vs27.4%、70.6%vs19.4%(均P<0.01)。治疗组在治疗期间没有发生ALT、HBV DNA反弹或病情加剧,而对照组有11例病情加剧,其中发生重型肝炎2例,慢性乙型肝炎(重度)9例。结论拉米夫定对ALT高基线值水平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有较好的疗效,可阻止病情加剧,是慢性乙型肝炎一个较为理想的抗病毒药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硫化氢(H2S)通过氧化应激及细胞因子调控四氯化碳(CC14)诱导小鼠肝纤维化的抑制作用.方法 将20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肝纤维化组、低剂量NaHS组和高剂量NaHS组,每组5只.采用化学发光试剂盒检测氧化应激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水平;ELISA检测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α和IFN-γ水平;全自动生化检测仪检测各组小鼠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甘油三酯(TG)水平;Realtime-PCR检测参与氧化应激基因的表达调控.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肝纤维化组的SOD、CAT和GSH-Px水平降低,细胞因子TNF-α、IL-1α和血清中ALT、AST、TG升高(P<0.05或0.01);与肝纤维化组比较,NaHS高、低剂量组的ALT、AST降低,SOD、CAT和GSH-Px升高,且呈剂量依赖关系(P<0.05或0.01),TG变化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2S可通过降低氧化应激水平,抑制细胞因子的释放和肝纤维化,改善肝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氧化苦参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疗效。方法:43例慢性乙型肝炎随机分为治疗组22例与对照组21例,治疗组采用氧化苦参碱与常规药物联合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疗程24周。用酶联免疫法测定HBeAg,聚合酶链免疫护增法测定HBV-DNA,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治疗前后血清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IV型胶原(CIV)、III型前胶原(PCIII)水平。结果:治疗组HBeAg转阴率36.4%(8/22),HBV-DNA转阴率54.5%(12/22)。血清HA、LN、CIV及PCIII明显降低(P<0.01)。结论:氧化苦参碱有较好的抗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复方鳖甲软肝片辅助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纤维化的疗效。方法 将56例慢性丙肝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8例,观察组采用复方鳖甲软肝片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ɑ-2b(PegIFNɑ-2b)及利巴韦林治疗,对照组采用PegIFNɑ-2b及利巴韦林进行治疗,疗程24周,持续2个疗程。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病毒学应答、肝脏瞬时弹性成像,检查测定肝脏硬度值(LSM)、治疗前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及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白介素6(IL-6)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患者获得持续病毒应答(SVR)20例,对照组18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LSM较治疗前均降低,观察组LSM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观察组ALT、HA、LN、PC-III、IV-C、TNF-α、TGF-β1、IL-6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复方鳖甲软肝片可显著改善慢性丙型肝炎肝纤维化程度,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通过透皮给药.考察雷公藤多苷纳米乳(TWP-NE)治疗SD大鼠佐荆性关节炎的增效减毒作用.用TWP-NE和雷公藤多苷片(TWP)对SD大鼠佐剂性关节炎进行治疗,每隔4 d测量足部体积,28d后测定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尿素氮(BUN)和尿液中尿蛋白含量,并取肝、肾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TWP-NE对佐荆性关节炎的治疗效果优于TWP.与空白对照组相比,TWP-NE组血清ALT、AST,BUN以及尿液中尿蛋白含量无显著性差异:TWP组血清ALT、AST、BUN以及尿液中尿蛋白含量显著升高.病理组织学观察显示TWP组肝、肾的损伤更严重.说明用纳米乳对雷公藤多苷进行包合可以提高药效并降低其对肝、肾的毒性.  相似文献   

11.
肝毒蠲汤抗大鼠四氯化碳肝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肝毒蠲汤对四氯化碳 (CCl4 )所致大鼠急性肝损伤的防治作用。方法 :48只大鼠随机分为 6组 :正常对照组 ,肝损伤模型组 ,联苯双酯组和肝毒蠲低、中、高剂量组。除正常对照组外 ,其余各组用 CCl4 造成大鼠急性实验性肝损伤 ;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 ,其余 4组分别给予联苯双酯和肝毒蠲低、中、高剂量 ,共治疗 14 d。实验结束后 ,检测各组大鼠的血清丙氨酸转氨酶 (AL 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 (AST)含量 ,并取肝脏作病理组织检查。结果 :肝毒蠲高、中、低剂量组血清 ALT、AST水平均较模型组明显降低 (P<0 .0 0 1) ,且肝毒蠲高剂量组降酶作用较低剂量组明显 (P<0 .0 0 1)。经肝毒蠲处理组大鼠肝组织基本结构未发生明显改变 ,肝细胞脂肪变性及炎症细胞浸润均较模型组明显减少。结论 :肝毒蠲能显著降低 CCl4 所致急性肝损伤大鼠血清 ALT、AST水平 ,对 CCl4 所致大鼠的肝损伤具有显著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洛赛克对服毒患者洗胃后急性胃粘膜损伤的防治效果。方法:将137例服毒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 8例和实验组6 9例,两组均给予解毒剂、补液和对症治疗。实验组在此治疗基础上,在洗胃的同时给洛赛克首剂4 0 mg静脉注射,次日起2 0 mg每日1次静脉注射,疗程为5 d;分别测量两组治疗前、治疗后第3、第5天的胃液p H值、粪便潜血试验,治疗后第5天行胃镜检查。结果:两组治疗后第3天实验组胃液的p H值为(5 .89±0 .6 6 ) ,对照组为(4.12±0 .71) ;治疗后第5天实验组胃液的p H值为(6 .0 5±0 .72 ) ,对照组的为(4.97±0 .80 )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 .0 1)。治疗后第3天实验组粪便潜血阳性者31例,对照组为5 2例;第5天实验组粪便潜血阳性者2例,对照组为17例,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 .0 1) ;治疗后第5天胃镜检查实验组正常的有5 8例,胃炎及十二指肠壶腹炎11例,胃溃疡1例,对照组则分别为13、4 0、15例,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 .0 1)。结论:早期应用洛赛克能有效地防治服毒患者洗胃后的急性粘膜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观察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对肝脏组织病理和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评估其抗肝纤维化的疗效.方法选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1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1例,恩替卡韦0.5 mg,1次/d,口服;对照组40例,给予常规护肝药物治疗,疗程均为48周.观察治疗后肝纤维化指标和肝活组织病理改变,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肝纤维化指标均明显下降,治疗组比对照组下降更为显著,肝组织学评估结果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临床疗效确切,无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创伤性休克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在创伤性休克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 (ELISA)法 ,测定创伤性休克患者 43例 (创伤休克组 )、创伤非休克者 40例 (创伤非休克组 )及正常对照 30例 (对照组 )血清中 VEGF的水平。结果 :(1 )与正常组的(1 2 .32± 4.1 8) ng/ L相比 ,创伤非休克组及创伤性休克组 VEGF水平明显上升 ,分别为 (67.35± 2 5.2 2 ) ng/ L、(1 53.41± 2 8.1 8) ng/ L,差异均有极显著性 (P<0 .0 1 )。(2 )创伤性休克组 VEGF水平明显高于创伤非休克组 (P<0 .0 1 )。(3)随创伤休克的病情加重 ,VEGF水平呈逐渐升高趋势 (P<0 .0 1 )。结论 :创伤后 VEGF水平明显升高可能是创伤性休克发病机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静脉滴注小剂量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的临床疗效。方法 :明确诊断的 UAP患者 6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 32例 ,治疗组为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肝素 50 mg加入 2 50 m L的液体中静脉滴注 ,2~ 4 mg/ h,每天 1次 ,连用 7d;对照组为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 0 .4~ 0 .6m L,腹壁皮下注射 ,每天 1次 ,连用 7d;观察治疗前后心绞痛每天发作的次数、常规心电图 ST段压低的总和 ( ST) ,以及治疗期间发生的心脏事件。结果 :治疗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分别为每天 (5.1± 2 .2 )次和 (1 .3± 1 .1 )次 ,对照组为 (5.3± 2 .5)次和 (1 .4± 1 .2 )次 (均 P<0 .0 1 ) ,常规心电图 ST治疗组为 (2 .8± 1 .8) mm和 (1 .2± 1 .1 ) mm,对照组为 (3.0± 1 .9)mm和 (1 .3± 1 .1 ) mm(均 P<0 .0 1 ) ;治疗组发生急性心肌梗死 (AMI) 3例 (9.4% ) ,死亡 4例 (1 2 .5% ) ,对照组发生 AMI2例 (6.2 % ) ,死亡3例 (9.4% ) ,两组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结论 :静脉滴注小剂量肝素治疗 UAP与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疗效相当 ,但前者不良反应较轻 ,且价格低廉 ,可作为 UAP的治疗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6.
米索前列醇与催产素预防产后出血效果的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米索前列醇与催产素预防产后出血的疗效比较。方法 :31 8例产妇随机分为两组 ,米索前列醇组 (米索组 ) 1 62例 ,在胎头着冠后立刻给予口服米索 60 0 μg,催产素组 1 56例 ,在胎儿前肩娩出后立刻给予子宫体部注射催产素 2 0 IU。结果 :米索组第三产程时间明显短于催产素组〔(7.2± 3.9) min vs (9.9± 3.9) min〕;产后 2 h出血量明显少于催产素组〔(1 60 .4± 73.4) m L vs (2 4 0 .3± 1 0 3.4)m L〕,差异均有显著性 (P<0 .0 5)。结论 :米索前列醇对预防产后出血优于催产素  相似文献   

17.
氧化苦参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纤维化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氧化苦参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疗效。方法:43例慢性乙型肝炎随机分为治疗组22例与对照组21例,治疗组采用氧化苦参碱与常规药物联合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疗程24周。用酶联免疫法测定HBeAg,聚合酶链免疫护增法测定HBV-DNA,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治疗前后血清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Ⅳ型胶原(CIV)、Ⅲ型前胶原(PCⅢ)水平。结果;治疗组HBeAg转阴率36.4%(8/22).HBV—DNA转阴率54.5%(12/22)。血清HA、LN、CIV及PCⅢ明显降低(P〈0.01)。结论:氧化苦参碱有较好的抗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18.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拉米夫定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76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 36例和对照组 40例。治疗组口服拉米夫定 1 0 0 mg,每天 1次 ,同时予退黄、护肝、支持及对症治疗 ;对照组除不用拉米夫定外 ,余同治疗组。疗程均为 6个月。结果 :治疗组治愈及好转率为 94.4%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72 .5% (P<0 .0 5) ;治疗组病死率为 1 3.9%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40 .0 % (P<0 .0 5) ;两组的 AL T、SB、PT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ALB则明显升高 ,且以治疗组更为明显 (P<0 .0 1 ) ;治疗组的 HBV阴转率及 HBe Ag阴转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 .0 1 )。结论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具有快速抑制病毒复制 ,改善肝功能的作用 ,可降低病死率 ,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治疗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持续静滴多巴胺治疗新生儿硬肿症的疗效。方法 :治疗组 45例 2 4h持续静滴多巴胺 ,滴速为 5~ 10 μ g/ kg· min;对照组 35例每次静滴多巴胺 0 .5 mg/ kg,每天 1~ 2次 ,滴速亦为 5~ 10 μ g/ kg·min。两组用药时间均至硬肿消失后停药。对照组 35例仅采取综合治疗 ,不给予多巴胺治疗。结果 :治疗组硬肿开始消退时间及完全消退时间分别为 (1.36± 0 .92 ) d与 (4.2 3± 2 .15 ) d;对照组 则分别为 (2 .16± 1.15 ) d与 (5 .76± 2 .31) d;对照组 分别为 (3.2 5± 1.86 ) d与 (7.12± 1.89) d。 3组硬肿消退时间比较 ,差异均有显著意义 (P均 <0 .0 1)。治疗组、对照组 和 3组治愈率分别为 91.1%、82 .9%、6 8.6 % ,治疗组与对照组 的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结论 :持续静滴多巴胺治疗新生儿硬肿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阻塞性黄疸肠粘膜屏障功能损害的机制及丹参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阻塞性黄疸 (阻黄 )时肠粘膜屏障功能损害与中性粒细胞 (PMN)的关系及丹参的保护作用。方法 :SD大鼠 48只分为 4组 :假手术对照组 (SO+NS)、阻黄组 (BDL +NS)、治疗对照组 (SO+SM)及丹参治疗组 (BDL+SM) ,于胆管结扎第 7、1 4天两个时相点分别检测门静脉内毒素、小肠髓过氧化酶 (MPO)和小肠二胺氧化酶 (DAO)活性 ,观察肠粘膜结构变化。结果 :BDL+NS组第 7、1 4天两时相点 ,内毒素逐渐增高 [(1 .0 77± 0 .336) Eu/ m L→ (2 .1 85± 0 .566) Eu/ m L ,P<0 .0 1 ] ,小肠 MPO活性升高 [(2 .850± 1 .2 2 0 ) U/ mg→(4.92 9± 1 .371 ) U/ mg,P<0 .0 1 ] ,小肠 DAO活性逐渐下降 [(1 .70 3± 0 .355) U/ mg→ (1 .2 1 8± 0 .40 7) U/ mg,P<0 .0 5] ,肠粘膜损伤评分升高。 BDL+SM组第 7天时与 BDL+NS组比较内毒素降低和 DAO活性升高均很显著 ,基本接近 SO+SM组水平 ,第 1 4天时与 BDL+NS组比较内毒素显著降低和 DAO活性显著升高 ,但与 SO+SM组差异仍有显著性 ,而 BDL+SM组的 MPO活性却逐日增高 ,第 7、1 4天时与 BDL +NS组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结论 :PMN聚集并活化是阻黄时肠粘膜屏障功能损害的重要机制 ;丹参能早期保护肠粘膜屏障功能 ,但不是通过阻止 PMN聚集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