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正每年6月中旬至7月,都会出现持续高温天气,影响早稻的正常开花灌浆,农谚"高温逼熟"指的就是这种情况。早稻灌浆的适宜温度是25~28℃,高于32℃就会受到影响,35℃以上的高温就有明显的影响。在生产上观察发现,在早稻盛花期连续3天以上日最高气温高于35℃,敏感期35℃以上的高温持续1小时,就会引起颖花的高度不育,其中已开放的花受害最大。危害主要发生在白  相似文献   

2.
水稻在孕穗至抽穗扬花期前后的最适宜的温度为25~30%,当日温高于30℃时对开花结实有明显伤害。孕穗期如遇35℃以上连续高温,则水稻花器发育不全,花粉不良,活力下降。抽穗扬花期如遇连续高温就会产生热害.迅速失水,影响开花散粉和花粉管伸长.导致不能正常授粉,或花粉没来得及开放就枯死而形成空壳粒.即“花而不实”。在恒温38℃下抽穗的水稻全部不结实,高温还能直接杀死花粉。  相似文献   

3.
高温热害对江西省早稻产量影响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地理区域划分,选取有代表性的9个县级气象台站1981—2015年早稻产量、减产百分率、产量结构及对应的高温指标即日平均气温≥30℃持续日数、日最高气温≥35℃持续日数,采用通径分析法,定量分析高温热害对江西省早稻减产百分率及产量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江西早稻高温热害发生概率约为80%,造成减产百分率3%以上的年份为30%,且日最高气温比日平均气温影响大;高温持续时间显著影响早稻千粒重、空壳率和秕谷率,除南部及东部早稻千粒重受日最高气温影响权重大外,其余地区日平均气温对产量结构的影响权重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1961年以来南方早稻移栽至成熟期温度变化情况,结合早稻不同移栽期,定量分析气候变暖和提前移栽对早稻抽穗开花至乳熟成熟期温度适宜度的影响和高温日数的时空变化规律。【方法】将南方早稻种植区划分为海南(区域1)、华南(区域2)、广西北部(区域3)、江南(区域4)4个区域,以候为研究尺度,计算1961—2015年4个区域早稻正常移栽、提前1候和2候移栽3种情况下的抽穗开花至乳熟成熟期的温度适宜度和高温日数,建立抽穗开花至乳熟成熟期温度适宜度评价指标,以此分析南方早稻关键生育期适宜度对气候变暖与提前移栽的响应。【结果】(1)移栽至成熟期不同区域平均温度均呈现缓慢升高的态势,倾向率在0.097℃·(10a)-1至0.192℃·(10a)-1之间;20世纪90年代为早稻抽穗至成熟期高温日数最少的年代,21世纪为最多的年代。(2)空间上来说,不同年代区域3温度适宜度最高,区域4最低;20世纪90年代温度适宜度高值区分布大于其他年代。(3)区域2、4提前移栽有利于提高早稻关键生育期的温度适宜度,同时减少高温日数;区域1中提前移栽导致高温日数增多;区域3提前移栽温度适宜度降低,但高温日数增多。(4)代表站广东梅县早稻关键生育期温度适宜度呈现"下降-升高-再下降"的特点,进入2000年后降幅明显;高温日数则呈现上升的特点;同时表明提前移栽能够提高适宜度,减少高温日数。【结论】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华南和江南地区提前移栽有利于提高早稻抽穗开花至乳熟成熟期温度适宜度,同时降低高温日数,有效避开高温热害对早稻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二次枝梗分化期低温对双季早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明二次枝梗分化期遭遇低温对双季早稻的影响,利用人工气候箱,设置15、16、17、18、19、20、21℃等5个温度梯度,通过测定早稻发育期、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花粉育性和产量构成等要素,研究了低温对早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8℃以下低温处理导致早稻孕穗时间缩短、孕穗到抽穗始期之间的时间延长,而抽穗后的生育进程加快,大于19℃只有处理3 d以上生育进程才会较明显变化。15~18℃处理1~3 d均会降低水稻叶绿素含量,且处理时间越长影响越大。19℃处理4 d以上或者当温度大于20℃时处理5 d以上早稻叶绿素含量才会受到影响。18℃及以下低温处理均会导致花粉不育率增加,且处理温度越低或时间越长花粉育性受影响越大,而19℃以上温度处理对花粉育性无影响。15℃/3 d、17℃/3 d的低温处理均降低了水稻的光响应能力,19℃和21℃处理对水稻的光响应能力无明显影响。处理温度低于18℃时,处理1 d以上的处理就会对产量产生明显影响,而19℃和20℃处理4 d及以上,21℃处理5 d,才会对早稻产量产生较明显的负效应。  相似文献   

6.
为探明二次枝梗分化期遭遇低温对双季早稻的影响,利用人工气候箱,设置15、16、17、18、19、20、21℃等5个温度梯度,通过测定早稻发育期、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花粉育性和产量构成等要素,研究了低温对早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8℃以下低温处理导致早稻孕穗时间缩短、孕穗到抽穗始期之间的时间延长,而抽穗后的生育进程加快,大于19℃只有处理3 d以上生育进程才会较明显变化。15~18℃处理1~3 d均会降低水稻叶绿素含量,且处理时间越长影响越大。19℃处理4 d以上或者当温度大于20℃时处理5 d以上早稻叶绿素含量才会受到影响。18℃及以下低温处理均会导致花粉不育率增加,且处理温度越低或时间越长花粉育性受影响越大,而19℃以上温度处理对花粉育性无影响。15℃/3 d、17℃/3 d的低温处理均降低了水稻的光响应能力,19℃和21℃处理对水稻的光响应能力无明显影响。处理温度低于18℃时,处理1 d以上的处理就会对产量产生明显影响,而19℃和20℃处理4 d及以上,21℃处理5 d,才会对早稻产量产生较明显的负效应。  相似文献   

7.
水稻在抽穗扬花至灌浆结实期往往会遭受高温热害,高温热害的受害指标是:日最高气温连续3天以上≥35℃,敏感期在水稻盛花期。实践证明,在开花期,35℃以上的高温持续I小时就会引起颖花的高度不育,其中已开放的花受害最大。一般要损失10%左右。严重的可达20%以上,是影响水稻高产优质的一个主要原因。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预防。  相似文献   

8.
高温逼熟对江西省双季早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94—2013年江西省14个农业气象观测站早稻生育期和产量结构数据、气象数据和2005—2013年的逐时气温数据,分析了近20年高温逼熟灾害发生的趋势和高温逼熟灾害发生时气温的日变化特征,以早稻成熟期30、32、34、35、36和37℃以上有效积热及累计时长作为高温因子,与千粒重和单产进行相关分析,与减产率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1)1994—1999年,研究区域未发生高温逼熟灾害。2000年及以后,除2004年,高温逼熟每年都有发生,且呈现增多增强趋势;2)赣中区域受高温逼熟灾害影响最严重,其次是赣北,赣南影响最小;3)当日最高气温超过35、36或37℃时,每天有3~4h超过这一界限气温;4)积热与产量及产量因子的相关性比高温时长更大;5)2005年以后,江西省农业气象观测站受高温逼熟灾害影响导致双季早稻单产损失3.9%~18.9%。  相似文献   

9.
正当前,南方早稻陆续进入抽穗扬花和灌浆结实期。据气象局预报,6月19日起江南、华南地区将出现大范围持续高温晴热天气,日最高气温达35℃-39℃,并持续10天以上。持续高温不利于早稻授粉和灌浆,影响结实率和千粒重。针对当前早稻长势和气象条件,农业部提出加强后期田间管理、避免和减轻高温热害的指导意见。以水调温,加强水分管理。在抽穗扬花期,出现持续35℃以上的高温天气,要及时灌深水,使田间保持水层4-5厘米,有效降低穗层温度,有条件的地方可采取日灌夜排的方式,调节群体小气候,提高结实率。在灌浆结  相似文献   

10.
水稻“只开花不结实”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我县杂交中稻特优559单产只有200~300千克,农民怀疑种子是否有问题。2003~2004年我县又有多个品种(组合)有不同程度结实率低的问题,造成大面积的减产,甚至绝收。水稻是喜水作物,但在抽穗前后10天左右对温度极为敏感,最适宜温度为25~30℃,日平均温度30℃以上,就会产生高温热害,如遇35℃以上的持续高温,水稻花器官就会发育不全,花粉发育不良,活力下降,在抽穗扬花期,热害主要影响颖花的开放、散粉、花粉管的伸长、花粉粒的萌发和授精,导致不能受精而形成空壳粒。当温度在35℃以上时,温度越高,持续时间越长,对水稻花期造成的危害也就越…  相似文献   

11.
气象灾害对早稻生长发育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象灾害是影响早稻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以长沙地区(2012~2014年)为例,结合田间试验和气象站观测数据探讨气象灾害对早稻生长发育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时段发生的气象灾害有春季返青拔节时的阴雨寡照天气;夏季抽穗—成熟阶段的高温热害和干热风。受返青拔节期阴雨寡照影响,早稻植株密度和叶面积指数都降低。抽穗—成熟期的高温热害和干热风减缓了作物灌浆速度,降低了千粒重,但这些气象灾害对植株高度没有显著影响。长沙早稻种植应特别注意营养阶段的阴雨寡照和生殖阶段的高温热害,尤其是前者对最终产量影响更明显。  相似文献   

12.
正当前,南方早稻陆续进入抽穗扬花和灌浆结实期,正是防灾减灾关键时期。据中国气象局预计,6月19日起,江南、华南地区将出现大范围持续性高温晴热天气,大部地区日最高气温将在35-39℃之间,局部可达40~41℃;高温天气将持续10d以上。持续高温天气,可能使处于抽穗扬花和灌浆结实期的早稻遭受高温热害。对此,农业部高度重视,紧急部署高温热害防范工作,要求各级农业部门要及早  相似文献   

13.
正当前,南方早稻陆续进入抽穗扬花和灌浆结实期,正是防灾减灾关键时期。据中国气象局预计,6月19日起,江南、华南地区将出现大范围持续性高温晴热天气,大部地区日最高气温将在35~39℃之间,局部可达40~41℃;高温天气将持续10天以上。持续高温天气,可能使处于抽穗扬花和灌浆结实期的早稻遭受高温热害。对此,农业部高度重视,紧急部署高温热害防范工作,要求各级农业部门要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早稻抽穗结实期开花、乳熟和蜡熟三阶段弱光照和高温对结实和干物质生产及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各阶段的光强下降到70%的自然光强时,不会显著影响单穗籽粒产量;但光强下降至50%时,则会使空粒增加(开花阶段)或秕粒和空粒增加(乳熟阶段)或秕粒增加(蜡熟阶段),导致结实率下降而使单穗籽粒产量显著降低,弱光照对千粒重的影响不显著,②各阶段在36℃以上高温时,单穗籽粒产量和结实率均显著下降,除开花阶段外,还有明显降低千粒重的趋势,③光照不足和高温都使单茎干物质积累速率和积累量降低,但光照不足时使干物质在穗中分配比率提高,而高温则相反,另外,抽穗开花阶段光照不足使茎鞘养分运转率下降,乳熟和蜡熟阶段光照不足则使运转率提同,高温除蜡熟阶段使运转率提高外,在抽穗开花和乳熟阶段则均使运转率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利用海南省2005—2016年早稻农业气象观测资料、气象资料,计算热害积温和热害时数,与早稻结实率进行统计分析,探究高温热害规律及其对海南早稻结实率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确定35℃为海南早稻高温热害积温的界限温度最合适,36℃为海南早稻高温热害时数界限温度最合适;海南早稻抽穗乳熟期热害积温和热害时数对结实率的影响规律均可由一元二次函数来拟合,相关系数分别为0.61和0.60,且结实率随着热害积温和热害时数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16.
<正>2014年6月下旬开始,湖南大部分地区持续出现35℃以上的高温天气,给正在抽穗扬花期的中稻带来严重影响,导致花粉发育不良,活力下降;影响散粉和花粉管伸长,影响正常受精,增加空粒灌浆期遇到35℃以上的持续高温天气,会导致灌浆时间缩短、灌浆速率降低、秕粒增加、千粒重下降等现象,即"高温逼熟"。  相似文献   

17.
高温胁迫对白银豆抗性生理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不同温度处理对白银豆植株膜脂过氧化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高温胁迫(35℃和40℃)下,白银豆叶片内抗坏血酸含量、脯氨酸含量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升高,过氧化物酶活性先升高后降低;解除高温胁迫后,白银豆抗坏血酸含量、脯氨酸含量和过氧化物酶活性降低,多酚氧化酶活性仍处于较高水平。说明35℃和40℃明显对白银豆的生长不利,在生产中预防35℃以上的高温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8.
杂交籼稻结实率的高温响应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人工气候箱在变温条件下于抽穗开花期对水稻进行高温胁迫,研究了杂交籼稻结实率对高温的响应。结果表明:高温影响水稻结实的敏感时期是开花期;不同品种的结实率对温度的响应不同。Ⅱ优7号和D优52/于开花期处于日均温35℃的短期高温环境依然可以保持较高的结实率,而Ⅱ优802开花期所处环境的日均温超过30℃,结实率就迅速下降。  相似文献   

19.
<正>水稻在抽穗扬花至灌浆结实期往往会遭受高温热害,高温热害的受害指标是:日最高气温连续3天以上≥35℃,敏感期在水稻盛花期。实践证明,在开花期,35℃以上的高  相似文献   

20.
利用江西省有完整观测资料的80个气象观测站的日最高气温资料,采用算术平均法、线性趋势法和显著性检验等气候统计诊断方法,选取极端最高气温、不同强度高温阈值日数和高温初终日等3个高温特征指标分析江西省近60年极端高温变化特征及其对水稻的影响。结果表明,近60年江西省日最高气温≥35℃的年日数增速显著;日最高气温≥38℃的年日数增速不显著;日最高气温≥40℃的年累积站日在20世纪60—90年代变化不明显,但进入21世纪急剧增多;江西省大部地区3个不同强度高温阈值日数均呈上升趋势;近60年江西省极端最高气温大部分地区呈上升趋势,最高气温历史极值大部分地区出现在21世纪;高温平均初日明显提前、平均终日明显推后,高温日数明显增多;高温对江西省双季早稻和一季稻抽穗扬花、灌浆乳熟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