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室内土柱淋溶实验,以0.5%的质量比向镉污染土壤中添加羟基磷灰石(HAP),以不施HAP土壤为对照,考察p H 3.5、4.5和5.6的模拟酸雨对土壤镉的分布、可浸出性、生物可给性及其健康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酸雨淋溶显著降低了对照处理表层土壤p H,添加HAP增加了土壤对酸雨淋洗的缓冲能力,土壤p H较对照高约1个单位。对照处理酸雨p H的降低加剧了Cd在土柱内的下移,但HAP处理各土层全Cd分别较对照0~5 cm和5~10 cm土壤高出8.54~10.0、3.13~3.29 mg·kg-1。对照处理土壤在酸雨作用下可浸出性Cd含量从0~5 cm的0.17~0.23 mg·L-1增加到10~20 cm的0.61~0.68 mg·L-1,但HAP处理各土层可浸出性Cd维持在0.45~0.50 mg·L-1。总体上,对照和HAP处理土壤胃液和肠液阶段溶解态Cd含量及胃液阶段Cd的生物可给性均随酸雨p H的降低而降低。与对照相比,HAP处理土壤增加了胃液和肠液阶段溶解态Cd含量及胃液阶段Cd的生物可给性,但显著降低了肠液阶段Cd的生物可给性。对照和HAP处理土壤胃液和肠液阶段无意摄入土壤中Cd对儿童的每月允许摄入量PTMI(Provisional tolerable monthly intake)贡献率均随酸雨p H的降低而降低,且HAP处理显著高于对照。以上结果表明高强度酸雨淋溶下,HAP能够有效提高土壤对酸雨的缓冲能力,降低土壤Cd的淋失,但增加了表层土壤Cd的生物可给性及人体健康风险,需要引起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不同铁和锰施用量对砷污染水稻土砷形态及水稻吸收砷的影响,为砷污染农田治理研究与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开展砷污染土壤水稻盆栽试验,设外源铁和锰不同施用量Mn0Fe0(对照)、Mn400Fe0、Mn800Fe0、Mn0Fe400、Mn400Fe400和Mn800Fe400共6个处理,测定各处理的土壤pH、土壤砷形态、铁锰氧化物形态、水稻地上部砷含量及分蘖期水稻地上部生物量,对土壤pH、砷形态、铁锰氧化物含量与水稻地上部砷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对照相比,施用铁锰均能显著降低土壤pH(P0.05,下同);Mn0Fe400和Mn800Fe400处理可显著增加土壤中无定形态铁氧化物含量,Mn400Fe0、Mn800Fe0、Mn400Fe400和Mn800Fe400处理可显著增加土壤中各种锰氧化物含量;施用铁和锰可显著降低土壤中非专性吸附态砷和专性吸附态砷含量,显著提高土壤残渣态砷含量(Mn800Fe0除外);Mn400Fe0、Mn800Fe0、Mn0Fe400、Mn400Fe400和Mn800Fe400处理可分别显著降低分蘖期水稻地上部砷含量85.9%、83.2%、82.8%、86.3%和92.1%;施用铁和锰可显著提高水稻地上部鲜重。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水稻地上部砷含量与非专性吸附态砷、专性吸附态砷含量和pH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下同),与残渣态砷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土壤残渣态砷含量与土壤络合态铁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pH呈显著负相关。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水稻地上部砷含量的主要因子为pH和残渣态砷,而影响土壤残渣态砷含量的主要因子为络合态铁。【结论】施用铁和锰可降低砷污染水稻土的pH,促进铁和锰氧化物形成,改变土壤中砷的赋存形态,降低土壤砷的有效性及水稻地上部的砷含量。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长期施用磷肥对耕作土壤中钒(V)的迁移累积规律的影响,研究通过模拟酸性和自然降雨条件下施重过磷酸钙土壤的淋溶过程,讨论了施肥前后土壤中钒的迁移转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渗滤液中钒主要以溶解态的形式存在(占比50.8%~90.4%),胶体吸附态含量较低;土壤的pH值直接影响了钒的迁移转化能力,酸性降雨可促使下层土壤中部分钒(Ⅳ)氧化为钒(Ⅴ),同时影响残渣态钒向弱酸提取态和可还原态转化。研究表明,磷肥的施加和降雨的酸性增强均能促进土壤中钒的释放并且提高钒的生物有效性,但是在一定降雨量范围内,降雨酸性越强,土壤中钒的释放量越小;整体上钒的释放量较低;土壤中钒(Ⅴ)与有效态钒显著相关,可作为土壤中钒潜在危害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常用的藏药短穗兔耳草的水煎液和人工胃液中Ca、Fe、Mg、Mn、Zn、Cu、Pb和As8种微量元素的形态分析方法。[方法]利用HNO3-HClO4湿法消解样品,采用0.45μm微孔滤膜分离水煎液中的可溶态和悬浮态微量元素;利用D101大孔吸附树脂柱分离有机态和无机态微量元素;同时制备了样品的人工胃液提取液。采用ICP-OES法依次对原生药及各种形态中的8种元素含量进行测定。[结果]短穗兔耳草中8种元素在原生药、可溶态和人工胃液提取液中的形态分布基本一致。水溶液的提取率在1.48%~44.87%,人工胃液中的溶出率在2.45%~62.82%。方法的加标回收率在92.7%~104.5%,相对标准偏差小于2.48%。[结论]该研究建立的方法可同时快速、简便、准确地测定短穗兔耳草中各形态的8种微量元素,且短穗兔耳草中含有丰富的人体必需微量元素Ca、Mg、Fe、Zn和Mn,可能是其发挥药效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有机质形态对有机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等过程产生的影响。[方法]采用北京某地区3种土壤的三级样品,即原样土作为一级土壤,使用双氧水去除原样土中低聚合“软碳”的二级土壤和根据土壤样品测得的有机碳含量,使用高岭土代替无机矿物,利用腐殖质做“软碳”,按比例配制而成的三级土样;利用批试验的方法研究土壤样品对TCE的吸附行为。[结果]研究表明,土壤样品中,由于有机碳含量不同,有机污染物三氯乙烯的吸附量不同,样品吸附具有较好的线性行为,试验范围内不存在饱和吸附量;有杌质吸附量大于无机矿物吸附量,一级土样和二级土样吸附TCE的能力基本相同,即土样有机碳聚合形式的差异对TCE吸附能力影响较小。[结论]影响土样吸附TCE的主要因素是有机碳含量。  相似文献   

6.
杨兴宏 《安徽农业科学》2016,44(16):137-138
[目的]调查成县石灰性土壤重金属镉含量的背景值,为石灰性土壤镉污染评价提供参考。[方法]采集成县30个地块,每个地块采集0~20和20~40 cm土层土样,采用DTPA浸提–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土壤中可给态镉含量。[结果]0~20 cm土层土壤的可给态镉含量平均为2.48 mg/kg,变动范围2.23~2.73 mg/kg(95%可靠度)或者2.15~2.81 mg/kg(99%可靠度);20~40 cm土层土壤的可给态镉含量平均为2.43 mg/kg,变动范围是2.23~2.63 mg/kg(95%可靠度),或者2.16~2.70 mg/kg(99%可靠度)。[结论]0~20 cm土层土壤镉含量污染的临界值为2.81 mg/kg,20~40 cm土层土壤镉含量污染的临界值为2.70 mg/kg。  相似文献   

7.
刘双  李敏  张晶  曹琪  魏祥甲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2784-12786
[目的]评价北京野鸭湖湿地土壤磷的生物可利用性。[方法]利用柱状采样器分层采集北京野鸭湖湿地土壤样品,测定生物可利用磷和总磷含量,并讨论各形态BAP间及其与TP的相关关系。[结果]湿地土壤中的生物可利用磷含量较低,仅占总磷的0.10%~8.66%。各种生物有效磷的含量次序为:AAP〉Olsen-P〉WSP〉RDP。垂直方向上,AAP、Olsen-P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呈指数下降趋势。[结论]AAP、Olsen-P与总磷的相关性较好,可用于评价该湿地土壤的潜在释磷能力。  相似文献   

8.
梁静  陈鸿汉  徐基胜  陈坚  毕二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705-1707,1761
[目的]利用浸提试验研究不同粒径组成的砂土中吸附的铵氮存在形态,为了解铵在包气带中的迁移转化提供参考。[方法]首先用不同初始浓度的NH4Cl溶液浸泡采集于某垃圾填埋场背景区的砂土以及从此砂土中筛分出的粗砂和细砂,再用3种不同浸提能力的浸提剂———水、KCl、CaCl2浸提吸附于土样上的不同形态的铵。[结果]不同浸提剂的浸提能力为:水〈KCl〈CaCl2;当溶液中铵浓度低时,铵优先吸附在矿物的可交换点位,此时铵主要以交换态存在,随着溶液中铵浓度的升高,具备了与矿物内部足够的浓度差驱动力,铵才开始进入2∶1型黏土矿物(如伊利石)内部被固定,成为固定态;在粗砂土样中几乎没有固定态铵,即固定态铵主要存在于具有很强吸附能力的2∶1型黏土矿物中。[结论]砂土中铵的存在形态与土壤矿物组成和铵的初始浓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通过研究湖北恩施地区玉米的生物可给性并对当地人群硒中毒风险进行评估,从而为当地硒资源的开发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采集湖北恩施4个地区的4种玉米及相应的土壤样品,然后采用ICP-MS方法测定土壤硒含量和玉米硒含量,采用连续浸提的方法测定土壤中硒的赋存形态,通过体外模型的方法探究玉米中硒的生物可给性。结果表明,恩施鱼塘坝地区土壤和玉米硒含量最高,长平地区土壤和玉米硒含量最低;不同品种的玉米富集系数有差别;土壤硒的各赋存形态比例以残渣态最高、水溶态最低;玉米在胃阶段的生物可给性为27%~39%,在小肠阶段的生物可给性为45%~59%;鱼塘坝地区人均硒摄入量为406μg/d,可见鱼塘坝当地人群有慢性硒中毒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乔沙  伊晓云  阮建云 《安徽农业科学》2011,(19):11534-11538
[目的]评价茶园土壤氟的生物有效性。[方法]利用我国典型茶区21个土壤样品进行茶苗盆栽试验,探讨表征茶叶氟吸收的主要形态。[结果]不同土壤上生长的茶苗茶叶氟含量的差异叶较茎、主根和吸收根大。荼苗叶片氟含量和氟积累量随着土壤水溶性氟和稀盐浸提态氟含量的升高而显著增加。土壤全氟含量对茶苗各部分氟含量均没有显著影响。[鲒论]土壤水溶性氟和稀盐可浸提态氟是表征土壤氟生物有效性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