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克隆华山松大小蠹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的全长序列,并对其序列特征及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规律进行研究,以揭示谷胱甘肽S-转移酶在华山松大小蠹克服寄主抗性及物质转运过程中的分子调控机制。【方法】采用RT-PCR和RACE克隆华山松大小蠹谷胱甘肽S-转酶基因全长cDNA序列,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该基因在华山松大小蠹幼虫、蛹和雌雄成虫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获得cDNA全长为973bp的华山松大小蠹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并命名为DaGSTe1(GenBank登录号:KJ637332),其编码一个由218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分子质量约为23.567ku,理论等电点为7.90。华山松大小蠹DaGSTe1与山松大小蠹DpGSTe1氨基酸序列的相似度最高,达94%。根据对系统发育树的分析推测,DaGSTe1属于Epsilon类谷胱甘肽S-转移酶。DaGSTe1蛋白三维结构包括一个N端结构域和一个C端结构域,其中N端结构域包括典型的4个β片层和3个α螺旋(β1α1β2α2β3β4α3),C端结构域包括5个α螺旋(α4α5α6α7α8)。DaGSTe1基因在华山松大小蠹不同发育期均有表达,其中在雄性成虫中的表达量最大,为幼虫和蛹的8倍,雌性成虫的4倍。【结论】克隆得到了华山松大小蠹谷胱甘肽S-转移酶家族基因DaGSTe1,推测该基因具有降解寄主毒素的作用,而且参与华山松大小蠹雄性特异性激素的转运过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华山松大小蠹、松六齿小蠹和油松四眼小蠹,是秦岭森林生态系统内危害华山松的重要小蠹种类,通过对上述3种小蠹虫虫体主要消化酶活性的分析,揭示其营养利用差异的原因。【方法】采用福林-酚试剂法、羧甲基纤维素钠盐法、碱溶液滴定法和碘-淀粉比色法,测定并比较华山松大小蠹、松六齿小蠹和油松四眼小蠹3种小蠹虫的蛋白酶、纤维素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同时探讨不同温度对华山松大小蠹成虫与幼虫虫体的蛋白酶、纤维素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华山松大小蠹、松六齿小蠹和油松四眼小蠹成虫虫体蛋白酶活性大小依次为:华山松大小蠹>油松四眼小蠹>松六齿小蠹;纤维素酶活性大小依次为:松六齿小蠹>油松四眼小蠹>华山松大小蠹;脂肪酶活性大小依次为:华山松大小蠹>油松四眼小蠹>松六齿小蠹;淀粉酶活性大小依次为:油松四眼小蠹>松六齿小蠹>华山松大小蠹。华山松大小蠹幼虫蛋白酶的最适温度为25℃,成虫为20℃;幼虫与成虫的纤维素酶、脂肪酶、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均一致,分别为25,25和40℃。【结论】3种小蠹虫的蛋白酶、纤维素酶、淀粉酶活性差异显著,脂肪酶活性差异不显著;华山松大小蠹成虫与幼虫的4种消化酶活性随温度的改变而变化。  相似文献   

3.
华山松大小蠹成虫复眼的外部形态及显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华山松大小蠹雌雄成虫复眼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进行研究,为进一步探索华山松大小蠹感光和光选择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应用扫描电镜与透射电镜对华山松大小蠹复眼的形态结构进行观察。【结果】华山松大小蠹复眼呈长椭圆形,位于头部两侧;眼表面光滑平坦,小眼间隙被覆有感觉毛。华山松大小蠹雌、雄成虫复眼的小眼组成数目分别为238~250和187~202;雌性小眼间隙着生有角膜乳突;复眼中心区域小眼呈正六边形,边缘区域的小眼为不规则的四边形或六边形。华山松大小蠹成虫复眼具有典型的无晶锥并列像眼。华山松大小蠹成虫复眼由1个角膜、1个晶锥体、2个初级色素细胞、8个小网膜细胞和其特化的视杆、若干个次级色素细胞和基膜构成。视杆属于半集中型视杆。【结论】华山松大小蠹雌雄成虫复眼具有相同的内部结构,但雌性成虫复眼分辨能力和可见距离稍优于雄性成虫。  相似文献   

4.
【目的】揭示华山松大小蠹感受器的超微结构和分布规律,为进一步探索华山松大小蠹对寄主树木的识别机制和行为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华山松大小蠹雌雄成虫及幼虫全身的感受器进行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华山松大小蠹成虫头部是感受器分布集中的部位,成虫的前足、鞘翅和膜翅也有化学感受器的分布,主要有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栓锥形感器、B?hm氏鬃毛、钟形感器和芽形感器7种类型;幼虫全身分布B?hm氏鬃毛、锥形感器、栓锥形感器。触角毛形感器是单层壁孔感器,孔状结构连接内腔神经;触角刺形感器是3~4层壁无孔感器;锯齿形毛状结构内部无神经等结构。【结论】位于触角的毛形感器是华山松大小蠹识别寄主树木的主要嗅觉感受器类型;刺形感器不是感受气体物质的嗅觉感受器;锯齿形毛状结构是防止虫体受到机械伤害的微毛,不具备感受器功能。  相似文献   

5.
以11种华山松挥发物单体和2种不同受害状态的华山松树皮挥发油为材料,利用嗅觉仪测定华山松大小蠹对不同浓度的不同挥发物的行为反应。结果表明:华山松大小蠹雌、雄成虫对(S)-(—)-β-蒎烯表现出趋避反应,而对10种挥发物质单体和不同被害阶段华山松挥发油均表现出趋向反应;在低浓度刺激下,华山松大小蠹雌、雄成虫对α-菲兰烯表现出显著的趋向反应;随着浓度的升高,华山松大小蠹雌性成虫对(S)-(—)-α-蒎烯、(—)-莰烯和α-菲兰烯也表现出明显的趋向反应。而华山松大小蠹雄性成虫则对(R)-(+)-α-蒎烯和3-蒈烯表现出明显的趋向反应;雌虫对α-菲兰烯的趋向反应显著高于(R)-(+)-α-蒎烯、(S)-(—)-α-蒎烯、(—)-莰烯和3-蒈烯,而雄虫对α-菲兰烯和(R)-(+)-α-蒎烯的趋向反应显著大于对(S)-(—)-α-蒎烯、(—)-莰烯和3-蒈烯的反应。同时华山松大小蠹雌虫对(—)-莰烯、健康华山松韧皮部挥发油和被害华山松韧皮部挥发油的行为反应显著大于雄虫。华山松大小蠹对一些华山松挥发物的行为反应具有性别差异性,也对不同种类和浓度挥发物的行为反应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克隆中华豆芫菁(Epicauta chinensis Laporte)β-actin基因全长cDNA序列,并检测其在相对实时定量研究中作为内参基因的可靠性。【方法】采用RT-PCR和RACE技术扩增中华豆芫菁β-actin基因全长cD-NA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其进行序列分析;并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在中华豆芫菁雄性成虫脑、中肠、精巢和脂肪体4种不同组织中及注射刺激和非刺激条件下β-actin基因的表达量。【结果】中华豆芫菁β-actin基因全长1 673bp,其中5′非编码区88bp,3′非编码区455bp,开放阅读框为1 120bp,编码376个氨基酸,推测其编码蛋白分子质量约为93.6ku,理论等电点为5.09,富含6类特定功能位点,其氨基酸序列与其他昆虫的β-actin序列一致性可达97%~99%;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该基因在中华豆芫菁不同组织、注射刺激与非刺激情况下表达量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中华豆芫菁β-actin基因可作为基因表达定量研究中的可靠内参。该基因的cDNA序列已递交GenBank,获得登录号为JQ764814。  相似文献   

7.
采用野外定点调查的方法,观察研究了不同海拔地区华山松大小蠹生活史和生活习性。结果表明,秦岭西部华山松大小蠹以幼虫越冬,华山松大小蠹存在世代重叠现象,在同一样地也可能存在第2代成虫与越冬代幼虫羽化的成虫同时扬飞的现象,但大部分华山松大小蠹也能完成2个世代。宝鸡市马头滩林业局在多年来各种防治方法经验累积的基础上,采取综合防治方法控制华山松大小蠹的危害。  相似文献   

8.
【目的】挖掘与华山松球果数量相关的基因。【方法】以华山松球果数量性状表型数据筛选华山松高、低球果数量单株,利用前期已开发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标记结合表型数据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构建华山松样品的系统发育树,发掘与华山松球果数量性状相关的SNP标记与候选基因,并进一步分析筛选出的基因在华山松针叶、木质部、韧皮部、树皮、幼嫩球果和树根的qPCR基因组织特异性表达。【结果】系统发育树显示:同一种源的单株基本处于相近的位置,而来自巍山的单株广泛分布于各个群体中,与主成分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检测到12个与球果数量显著关联的SNP位点,其中,Marker193307的序列与纤维素合成相关基因Korrigan (KOR1,编码跨膜内切β-1,4-D葡聚糖酶)的序列相似度较高(74.74%)。qPCR基因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在华山松枝条韧皮部的表达量最高,幼嫩球果中次之,在根系的表达量最少,初步判断该基因与球果数量相关。【结论】华山松...  相似文献   

9.
正华山松大小蠢(Dendroctonus armandi)为小蠹科大小蠹属的一种昆虫,为中国特有种,分布于陕西南部和四川北部,即秦岭与大巴山地区的华山松林中。华山松大小蠹又名大凝脂小蠢,属于鞘翅目小蠢科害虫,分布于甘肃南部、陕西南部和四川北部地区。主要以成虫和幼虫为害华山松、油松等树种,对中龄华山松纯林的危害尤为严重,己成为华山松林发展的重要威胁。1华山松大小蠹形态特征及为害症状1.1形态特征华山松大小蠹成虫体长4~6mm,长椭圆形,初羽化时淡黄色,后渐变为黑褐色、有光泽。触角锤状部近扁圆形3节,顶端稍钝。额面粗糙,下半部有明  相似文献   

10.
香叶基二磷酸合酶/法尼基焦磷酸(G/FPPS)和异戊二烯焦磷酸异构酶(IDI)是单萜和倍半萜生物合成途径分支点的关键酶。通过克隆华山松大小蠹DaG/FPPSDaIDI基因的全长序列,预测基因和编码蛋白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并对序列特征和不同发育时期(幼虫、蛹、初羽化期成虫和扩散期成虫)以及不同组织(头、前中肠、后中肠、后肠和剩余躯体)DaG/FPPSDaIDI表达的研究,旨在揭示DaG/FPPSDaIDI在华山松大小蠹信息化学物质合成中的分子调控机制。采用RT-PCR和RACE克隆华山松大小蠹DaG/FPPSDaIDI基因,DNAStar、Blast、ExpasyProtscale、SignalP 4.1、PSORT和TargetP等多种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基因全长cDNA序列、基本理化性质、系统进化关系、信号肽和蛋白亚细胞定位等进行分析。用Real-time PCR检测DaG/FPPSDaIDI在华山松大小蠹不同发育时期和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表明,克隆获得华山松大小蠹香叶基二磷酸合酶/法尼基焦磷酸DaG/FPPS和异戊二烯焦磷酸异构酶DaIDI全长cDNA序列,分别命名为DaG/FPPSDaIDI,DaG/FPPS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山松大小蠹DpF/GPPS相似度最高达95%,氨基酸序列含有一个RALS 四肽基序、7 个异戊烯基转移酶保守区(Ⅰ-Ⅶ)和2个典型的DD**D的天冬氨酸富含区;DaIDI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山松大小蠹IDI相似度最高,达到92%。Expasy Protscale结果表明DaG/FPPS蛋白疏水性氨基酸明显多于亲水性氨基酸,推测其为疏水性蛋白,而DaIDI蛋白亲水性氨基酸数量大于疏水性氨基酸,故推测DaIDI为亲水性蛋白,有较好的水溶性。信号肽预测结果表明,DaG/FPPSDaIDI均不含信号肽,TargetP结果表明,DaG/FPPS和DaIDI蛋白含线粒体靶向肽,结合PSORT结果推测DaG/FPPS和DaIDI均定位于线粒体。华山松大小蠹DaG/FPPSDaIDI在不同发育时期和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完全羽化期与扩散期成虫保持一致,该阶段表达量最高,不同组织中前中肠表达量最高。  相似文献   

11.
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华山松大小蠹(Dendroc-tonus armandi Tsai et Li)成虫新鲜粪便和华山松韧皮部中的挥发性物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华山松大小蠹雌雄成虫新鲜粪便和华山松韧皮部中挥发性物质以倍半萜类物质最多,其次是单萜类物质,而未见有二萜类物质,华山松大小蠹雌雄成虫粪便和华山松韧皮部中挥发性物质在成分和含量上都有较大差别,粪便中单萜类物质含量明显高于韧皮部,而倍半萜含量则低于韧皮部。此外,6,6-二甲基-2-甲醛基-双环[3.1.1]庚-2-烯、1,3,3-三甲基-2-羟基-双环[2.2.1]庚烷、2,3-二甲基-3-甲氧基-三环[2.2.1.0(2,6)]庚烷等15种挥发性物质仅存在于华山松大小蠹成虫粪便中;4,6,6-三甲基-(1s)-双环[3.1.1]庚-3-烯-2-酮、1,3,3-三甲基-2-酮-双环[2.2.1]庚烷、对位烯丙基-苯甲醚等8种挥发性物质只存在于雌性成虫粪便中;3,7-二甲基-1,6-辛二烯-3-醇、2,2,3-三甲基-1-乙醛基-3-环戊烯和二叔丁基对甲酚仅存在于雄性成虫粪便中。为下一步研究华山松大小蠹成虫对寄主华山松的选择性和华山松大小蠹信息素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18S核糖体RNA(18SrRNA)、延伸因子1-α(EF1-α)、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β-肌动蛋白(β-actin)和琥珀酸脱氢酶A亚基(SDHA)等5种常见内参基因在大鲵不同组织、不同发育阶段及嗜水气单胞菌感染下的稳定性,为大鲵后基因组学研究提供指导。【方法】采集3龄健康大鲵的肝脏、肠、胃、胰腺、肾脏、肌肉、皮肤、脾脏等组织,3龄、2龄、1龄、9月龄、1周龄健康大鲵的皮肤组织及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大鲵后第3,5,7天的皮肤组织,提取其RNA,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应用3种内参基因稳定性评价分析工具(geNorm,NormFinder,BestKeeper)分析5种内参基因在大鲵不同组织、不同发育阶段以及不同病理状态下的稳定性。【结果】5种内参基因在大鲵不同组织中表达稳定性较好的是EF1-α和SDHA,而在不同发育阶段及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大鲵的皮肤组织中,5种内参基因的表达稳定性不同于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稳定性较好的是EF1-α和GAPDH。【结论】EF1-α表达最为稳定,是大鲵定量PCR首选内参基因,而SDHA、GAPDH以及β-actin表达稳定性受生理状态的影响较大,作为第二内参基因时应视试验目的而定,在不同组织中进行定量PCR比较时应选用SDHA,而在不同生理状态下则应选用GAPDH为第二或备用内参基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从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成虫触角中克隆气味受体基因,研究受体基因在虫体不同组织和触角不同感受器中的表达分布,从而探讨受体基因的功能。【方法】通过PCR结合RACE技术克隆气味受体基因的全长序列,利用实时定量PCR检测其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采用原位杂交确定其在触角不同感受器中的分布。【结果】通过同源克隆的方法从甜菜夜蛾触角中获得1条740 bp的基因片段,通过RACE技术获得全长序列并命名为SexiOR18(GenBank登录号JN873314)。SexiOR18 cDNA全长1 618 bp,开放阅读框长度为1 194 bp,编码398个氨基酸。序列比对和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SexiOR18与其它鳞翅目昆虫尤其是夜蛾科昆虫的OR18具有很高的相似性。实时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SexiOR18主要在成虫触角中表达,且在雌虫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雄虫,SexiOR18在成虫其它组织和幼虫触角中无明显表达。原位杂交结果显示,SexiOR18主要在毛形感器和锥形感器下表达,而在腔锥形感器和刺形感器下没有表达。【结论】SexiOR18在感受性信息素和普通气味的毛型感器和锥形感器中都有分布,推测其可能参与了性信息素和普通气味分子的识别。  相似文献   

14.
【目的】克隆获得中国南瓜18SrRNA,并设计合适的荧光定量PCR内参,为开展中国南瓜重要功能基因的表达模式和调控机制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以中国南瓜‘密本’品种的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PCR方法克隆中国南瓜18SrRNA基因序列,再利用Primer Premier软件设计荧光定量PCR引物,对该内参基因在中国南瓜不同组织、生长阶段及非生物胁迫条件下的表达稳定性进行检测。【结果】首次克隆得到中国南瓜18SrRNA基因序列,其长度为1 857bp,GenBank登录号为KM979454,该基因与西瓜、西葫芦等瓜类蔬菜18SrRNA基因同源性大都在90%以上;以中国南瓜内参基因18SrRNA核苷酸全长序列为基础设计1对荧光定量PCR引物,以中国南瓜果肉总RNA逆转录的cDNA第一链为模板进行PCR扩增,该引物扩增的片段大小为132bp,扩增效率高,特异性强;18SrRNA基因在中国南瓜不同组织、生长发育阶段及非生物胁迫条件下均能稳定表达。【结论】克隆获得中国南瓜18SrRNA基因,该基因适合在中国南瓜基因表达研究中作为内参基因。  相似文献   

15.
【背景】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是我国水稻上的重要害虫之一,味觉受体(gustatory receptor,GR)基因在昆虫取食、产卵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目的】基于组学数据鉴定并克隆二化螟GR基因序列,明确其在不同发育阶段和成虫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特性,为后续深入研究二化螟GR基因的功能打下基础。【方法】结合二化螟转录组数据和其他昆虫的GR基因序列,通过多重序列比对,鉴定二化螟GR基因。利用RT-PCR方法克隆获得二化螟GR基因的完整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序列,运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对二化螟GR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分子生物学特征、结构域等分析;基于最大似然法构建二化螟GR基因蛋白序列与其他昆虫GR基因的系统进化树;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方法分析GR基因在二化螟不同发育阶段(1—6龄幼虫和雌、雄成虫)和成虫不同组织(雌、雄成虫的触角、头、翅、腹、足)中的表达模式。【结果】鉴定并克隆得到5个二化螟GR基因,分别命名为CsupGR1—5,ORF长度为1 122—1 428 bp,编码氨基酸序列长度为373—475...  相似文献   

16.
【目的】秦岭细粘束孢(Leptographium qinlingensis)是华山松大小蠹成虫携带的致病性真菌,在华山松大小蠹入侵健康华山松后,于寄主韧皮部和木质部边材组织与细胞内发育,分解树脂道泌脂细胞和薄壁细胞,进而影响华山松树脂代谢和水分代谢。对秦岭细粘束孢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可为华山松大小蠹的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室内抑菌试验,测定不同温度(5,10,15,20,25,27.5,30和35℃)、培养基(PDA、麦芽汁、察氏和PDA+华山松韧皮部浸提液)、pH值(4.0,5.0,5.5,6.0,6.5,7.0和8.0)、水势(-0.2,-0.5,-1.0,-1.5,-2.0和-2.5 Mpa)和松针汁(华山松、油松、白皮松、云杉)对秦岭细粘束孢菌丝和孢子发育的影响,并比较了氧化铜、甲霜灵、甲基托布津、代森锌、链霉素和多菌灵6种杀菌剂的抑菌活性。【结果】秦岭细粘束孢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0~30℃,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为27.5℃,产孢最适温度为20℃;该菌在麦芽汁培养基中生长和产孢最好;菌丝生长和孢子发育的适宜pH为4.0~6.5,以pH值5为最佳;在高水势环境下生长较好,菌丝体生物量随培养基水势的降低而不断减少;在添加华山松针叶汁的PDA培养基中,菌丝生长和产孢最好;代森锌、甲基托布津、甲霜灵和氧化铜均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其中以代森锌效果最明显。【结论】初步探明了秦岭细粘束孢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适温度、培养基、pH值和培养基水势;进一步证明了秦岭细粘束孢对寄主华山松营养的高度选择性;筛选出了对秦岭细粘束孢抑菌效果较好的杀菌剂。  相似文献   

17.
华山松大小蠹体内外和坑道内蓝变真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华山松大小蠹体内外和坑道内真菌进行了分离,各真菌的室内外人工接种和蓝变试验结果表明,华山松大小蠹体内外和坑道内有11属13种真菌,其中Alternariahumicola、Fusariumoxysporum、Leptographiumqinlingensis、Trichodermavirid、Verticilliumsp.5种真菌能够引起华山松木质部边材组织变色,但只有Leptographiumqinlingensis能够造成华山松木边材组织的蓝变,并且也只有L.qinlingensis能够在健康华山松木质部和韧皮部组织内发育,且与自然状态下被害华山松组织内真菌的危害性和引起的蓝变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8.
【目的】克隆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L.))的β-actin基因cDNA全长,确定其作为内参基因的可能性。【方法】运用RT-PCR和RACE技术分段扩增苹果蠹蛾β-actin基因5′和3′非编码区及保守区,拼接后根据所获序列设计引物,完整克隆苹果蠹蛾β-actin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苹果蠹蛾β-actin基因编码的蛋白质进行分析预测;通过实时定量PCR和半定量PCR方法,检测不同发育阶段以及杀虫剂处理后苹果蠹蛾β-actin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苹果蠹蛾β-actin基因cDNA全长1 466bp(GenBank登录号为KC832921),包括5′非编码区67bp、3′非编码区268bp和开放阅读框1 131bp,编码一个由37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蛋白质。推导的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为41.793 7ku,等电点为5.29,含有3个actin蛋白家族的典型识别特征以及6种类型的特定功能位点,氨基酸序列与其他昆虫β-actin一致性高达99%。实时定量PCR和半定量PCR结果表明,β-actin基因在苹果蠹蛾发育不同时期以及杀虫剂处理后表达量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苹果蠹蛾β-actin基因可作为可靠的内参基因应用于基因mRNA的表达定量研究。  相似文献   

19.
对秦岭林区遭受华山松大小蠹危害不同阶段的被害华山松韧皮部内的营养物质含量和酶活性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华山松大小蠹和共生蓝变真菌危害初期,华山松韧皮部内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显著提高,丙二醛(M DA)含量明显增加;但随着华山松大小蠹种群数量的增加和蓝变真菌对华山松韧皮部和木质部组织危害的加剧,韧皮部组织内的PAL、PPO和SOD活性逐渐降低,在枯立木阶段降至最低;与此同时,华山松韧皮部内的水分及蛋白质、糖类、粗脂肪、淀粉等营养物质含量,则随华山松大小蠹和共生蓝变真菌危害的加剧而不断减少。华山松大小蠹的入侵危害降低了华山松韧皮部的生理生化抗性,加速了其营养的分解。  相似文献   

20.
为了明确β-actin基因在金纹细蛾定量实验中作为内参基因的可靠性。根据近缘物种同源基因设计简并引物,通过RT-PCR技术克隆得到金纹细蛾β-actin基因片段,并进行序列分析;利用QRT-PCR方法检测该基因在金纹细蛾不同发育时期及成虫5种组织间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金纹细蛾β-actin基因片段为594bp(GenBank登录号:KF880733),编码174个氨基酸残基,具有actin蛋白家族典型特征,富含4种类型特定功能位点,其氨基酸序列与其他鳞翅目昆虫的相似性均大于96%。金纹细蛾β-actin基因在其生长发育阶段稳定表达,无显著差异,可以作为研究金纹细蛾不同发育时期的内参;在成虫头、胸、足和翅4种组织间表达量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