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针对某中型客车驱动桥,对其在60 km/h工况下进行振动噪声分析;通过对桥壳进行模态分析,得到其固有频率,进行瞬态分析,提取轴承位移结果,作为振动噪声分析的边界条件。分析结果表明:驱动桥振动噪声主要由主减速齿轮副啮合冲击力产生,并由轴承传递到驱动桥壳,引起桥壳的振动,进而引发噪声,驱动桥后盖是噪声辐射最大的地方。采用加加强筋的方法进行改进,并在Virtual.Lab软件中仿真验证。结果表明桥壳后盖加加强筋的方案能有效控制噪声。  相似文献   

2.
车辆内腔噪声分析及控制研究的发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首先总结了以往车辆内腔噪声分析的研究方法和常规的隔声降噪技术,然后从声固耦合分析与有源噪声控制两方面综述了不同研究者对车辆内腔噪声分析与控制所采取的不同研究方法与措施,介绍了作者在该方面已完成和正在进行的研究工作。论述了车辆内腔噪声分析与控制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不同研究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性,为人们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方便。  相似文献   

3.
通过九点声压法确定出柴油机主要辐射噪声的测点位置,利用实测振动和噪声信号的频谱分析和相干分析技术对噪声激励源进行识别,确定齿轮室盖局部振动是柴油机前端辐射噪声较高的主要原因。试验说明了该分析方法的有效性,并采取针对性的降噪措施,降低了柴油机的辐射噪声水平。  相似文献   

4.
针对国产采棉机变速箱减振降噪的技术需求,通过建立变速箱的数值分析模型,研究影响变速箱振动的激励因子,得出基于外部激励和内部激励的综合激励;以激励因子为边界条件,分析得出变速箱各网点的振动速度和加速度;以振动速度为边界条件,建立变速箱的声学模型,应用FEM/BEM方法计算采棉机变速箱的辐射噪声,实现采棉机变速箱的噪声评估;输出采棉机变速箱的辐射噪声分布云图,评估出变速箱对操作人员的噪声影响。研究成果为变速箱减振降噪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为了全面深刻理解减压阀噪声的具体生成过程及现有研究基础,分析了减压阀内噪声产生的机理,总结了目前国内外减压阀噪声的研究方法,并从来源降噪和传播降噪两方面回顾了国内外降噪技术的研究现状.经过分析总结,探讨了目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减压阀内流动复杂、旋涡流动发生位置不明确和高速射流相互作用的影响不确定等;指出未来方向应在综合理论分析、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的基础上,确定减压阀内噪声源位置并分析噪声指向性,明确降噪机理,进而研究降噪技术,实现根源降噪.未来对减压阀噪声的控制应从流动机理和结构创新同时着手,进而推出一套普适性低噪声阀门设计理论.研究减压阀内噪声可以为有效并针对性地降低噪声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6.
通过噪声是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对外界产生噪声的主要形式,同时也是判断其能够在道路和非道路运行的重要指标之一.基于阶次分析技术,对拖拉机进行通过噪声测试,并将结果结合拖拉机部件的振动噪声特性进行分析研究.得到拖拉机通过噪声的主要贡献量为风扇噪声、变速箱噪声或两者兼有,通过控制风扇转速和变速箱齿轮啸叫能有效降低拖拉机的通过噪声...  相似文献   

7.
李迎春 《河北农机》2012,(3):58-59,74
噪声污染是四大环境污染之一。在水泵机组噪声成为影响居民工作和生活的主要污染源时,如何有效控制水泵机组噪声成为当务之急。本文通过对某单位给水泵房降噪具体工程设计来研究水泵机组降噪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发动机排气噪声有源消声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排气噪声是发动机主要的噪声源之一。有源消声技术是运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实现声波相消干涉达到电控消声目的,它已成为近年来发动机排气噪声治理领域备受关注的一个热点。为此,主要研究了有源消声技术在发动机排气降噪方面的应用,并对其进行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有源消声技术具有明显的降噪效果。  相似文献   

9.
根据拖拉机驾驶室和机体之间是由弹性连接件构成的弱连接这一结构特点,提出了一种弱耦合车辆系统室内噪声频率响应的灵敏度分析方法,计算了在发动机振动激励下驾驶室内部耳旁噪声响应的灵敏度,其结果与基于试验的偏相干分析的结果相吻合,并根据灵敏度分析法的诊断结果采取了相应的降噪措施,经整车减振降噪的试验表明,此方法所作的诊断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10.
综合运用主观评价法、仪器测试、铅覆盖法确定出某国产越野车的前围、左右后门三角窗及A柱是其主要传声路径,进一步采用隔声降噪方法对汽车进行声学包装改进。测试结果表明,改进后车内怠速噪声、车内匀速噪声和加速噪声比改进前降低了3dB(A),达到了降噪目标,提高了该车型的市场竞争力,对低噪声车辆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研究表明:机械的振动和噪声,其中大部分来自齿轮传动工作时产生的振动,因此机械传动中对齿轮动态性能的要求就更为突出。要满足这一要求,人们开始把越来越多的注意力转向齿轮传动的动态性能研究,具体地说,就是研究齿轮传动系统的动载荷、振动和噪声的机理、计算和控制,这就需要从振动角度来分析齿轮传动装置的运转情况,并按动态性能最佳的目标进行设计。本文介绍了机械齿轮传动系统的动态特性研究状况并提出了试验方案,为齿轮传动理论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2.
分形与谐波小波相结合的车辆振动信号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介绍了机械振动信号分析中应用的分形方法,并对模拟信号进行了分形分析。结合谐波小波分析技术,对实际车辆的复杂振动信号进行了分形研究,得出可以把多重分形的较高维数作为判断信号复杂程度和是否存在故障的依据的结论。研究了车辆复杂振动信号的混沌特征,发现具有梳状谐波共振谱峰的信号难以进行分形分析,且具有明显的混沌特征。  相似文献   

13.
神经网络方法在车内噪声信号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针对以往车内噪声有源控制过程中存在的次级声源在初级声场采样传声器上的声反馈问题,提出了车内噪声信号识别和预测的神经网络方法。对被试面包车在稳态和非稳态两种工况下的试验研究表明,利用车身悬置点和发动机的振动信号,通过BP神经网络来识别和预测车内驾驶员耳旁噪声是可行的,可以解决次级声源在初级声场采样传声器上的声反馈问题。  相似文献   

14.
针对某车型booming声音通过道路试验进行噪声源识别,确定噪声源为发动机2阶激励与112 Hz共振引起。振动测量表明该频率点为动力转向泵。为此对动力转向泵进行有限元分析,并对其支架进行结构优化,以提高其固有频率,错开发动机的2阶激励。试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转向泵支架能很好地解决该异响问题,整车NVH性能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5.
基于神经网络的车辆排气噪声声音品质预测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评审团成对比较法测试得到18种车辆排气噪声的满意度评价,考察并选取响度、尖锐度、粗糙度、波动度和峭度作为描述车辆排气噪声声音品质的客观心理声学参数,使用BP神经网络理论建立车辆排气噪声声音品质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对排气噪声样本的满意度进行预测,并与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所得的预测值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值更接近实测值,误差在10%范围以内,对于单一噪声样本满意度的预测精度高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能够更好地反映客观参数和主观满意度间的非线性关系,可用于车辆排气噪声声音品质的预测研究.  相似文献   

16.
某款2.0L增压汽油发动机在搭载某款整车进行NVH试验时,在发动机高速高负荷转速段产生较大的振动和轰鸣声,经模态仿真分析,发现右悬置支架模态过低是主要原因。经过对右悬置支架进行优化设计,提高右悬置支架的模态后,高速高负荷转速区域产生较大振动和轰鸣声故障得以解决。  相似文献   

17.
变速器噪声在线评价的振动检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车辆变速器噪声是否超标的出厂质量检测.目前常采用声级计测量声压级的方法。由于该方法测得的声压级受背景噪声的影响。故只能在消声室中进行。为实现生产现场的在线测量,给出了相关推导公式。提出了声压级的振动检测方法,即通过测得变速器箱体的振动加速度信号获得其在线噪声声压级的测量方法,该方法有效地避免了背景噪声的影响。实践证明,该方法使变速器噪声出厂检测更为便捷、有效,有助于提高变速器的出厂质量,从而有效地改善车辆的性能。  相似文献   

18.
采用3-PRRP~((4r))并联机构作为主体机构,在机构移动副处的主负荷方向上辅以磁流变阻尼器(MRFD),采用LQR最优控制算法对装置进行半主动控制,从而实现对车载仪器的多维减振.实验结果表明,该MRFD多维减振机构具有良好的多维减振效果.  相似文献   

19.
讨论了风扇传动采用调速装置的必要性,将冷却风扇调速技术分为直接驱动、电机驱动、离合器驱动、液粘驱动、液压驱动,以及正在孕育中的电磁流变体驱动几种,对各种风扇传动技术原理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说明了各自的特点,并对未来风扇调速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车辆怠速共振测试分析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车辆怠速共振问题,采用噪声、振动测量技术,分析了发动机振动的传递途径、声振耦合情况,查明该车怠速共振是由于悬置系统对发动机横向振动衰减不够,导致发动机二倍转频与车身固有频率产生耦合.运用汽车动力学设计方法对原悬置系统重新设计,改变了悬置刚度及悬置系统固有频率,提高了隔振性能,有效地控制了怠速共振现象,提高了乘座的舒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