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水稻低温敏两用系新资源363S是从三系杂交稻威优63F2代分离群体中筛选培育的,具有野败不育胞质。在24℃以下低温诱导表现稳定不育,26℃以上高温诱导可育,这两种温度条件下其花粉育性与小穗育性表现一致;在24-26℃范围内,随温度升高,可染花粉增加,但小穗仍表现败育;  相似文献   

2.
对新型两用系363S在泸州的育性初步观察结果表明:363S在泸州生态条件下,仍表现出明显的“低温诱导不育高温诱导可育”的特点。该不育系正常花粉百分率与小穗育性表表不一致,以小穗育性为标准,在泸州7月中旬为不育期,小穗不育度99.5%以上。  相似文献   

3.
藉2004年盛夏难得的14~16℃低温条件,对两系杂交水稻不育系在自然低温下的育性进行跟踪研究.结果表明,低温能导致花粉不育度的明显降低,而且14~16℃的低温,不仅能使花粉不育度降低,而且还能诱导一定程度的自交结实;育性温度敏感期为幼穗分化第四期(雌雄蕊形成期至花粉母细胞形成期);在相同低温的条件下,短日处理的光温敏核不育系的不育度大大降低.对低温不敏感的不育系G103,在短光作用下败育也较彻底.对短光不敏感的不育系是理想的不育系.不同株系间在低温下育性表达存在显著差异,且在自然短日低温条件下,这种差异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4.
籍2004年盛夏难得的14-16℃低温条件,对两系杂交水稻不育系在自然低温下的育性进行跟踪研究结果表明,低温能导致花粉不育度的明显降低,而且14-16℃的低温,不仅能使花粉不育度降低,而且还能诱导一定程度的自交结实;育性温度敏感期为幼穗分化第四期(雌雄蕊形成期至花粉母细胞形成期);在相同低温的条件下,短日处理的光温敏核不育系的不育度大大降低。对低温不敏感的不育系 G103,在短光作用下败育也较彻底。对短光不敏感的不育系是理想的不育系。不同株系间在低温下育性表达存在显著差异,且在自然短日低温务件下,这种差异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5.
水稻实用光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不育性稳定化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在人工气候室的人控光温条件下,通过1997~1999年3年22.0~23.0℃的低温处理,对水稻实用光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进行了育性稳定化研究。结果表明:1)在人工气候室的低温条件下,采用“株系(再)鉴定、(再)筛选单株”的方法,对稳定高世代光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的不育性是可行的,并筛选出套袋自交结实率和花粉不育度两级水平均已稳定的3个株系9862、103-1和103-2,而且其不育起点温度已降至22.5℃,比原始株系降低了近1℃。2)现有高世代光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仍然存在育性的不稳定性,表现在受低温影响后其后代不同株系间花粉不育度和套袋自交结实率存在明显差异,说明对现有高世代光温敏核不育系的育性提纯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6.
籼型水稻短日低温不育核不育系go543S的选育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go543S在遗传分类上属籼型水稻短日低温光温敏核不育系。育性转换的临界温度较高,从不育转换成可育必需要3d以上的日平均气温在31℃以上的温度诱导。因此,有较长的不育期,又有一定的可育期。  相似文献   

7.
温光弱感型光敏核不育水稻3088s选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088s是一个粳籼交偏粳型的光敏核不育系,其开花习性表现为籼粳中间型。其光敏不育性的光照 范围较宽,育性转换的临界光长为13:00~13:30,比晚粳型光敏不育系晚半小时以上。3088s光敏不育性的温 度范围亦较宽,长日不育的低限温度较低,为24.5~25℃,比同类两用不育系低1.5~3.5℃;短日可育的上限温 度较高,为30~32℃。在遗传分类上3088s为温光弱感型光敏核不育系,光温互补作用较强,因而具有稳定的不 育期和稳定的可育期。  相似文献   

8.
水稻低温敏核不育系海南冬繁气象条件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选择理想的基地和安排合适的育性敏感期是水稻低温敏核不育系海南冬季繁殖成功的关键。通过比较分析海南陵水和三亚两地1—3月逐日平均温度,以连续7d气温平均值(AT7d)为指标,分别统计了不育起点温度为22和23℃的水稻低温敏核不育系海南冬季繁殖的安全系数。结果表明,将繁殖基地安排在陵水较安排在三亚更为安全,不育起点温度为22℃及以下的低温敏核不育系不宜安排在三亚繁殖;在陵水繁殖不育起点温度为22和23℃的低温敏核不育系,宜将育性敏感期分别安排在2月13日和19日之前;在三亚繁殖不育起点温度为23℃的低温敏核不育系,应将育性敏感期安排在2月4日前。  相似文献   

9.
低温处理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筛选核心单株的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交水稻》2016,(1):18-20
用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安农810S、P88S、C815S生产用种作为试验材料,连续2 a用相对稳定低温处理处于幼穗分化雌雄蕊形成期的不育系群体,分析低温处理后群体的育性分布情况。结果表明:根据光温敏核不育系鉴定时育性起点温度设定处理温度,不同不育系的群体育性分布频率不同;用接近鉴定时的育性起点温度的低温处理时,群体育性分布表现为偏向于完全不育和半不育的左截尾正态分布;用显著低于鉴定时的育性起点温度的低温处理时,群体育性分布表现为偏向于育性恢复的右截尾正态分布;第2年,用相对稳定低温处理核心株群体,3个不育系群体育性分布趋于一致,完全不育株占大多数,但仍存在一定比例的半不育株和育性恢复50%以上的单株。因此,用低温处理生产用种来筛选核心单株时,需要用相对稳定的接近不育系鉴定起点温度的适宜低温连续筛选多年,才能得到比较理想的核心种子或者原原种。  相似文献   

10.
杨书华  李泽炳 《杂交水稻》1991,(2):31-32,43
1989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的异常低温对8 月中旬前后抽穗的NPGMR的育性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利用这种自然长日照低温条件,对同期抽穗的31005S、W7415S,农垦58S等5个类型不育系的育性进行了鉴定。新育成的中粳型光放系31005S539株不育株率100%,147株套袋自交小穗不育度达99.99%,花粉败育率为99.02%,与晚粳型的原始农垦58S相当。因此初步认为31005S具有育性表达对低温反应不敏感的特点。由于其在短日照季节割蔸再生的自然结实率可达33.12%,表明其育性转换明显。  相似文献   

11.
藉人工气候室的人控光温条件 ,对两系杂交水稻不育系培矮 64S在 2 2 .0~ 2 3 .0℃的低温下的育性表达规律进行了连续 2年的跟踪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1) 2 3 .0℃的低温仅能导致培矮 64S花粉不育度的明显降低 ,而 2 2 .5℃和 2 2 .0℃的低温则不仅能导致花粉不育度的下降 ,而且还能诱导一定程度的自交结实 ;2 )培矮 64S的育性温度敏感终止期为幼穗分化第 6期 (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 ) ,育性温度最敏感期为幼穗分化第 4~ 5期 (雌雄蕊形成期至花粉母细胞形成期 ) ;3 )培矮 64S具有光敏性 ,其临界光长处于 13 5 0~ 13 .3 8h之间 ,光敏温度范围为 2 3~ 2 8℃ ;4 )对于农艺性状已经稳定的高世代培矮 64S而言 ,其控制育性表达的遗传基础尚不纯 ,表现在来源相同的不同株系间或同一株系内不同单株间在低温下育性表达存在显著的差异 ,且低温强度加大 ,这种差异就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籼稻光(温)敏不育系新光S育性转换的光温反应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新光S是与农垦58S不同来源的具育性转换特性的不育系。对其育性转换的光温反应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不育系在15.0 h长光照与所有处理温度(平均温度30.1℃、24.1℃和23.1℃)的光温组合下和30.1℃高温与所有处理光照时间(15.0 h、14.0 h和12.5 h)的光温组合下,表现完全不育;在14.0 h与23.1℃和24.1℃的光温组合下,育性部分恢复;仅在12.5 h短光照与23.1℃和24.1℃的光温组合下,育性才趋于正常。对自交结实率的两因子方差分析表明,单独的光周期效应和温度效应均不显著(p>0.05),仅光温互作效应达极显著水准(p<0.01),属典型的光温互作型。在杭州自然条件下,新光S表现出较长(约2个月)的稳定不育期,但秋季繁殖的结实率未达到在人工气候箱的短日低温下的结实率水平。对新光S这类光温互作型籼型不育系的实用价值作了评价。  相似文献   

13.
水稻实用光温敏不育系培矮64S不育性稳定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人工气候室的人控光温条件下 ,通过 1997~ 1999年 3年 2 2 .0~ 2 3 .0℃的低温处理 ,对水稻实用光温敏不育系培矮 64S进行育性稳定化研究。结果表明 :1)在人工气候室的低温条件下 ,采用“株系(再 )鉴定、(再 )筛选  单株”的方法 ,对稳定高世代光温敏不育系培矮 64S的不育性是可行的 ,并筛选出套袋自交结实率和花粉不育度两级水平均已稳定的 3个株系 9862 ,10 3 1和 10 3 2 ,而且其不育起点温度已降至 2 2 .5℃ ,比原始株系降低了近 1℃。 2 )现有高世代光温敏不育系培矮 64S仍然存在育性的不稳定性 ,表现在受低温影响后其后代不同株系间花粉不育度和套袋自交结实率存在明显差异 ,说明对现有高世代光温敏不育系的育性提纯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4.
文章认为温敏核不育水稻对温度反应存在两个临界温度。在连续高温条件下诱导由不育转向可育的临界温度CLT在连续低温条件下诱导由可育转向不育的临界温度CHT,存在三个敏感期,即强敏感期P1,弱敏感期P2和微敏感期P3选育温敏核不育系的主要指标应该是CLT合适,P1在3天以上。  相似文献   

15.
连续回交在转育两用不育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安农S-1为不育基因供体,用常规水稻品种为轮回亲本连续回交,在F2中出现有较高频率的育性可转换的核不育株,不同的轮回亲本,F2代不育株对低温的敏感程度不同,转换为可育的时期不同。文章对水稻雄性核不育两用系的选择方法,常规水稻品种在转育两用不育系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粳稻光(温)敏核质互作不育系(SA)的育性和可恢复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连续3a的分期播种试验表明,聚合光(温)敏核不育系S和核质互作不育系A的不育基因转育而成的粳稻光(温)敏核质互作不育系SA的育性对光温反应迟钝,在长日高温、适温、低温和短日适温、低温下其育性都稳定不育;SA花粉败育类型表现为长日下以典败为主,短日下典染共存,且随着日长的变短和温度的降低,染败花粉有增加的趋势。可恢复性试验表明,不同的恢复系对SA的恢复能力强弱不同,SA的可恢复性一般介于亲本S和A的可恢复性之间。  相似文献   

17.
用日均温20℃低温处理3个采用剑叶叶枕距标记幼穗发育时期的粳型光温敏核不育系G317S、G321S和G326S,研究低温对不同发育时期粳型光温敏核不育系育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用20℃低温处理3d,3个粳型光温敏核不育系花粉不育度明显降低,平均自交结实率为66.41%;3个粳型光温敏核不育系育性敏感期所对应的剑叶叶枕距为-4 ~4 cm,而剑叶叶枕距<-4 cm或>4 cm时,各不育系育性稳定;剑叶叶枕距为-4~ -2 cm和2~4 cm时各不育系不同穗位颖花的花粉不育度比较接近,而剑叶叶枕距为-2~2 cm时,各不育系不同穗位颖花的花粉不育度表现为穗上部<穗中部<穗下部.  相似文献   

18.
黄农荣  张旭 《杂交水稻》1997,12(5):23-25
研究了水稻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GD2S、N12S、N18S和133S在不同光长和光强条件下的育性表现,结果表明:8h超短光照能明显提高光温互作型核不育系N12S和温敏型核不育系133S的花粉可染率和自交结实率;对温敏型核不育系培矮64S和GD2S也有影响,但不显著,可能由于高温效应掩饰了超短光长的作用。用不同光强对两用核不育系进行处理,结果发现不同光强下的育性变化不明显,说明在自然光照条件下,籼型两用核不育系的育性变化与光强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9.
1991~1994年,在人工气候条件下,通过设宜不同的光温条件对64个不同类型、不同基因来源的光温敏核不育水稻品系的育性光温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供试材料中未发现典型的光敏雄性不育系,现阶段选育导致不育的起点温度较低的实用型光温敏核不育系是正确的;(2)日均温在23.8℃以下,光强为45001×的低温弱光条件对幼穗发育进度有一定影响,但15d以内的短期处理影响不明显;(3)不同基因来源或不同类型的光温敏核不育系其育性对温度的最敏感期有差异。  相似文献   

20.
W6154S育性变化与温度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温度是诱导W6154S育性转换的主要因素。在长沙地区不育与可育转换的临界日平均温度为26.5℃;温度诱导育性转换的敏感期为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当日平均温度高于26.5℃时,花粉发育走向败育,表现为不育;在24℃以下时,多数花粉发育正常,表现为可育;在24~26.5℃之间时,部分花粉发育正常,部分花粉走向败育,表现为部分可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