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6 毫秒
1.
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从安徽省巢湖地区鸡群中出现的以肾肿大为主要特征的呼吸道疾病的病例中分离到1株病毒,易感雏鸡,病死鸡出现肾肿大、苍白呈花斑状、大量尿酸盐沉积;鸡胚连续盲传至第5代时开始出现死亡和侏儒胚.电镜观察可见80~120nm的病毒颗粒.分离病毒在鸡胚上可干扰新城疫病毒clone-30株的增殖.上述试验证实所分离的病毒为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暂定名为NIBV-AH99.  相似文献   

2.
通过SPF鸡胚传代培养、SPF鸡胚气管环组织培养和鸡胚肾原代细胞培养,从一起有明显呼吸症状且又表现严重肾病变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例中分离到一株肾型传支病毒BK株。电镜观察表明,病毒粒子呈球状,直径90~100nm,纤突长15nm,为典型冠状病毒。在SPF鸡胚上盲传至5代,在TOC上测其CD50为10-6.2。动物回归试验结果,试验鸡出现典型“花斑肾”,表明BK株具有较强嗜肾脏致病性。  相似文献   

3.
2008年1月,河北沧州某产蛋鸡场鸡群出现呼吸道症状,少数鸡只出现死亡,剖检发现鸡只肾脏肿大,呈“花斑肾”样,收集患病鸡只肾脏、气管等组织,进行病毒分离培养.经新城疫病毒干扰试验、血凝试验、动物回归试验、鸡胚交叉中和试验及分子生物学鉴定,证实分离到一株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并命名为0801;鸡胚交叉中和试验结果表明,0...  相似文献   

4.
从北京地区某鸡场有呼吸道症状及剖检可见肾肿大呈花斑状 ,并有尿酸盐沉积的病鸡中分离到一株病毒 ,该病毒在盲传中可使鸡胚出血并产生侏儒胚。病毒液不凝集鸡的红细胞 ,但经胰酶处理后可产生凝集。该病毒能在鸡胚中干扰新城疫C -30株的繁殖 ,电镜观察可见直径约 10 0nm圆形病毒颗粒 ;表面有纤状突起 ,动物回归试验再现自然发病症状。通过以上试验初步确定分离株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IBV)。  相似文献   

5.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具有不同致病特性,将IBV XDC-2株接种9日龄SPF鸡胚培养,可引起鸡胚死亡和出现侏儒胚,病毒EID50达5×10-5.33/mL。将IBV XDC-2株接种18日龄SPF鸡,饲养观察14 d,病鸡临床症状表现为:精神沉郁,羽毛凌乱,双翅下垂,轻微腹泻,多数拉白色水样稀粪。病死鸡出现肾肿大、呈花斑状、大量尿酸盐沉积。鸡发病率为100%,死亡率为25%。死亡鸡肺脏、肾组织制作组织切片,发现病理变化明显,主要为:肾小管扩张,上皮细胞呈玻璃样变性,部分管腔内可见坏死脱落之上皮细胞,于肾间质可见大量单核细胞浸润,肾间质有充血、出血现象;肺内动脉、毛细血管充血,淋巴细胞浸润。死亡鸡肺脏、肾组织接种鸡胚分离病毒,RT-PCR检测结果为阳性,表明该分离株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具有很强的嗜肾性。  相似文献   

6.
从哈尔滨市某肉鸡养殖场疑似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病死鸡中分离到1株肾型IBV,并对其进行鸡胚矮小化、血凝性、电镜下特征、新城疫干扰试验、致病性等生物学鉴定和N基因的RT-PCR鉴定。结果表明,该病毒分离株在鸡胚上传至第四代(F)4开始出现死亡或侏儒胚;病毒不凝集鸡红细胞;透射电镜下可见多呈球形、直径约80~120nm的病毒粒子,具有冠状病毒的典型形态特点;该病毒可干扰新城疫LaSota株在鸡胚中的增殖;将分离毒第4代尿囊液接种于6日龄雏鸡,7d后开始出现死亡,死亡率高达67%(6/9),病死鸡剖解后可见肾脏明显肿大、苍白,具有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典型病变;分离毒第5代尿囊液经N基因特异性RT-PCR获得大小约438bp的目的片断。初步确定所分离病毒为肾型IBV。  相似文献   

7.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地方流行株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山西各地区疑似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的病料中,分离到5株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分离株,并对分离病毒进行了病毒形态观察、对鸡新城疫病毒(NDV)的干扰、鸡胚致病性试验、动物回归试验、血凝特性试验、病毒理化特性测定等生物特性鉴定及IBV N基因特异性片段的检测.电镜观察,可见直径为60~120 am,有囊膜及纤突呈冠状排列的病毒粒子;对NDV有明显的干扰作用;分离株的传代物均有明显的致鸡胚矮小化作用;动物回归感染死亡鸡肾脏病变明显,表现肾脏肿大、花斑肾现象,输尿管内充塞大量尿酸盐;无直接血凝性,经1%胰酶处理后可凝集鸡红细胞;分离株对乙醚和氯仿敏感;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对分离毒株进行扩增,结果均扩增出特异N基因核酸片段.  相似文献   

8.
从山西疑似IB的病料中,分离到1株IBV分离株,该分离株在电镜下可见到直径为60~120nm,有囊膜及纤突呈冠状排列的病毒粒子;对NDV有明显的干扰作用;分离株的传代物都有明显的致鸡胚矮小化作用;动物回归感染死亡鸡肾脏病变明显,表现肾脏肿大、花斑肾现象,输尿管内充塞大量尿酸盐;无直接血凝性,经1%胰酶处理后可凝集鸡红细胞;分离株对乙醚和氯仿敏感;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对分离毒株进行扩增,结果均扩增出特异N基因核酸片断,以上结果表明该分离病毒为IBV.将该分离株制备灭活苗进行免疫试验,试验保护率为100%,结果显示了该分离株具有良好的免疫效力.  相似文献   

9.
2004年从贵阳市某鸡场发生的以呼吸道症状、肾肿大、输尿管有尿酸盐沉积为特征的病鸡群采集样品(肝、脾、肾),接种鸡胚,盲传3代,进行病原分离并将分离病毒命名为IB2。分离病原经过鸡胚传代可见胚体卷曲、发育阻滞、肾肿大、肾小管和输尿管有尿酸盐沉积的典型胚胎病变特征,经血凝性检测、对新城疫增殖的干扰试验证明该分离毒株为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相似文献   

10.
一株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山东某鸡场疑似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死鸡的肾脏中分离到一株病毒,经SPF鸡胚连续传代、血凝试验、鸡新城疫干扰试验、鸡胚矮小化试验、RT—PCR鉴定和动物回归试验,初步确定该病毒为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并命名为SD1105株。  相似文献   

11.
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鸡胚接种,从北京郊区某鸡场出现呼吸道症状并有肾肿大、苍白的鸡群中分离到一株病毒,该病毒能导致鸡胚出现侏儒胚;病毒大小为85~103nm,表面有特征性纤突,排列稀疏均匀,在鸡胚内能干扰鸡新城疫病毒增殖,对乙醚敏感,属有囊膜病毒;该病毒不耐热,56℃1小时即被更活;用本病毒回归25日龄雏鸡,可使试验鸡出现典型的花斑肾,上述各项鉴定证明,该分离毒为肾型IBV.此外,用本病毒制备的油乳剂灭活苗,基本上可抵抗该每株的攻击.  相似文献   

12.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BJ0903株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北京某养鸡场疑似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死鸡的肾脏和肺脏组织中分离到一株病毒,经SPF鸡胚连续传代、血凝试验、鸡胚矮小试验、干扰新城疫病毒复制试验、PCR鉴定和动物回归试验,初步确定该病毒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命名为BJ0903株。  相似文献   

13.
通过鸡胚接种盲传,从重庆某地疑似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发病鸡群中,分离到一株病毒,该病毒能导致鸡胚出现侏儒胚。用本病毒对10日龄雏鸡做回归实验,可使试验鸡出现典型的花斑肾。试验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扩增出了该病毒的特异性基因M和N,从分子学角度进一步证实了引起鸡群死亡的病毒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相似文献   

14.
通过形态学观察、动物回归试验、鸡胚接种试验、病毒干扰试验以及血凝试验分离鉴定了1株肾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病毒粒子多呈球形,直径为80~120nm,有囊膜,表面有冠状突起。鸡胚连续盲传至第1~2代,开始出现死亡或出现侏儒胚;分离株可显著干扰NDV在鸡胚中的增殖;病毒尿囊液无凝血活性,但经5g/L胰蛋白酶处理后。能够凝集10mL/L的鸡红细胞。利用RT—PCR技术对分离株的N基因进行了扩增,经克隆、序列测定和分析比较,证实分离株为肾型IBV,命名为AH3—04株。  相似文献   

15.
在平邑地区某鸡场出现严重呼吸道病症状和肾脏病变的肉鸡群中分离到一株病毒,分离毒接种胚发育迟滞,胚体卷缩,肾脏尿酸盐沉积;对酸不敏感,对氯仿敏感;能干扰 NDV在鸡胚中的增殖;尿囊液毒攻击鸡具有呼吸困难,气管罗音,气管环出血及花斑肾等病变特征。这些结果表明,所分离的病毒是一株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暂定名为 IBV-SPY株。  相似文献   

16.
最近我们从平顶山市某养鸡场的发病鸡群中分离到1株病毒(PS株)。分离毒经鸡胚传代后可使鸡胚出现死亡、卷曲胚或侏儒胚;不能直接凝集1%鸡红细胞,经1%胰酶处理后能凝集鸡红细胞;干扰试验表明分离毒有干扰NDLaSota株在鸡胚上生长的特性;中和试验表明分离毒与M41株抗原性差异较大,而与T株抗原性基本一致,这与肾型IBV一致;电镜观察到的病毒粒子具有典型的冠状结构;回归试验能使雏鸡死亡,出现肾脏肿大、肾小管和输尿管充满白色尿酢盐沉积等特征性病变。因此认为分离毒为肾型IBV。分离到的PS株是从外地购买…  相似文献   

17.
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鸡胚接种,从北京郊区甘鸡场出现呼吸道症状并有肾肿大,苍白的鸡群中分离到一株病毒,该病毒能导致鸡胚出现侏儒胚;病毒大小为85-103nm,表面有特征性纤突,排列稀疏均匀,在鸡干鸡新城疫病毒增殖,对乙醚敏感,属有囊膜病毒,该病毒不耐热,56℃1小时即被灭活;用本病毒回归25日龄雏鸡,可使试验出现典型的花斑肾,上述各项鉴定证明,该分离毒为肾型IBV,此外,用本病毒制备的油乳剂灭油苗,基本上可抵抗该毒  相似文献   

18.
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分离及初步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河南一些养鸡场爆发流行以呼吸道症状为临床特征,以肾脏肿胀、脲酸盐沉积为病变特传染病,从典型病的肺,肾中分离出一株病毒,通过接种盲传5代,结合雏鸡回归试验,胰酶及磷酸酯酶处理鸡红处理细胞凝集试验,与T4标准阳性血清鸡胚病毒中和试验,琼脂扩散试验,证实分离物为T4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相似文献   

19.
肾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我省某鸡场有一定性呼吸道症状及剖检肾肿的病鸡中分离到一株病毒,该病毒接种易感鸡可在24-48小时出现呼吸道症状,病鸡多数肾肿大、苍白,可致死部分鸡胚和产生侏儒胚,能在鸡胚中干扰鸡新城疫病毒LasOTa株的生长;但不能凝集鸡红细胞,电镜观察见直径约130nm的圆形颗粒病毒,初步鉴定分离株是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相似文献   

20.
从山东某地疑似患肾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的病死鸡的肝、肺、肾脏中分离到1株病毒,经过SPF鸡胚传代接种、血凝试验、鸡胚矮化试验、RT-PCR鉴定及测序分析、动物回归试验,确定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并命名为SD/04/18株。结果显示,经3%胰蛋白酶处理后,病毒分离株有血凝性,未经处理病毒分离株不具有血凝性;鸡胚矮化试验发现该毒株明显抑制胚胎发育;进化树比对发现,该毒株与我国主要流行的QX株同源性最高,S1基因序列相似性为96.4%,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为95.3%。分离株用SPF鸡胚连续传3代后接种8日龄SPF雏鸡,复制出了与自然病例相同的临床症状,肺、脾、肾、气管等器官出现典型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在气管环纤毛、肾小管上皮细胞间隙等部位可见抗原聚集。对被感染试验鸡的口腔、泄殖腔排毒进行跟踪检测,直到试验结束,被感染鸡仍有很高的病毒检出率。结果表明,最终确定该毒株为肾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