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5 毫秒
1.
目的 :观察全自动换血治疗危重G 6 PD缺陷症并发急性溶血的疗效。方法 :对 1 0例危重G 6 PD缺陷症并发急性溶血采用全自动换血治疗。结果 :总胆红素由换血前 (5 33.1 4± 1 1 5 .6 5 ) μmol/L下降至换血后 (2 95 .5 0± 88.5 1 )μmol/L ,换出率是 4 4 .5 7% ,血红蛋白增加 34.1 2 % ,红细胞增加 4 3.30 % ,换血过程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全自动换血是抢救危重G 6 PD缺陷症并发急性溶血的简单、实用、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G-6-PD缺陷脐血筛查及早期健康教育对降低其发病率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本地区 G- 6 - PD缺陷发生率 ,探讨以脐血筛查及早期健康教育为主的预防措施对降低其发病率的作用。方法 :对我院产科出生的 1796 0名活产婴作脐血 G- 6 - PD活性检测 ,对缺陷者施予早期健康教育为主的预防措施并随访 ,观察健康教育前后高胆红素血症和急性溶血症发病情况。结果 :1796 0例中 ,检测出 G- 6 - PD缺陷 10 99例 ,缺陷率为 6 .1%。随防 G- 6 - PD缺陷 312例中 ,无 1例发生急性溶血。采取预防措施前后 ,本院出生的新生儿 G- 6 - PD缺陷并发高胆红素血症发病率分别为 1.8% (4 3/ 2 370 )和 0 .9% (2 5 / 2 6 72 ) ,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 .0 1)。结论 :G- 6 - PD缺陷本地区常见 ,脐血筛查及早期健康教育对降低其发病率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欧鳗源嗜水气单胞菌β-溶血素基因序列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克隆的欧鳗源嗜水气单胞菌β一溶血素基因AHL316HEM进行序列和结构分析表明,AHL316HEM基因读码框架全长为1482bp,编码长度为493个氨基酸的蛋白,分子量为54.2kD,等电点为5.625,读码框架内有一个EcoRI酶切位点。AHL316HEM从起始位点至第23个氨基酸残基形成一明显疏水区,可能构成信号肽,其抗原位点大部分都在亲水区,不具穿膜性。同源性分析表明,AHL316HEM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已报道的嗜水气单胞菌溶血素基因(accessionNo.BAA83088)的同源率为98%,与斑点气单胞菌溶血素基因(accessionNo.U40711)、温和气单胞菌溶血素基因(accessionNo.AF443393)的同源串分别为84%和72%,与霍乱弧菌溶血素基因(accessionNo.AF540655)、副溶血弧菌溶血素基因(accessionNo.VIBTRH2A)、金黄葡萄球菌β—溶血素基因(accessionNo.S72497)的同源性分别为7%、5%和4%。这一结果提示,气单胞菌属内各菌种的溶血素基因可能有共同的起源。  相似文献   

4.
为深入研究棉铃虫幼虫血淋巴免疫因子溶血素的分子结构和生理功能,明确其分离、纯化的理化条件,采用分光光度法分别研究了温度、浓度、作用时间、pH、EDTA和金属离子对该溶血素的溶血活性影响及其糖结合特性。结果表明,棉铃虫幼虫血淋巴溶血素属热不稳定型。溶血素反应浓度与溶血活性并不成正比,8倍稀释液的溶血活性反高于4倍稀释液。反应2 h后,血淋巴溶血素对鸡血红细胞溶解速度急剧加快,6 h溶血效能达最大。血淋巴溶血活性的最适pH 7.0~8.0。62.5~500 mmol·L~(-1)EDTA对血淋巴溶血活性具有促进作用,而Ca~(2+)却具有极显著的抑制作用。糖抑制试验结果表明,供试的8种糖(糖苷)和唾液酸均未对血淋巴溶血活性产生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对85株副溶血弧菌的Ⅵ型分泌系统(typeⅥsecretion system, T6SS)相关基因的携带情况进行分析,并选取部分副溶血弧菌菌株进行混合培养,探究其种内竞争情况。利用qPCR技术,分析混合培养后T6SS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85株副溶血弧菌均携带T6SS2,62株副溶血弧菌携带T6SS1,其中临床分离株41株,占全部临床分离株的93.2%;环境分离株21株,占全部临床分离株的51.2%,并且T6SS1基因簇在不同来源的副溶血弧菌中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混合培养条件下,部分T6SS1~+的副溶血弧菌存在明显的种内竞争优势。基因表达分析结果显示,较单一培养的菌株,混合培养中副溶血弧菌T6SS1和T6SS2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均有明显的上调。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在混合培养的条件下,副溶血弧菌可通过增强自身T6SS1和T6SS2相关基因的表达,以提升其在种内的竞争力。初步探究了副溶血弧菌Ⅵ型分泌系统对其种内竞争的影响,为副溶血弧菌T6SS功能的进一步揭示提供科学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猪血清中加入红细胞(RBC)后观察溶血的结果表明,正常猪血清对绵羊、山羊、牛、马、家兔、豚鼠及鸡RBC的溶血指数分别为72.10±22.84%,84.87±22.26%,7.66±4.77%,66.60±19.56%,16.40±7.40%,86.59±15.29%,88.45±26.76%;对同种RBC无溶解作用或具微弱的溶解作用。根据猪血清对RBC的溶解作用,经绵羊红细胞(SRBC)吸收或加入SRBC CD_(58)(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3,LFA-3)竞争结合后即显著降低或消失,提出了猪血清溶解RBC的作用与血清中游离CD_2的存在有关的论断。  相似文献   

7.
广东省地中海贫血与红细胞G6PD缺陷均属常见。作者等近年来在血红蛋白病研究中,曾发现HbNeWYork合并G6PD缺陷者,已于1982年中华儿科杂志提出报告。此后又陆续发现地中海贫血患者合并红细胞G6PD缺陷11例。这样两类遗传性疾病合并的病例,国内外尚未见有报道,故特报告于下。  相似文献   

8.
光疗对G—6PD缺陷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副效应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光疗对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陷高胆红素血症(高胆)新生儿的不良影响。方法:对88例G-6PD缺陷高胆儿和212例非G-6PD缺陷高胆儿行光疗的退黄时间、反跳及继续溶血情况作了观察。结果:G-6PD缺陷组退黄时间明显长于非G-6PD缺陷组,反跳现象及光疗后进行性溶血倾向均明显高于非G-6PD缺陷患儿(P〈0.01)。结论:G-6PD缺陷患儿对光疗的溶血效应可能更为敏感,应从严掌握光疗指征。  相似文献   

9.
两种弧菌感染大黄鱼免疫相关基因的SNP位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究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免疫相关基因的SNP与弧菌抗性关系,分别利用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和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人工感染大黄鱼。对感染前后抗感群体的转录组进行高通量测序、筛选并分析其抗病差异:(1)筛选氨基酸的非同义突变SNP位点在抗鳗弧菌组有17个,而抗副溶血弧菌组的有28个;(2)一代测序验证结果发现,染色体NW_011323507.1上白细胞介素6受体基因(IL-6R)第91 196位碱基G突变为C,导致缬氨酸突变为亮氨酸,该位点G/C在抗鳗弧菌组、对照组样本之间突变基因型CC频率分别为12.5%和0,呈显著性差异(P0.05);(3)补体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9(CTRP9)基因在染色体NW_011323975.1上的35 665位碱基突变(A-G),在副溶血弧菌抗感易感群体中突变位点基因型GG频率分别为37.5%和0,呈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果表明,IL-6R-91196-G/C位点突变与大黄鱼抗鳗弧菌有关联,CTRP9-35665-A/G位点突变与大黄鱼抗副溶血弧菌有关联,这为大黄鱼抗弧菌群体的选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制备NHS基团修饰的副溶血弧菌免疫磁珠并评价其富集性能。[方法]采用偶联率确定免疫磁珠最佳制备条件(磁珠粒径、偶联时间和抗体加入量),采用捕捉率确定免疫磁珠最佳富集条件(菌悬液p H、孵育时间和免疫磁珠加入量),并通过方法的特异性、灵敏度、精密度和稳定性评价免疫磁珠富集性能。[结果]0.1 m L N2型NHS磁珠可与0.2 m L副溶血弧菌抗血清偶联2 h制备IMB_(VP),加入到副溶血弧菌菌悬液(p H 7.0~7.4)中孵育2 h,IMB_(VP)最佳工作液体积为0.4 m L。该方法特异性好、灵敏度高(15 cfu/50 m L)、精密度高(批内变异系数和批间变异系数均在3%~6%)、稳定性好(准确度大于91%)。[结论]自制副溶血弧菌免疫磁珠富集性能好,方法工作效率高,成本低,为副溶血弧菌高效快速检测提供了可靠的富集手段。  相似文献   

11.
玫瑰茄多糖对小鼠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玫瑰茄多糖设置低、中、高3个剂量组和1个对照组,给(SPF)小鼠连续灌胃4周,以脾淋巴细胞转化功能、迟发性变态反应(DTH)、溶血空斑数、半数溶血值(HC50)等为指标,观察瑰茄多糖对小鼠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脾淋巴细胞转化功能、迟发性变态反应(DTH)、溶血空斑数、半数溶血值(HC50)测定实验均有显著提高作用。其中,高剂量组对小鼠迟发型变态反应能力(DTH)影响、半数溶血值(HC50)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高剂量组对小鼠溶血空斑数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P0.05)。说明玫瑰茄多糖具有增强小鼠体液免疫功能和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通过4种中药复方对小鼠的脾脏指数、体重、腹腔巨噬细胞吞噬指数和吞噬率、溶血素、溶血空斑、淋巴细胞增殖、血清中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的影响作用,测得不同中药复方与对照组的差异。结果表明,复方1对小鼠的脾脏指数、腹腔巨噬细胞吞噬率和吞噬指数、血液中溶血素水平差异显著,复方2对小鼠的脾脏指数、腹腔巨噬细胞吞噬率、血液中溶血素和溶血空斑差异显著;复方3对小鼠吞噬指数、血液中溶血素和溶血空斑、淋巴细胞增殖(ConA)差异显著;复方4对小鼠的脾脏指数、腹腔巨噬细胞吞噬率和吞噬指数、血液中溶血素和溶血空斑、淋巴细胞增殖(LPS)、血液中NO和NK细胞均差异显著。不同中药复方中复方4的免疫增强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13.
测定了水温骤降后(A组(25→22℃)、B组(25→19℃)、C组(25→16℃)、对照组(25℃))6、24 h凡纳滨对虾Penaeus vannam ei血清中一氧化氮(NO)的浓度、一氧化氮合成酶(n i-tric oxide synthase,NOS)的活性以及溶菌酶活力的变化,并在水温变化后24 h用副溶血弧菌Vibrioparahaem olyticus对对虾进行人工感染,以评价凡纳滨对虾对副溶血弧菌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水温骤降后6 h,各试验组对虾血清中NO浓度、NOS活性、溶菌酶活力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水温骤降后24 h,B组对虾血清中NO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A、C两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B组对虾血清中NOS的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A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各试验组对虾血清中的溶菌酶活力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用副溶血弧菌人工感染对虾的死亡率C组为58.3%,与对照组(33.3%)存在显著差异(P<0.05)。这说明水温大幅度急剧下降后,凡纳滨对虾血清中的NOS活性、溶菌酶活力下降,因而导致凡纳滨对虾对副溶血弧菌的敏感性升高。  相似文献   

14.
Ⅵ型分泌系统(typeⅥsecretion system, T6SS)是多种革兰氏阴性菌编码的蛋白分泌装置,在毒力因子释放、生物被膜形成、铁离子摄取、囊泡运输、环境压力适应性及细菌胞内存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功能,在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和迟钝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等水生动物病原菌的致病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有关水生动物病原菌T6SS组分及其功能的报道还比较匮乏。本文对几种水生动物病原菌T6SS的生物学功能与调控机理,以及T6SS关键调控因子溶血素共调节蛋白Hcp的系统进化关系与功能等最新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并在水生动物病原菌T6SS的生物学功能、T6SS活性调控与环境因素的关联性、T6SS与致病菌代谢之间的调控关系等方面提出未来研究建议,以期为进一步开展水生动物致病机制研究及水产养殖细菌病的防控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猪源及其它动物源A型产气荚膜梭菌(CpA)的β2毒素基因和相关生物学特性。【方法】从南昌周边地区随机采集猪、牛、羊、鸡、犬、鱼的新鲜粪便样品,采用4%D-环丝氨酸FTG梭菌选择培养基从各样品中分离纯化产气荚膜梭菌,并对分离菌株进行培养特性观察、革兰氏染色镜检、生化鉴定和16S rDNA分子鉴定;再通过多重PCR技术进行分子分型,对分离到的A型产气荚膜梭菌(CpA)进行β2毒素基因检测和溶血试验。【结果】所分离到的CpA中,除犬源CpA,其它动物源分离株均携带β2毒素基因;不同动物源的CpA溶血时间和溶血强度不一样:羊源CpA在血平板上4 h能观察到明显的溶血,溶血圈直径达到30 mm;猪源CpA 6 h才能观察到明显的溶血,溶血圈直径约为14 mm。【结论】为了解CpA致病机理,解析其在不同动物致病强弱和地区特异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采用琼脂扩散法,分别测定五味子(Shisandra chinensis)、黄精(Polygonatum sibiricum)对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的体外抑菌作用;选用倍比稀释法确定五味子、黄精对副溶血弧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采用改良微孔板法(MTT)评价两种中草药液对溶藻弧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中草药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副溶血弧菌的作用,五味子对副溶血弧菌的抑菌圈直径为18.67(±0.2)mm,MIC为1.56 mg/m L,MBC为3.125 mg/m L;黄精的抑菌圈直径为11.26(±0.6)mm,MIC和MBC分别为1.56、3.125 mg/m L。当药物浓度达到3.125 mg/m L以上时,五味子和黄精对副溶血弧菌生物膜的形成有极显著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感染副溶血弧菌对杂色鲍体内一氧化氮(NO)及一氧化氮合酶(NOS)活力的影响,分别对九孔鲍足部注射浓度为5×105CFU/mL、5×106CFU/mL和5×107CFU/mL的副溶血弧菌悬浮液(剂量为0.1 mm/只),在注射前及注射后6 h、12 h、24 h、48 h9、6 h1、92 h和240 h足部取血,测定其血清中NO含量以及NOS活力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注射副溶血弧菌后九孔鲍血清中NO含量及NOS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且NOS活力的最大值出现的较NO最大值早,证明注射副溶血弧菌可以诱导九孔鲍血清内NO含量和NOS活力的升高。为今后研究NO/NOS系统在软体类免疫中的作用提供一些理论依据。在生产实践中,可以通过诱导调节NO在鲍体内的含量,增强其自身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从而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检测了广西8个奶牛场共329头奶牛的1282个乳区的隐性乳房炎发病情况,结果是:阳性奶牛166头.阳性率50.46%。随机抽取106头奶牛的阳性奶样进行病原分离鉴定,结果分离出优势细菌139株,139个菌株中有55株呈β或α溶血,占总菌株的39.6%。选取60个生化变异最小的代表菌株做小白鼠攻毒试验和药敏试验.结果有50个菌株(83.3%)引起小白鼠发病.其中有20个菌株(33.3%)可致小白鼠死亡;药敏试验结果显示:75%以上的菌株对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左氧氟沙星、亚安培南、环丙沙星等抗菌素高度敏感。  相似文献   

19.
Ⅱ耆水气单胞菌β-hemA重组菌表达产物ISCOMs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嗜水气单胞菌β-hemA重组菌PCB的培养上清液经硫酸铵梯度沉淀粗提毒素蛋白质,并在pH2.5的柠檬酸缓冲液里酸化处理以暴露其疏水区,经Mega-10裂解后与QuilA结合制备ISCOMMs,电镜下可观察到30~40nm的多面体的笼格状颗粒结构。经鳗鱼的免疫保护试验证实.ISCOMs组(每尾40~80μg)保护率高达100%,同剂量的溶血素 弗氏佐剂组可达62.5%,未加佐剂的溶血素只有50%。  相似文献   

20.
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人-兽-鱼共患的致病菌,严重威胁食品安全和人类的健康。为了研究宿主嗜中性粒细胞清除细菌感染的动态变化过程,利用红色荧光蛋白标记的副溶血弧菌Vp57~(RFP)菌株感染受精后48 h(hours post fertilization,hpf)的斑马鱼(Danio rerio)幼鱼耳泡,建立局部感染模型,并以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01菌株为对照,系统比较了副溶血弧菌和大肠杆菌的半数致死剂量(median lethal dose,LD_(50))、存活曲线以及和嗜中性粒细胞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RT-qPCR验证炎症相关基因il1b和il10在感染前后的表达量变化。结果显示副溶血弧菌和大肠杆菌感染斑马鱼幼鱼的LD_(50)分别为7.90×10~8 CFU/mL和1.14×10~(11) CFU/mL,与感染大肠杆菌相比,斑马鱼感染副溶血弧菌后招募嗜中性粒细胞的速度更快,且数量更多。RT-qPCR结果发现斑马鱼感染副溶血弧菌后在相同时间点能够激活更高的il1b和il10基因的表达,引起强烈的炎症反应。基于以上研究,我们建立的副溶血弧菌-斑马鱼幼鱼耳泡局部感染模型,为进一步研究嗜中性粒细胞清除副溶血弧菌感染的动态过程,以及深入揭示天然免疫应答机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