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香根草篱防治红壤坡耕地侵蚀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1 997~ 1 999年试验结果表明 :丘陵红壤坡耕地实施香根草篱开发 ,可使地表径流量、土壤冲刷量和养分流失总量分别减少 60 .1 %~ 72 .4%、5 6.2 %~ 77.9%、69.2 %~ 90 .4% ,可使土壤临界侵蚀量提高 2 .7mm ,花生产量年均提高 1 0 .3%。而且 ,2~ 3年后 ,香根草篱的水土保持效果接近于梯地  相似文献   

2.
以农作型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建立小流域土壤侵蚀模数、轻度以上侵蚀土地占地率与平耕地、坡耕地、有林地、其它林地、荒草地、其它用地占地率无截距模型,以及小流域土壤侵蚀模数与不同侵蚀强度土地占地率无截距多元回归模型.分析不同类型土地的侵蚀模数、土壤流失率、土壤流失比、土壤流失面积比.不同侵蚀强度土地侵蚀模数、土壤流失比.结果表明:①无明显侵蚀、轻度侵蚀、中度侵蚀、强度及其以上侵蚀土地土壤侵蚀模数分别为:-397.78t/km2a、1639.95t/km2·a、5000.00t/km2·a、9119.12t/km2·a,土壤流失比分别为:-7%、6%、34%、67%,在不同小流域变幅为:-3%--23%、0%-21%、8%-100%、11%-98%,有80%的小流域强度侵蚀土地是土壤流失的主要源地,有20%的小流域土壤流失主要发生在中度侵蚀土地;②平耕地、坡耕地、有林地、其它林地、荒草地、土壤侵蚀模数分别为:458.27t/km2·a、6410.8t/km2·a、-2083.89t/km2·a、2668.43t/kin2·a、6639.33 t/km2·a、-759.6 t/km2·a;土壤流失比分别为:-6%、89%、-4%、11%、12%、-3%,流失面积比为1%、72%、0%、18%、9%、0%,水土流失的首要用地类型是坡耕地,平耕地、有林地、其他用地对土壤流失起到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光合细菌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以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模式为例 ,比较了光合细菌、有机肥、无机肥及其混合使用对土壤中生物群落、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养分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光合细菌无论是单独使用还是同其他肥混用 ,都会在土壤中表现出一定的增殖特性 ,并使土壤中生物总量增加 ,从而促进土壤中物质的循环和能量流动。同时光合细菌还使土壤容重下降 ,阳离子代换量增加 ,土壤中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钾增加 ,从而改善了土壤的结构和营养状况 ,使产量增加。尤以光合细菌与有机肥复合使用效果最佳 ,与单用有机肥相比 ,土壤中微生物总量增加 13.7% ,光合细菌增加 118.9% ,固氮菌增加 14 .6 % ,放线菌增加 18.98% ;在 0~ 2 0和 2 0~ 4 0cm土层容重分别下降 11.4 %和 13.3% ,阳离子代换量增加 7.9%和 5 .2 % ,有机质含量增加 16 .6 %和 2 4 .2 % ,土壤全氮增加 3.9%和 2 6 .3% ,全磷增加 2 .9%和 4 .2 % ,碱解氮含量增加 11.8%和 8.2 % ,速效磷含量增加 5 .1%和 8.6 % ,速效钾增加l0 .9%和 13.4 % ,作物产量增加 10 .1%。  相似文献   

4.
为了明确沟垄覆膜种植方式对旱作马铃薯田养分运移规律及产量的影响,试验设置平畦不覆膜(T1)、平畦覆膜(T2)、全膜双垄沟播(T3)、全膜双垄垄播(T4)、半膜膜侧种植(T5)及半膜沟垄垄播(T6)6个处理,研究了不同沟垄覆膜条件下0~40 cm土壤养分运转分配规律及马铃薯产量表现。结果表明,通过沟垄覆膜处理能促进土壤有机质分解,显著提高马铃薯根区土壤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在全生育期,各处理0~20 cm土壤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7月份含量最高,且各沟垄覆膜处理均高于T1;20~40 cm土壤速效氮磷钾含量变化规律为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以8月份养分含量最高,各处理间差异显著;而各沟垄覆膜处理0~4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均低于T1。与T1相比,T2、T3、T4、T5和T6分别增产36.3%、59.7%、60.5%、47.6%和46.0%,其中T4产量最高。沟垄覆膜种植提高了大薯率和中薯率总和。各处理综合表现以T4最好。  相似文献   

5.
河北省蔬菜保护地土壤养分的积累状况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为了对菜地土壤养分的合理管理提出理论依据 ,研究了河北省 11个蔬菜种植县、市的蔬菜保护地土壤养分的积累状况及剖面分布特性。结果表明 :日光温室 0~ 2 0cm土壤pH与相邻粮田平均降低了 0 7pH单位 ;与相邻粮田比较 :菜地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分别平均增加了 74 1%、5 6 78% ;Olsen -P、硝态氮、碱解氮和速效钾分别增加了 7 4倍、7 1倍、1 0倍和 2 6倍 ;速效锌、铁、锰、铜分别平均增加了 1 2倍、1 3倍、0 5倍、0 6倍和 0 5倍 ,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菜地养分主要积累在 0~ 2 0cm土层 ,2 0~ 80cm土壤养分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各养分的积累量逐渐减少 ,各养分积累量为Olsen -P >硝态氮 >速效钾和碱解氮 >全氮和有机质 ,不同类型菜地土壤养分的积累状况为日光温室 >塑料大棚。  相似文献   

6.
针对西南丘陵区柑橘果园化肥导致的土壤质量下降、生态环境逐年恶化等现状,通过施肥方式与耕作方式的改进与协作,研究了长期不同量沼肥深施对0~60 cm土层主要养分含量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沼肥处理均能显著提升表层土壤(0~20 cm土层)有机质、全N、全P含量和深层土壤(40~60 cm土层)全K含量。其中T5处理效果最好,显著提高了各土层养分含量,由浅层至深层,有机质、全N和全P含量分别较CK提高了62.4%、30.3%、63.1%;40.0%、23.5%、44.1%;122.0%、36.9%、72.9%。沼肥深施对土壤酶活性影响较大,能显著提升0~40 cm土层蔗糖酶活性。T3、T5处理还能分别显著提升0~20、20~40、40~60 cm土层脲酶活性、0~20、20~40 cm土层过氧化氢酶活性以及20~40、40~60 cm土层碱性磷酸酶活性。综上所述,柑橘果园高量沼肥深施能够实现养分向土壤深层输送,改善土壤质量,为沼肥部分或全部替代化肥在果园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有助于实现土壤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7.
京郊日光温室土壤养分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试验旨在摸清目前京郊日光温室土壤养分特征 ,为合理施肥提供依据以保持温室土壤环境优化和蔬菜高产优质。对京郊日光温室土壤取样研究表明 :土壤中有机质和速效磷、钾含量分别为 18.4 6g·kg-1、5 9.38和178.1mg·kg-1,处于中等偏低水平 ;而微量元素含量除硼外均处于高水平。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 ,日光温室土壤养分表现出增加的趋势。土壤有机质、全氮与日光温室种植年限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 0 .6 75和 0 .6 90 ;速效磷、有效锌含量与日光温室种植年限呈显著正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 0 .5 2 3和 0 .5 2 8。经过一茬长季节果菜的种植 ,0~ 2 0cm土层中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和钾、有效铁、锰、铜含量均有极显著提高 ,增加幅度分别为4 5 .6 %、2 2 .5 %、5 6 .9%、75 .4 %、10 5 .1%、10 2 .5 %、14 9.1%和 31.4 %。它们在 2 0~ 4 0cm土层的增加幅度分别为12 5 .9%、4 7.9%、76 .6 %、90 .5 %、139.3%、174 .3%、178.8%和 6 1.4 % ,比 0~ 2 0cm土层的增加幅度大。但 0~ 2 0cm土层有效硼却比种植前显著减少了 36 .2 %。  相似文献   

8.
长期沼肥深施对果园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西南丘陵区柑橘果园化肥导致的土壤质量下降、生态环境逐年恶化等现状,通过施肥方式与耕作方式的改进与协作,研究了长期不同量沼肥深施对0~60 cm土层主要养分含量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沼肥处理均能显著提升表层土壤(0~20 cm土层)有机质、全N、全P含量和深层土壤(40~60 cm土层)全K含量.其中T5处理效果最好,显著提高了各土层养分含量,由浅层至深层,有机质、全N和全P含量分别较CK提高了62.4%、30.3%、63.1%;40.0%、23.5%、44.1%;122.0%、36.9%、72.9%.沼肥深施对土壤酶活性影响较大,能显著提升0~40 cm土层蔗糖酶活性.T3、T5处理还能分别显著提升0~20、20~40、40~60 cm土层脲酶活性、0~20、20~40 cm土层过氧化氢酶活性以及20~40、40~60 cm土层碱性磷酸酶活性.综上所述,柑橘果园高量沼肥深施能够实现养分向土壤深层输送,改善土壤质量,为沼肥部分或全部替代化肥在果园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有助于实现土壤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9.
农田沙漠化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和氮的衰减及其机理研究   总被引:37,自引:1,他引:37  
 测定了科尔沁沙地不同沙化程度农田 0~ 15cm耕层土壤粒级分布、有机碳 (SOC)和全氮 (N)含量 ,并应用土壤粒级物理分组方法对农田土壤各粒级组分 (2~ 0 .1、0 .1~ 0 .0 5、<0 .0 5mm)中SOC和氮的含量、富集系数、分配比例进行了研究 ,以揭示沙漠化过程中碳、氮衰减的机理。结果表明 ,沙地农田土壤物理稳定性指数大都低于5 % ,是土壤易发生风蚀沙化的内因。沙漠化过程中SOC和氮衰减的机理 ,一方面是与粘粉粒和部分极细沙结合的稳定态的有机碳和氮直接被吹蚀 ,粘粉粒吹蚀 1% ,SOC和全氮含量分别下降 0 .16 9g·kg-1和 0 .0 2 15g·kg-1;另一方面是与沙粒结合的颗粒有机碳 (ParticulateOrganicCarbon ,POC)形成量减少 ,沙漠化程度每增加 1级 ,POC、全氮含量分别下降 0 .4 3g·kg-1和 0 .0 5 9g·kg-1。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侵蚀条件下紫色土坡耕地耕层持水性能与产量响应特征,为调控坡耕地季节性干旱及水分利用效率、提升侵蚀条件下坡耕地玉米产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铲土侵蚀模拟法,以未侵蚀地块为对照组(S-0),对比分析5 cm(S-5)、10 cm(S-10)、15 cm(S-15)、20 cm(S-20)侵蚀程度和3种管理措施下(不施肥(CK)、施化肥(F)、生物炭+化肥(BF)),坡耕地耕层持水抗旱性能和玉米产量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对侵蚀程度的响应。【结果】(1)坡耕地心土层土壤持水性能更强。在相同水平土壤水吸力下,耕作层土壤容积含水量降低幅度(13.9%—18.2%)较心土层更大(9.8%);随年际变化,土壤容积含水量在S-5时增幅最大为耕作层(14.2%),而心土层表现为在S-15最大(33.2%)。(2)坡耕地土壤总库容、兴利库容、最大有效库容及有效水分含量,随侵蚀加剧呈开口朝下的抛物线变化规律。随年际变化,各侵蚀程度下土壤最大有效库容最大增幅(44.7%)处于较强烈侵蚀程度(S-15),而有效水分含量、最大储水量及单次接纳最大降雨量在微弱侵蚀程度下(S-0至S-10)提升幅度最大。(3...  相似文献   

11.
在粤北翁源、乳源、浈江等地开展坡岗地木薯"3414"肥效试验,按照Cate-Nelson方法,根据缺素处理(-N、-P、-K)占全肥处理(NPK)的相对产量数据与土壤有效养分测定值之间的关系,建立对数拟合方程,以相对产量<50%、50%~75%、75%~90%、90%~95%和>95%为标准,研究土壤有效氮、磷、钾供应的丰缺临界指标。结果表明,粤北坡岗地木薯产区土壤碱解氮缺乏临界值为66.2 mg/kg,高产临界值为70.5 mg/kg,缺乏土样占测试土样的70%;土壤有效磷缺乏临界值为11.3 mg/kg,高产临界值为14.1 mg/kg,缺乏土样占测试土样的80%;土壤有效钾缺乏临界值为61.0 mg/kg,高产临界值为71.3 mg/kg,缺乏土样占测试土样的70%。研究结果可为粤北坡岗地高效施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肥力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为了研究适应于干旱地区春小麦的栽培技术,在新疆地区,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传统耕作(CT)、秸秆还田(CS)、免耕不覆盖(NT)和免耕覆盖(NTS)4种耕作方式下土壤有机质及速效养分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NTS处理对提高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磷养分含量最佳;CS处理主要提高了20~30 cm土层有机质含量,在其余各土层,CS处理的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磷养分含量均低于NT处理,但均高于对照CT处理;与CT相比,NTS处理可使0~10 cm1、0~20 cm和20~3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9.65%~11.72%、12.48%~25.81%和5.17%~23.52%;碱解氮含量提高13.46%~28.48%、2.80%~43.11%和2.56%~33.33%;有效磷含量提高20.59%~40.82%6、.04%~28.61%和4.42%~34.70%.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生物炭对灌耕风沙土改良效果。【方法】以灌耕风沙土为供试土壤,小麦秸秆炭为供试材料,采用田间定位试验,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1)不施炭(CK);(2)67.5 t/hm2生物炭;(3)112.5 t/hm2生物炭;(4)225.0 t/hm2生物炭。玉米生长后期测定产量,采集土壤分析相关养分指标。【结果】0~20 cm和20~40 cm土层,与对照相比,施用小麦秸秆炭对灌耕风沙土土壤pH值影响不明显。与对照相比,施用小麦秸秆炭能够显著增加灌耕风沙土土壤全氮、有机质、速效氮及速效钾含量,在0~20 cm土层分别增加了14.5%~29.6%,、48.9%~89.5%、28.7%~93.5%、6.9%~31.3%。在20~40 cm土层分别增加了38.1%~56.0%、24.9%~40.1%、30.8%~68.1%、15.6%~45.2%。施用小麦秸秆炭处理能够明显增加玉米产量,增产了28.7%~49.2%。【结论】施用小麦秸秆炭能够提高灌耕风沙土的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14.
土地利用方式对荒漠土壤有机碳和养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以未开垦荒漠土壤为对照,研究土地利用方式对荒漠土壤有机碳、全氮和速效磷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开垦荒地相比较,玉米地和刺槐苗圃地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在0-20 cm土层深度分别增加了32%-68%和27%-136%,但是苜蓿地仅在0-10 cm土层增加了48%.在0-20 cm土层深度,玉米地颗粒有机碳含量增加了143%-167%,而苜蓿地和刺槐苗圃地则仅在0-10 cm土层分别增加了217%和550%.在0-30 cm土层深度,玉米地和刺槐苗圃地矿物结合态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未开垦荒地之间差异不显著,而苜蓿地则显著低于未开垦荒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之间矿物结合态有机碳含量的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土壤粘粒含量的变化所引起(r=0.69,P<0.01).玉米地和刺槐苗圃地0-30 cm土层土壤全氮含量分别增加了61%和64%,而苜蓿地全氮含量变化不大;玉米地和刺槐苗圃地0-30 cm土层土壤速效磷含量变化不显著,而苜蓿地则降低了80%.  相似文献   

15.
黄土高原旱作土壤养分剖面运行与坡面流失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旱作土壤养分剖面运行与坡面流失的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养分剖面运行表现为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休闲有利于土壤养分矿化、积累,土壤NO3-N向下运行距离超过1m.裸露地的土壤养分坡面流失与地面植被覆盖度、肥料施用、降水量及降水强度密切相关;牧草地与作物地每年流失有机质总量为107~206kg/ha、N9~19kg/ha、P2O5 22~38kg/ha.  相似文献   

16.
通过3 a的杉木施肥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方式对杉木树高、胸径和蓄积量以及土壤pH值、有机质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 a试验后,最佳处理为A处理(6孔袋控处理),树高(8.46 m)、胸径(8.96 cm)和蓄积量(98.16 m~3·hm~(-2)),分别比CK提高5.75%、降低0.56%、提高19.13%,分别比B(8孔袋控处理)、C(10孔袋控处理)、D(传统处理)处理的提高0.24%~5.75%、2.63%~5.78%和17.75%~18.71%。0~20 cm和20~40 cm的土层土壤pH值均以A处理最高(4.6),0~2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以B处理最高(37.77 g·kg~(-1)),A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与B处理相差不大,20~4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以A处理最高(25.75 g·kg~(-1))。施肥3 a后,土壤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总体上以A处理最高。各处理0~20 cm土层的速效钾含量较试验前降低,全氮、全磷、全钾和碱解氮在0~20 cm和20~40 cm土层的含量均比试验前增加。相比常规施肥,袋控施肥对提高杉木早期生长量和林地土壤肥力上的效果较好,其中又以A处理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7.
粮田改种蔬菜对水稻土土壤结构与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江苏省江都市马凌村良种场多年粮田(对照)和粮田改种蔬菜20年以上田块,研究粮改蔬对0~60 cm土层团聚体、土壤容重、孔隙度、固液气三相比和有机质含量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长期蔬菜种植减少了0~20 cm土层中0.250~1.000 mm和0.053~0.250 mm粒径团聚体的数量,却增加了〈0.053 mm微团聚体的数量;增加了20~60 cm土层中0.053~0.250 mm小团聚体的数量,降低了〈0.053 mm微团聚体的数量。长期蔬菜种植使0~20 cm耕层土壤容重显著降低21.0%、气孔度显著增加29.6%,20~40 cm土层气孔度显著降低了42.3%,固、液相所占比例在0~20 cm土层降低但在20~40 cm土层增加。两种利用方式下,0~20 cm土层中有机质含量分别占0~60 cm土层有机质含量的58.9%和63.3%,长期蔬菜种植下0~20 cm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降低了20.8%。粮改蔬多年耕种可改善土壤的物理结构却减少了耕层土壤有机碳固储数量。  相似文献   

18.
2004~2005年,在甘肃河西走廊的黑河灌区,设计20 cm留茬压倒(NPS20)、40 cm留茬压倒(NPS40)4、0 cm立秆(NS40)2、0 cm立秆(NS20)和传统耕作(CT)5个耕作处理,I1(5 400 m3/hm2)和I2(3 600 m3/hm2)2个灌溉水平,研究了春小麦不同留茬高度、不同留茬方式对春玉米田在不同灌水水平下土壤微生物量N和P的季节性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量N春种前有表聚的现象,土壤微生物量P则在整个耕层分布比较均匀;留茬免耕可显著增加播种前0~5 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N和P含量,10~20 cm土层则变化较小;连续免耕2 a后,春种前0~5 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N和P的增殖,分别以20 cm留茬压倒免耕处理(NPS20)和40 cm留茬压倒免耕处理(NPS40)的最高,分别增加了23.97%和148.80%,且土壤水分对表土层及耕层的土壤微生物量P的影响较土壤微生物量N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紫色土坡耕地是南方丘陵区农业生产重要的耕地资源,其耕层土壤退化主要为物理退化。为了探讨土壤侵蚀对紫色土坡耕地耕层物理特性及力学特性退化的影响,在耕层土壤退化分级的基础上,定量分析了不同侵蚀程度下紫色土坡耕地耕层物理、力学特性及土壤退化指数的变化特征。【方法】采用铲土侵蚀模拟试验方法,以未侵蚀地块为对照组(CK),对比分析了侵蚀5 cm(S-5)、10 cm(S-10)、15 cm(S-15)、20 cm(S-20)条件下紫色土坡耕地耕层土壤渗透性、土壤力学特性及土壤退化指数变化特征,对坡耕地耕层物理、力学特性的退化程度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1)紫色土坡耕地不同侵蚀程度下耕层土壤渗透性为CK>S-5>S-10>S-15>S-20,土壤初始入渗率、稳定入渗率、平均入渗率、饱和导水率随着侵蚀程度加剧而降低,S-20土壤渗透性能最差;不同侵蚀程度下紫色土坡耕地均表现为0—20 cm土层的土壤渗透性指标高于20—40 cm土层的。(2)紫色土坡耕地不同侵蚀程度耕层土壤力学性质为CK-5-10-15-20,土壤抗剪强度、土壤紧实度随侵蚀程度加剧而增加。不同侵蚀程度下紫色土坡耕地各层土壤力学指标均表现为0—20 cm土层的高于20—40 cm土层的。(3)土壤抗剪强度对第一轴贡献率最大,土壤抗剪强度是影响不同侵蚀程度下紫色土坡耕地土壤物理性质及力学特性变化的主要因素。紫色土坡耕地土壤物理性质及力学特性与第一轴相关性排序表现为稳定入渗率>土壤紧实度>饱和导水率>平均入渗率>初始入渗率>抗剪强度。(4)不同侵蚀程度下紫色土坡耕地土壤退化指数大小为S-5(-8.71%)>S-10(-10.95%)>S-20(-12.17%)>S-15(-15.37%),S-15处理对耕层物理性质影响最大,S-15 土壤退化指数最小,土壤退化程度为重度退化。不同侵蚀条件下,紫色土坡耕地土壤退化指数10—20 cm土层的最大,土壤退化对10—20 cm土层影响最小。【结论】紫色土坡耕地土壤退化现象严重,不同侵蚀程度土壤的退化等级分为4级,分别为未退化、轻度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研究结果可为坡耕地耕层质量退化过程辨识及恢复调控提供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