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稻茬小麦不同播种方法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取两因子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稻茬小麦不同播种方式的效果,结果表明扬麦15的最适播期为10月28日~11月7日,播种15~16万基本苗为宜。  相似文献   

2.
沿黄稻茬无公害优质小麦生产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从生产基地优化选择、播种方式、播量与播期、施肥方式、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提出了沿黄稻茬无公害小麦的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3.
杨兴字 《种子世界》2021,(7):0168-0170
睢宁县小麦种植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近年来,当地非常重视稻茬小麦种植模式的宣传推广,小麦晚播后,因为温度的差异性,小麦临冬前出苗晚、出苗不匀、苗情素质较差、分蘖能力相对低,个体发育情况不优,最终导致整体小麦产量大幅度降低。本文对目前稻茬小麦栽培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介绍了科学整地、种子选择和处理、播种管理、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相关工作的具体流程,为保证稻茬小麦抗逆性,实现小麦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4.
稻秸还田下耕作与播种方式对小麦出苗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稻秸还田下耕作与播种方式对小麦出苗及产量的影响,通过大区试验,分析了稻秸全量还田下不同耕作与播种方式对小麦出苗率、出苗均匀性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显示,相同的播种方式下,浅耕处理小麦出苗率高于免耕处理,但出苗均匀性差于后者;相同的耕作方式下,播种方式对小麦出苗率和出苗均匀性的影响差异较大,其中,机械匀播方式下小麦出苗率最高,出苗均匀性最好;小麦出苗率和出苗均匀性通过影响穗数、穗粒数、千粒重而影响籽粒产量,同一耕作方式下机械匀播小麦籽粒产量均高于其余2种播种方式,免耕和浅耕下机械匀播小麦产量分别达6484.35 kg/hm~2和6476.20 kg/hm~2。因此,稻秸全量还田条件下,建议采用免耕机械匀播方式,能有效改善小麦田间出苗情况,进而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5.
江汉平原小麦常年种植面积约40万hm2,是湖北小麦主产区。为了解江汉平原小麦生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于2017-2019年采用入户调查问卷的方式,对以湖北省天门市为代表的172个农户小麦种植情况进行调查,包括小麦生产情况、肥料施用、病虫害防治、农机投入及生产效益,分析影响江汉平原小麦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结果表明,江汉平原小麦平均产量为4762kg/hm2,小麦种植成本为5776元/hm2,其中机械作业费>肥料费用>种子费用>人工费用>农药费用,年均生产效益为3215元/hm2;与稻茬小麦相比,旱茬小麦单产高、种植成本低、生产效益高;不同年际间小麦生产由于气候条件及播种质量的影响差异明显,2018-2019年度小麦产量及生产效益显著高于2016-2017和2017-2018年度。提高江汉平原小麦产量和生产效益,可从农机农艺配套技术、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和抗灾应变技术以及优化小麦品种布局等方面开展。  相似文献   

6.
王同基  张卉芳 《小麦研究》1996,17(4):21-23,5
本文通过分析认为,冬前积温300 ̄750℃是冬小麦的全程播种适期,在此范围内,不同期播期麦田运用相应的配套技术均有可能达到同等较高的产量水平。近年来,我国北方冬前气温明显升高,小麦播种期需适当推迟。  相似文献   

7.
赵莉 《种业导刊》2017,(4):17-18
小麦免耕播种是近年来试验推广的一项生态效益显著的新技术。通过免耕播种与常规播种的小麦田间对比试验,从小麦群体动态变化、产量要素构成、生产成本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期为指导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不同稻麦茬口衔接期对稻谷和后茬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连续两年试验研究,明确了淮北稻麦两熟季节紧张区不同水稻收获时间对稻谷和后茬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提出适宜的稻麦茬口组合与水稻和小麦品种搭配方案,并为各区域水稻和小麦品种选育中的生育期目标提供依据.综合考虑稻麦两熟的综合效应和效益,10月20日是水稻收获、小麦播种的最佳衔接期,为赣榆县稻麦两熟高产增效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淮南稻茬麦田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针对河南省淮南稻茬麦田栽培区小麦生产现状,提出该区小麦不同生长期麦田管理主要技术措施,以期实现小麦优质高产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稻茬麦免耕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鲁南稻区由于水稻生育期普遍较长,加之部分年份秋涝,致使小麦播种推迟,严重影响了小麦产量。为了解决此问题,郯城县自2005年以来开始研究稻茬麦免耕栽培技术。2009年又被山东省农技总站列为稻茬麦免耕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项目县,通过项目实施,使这一技术更加趋于成熟。目前该技术深受广大农民的喜爱,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现将此项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小麦精量播种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麦精量播种高产栽培技术是实施小麦统一供种的一项配套技术,也是近年来小麦生产节本、增效、抗灾减灾的新配套技术。小麦精量播种技术可有效解决小麦高产与倒伏、个体与群体、穗多与穗重、高投资与低效益的矛盾,其技术重点是因地制宜、选择良种、适时早播、精细管理等。  相似文献   

12.
<正>目前,北方地区冬小麦播种已近尾声,西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正进入高峰。冬小麦自播种到越冬前2个月时间,是出苗、长叶、生根、增蘖的重要时期。针对部分地区前茬作物收获推迟导致小麦播期偏晚,一些田块播量偏大、苗情复杂的情况,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提出以"保苗长叶、促根增蘖、促弱  相似文献   

13.
河南省新乡市北部的郊区、汲县一带,土质粘重,属太行山前冲积平原褐土类型粘质鸡粪土,其特点是,“湿了粘,干了硬,不干不湿弄不动”。尽管整地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结果仍是“满地大坷垃,出苗稀拉拉”。若遇阴雨连绵,更是没法下地,早茬地种成晚茬麦,造成严重减产。怎样才能使褐土化粘土地上小麦适时播种,一播全苗,夺取高产?当地的农民群众在实践中摸索出潮墒加垄播种法,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不同播期与播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苏南沿江稻麦两熟地区不同水稻收获期对后茬小麦产量影响,进行了小麦不同播期播量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播期(10月25日-11月29日)处理产量差异极显著,随着播期推迟不同单产呈下降趋势.不同播量处理(150×104,225×104,300×104,375×104,450×104/hm2)间产量差异不显著,在相同播量水平下(300×104/hm 2)随着播期推迟产量不断下降.苏南沿江地区小麦最佳的播种时间为10月25日-11月15日,最佳基本苗为150×104~225×104/hm2.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聊城市各县(市、区)小麦冬季冻害进行调查,发现秸秆还田质量差、整地质量不好、播种过深、播期偏早、播量过大、极端寒潮天气、冬季有效降雨少等是小麦冻害发生的主要原因。为确保小麦生产健康发展,提出了聊城市小麦冬前和冬季管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6.
晚播覆膜小麦与适时播种小麦产量比较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播小麦覆膜栽培比同期播种的露地栽培具有显著的增产效果,增产的主要原因是覆膜提高了地表和耕层土壤的温度,在一定的晚播条件下,覆膜期增加的积温大体可以补偿由于晚播而减少的积温。根据积温培育小麦苗的原理,晚播覆膜小麦就有可能取得适时播种小麦的产量。为了探讨这个问题,自1987年秋种开始连续2年进行了试验研究,现以1988~1989年度的试验为主将试验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东海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常年水稻面积5.5万hm2以上,小麦面积7.5万hm2左右,其中,西部旱茬麦2.7万hm2,中东部稻茬麦4.7万hm2以上.近年来随着水稻偏迟熟品种的北移,小麦播期越来越迟,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因此,稻棵套播麦面积逐年扩大,2005年已达2.7万hm2以上.  相似文献   

18.
李静 《种业导刊》2013,(2):29-29
在扬花至灌浆期部分麦田常常出现零星、成簇或成片白穗现象,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一般年份减产5%~30%,严重地块甚至绝收,已成为小麦生产中不可忽视的减产因素。1虫害性白穗该白穗由地下害虫金针虫、蝼蛄、蛴螬等引发,幼虫咬食小麦根茎部,小麦播种后至越冬前和翌年2~  相似文献   

19.
山东省稻茬麦面积近200万亩,主要分布于鲁南、鲁西南和沿黄灌区的低洼地区。多年来由于种植技术落后,管理粗放,稻茬麦产量低而不稳。为了探讨稻茬小麦高产稳产的栽培新途径,在多年试验研究的基础上,1988年我们承担了山东省科委稻麦两熟开发课题,在临沂市稻茬麦开发3年累计20多万  相似文献   

20.
刘淑琴 《种子世界》2022,(5):0120-0122
为了进一步筛选出适合于青海省互助县小麦农机精准播种的技术,于 2020 年 ~2021 年在青海省互助县小麦示范种植基地开展小麦农机精准高效播种试验,分别设置了 4 种播种处理方式,分别为小麦宽幅机械化精量播种、机械化撒播播种探墒播种和常规机械化旋耕条播播种,分别命名为处理一组、处理二组、处理三组和对照组,目的筛选出适合于当地种植的高效小麦多种方式,为实现小麦机械化生产奠定坚实基础。通过本次研究能够得知处理三组的小麦的增产增效效果最为明显,比较适合在青海省互助县进行进一步的推广,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和深远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