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9 毫秒
1.
选择MC4R和NR6A1基因分别对大白猪与清平猪杂交群体F2后代中黑色个体的胴体和生长进行关联性分析,以期为生产实践中对清平猪杂交品系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MC4R的优势基因为G等位基因,不同基因型明显影响背膘厚,AA型个体的平均日增重与AG型个体差异显著(P0.05),与GG型个体差异极显著(P0.01),其有利基因型为GG型;NR6A1的优势基因为A等位基因,不同基因型对背膘厚的影响差异明显,其对胴体和生长性状的有利基因分别为A和G等位基因。  相似文献   

2.
猪IGF2、MC4R、JHDM1A及TEF-1多基因标记遗传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大白猪群体中检测和分析猪生长和背膘厚性状候选基因(IGF2、MC4R、JHDM1A和TEF-1)的多态性,并进行多基因标记效应分析,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育种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PCR-RFLP方法对候选基因多态性进行检测,并运用SPSS软件对单基因标记和多基因标记与生长和背膘厚性状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在试验群体中检测了IGF2、MC4R、TEF-1和JHDM1A 4个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位点。单基因标记分析结果显示,IGF2基因与100 kg腰荐结合处背膘厚显著关联(P<0.05),AA型为优势基因型,分别比AG和GG基因型薄0.541 cm和0.629 cm;MC4R基因与生长和背膘厚性状无显著关联;JHDM1A基因与100 kg腰荐结合处背膘厚呈显著关联(P<0.05),CC型为优势基因型,分别比GG和GC基因型背膘薄0.520 cm和0.489 cm;TEF-1基因与100 kg腰荐结合处背膘厚趋于显著关联(0.05<P<0.1),GG基因型背膘厚分别比AA和AG基因型薄0.973 cm和0.379 cm;与达100 kg体重呈显著关联(P<0.05),AG为优势基因型,分别比AA和GG基因型缩短了0.445 d和2.258 d。【结论】对4个候选基因的多基因标记效应进行分析发现,多基因标记效应与单基因标记效应一致。IGF2、TEF-1和JHDM1A基因多态位点合并基因型AGCCGG和AACCGG对于100 kg腰荐结合处背膘厚性状为优势基因型组合,可以作为分子标记在育种中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荷包猪MC4 R基因TaqI酶切位点多态性,为了解其遗传特点奠定基础。[方法]利用PCR-RFLP技术研究荷包猪保种群体MC4 R基因型分布情况,并与国内外猪种的MC4 R基因频率进行比较。[结果]不同品系猪的MC4 R基因的Asp298Asn突变分布差别显著。荷包猪MC4 R基因优势基因型为AA,基因型频率为66.67%,而BB基因型未能检出。荷包猪MC4 R基因型与国内梅山猪、民猪和莱芜猪等稍有不同,与国外汉普夏、大白、皮特兰等差别较大,总体显示国内地方猪种298Asp基因为优势基因,而外种猪基因Asp298Asn突变率显著高于我国地方猪种。[结论]该研究为荷包猪资源保存、品种选育和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H-FABP和HSL基因多态性对苏淮猪胴体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PCR—RFLP方法检测了H-FABP、HSL基因在83头苏淮猪中的多态性分布。结果表明:H-FABP基因的3个变异位点和HSL基因都存在多态性。H-FABPHinfI位点HH基因型个体的背膘厚为19.81mm,极显著低于hh基因型个体(20.16mm)(P〈0.01),Hh基因型个体的背膘厚为19.86mm,显著低于hh基因型个体(P〈0.05)。HH基因型个体的瘦肉率为59.69%,极显著高于hh型个体(54.84%)(P〈0.01),Hh基因型个体的瘦肉率为58.69%,显著高于hh型个体(P〈0.05)。HH—Dd—Aa单倍型背膘最薄(19.73mm)、瘦肉率最高(60.92%),但没有达到显著水平。HSL基因GG基因型个体的背膘厚为19.79mm,极显著低于AA基因型个体(20.23mm)(P〈0.01),AG基因型个体的背膘厚为19.88mm,显著低于AA基因型个体(P〈0.05)。GG基因型个体的瘦肉率为59.89%,极显著高于AA型个体(54.04%)(P〈0.01),AG基因型个体的瘦肉率为58.52%,显著高于AA型个体(P〈0.05)。提示:H-FABP、HSL基因可以作为胴体性状的候选基因用于猪的辅助选育。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荆江麻鸭PRL基因内含子1序列多态性及其对体尺性状的影响。[方法]以96只荆江麻鸭为材料,采用PCR-RFLP方法对PRL基因内含子1序列多态性进行检测,并分析基因多态性与其体尺性状间的关系。[结果]荆江麻鸭PRL基因内含子1具有序列多态性,DraⅠ酶切产生AB和BB2种基因型,其中BB基因型为优势基因型(91.67%);卡方检验结果表明,群体该位点处于遗传平衡状态(P〉0.05);最小二乘分析结果表明,AB基因型个体骨盆宽极显著大于BB基因型个体(P〈0.01),BB基因型个体胸围显著高于AB基因型个体(P〈0.05)。[结论]初步推断,PRL基因可作为影响荆江麻鸭部分体尺性状的候选基因(标记),选择不同的等位基因可改善不同的体尺性状。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荆江麻鸭PRL基因内含子1序列多态性及其对体尺性状的影响。[方法]以96只荆江麻鸭为材料,采用PCR-RFLP方法对PRL基因内含子1序列多态性进行检测,并分析基因多态性与其体尺性状间的关系。[结果]荆江麻鸭PRL基因内含子1具有序列多态性,DraⅠ酶切产生AB和BB 2种基因型,其中BB基因型为优势基因型(91.67%);卡方检验结果表明,群体该位点处于遗传平衡状态(P〉0.05);最小二乘分析结果表明,AB基因型个体骨盆宽极显著大于BB基因型个体(P〈0.01),BB基因型个体胸围显著高于AB基因型个体(P〈0.05)。[结论]初步推断,PRL基因可作为影响荆江麻鸭部分体尺性状的候选基因(标记),选择不同的等位基因可改善不同的体尺性状。  相似文献   

7.
利用PCR-RFLP等技术检测了湖北省黄梅县梅花星类群49头猪的ESR、FSHβ(影响产仔数)、TEF1(生长速度)、LPIN1、H-FABP(肌内脂肪含量),MC4R、CMYA1(背膘厚度)等7个候选基因的多态性.结果表明,梅花星猪类群中上述7个候选基因均有丰富的多态性,特别是肌内脂肪含量有利基因的基因频率较高,是其肉质优良的分子基础.其他性状相关基因的杂合子频率也较高,通过和已有的研究对比,初步分析梅花星猪类群受外来猪杂化程度严重,本研究为梅花星猪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编码脂滴包被蛋白的PLIN1基因对猪脂肪沉积的作用,随机选择190头杜×长×大三元商品杂交猪屠宰,采用常规方法测定部分脂肪沉积性状,同时采集样品提取DNA;运用PCR-SSCP技术对猪PLIN1基因第2、4外显子进行SNP筛查;采用一般线性模型分析所得基因型对各脂肪沉积性状的影响作用.在猪PLIN1基因第2、4外显子分别发现一处碱基替换突变.第2外显子的AA型背膘厚高于AB和BB型(P<0.01),AA型剪切力值低于AB型和BB型(P<0.01);第4外显子的CD型背膘厚高于CC型(P<0.05),CD型肌内脂肪含量高于CC型(P<0.01).结果表明,PLIN1基因的第2、4外显子SNP对猪脂肪沉积相关性状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9.
钙蛋白酶抑制蛋白(CAST)是钙蛋白酶系统的内源性抑制剂,并且已经被确定能影响宰后肉的嫩度。本研究采用PCR-RFLP技术,分析了CAST基因在125头PIC杂交猪中的多态性分布及其与肉质性状和背膘厚间的相关。结果发现,CAST基因在本研究所检测的位点均具有多态性。进一步分析表明,CAST^A2A2基因型个体与其相应的另外两个基因型个体相比肌内脂肪含量有显著差异,CAST^B1B2基因型个体对于肌内脂肪含量的影响也有相同的趋势;CAST^C1C2基因型个体与其相应的另外两个基因型个体相比背膘厚有显著差异,CAST^C1C2。基因型个体和CAST^D1D2基因型个体对于背膘厚的影响也有相同的趋势。因此可以把CAST基因作为影响猪肉盾性状和屠体性状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10.
以苏姜猪、长白猪×苏姜猪、大白猪×苏姜猪各60头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激素敏感酯酶(HSL)基因多态性与胴体性状、肌肉品质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HSL基因第1外显子经BsaHI酶切后存在AA、AB和BB3种基因型,其中苏姜猪中A等位基因占优势,频率为73.34%;杂交猪中B等位基因占优势,频率分别为56.66%和65.00%。相关性分析发现,苏姜猪AA型个体的平均背膘厚、肌内脂肪极显著高于BB型(P0.01)。在大苏杂交猪群体中,AA型个体的嫩度显著地低于AB型、BB型(P0.05)。因此,可通过提高AA基因型的频率来增加肌内脂肪含量,达到改善猪肉品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H-FABP基因运用于猪育种过程中的标记辅助选择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应用PCR-SSCP方法分析H-FABP基因在山西白猪、马身猪、大白猪、长白猪和杜洛克猪5个猪种的多态性,并研究基因型与肌内脂肪含量的相关性。[结果]在猪H-FABP基因内含子1扩增的片段上发现了一个多态性,检测到2个等位基因(A、B)、3种基因型(AA、AB、BB),并对纯合子进行测序,发现SSCP的变异是由碱基C→T的替换造成的。基因型在不同猪种分布的多重比较表明,马身猪与山西白猪、长白猪、大白猪、杜洛克猪间基因型分布差异极显著(P〈0.01),其他纯种猪群间基因型分布差异不显著(P〉0.05)。固定效应模型分析表明,肌内脂肪含量基因型间差异极显著(P〈0.01)。最小二乘分析表明,BB基因型个体与AA基因型个体比较肌内脂肪含量差异显著(P〈0.05)。[结论]H-FABP基因对猪肉品质存在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猪H-FABP基因内含子1的遗传多态性及其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H-FABP基因运用于猪育种过程中的标记辅助选择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应用PCR-SSCP方法分析H-FABP基因在山西白猪、马身猪、大白猪、长白猪和杜洛克猪5个猪种的多态性,并研究基因型与肌内脂肪含量的相关性。[结果]在猪H-FABP基因内含子1扩增的片段上发现了一个多态性,检测到2个等位基因(A、B),3种基因型(AA、AB、BB),并对纯合子进行测序,发现SSCP的变异是由碱基C→T的替换造成的。基因型在不同猪种分布的多重比较表明,马身猪与山西白猪、长白猪、大白猪、杜洛克猪间基因型分布差异极显著(P〈0.01),其他纯种猪群间基因型分布差异不显著(P〉0.05)。固定效应模型分析表明,肌内脂肪含量基因型间差异极显著(P〈0.01)。最小二乘分析表明,BB基因型个体与AA基因型个体比较肌内脂肪含量的差异显著(P〈0.05)。[结论]H-FABP基因对猪肉品质存在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猪NCOA1基因的PCR-RFLP多态性,为猪的分子育种和标记辅助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81头山东寿光六和原种猪场的长白猪为研究对象,采取常规酚-氯仿抽提法从猪耳组织提取基因组DNA,以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获得440bp的NCOA1基因目的片段,利用限制性内切酶RsaⅠ对PCR产物进行酶切和琼脂凝胶电泳检测,并计算各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结果]琼脂糖电泳检测酶切产物出现3种基因型:AA型(1条带:440bp)、AB型(3条带:440、282、158bp)、BB型(2条带:282、158bp);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54、0.43和0.03;A和B2个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分别为0.76和0.24。[结论]该研究猪群中,A为优势等位基因,AA基因型频率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猪NCOA1基因的PCR-RFLP多态性,为猪的分子育种和标记辅助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81头山东寿光六和原种猪场的长白猪为研究对象,采取常规酚-氯仿抽提法从猪耳组织提取基因组DNA,以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获得440 bp的NCOA1基因目的片段,利用限制性内切酶RsaⅠ对PCR产物进行酶切和琼脂凝胶电泳检测,并计算各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结果]琼脂糖电泳检测酶切产物出现3种基因型:AA型(1条带:440 bp)、AB型(3条带:440、282、158 bp)、BB型(2条带:282、158 bp);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54、0.43和0.03;A和B 2个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分别为0.76和0.24。[结论]该研究猪群中,A为优势等位基因,AA基因型频率较高。  相似文献   

15.
秦川牛及其杂种牛POU1F1基因多态与生长性能相关性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本研究首次利用PCR-RFLP技术研究相同季节4月(±10 d)龄纯种秦川牛(QQ)及杂种牛秦安(AQ)、秦德(DQ)、秦利(LQ) 4个群体164个个体POU1F1基因多态性及其与体重、体尺等生长性状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 QQ及AQ、DQ、LQ群体POU1F1-HinfI基因座的451 bp 的PCR产物被限制性酶HinfI消化后表现多态性,它们的等位基因A/B频率分别为:0.232/0.768、0.333/0.667、0.178/0.822和0.181/0.819,且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同时,4个群体POU1F1基因座不同基因型与体重、体尺等生长性状指标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4个群体内AB、BB基因型个体在胸围、十字部高指标上显著高于群体AA型个体(P<0.05),即BB、AB>AA(P<0.05),可作为秦川牛体尺指标(胸围、十字部高)候选基因之一。但在体长指标上均无显著差异(P>0.05),所以不宜作为体长指标候选基因。初步认为BB基因型为优势基因型,相应地B为优势等位基因,对选择有正向效应。  相似文献   

16.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及单链构象多态(PCR-SSCP)技术以及DNA直接测序的方法,对德化黑鸡MC1R基因编码区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分析。结果表明:引物P2扩增片段具有多态性,并表现为AA、AB和BB等3种基因型;经序列分析发现,BB型存在2个突变位点:分别在1094处(G-A)和1095处(T-C),其中在1095处的突变还导致氨基酸的改变(Cys-Arg)。由基因型分布情况表明,德化黑鸡C系(乌色)和D系(非乌色)均以AA型为主;BB型(含SNP)仅存在于C系中,而在D系中未发现,推测BB型可能是乌色性状特有或与乌色性状相关。  相似文献   

17.
MC4R基因多态性与鸡生长和体组成性状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黑素皮质素受体4(melanocortin4receptor,MC4R)是G蛋白偶联受体(GProteincoupledreceptors,GPCRs)超家族的一个成员,在人和鼠的体重、能量稳态和采食量的调控中具有重要作用。实验以东北农业大学建立的高低脂双向选择肉鸡品系为研究材料,采用PCR-SSCP和测序方法检测MC4R基因编码区的SNPs,结果在编码区发现1个G315T的突变。最小二乘分析表明,该位点基因型在高低脂系6世代中与7周龄体重、屠体重呈显著相关(P<0.05),多重比较显示,AA型个体的7周龄体重、屠体重显著高于AB型的个体(P<0.05);在高低脂系8世代中基因型与1、5、7周龄体重、屠体重、胸肌重、胸肌率显著相关(P<0.05),多重比较结果表明,AA型个体的5、7周龄体重、屠体重、胸肌重显著高于AB型和BB型个体(P<0.05)。由结果可初步推测MC4R基因可能是影响鸡早期生长和肌肉性状的主效基因或与主效基因相连锁。  相似文献   

18.
猪POU1F1基因启动子区多态分析及其与生长性状的关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获得猪POU1F1基因启动子区的多态信息,揭示其在不同品种中的分布特点,阐明其与生长性状的关联性。【方法】采用PCR克隆、DNA测序和PCR-RFLP技术进行POU1F1基因启动子区多态分析,利用一般线形模型分析其与生长性状的关联性。【结果】在POU1F1基因1.5 kb的启动子区域内发现5个多态位点;其中,5 bp短片段插入或缺失突变的A等位基因频率在引入品种猪中最高,在培育品种中中等,在中国地方品种最低。一般线形模型分析表明,该多态位点与猪的生长性状存在显著相关。多重比较分析发现,AA基因型个体的体高、体长、胸围和体重显著高于AB和BB基因型个体(P<0.05),而AB和BB基因型个体的体高、胸围和体重差异不显著(P>0.05),但AB基因型个体的体长显著高于BB基因型个体(P<0.05)。【结论】5 bp短片段插入或缺失突变的A等位基因是生长性状的优势等位基因,是生长性状可能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9.
13/17罗伯逊易位猪CMYA3基因多态性分析(摘要)(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13/17罗伯逊易位杂合子猪[2n=36,rob(13;17)]互交后代中的148个体进行CMYA3基因的多态性分析。[方法]采用PCR-RFLP方法分析CMYA3基因在13/17罗伯逊易位猪群中的多态性。用酚-氯仿抽提法从猪耳组织中提取基因组DNA。以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反应体系为25μl:dNTPs 2μl,上下游引物各0.5μl,Taq酶1 U,模板DNA1μl,用ddH2O补足至25μl。PCR反应条件为:94℃预变性5 min;94℃变性30 s,53℃退火45 s,72℃延伸30 s,共35个循环;72℃延伸10 min。PCR产物经PCR纯化试剂盒纯化,限制性内切酶Bsh1236 I 37℃酶切过夜后,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酶切结果。[结果]通过PCR扩增所有个体均能获得507 bp的目的片段,PCR产物经限制性内切酶Bsh1236I酶切,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表明该基因在此群体中具有A和B 2个等位基因,基因频率分别为0.699和0.301,具有AA、AB和BB 3种基因型,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615、0.169和0.216。因此,在该试验猪群中,A为优势等位基因,AA基因型频率最大。[结论]该研究为13/17罗伯逊易位猪的分子育种和标记辅助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