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探讨水葫芦净化富营养化水体过程中根系脱落物的氮磷释放对于水质的影响,在滇池草海水域,利用围栏控制性种养水葫芦,于2013年5-11月,每隔30 d监测单元框内水葫芦生物量(鲜重)与干重,采集水葫芦样品测定植株氮磷含量;收集单元框内根系脱落物,并监测鲜重与干重及其氮磷含量。结果显示:(1)5-9月(旺盛生长期)和10-11月(逐渐枯萎期)的水葫芦植株干物质氮磷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但是旺盛生长期内水葫芦的生长速率明显高于逐渐枯萎期(P<0.05),使得旺盛生长期内水葫芦对水体氮磷的净化效果明显优于逐渐枯萎期。(2)根系脱落物的鲜重仅占水葫芦鲜重增加值的7.72%;根系脱落物的干重仅占水葫芦干重增加值的2.10%,根系脱落物含氮量仅占水葫芦植株含氮量增加值的2.50%;根系脱落物含磷量仅占水葫芦植株含磷量增加值的3.05%。分析认为,与水葫芦植株从水体带走的氮磷量相比,随着根系脱落物降解释放而返回水体的氮磷量极少,不会对湖泊水质造成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
滇池水域凤眼莲规模化种养种群扩繁特征与水质改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规模化种养凤眼莲修复湖泊富营养化水体已在滇池取得初步成效。为了研究凤眼莲规模化种养种群扩繁特征与规模化种养凤眼莲对湖泊富营养化水体的水质改善效果,在滇池草海与外海人工构建围栏控制性种养凤眼莲,于2011~2012年定期监测凤眼莲单位面积生物量、种群覆盖面积、植株氮和磷含量及各试验水域水质指标。结果显示:(1)在滇池流域气候条件下,5~9月份为凤眼莲种群快速生长扩繁期,10月份后生长速率开始降低。因此,为获取最高生物量,实现最大程度消减水体氮、磷的目的,凤眼莲持续采收工作应在9月底开始。(2)2011年,在草海水域,凤眼莲平均生长速率达330.1 g/(m2·d),单位面积生物累积量达63.4 kg/m2;2012年,在外海北部蓝藻易汇集水域,凤眼莲单位面积生物累积量平均为56.2 kg/m2。(3)通过凤眼莲生物修复,草海与外海水体总氮、总磷浓度均有所下降,水质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3.
对生长在人工配制的3种不同氮磷浓度水体(富营养化湖河水、一级排放水A、一级排放水B)的水葫芦进行了中温批式厌氧消化产气比较,研究水体氮磷浓度对水葫芦厌氧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水葫芦生长水体的氮磷浓度与水葫芦的产气量有明显的正相关性。水体氮磷浓度越高,生长的水葫芦产气潜力越高。TS、VS、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降解率以及生物转化率均有相同趋势,不同水体生长的水葫芦的营养特性不同造成水葫芦产气差异,其中木质素含量对水葫芦厌氧降解特征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
利用硝化细菌与反硝化细菌对水体中亚硝酸盐、有机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消除作用来分析降氮灵菌剂对水葫芦生长的生物学特性、水体中氮磷含量变化以及水体中微生物消长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水葫芦在水体中的氮降低到2 mg.L-1以下,磷降低到3 mg.L-1以下时就会丧失对这些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氮、磷是限制水葫芦等浮游植物生长的最主要因素,投放降氮灵微生物菌剂可以有效地降低水体中的氮、磷含量。0.75g.L-1的降氮灵可以使水体中的硝化和反硝化细菌大量增加,降低水中水葫芦生长所需的氮、磷含量,投放后期水葫芦出现生长变慢,植株矮小,叶片变黄等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5.
为筛选生物产量高、品质好且适宜天津地区种植的小黑麦品种,对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培育的小黑麦新品种中饲828和中饲3241在天津种植的生物产量及品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品种在天津不同区域种植,管理条件一致的前提下,抽穗期收获生物产量存在明显差异。在静海区试验点,中饲828产量最高,为3 714.9kg/亩;在宁河区试验点,中饲3241产量最高,为2 576.9 kg/亩。  相似文献   

6.
分析、研究了水葫芦植株不同生长时期、不同部位的全氮和全磷含量,并与常见的经济作物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供试水葫芦植株各部位的水分含量较皆高于90%;不同生长部位和生长阶段的氮与磷素营养含量不同,幼叶对氮和磷素的需求皆高于老叶;与主要作物相比,水葫芦对氮与磷素营养的吸收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7.
<正>水葫芦被公认为世界十大害草之一,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在中国南方19个省市的广大水域危害十分严重。水葫芦生长繁殖十分迅速,在适宜条件下每天可增加20%~30%的生物量,8个月内就能从10棵增至60万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菘蓝干物质累积和氮、磷、钾吸收与分配的特点,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和采样分析,研究了菘蓝不同生育期植株的干物质和氮、磷、钾累积量。结果表明,菘蓝干物质的累积量随生长进程不断增加,呈"S"曲线型;近60%干物质累积在菘蓝生长60 d时形成;在120~150 d,菘蓝出现第二个生长高峰期,干物质占总累积量的31.72%;一年生菘蓝只进行营养生长,物质积累与分配只在叶与根这两个器官间进行,并且干物质分配主要以叶部为主,其分配率占50%以上。在整个生育期,菘蓝对N的吸收累积量最大,K_2O次之,P_2O_5最小,N、P_2O_5、K_2O吸收比例约为7.78∶1∶3.20,并且随着菘蓝生长期的延长,叶部氮磷累积总量及分配比例均在不断增加;而对于菘蓝根部来说,虽然氮磷累积总量在不断增加,但是所占总累积量比例却有所降低;钾在叶、根部累积及分配规律则与氮磷相反。  相似文献   

9.
水葫芦治理太湖流域水体氮磷污染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阐述了太湖流域水体氮磷污染现状,分析了水葫芦治理水体氮磷污染的潜力与风险,提出了水葫芦治理太湖流域水体氮磷污染的关键措施。并且还根据水葫芦处理水体氮磷污染成本分析,提出了确保水葫芦治理太湖流域水体氮磷污染的新机制:全经济补贴机制、有效监管机制和政策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0.
土壤湿度对酿酒葡萄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香格里拉市七年生的酿酒葡萄赤霞珠(Vitis vinifera L.cv.Cabernet Sauvignon)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了不同试验点土壤湿度对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茨中点在整个生育期内土壤湿度满足了葡萄的正常生长需求,相关果实品质符合正常酿造要求。尼通点的葡萄果实糖酸比过低,不适宜做酿造原料。达日点的土壤湿度偏低,其葡萄粒重等指标明显低于其他试验点,影响产量。阿东点的整个生育期内土壤湿度合理,在转色成熟期时维持较低的土壤水分,该试验点糖酸比最高,葡萄品质较好。而达日点的土壤湿度明显偏低,较为干旱,应进行适当灌溉。在香格里拉市葡萄种植区对葡萄进行节水调质灌溉时,可将阿东点的土壤湿度水平作为参考,在转色成熟期维持较低水平的土壤湿度既有利于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又有利于增加酿酒葡萄总糖的积累和保持适宜的总酸量。  相似文献   

11.
长期观测水葫芦的生长情况,以探明水葫芦的生物学特征。结果表明,水葫芦在适宜条件下属无限生长型,每生长1张叶片平均需要有效积温52.0℃,在有效积温达544.4℃时叶片衰老死亡;单株水葫芦的分株生长与叶龄存在n-3的同伸关系,群体分株生长随有效积温的增加呈多项式曲线型增长;水葫芦从幼苗至第1次开花需要至少13张叶片的基本营养生长期,营养生长低于13张叶片时水葫芦不开花,花后植株在经过一段时间营养生长后,条件适宜时会再次开花。  相似文献   

12.
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高产玉米氮肥最佳用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春玉米产量、氮肥利用率及土壤硝态氮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东阳、祁县和文水3个试验点最佳经济施氮量分别为227,204,201 kg/hm2,施氮量增加到一定值时,产量便不再增加;随着施氮量的增加,3个试验点春玉米的氮效率呈下降趋势,N180,N270处理的氮效率要高于其他处理;玉米收获后的0~90 cm土壤硝态氮累积呈现出东阳N270之后的处理,30~90 cm土层的硝态氮盈余现象严重,祁县和文水试验点N180处理的硝态氮累积量适宜,之后的处理氮素盈余现象严重。参考不同施氮量对春玉米产量、氮肥利用率及土壤硝态氮累积的影响,认为在中低肥力的东阳试验点,施氮量为225 kg/hm2时,在保证高产的同时又不会对环境构成威胁,在中等肥力的祁县和高肥力的文水试验点,可能由于土壤质地和气候的差异,氮肥推荐量为200 kg/hm2时可以同时兼顾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绿狐尾藻(Myriophyllum elatinoides Gaudich)和空心菜(Ipomoea aquatica Forsk)在漂浮环境培养条件下对不同氮磷水平养殖尾水的适应性及对氮磷营养的吸收和去除效果,为促进2种植物在池塘养殖尾水处理中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绿狐尾藻和空心菜为供试植物,设总氮(TN)和总磷(TP)浓度分别为5、10、15 mg/L和1、2、3 mg/L的低(A)、中(B)、高(C)3组模拟养殖尾水,比较2种植物在培养42 d时的生物量、氮磷累积量,以及对水体氮磷的去除能力。【结果】绿狐尾藻在A、B、C组持续生长42 d,其42 d净增生物量和氮磷累积量随生长时间延长、水体氮磷浓度增加而增加,最大值出现在C组;空心菜在A、B、C组正常生长28 d,其42 d净增生物量和氮、磷累积量随水体氮磷浓度增加而下降,最大值出现在A组。在42 d的试验期内,绿狐尾藻对水体氨氮(NH4+-N)、TN、活性磷(SRP)和TP的去除率最高,氮磷去除效果随水体氮磷浓度增加而上升且去除氨氮能力最强,最大值出现在C组;空心菜的氮磷去除效果随水体氮磷浓度增加而降低,且28 d后植株生长和去除能力下降。植物氮磷吸收贡献率结果显示,3组模拟养殖尾水中,绿狐尾藻植物吸收的氮磷贡献率介于33.65%~99.82%,高于空心菜的2.34%~62.21%。绿狐尾藻对低、中、高氮磷水平模拟养殖尾水的适应性优于空心菜;植物吸收是绿狐尾藻去除水体氮磷的主要途径。【结论】绿狐尾藻对水体氮磷的适应范围较广,表现为喜高氮磷,对水体氮磷水平的适应能力、生长和水体净化能力优于空心菜,可用于南方池塘养殖尾水的长期净化,应用潜力优于空心菜。空心菜的生长和对水体氮磷的去除效果随水体氮磷浓度增加而降低,应用于夏秋季池塘养殖尾水处理时宜定期收割以保证净化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为促进贵州高原湿地草海的可持续发展,改善草海水环境状况,恢复草海保护区的湿地功能,研究了草 海在丰水期和枯水期的底泥及上覆水的氮磷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并以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曳作为评价依据对草 海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两个时期草海底泥TN 和TP 呈现中等程度的空间变异性。丰水期草海底泥TN 的空间 特征是S 区跃N 区跃E 区,丰水期和枯水期底泥碱解氮含量为S 区跃N 区跃E 区;丰水期底泥有效磷含量分布规律为E 区跃N 区跃S 区,枯水期底泥有效磷含量为E 区跃S 区跃N 区。丰水期和枯水期草海底泥TN、碱解氮含量由南至北逐渐 升高,西至东逐渐升高。草海的东水域区的各项指标数值都比西水域区高。草海底泥及上覆水中主要是草海周边农 田化肥、周边村落畜禽养殖所产生的粪尿和居民的生活污水。应重视农业生产中对废弃物和废水排放量的限制。  相似文献   

15.
针对目前水葫芦〔Eichhornia crassipes(Martius)Solms-Laubach〕疯长带来的污染大、难处理的问题,进行了水葫芦污水净化及日光玻璃温室干燥试验。结果表明,种植了水葫芦的食堂污水氮磷含量在较短时间内明显下降,去除率分别可达94.3%和94.2%,水葫芦吸收带走的氮、磷量(试验水葫芦中增加的氮、磷量)分别为490.2、130.5 mg/kg;此外,定时鼓风的玻璃温室的干燥速率比自然晒干快,若将水葫芦干燥至含水率为10%左右,温室干燥需要6 d,而自然晒干需要9 d。  相似文献   

16.
玉米秸秆生物炭对暗棕壤性质和氮磷吸附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玉米秸秆生物炭在增加土壤肥力、促进作物生长特别是在控制氮磷面源污染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以玉米秸秆为生物质材料,在450℃碳化温度下制备了玉米秸秆生物炭,并将玉米秸秆生物炭以不同比例与暗棕壤混合,玉米秸秆生物炭所占质量比分别为0,0.5%,1%,2%,培养30 d后进行土壤基本理化性质测定和对氮磷的模拟吸附试验。结果表明:添加玉米秸秆生物炭能够加深暗棕壤颜色,提高暗棕壤有机质、全氮、全磷以及有效氮、速效磷的含量。可用Lagergren准一级动力学方程拟合添加玉米秸秆生物炭暗棕壤对氮磷的吸附动力学过程;可用Langmuir方程拟合添加玉米秸秆生物炭暗棕壤对氮磷的吸附热力学过程。随着玉米秸秆生物炭添加量的增加,暗棕壤对氮磷的吸附速率常数增大,对氮磷的饱和吸附量增加,对氮磷的固定能力增强。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白洋淀沿湖农田施氮量对冬小麦产量及土壤中硝态氮累积的影响。[方法]选择2块具有代表性的农田进行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不同施氮量对该地区小麦产量构成因素、氮肥利用率及土壤硝态氮累积量的影响。[结果]适宜施氮量可显著提高小麦的穗粒数、千粒重等产量构成因素及氮肥利用率。土壤硝态氮主要集中在0~30 cm土层,其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小麦生育期的推移,0~90 cm土体中硝态氮累积量呈下降趋势。成熟期,当施氮量分别高于其适宜施氮量时,土体中硝态氮累积量随施氮量增加而显著增加,从而增加了硝态氮下移的风险。[结论]综合考虑产量和环境效益,在该试验条件下,马堡和张六试验点冬小麦的适宜施氮量分别为225、90 kg/hm2。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水葫芦(Eichhornia crassipes)根系活力与水体中氮浓度的关系。[方法]以不同氮营养水平培养水葫芦,研究水体中氮浓度对水葫芦根系活力的影响。[结果]氮浓度对水葫芦根系有较大的影响,在适宜的氮浓度水环境中水葫芦生长良好,并且根系活力和根系过氧化物酶活性都比较高。其中3.5 mg/L氮水平处理的水葫芦根系活力和根系过氧化物酶活性达到最高,过高的氮水平不但抑制水葫芦的根系活力,同时也抑制水葫芦根系的过氧化物酶活性。[结论]不同氮营养水平不仅影响水葫芦的根系活力,而且对根系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也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以太湖富营养化水体治理为目标,以生物修复为手段,以自然发生蓝藻和人工种植水草(水葫芦)为氮磷富集载体,完善蓝藻和水生植物的能源化、肥料化利用,拓展传统环保产业链条,形成治理与利用紧密结合的新型环保产业,运用定量测算与定性比较分析相结合的实证研究方法,对该环保产业的总体思路、预期效果及实施保障进行分析,并对构建太湖氮磷污染生物治理与资源化利用环保产业进行可行性分析。  相似文献   

20.
湿地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中氮磷的吸收及去除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湿地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氮、磷的吸收与人工湿地脱氮除磷之间的关系,以威宁草海西海码头人工湿地为研究对象,全年监测了人工湿地氮、磷的去除效果,对4种湿地植物的生物量和体内氮、磷含量进行分析并测算4种湿地植物的氮磷吸收能力及去除贡献。结果表明:湿地植物种类不同,其吸收氮、磷能力差异较大,菖蒲、水葱对氮、磷的吸收能力较高,茭白、美人蕉的吸收能力较弱(以吸收能力综合评分评定)。按全年衡算,湿地植物TN吸收量为13.08~104.18 g/(m2·a),植株TN吸收量占湿地氮去除量的0.31%~2.49%,地上部分吸收量占湿地氮去除量的0.2%~1.51%;TP吸收量为0.90~5.55g/(m2·a),TP的吸收积累量占湿地磷去除量的0.18%~1.13%,地上部分吸收量占湿地去除量的0.12%~0.72%。湿地植物的直接吸收量对人工湿地脱氮除磷的贡献较小(小于10%),在其利用和选择上应考虑其综合作用及其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