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稻移栽后降水量与水稻产量性状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999—2005年通化地区水稻移栽后各月、旬降雨量对水稻产量性状的影响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每穴穗数与5月下旬的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6月下旬的降雨量呈显著负相关;穗长与6月下旬、7月下旬的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穗粒数与6月下旬、6月的总降雨量和7月下旬的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混合千粒重与6月下旬的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结实千粒重与9月中旬的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秕粒率与7月中旬的降雨量呈显著负相关,实际产量与6月的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南丰县关键气象因子变化对蜜橘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南丰县1981—2017年气象资料与蜜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统计产量数据,采用线性气候倾向、SPSS相关性等方法进行分析,探讨了蜜橘产量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南丰县近37年的柑橘面积、总产量呈增加趋势;年平均气温、年积温与年平均产量呈显著相关,与降水量、降水日数、日照时数相关不显著。柑橘年平均产量与3月下旬、6月中旬、7月下旬、8月上旬、9月上旬、11月上旬、11月中旬最低气温,6月中旬平均气温,11月中旬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与6月上旬日照时数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涪陵区关键气候因子变化对柑橘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涪陵2005~2015年的气象资料和柑橘种植面积、产量资料,分析了气象条件变化对柑橘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涪陵区近11 a的柑橘面积、总产量呈增加趋势,通过相关分析,筛选出近11 a与产量显著性相关的气象因子,分析得出12月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平均气温和9月日照时数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8月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和11月降水量与之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利用涪陵20052015年的气象资料和柑橘种植面积、产量资料,分析了气象条件变化对柑橘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涪陵区近11 a的柑橘面积、总产量呈增加趋势,通过相关分析,筛选出近11 a与产量显著性相关的气象因子,分析得出12月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平均气温和9月日照时数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8月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和11月降水量与之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曹海珺  曹海鑫  田奉俊  宋涛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9):14213-14215
[目的]分析通化地区水稻(Oryza sativa L.)移栽后积温与其产量性状的相关性,明确通化地区的积温状况对产量性状的影响。[方法]对通化地区1999~2005年6~9月各月、旬的积温与水稻产量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每穴穗数和每穴粒数与7月份的积温呈显著正相关(r=0.810*,r=0.755*);结实千粒重与7月份的积温呈显著负相关(r=-0.855*);穗长与7月上旬的积温呈显著负相关(r=-0.794*);混合千粒重与7月下旬的积温呈显著负相关(r=-0.830*),与9月中旬的积温呈极显著正相关(r=0.876**);结实千粒重与7月上旬积温和8月下旬的积温都呈显著负相关(r=-0.790*,r=-0.791*);空粒率与9月上旬的积温呈显著正相关(r=0.762*),而与9月中旬的积温呈极显著负相关(r=-0.920**);秕粒率与8月上旬积温呈显著负相关(r=-0.780*);成熟度与7月下旬的积温和9月上旬的积温呈显著负相关(r=-0.757*,r=-0.773*),与8月下旬的积温呈显著正相关(r=0.772*);结实率与9月上旬的积温呈显著负相关(r=-0.762*),而与9月中旬的积温呈极显著正相关(r=0.921**)。[结论]该研究可为改进水稻栽培技术,进一步为通化地区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水稻中优281栽培密度与产量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栽培密度对水稻中优281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栽培密度与群体有效穗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穴有效穗、穗总粒数、穗实粒数、穗长、结实率及千粒重均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产量性状间,穴有效穗与群体有效穗呈显著性负相关,穗总粒数与穗实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穗长则呈显著正相关;其最适栽培密度是20.0 cm × 23.3 cm.  相似文献   

7.
黄台明  莫蕤  韦爱琳  宋淑芳  旷松  潘庭由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5):19977-19978,19982
[目的]在反季节栽培条件下,探索四季蜜杧开花时期、花前及花期气温与坐果的关系。[方法]采用田间跟踪法调查四季蜜杧的开花时期、坐果数,利用生物学统计方法分析开花时期、花前及花期气温对坐果率的影响。[结果]①花期2009年7月4日至8月4日时,花穗平均坐果数为1.77个。②小花开放前1~5 d的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平均气温分别与花穗坐果数呈极显著、显著、显著直线负相关;小花开放前1~10 d的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气温与花穗坐果数呈显著直线负相关,平均最低气温与花穗坐果数关系不显著。③始花日至盛花日期间的平均最低气温、平均气温分别与花穗坐果数呈极显著、显著直线负相关,平均最高气温与花穗坐果数关系不显著;始花日至终花日期间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与花穗坐果数呈极显著、显著直线负相关,平均气温与花穗坐果数关系不显著。[结论]反季节四季蜜杧花穗平均坐果数均随花前1~5 d、1~10 d以及始花至盛花期、始花至终花期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对于整个花期,平均最高气温对花穗坐果数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8.
张燕 《湖北农业科学》2016,(17):4588-4591
基于北疆垦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新湖农场1981-2014年数据,分析了其春、夏、秋季和棉花主要生长季(5~9月,包括2015年)及各月的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的年际、年代际变化,并与棉花单产做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春、夏、秋季及主要生长季的气温年际变化均为变暖趋势,增温率秋季大,夏季小;34年间平均气温上升了1.2~2.7℃,平均最高气温上升了1.5~2.3℃,平均最低气温上升了2.0~2.6℃;从5~9月来看,5月平均气温、最低气温增幅大,6月最高气温增幅大;年代际的变化是平均气温和平均最高气温秋季升幅大,平均最低气温春季和秋季升幅最大;5~9月的各月分布是5、8月逐年代均为上升,但6月最高、7月最低、9月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都出现了振荡;棉花单产与气温变化趋势慢而稳定(夏季、主要生长季、7月平均气温、最高气温、8月),与上升幅度大(5月平均气温、最低气温)的温度因子关系为显著正相关;5~9月5个月的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与产量为显著正相关,其中8月与产量相关性最好。  相似文献   

9.
采用连续10 a的资料研究了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发生和气温的关系。结果表明,1、2和5月的平均气温与棉铃虫二代百株卵量呈正相关,6、7月的月平均气温与棉铃虫二代百株卵量呈负相关,7、8月的月平均气温与棉铃虫三代百株卵量的相关系数依次为-0.295 3和0.493 8。三代棉铃虫发生最适宜的月平均气温为25.8~26.7℃;8~9月的月平均气温与棉铃虫四代的相关系数依次为-0.375 9和0.4798;10~12月的月平均气温与次年棉铃虫二代的相关系数依次为0.353 3、-0.151 8和-0.301 0。6月中旬至7月中旬的逐旬平均气温均与棉铃虫二代百株卵量呈负相关;7月上中旬的逐旬平均气温与棉铃虫三代百株卵量呈负相关,7月下旬至8月下旬的逐旬平均气温与棉铃虫三代百株卵量呈正相关。8月和9月上中旬逐旬平均气温与棉铃虫四代依次呈负相关和正相关。8月中旬日最高气温≥30℃的日数与棉铃虫四代百株卵量呈负相关,8月下旬至9月上中旬逐日≥30℃的日数与棉铃虫四代百株卵量呈正相关。10月下旬和11月中下旬逐日最低气温≤0.0℃的日数均与次年棉铃虫二代百株卵量呈正相关,初霜日与次年终霜日之间≤0.0℃的天数与次年棉铃虫二代百株卵量呈正相关。初霜日与次年终霜日的日数与次年棉铃虫二代百株卵量呈负相关。12月上旬至次年2月中旬逐旬日最低气温≤-10.0℃的总日数与棉铃虫二代百株卵量呈负相关,其中2月中旬最低气温≤-10.0℃的日数与棉铃虫二代百株卵量呈负相关。建立了4个气温因子与棉铃虫相关达显著以上水平的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30份来自不同生态类型区小麦种质资源经济性状的相关性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小麦种质资源各经济性状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单株有效穗数与株高、穗长、不孕小穗数、穗粒重、千粒重负相关不显著;与穗下节长呈显著正相关;与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株高与可孕小穗数、穗粒数、穗粒重负相关不显著;与穗下节长、颈长、穗长、不孕小穗数、千粒重、单株产量呈正相关。穗下节长与不孕小穗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单株产量呈显著正相关;与颈长呈极显著正相关。颈长与千粒重呈显著负相关。穗长与可孕小穗数、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与穗粒数、穗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可孕小穗数与穗粒数、穗粒重、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不孕小穗数与穗粒重呈显著负相关;与穗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穗粒数与穗粒重、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穗粒重与千粒重、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千粒重与单株产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泸香615主要经济性状与产量相关性作了分析,结果表明穗总粒数、穗实粒数与产量呈极显著正式相关,有效穗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有效穗与穗总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穗实粒数呈显著负相关,每穗总粒数与实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每穗实粒数、每穗总粒数与千粒重呈显著负相关;建立了泸香615产量与主要经济性状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提出了泸香615高产、稳产的栽培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河南省信阳市1981-2016年气候资料和冬小麦产量数据,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法、偏相关分析法等,分析气候变化背景下,信阳市冬小麦全生育期内气候要素的时空变化及其与冬小麦产量关系,结果表明:冬小麦全生育期内各气候要素随时间变化为,降水量变化不显著,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呈显著增加趋势,太阳辐射呈显著减少趋势。冬小麦全生育期内各气候要素随空间变化为,降水呈现明显的带状分布趋势,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呈中部低、两端高趋势。降水量、最高气温与小麦产量负相关关系,最低气温、太阳辐射与小麦产量为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为筛选适宜周口市种植的小麦新品种,给当地小麦品种利用提供参考依据,引进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等9家科研院所选育的15个小麦品种在郸城县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产量与最高总茎数、容重呈显著正相关;与基本苗、亩穗数、株高、千粒重呈正相关,但不显著;与穗粒数呈显著的负相关;与成穗率、全生育期呈负相关,但不显著。亩穗数与最高总茎数呈显著正相关;穗粒数与最高总茎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千粒重与最高总茎数呈显著正相关;亩穗数与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千粒重又与穗粒数呈显著负相关。通过聚类分析,15个品种大致可分为3个集群,Ⅰ集群中有泛麦51、安科1602、泛麦57、中优69、华皖麦2号;Ⅱ集群中有周麦36、周麦18;Ⅲ集群中有航麦818、新麦55、泛麦56、华皖麦219、新麦56、安麦23、商麦186、苑丰13。其中,Ⅰ集群中5个品种产量分别为8 605.4 kg/hm2、8 509.1 kg/hm2、8 336.2 kg/hm2、8 269.5 kg/hm2、8 247.3 kg/hm2,比对照品种周麦18分别增产13.08%、11.81%、9.54%、8.66%、8.37%,比辅助对照品种周麦36分别增产14.71%、13.43%、11.13%、10.24%、9.94%,增产达到显著水平,以上5个小麦新品种综合性状较好、抗逆性强、产量高,适宜在周口市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4.
栽培密度对水稻产量及食味品质影响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低氮肥条件下,栽培密度对寒地水稻产量性状及食味品质的影响研究表明:产量与有效穗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穗长呈显著负相关,与粗蛋白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直链淀粉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有效穗数与株高呈显著正相关,与穗长呈负相关,与粗蛋白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直链淀粉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粗蛋白含量与直链淀粉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在本试验条件下,水稻的农艺性状及食味品质间差异显著,栽培密度处理4在稻谷高产量的基础上,改善了稻米的食味品质,从而为提高寒地水稻食味品质的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5.
适宜再生水稻品种的筛选及其产量结构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江西省近3年审定的24个优质中晚稻品种为材料开展再生稻品种的筛选研究,对这些品种的生育期、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和再生力进行了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再生稻的头季产量与单位面积有效穗、每穗实粒数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再生季产量与有效穗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每穗实粒数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再生力与再生季产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供试的24个品种中,准两优608、欣优827、五优328、农香优华占和五优航1573可在赣北地区作再生稻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6.
以江西省近3年审定的24个优质中晚稻品种为材料开展再生稻品种的筛选研究,对这些品种的生育期、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和再生力进行了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再生稻的头季产量与单位面积有效穗、每穗实粒数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再生季产量与有效穗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每穗实粒数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再生力与再生季产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供试的24个品种中,准两优608、欣优827、五优328、农香优华占和五优航1573可在赣北地区作再生稻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7.
以籼粳杂交稻品种'嘉优中科3号’‘春优927'和'甬优538'为材料,研究不同播期对籼粳杂交稻生育期、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以获得最佳播种时间,为实现高产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播期对不同籼粳杂交稻品种的生育期、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各不相同。'春优927'与'甬优538'生育期较长,播种越早生育期越长,播期对生育期的影响较大;'嘉优中科3号'生育期较短,播期对生育期影响不大。播期对'春优927’的产量及其主要构成因子的影响较小,不同播期处理间的变异系数最小;而播期对'嘉优中科3号'的产量及其主要构成因子的影响较大。产量与每穗实粒数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结实率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每穗实粒数与穗长和结实率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而千粒重与有效穗数和每穗实粒数之间呈显著负相关。种植籼粳杂交稻品种,建议通过选择适宜播期,适当控制穗数,增加穗长和每穗粒数,提高结实率,达到解决茬口矛盾和高产高效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杂交中籼新组合Ⅱ优1259的主要特性与再生高产栽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Ⅱ优1259的基本特征特性,对其超高产特性的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Ⅱ优1259超高产群体形成的决定因素是库容量大,即单位面积的总颖花数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每穗总粒数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除此之外,高光合性能的形态特征也是超高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并对Ⅱ优1259作再生稻栽培的特性及关键栽培技术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9.
利用浑善达克沙地及其周边地区18个气象站点1958~2015年的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平均气温资料,详细地分析了该区域年、季平均最高气温、最低气温以及气温日较差的变化趋势、突变性以及周期性。结果表明:近58年来,该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和年平均最低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年平均最低气温的上升变化最显著。年气温日较差呈下降趋势且在1972年发生了突变。季平均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均呈显著的上升趋势,尤其是在春季和冬季;季气温日较差呈不显著的下降趋势,以春季和冬季的下降趋势最明显。浑善达克沙地的气温日较差与平均风速和日照时数呈显著正相关,与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该地区年平均最高气温的周期性不明显,而年平均最低气温存在9年和25年左右的周期性变化。  相似文献   

20.
利用浑善达克沙地及其周边地区18个气象站点19582015年的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平均气温资料,详细地分析了该区域年、季平均最高气温、最低气温以及气温日较差的变化趋势、突变性以及周期性。结果表明:近58年来,该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和年平均最低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年平均最低气温的上升变化最显著。年气温日较差呈下降趋势且在1972年发生了突变。季平均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均呈显著的上升趋势,尤其是在春季和冬季;季气温日较差呈不显著的下降趋势,以春季和冬季的下降趋势最明显。浑善达克沙地的气温日较差与平均风速和日照时数呈显著正相关,与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该地区年平均最高气温的周期性不明显,而年平均最低气温存在9年和25年左右的周期性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