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考察中国东北地区奶牛场饲养管理情况,本次专项调研收集了来自黑龙江、辽宁、吉林存栏量100头以上的61家规模化养殖场的数据。通过对牛场的运动场、卧床以及牛蹄福利设施的配备情况分析,得出结论如下:(1)78.7%调研牛场配备有运动场,其泌乳牛年均产奶量相较没有配备运动场的牛场高6.4%;在48家配有运动场牛场中,采用泥土、砂土、红砖/废旧石板、三合土作为运动场地面材料的牛场分别占39.6%、27.1%、25.0%、3.3%,且当运动场地面材料为三合土时,泌乳牛的年均产奶量最高;运动场头均占有面积以10~20m2为宜。(2)调研牛场均配备有卧床,卧床平整频率以1天1次的产奶量最高。(3)牛舍及挤奶厅配有防滑措施的牛场分别占91.8%和93.4%,相较于无防滑措施的牛场,其泌乳牛年均产奶量分别高11.4%和18.4%;牛舍及挤奶厅配有保护牛蹄部材料的牛场占比55.7%,其泌乳牛年均产奶量较未配备的牛场高15.4%。综上所述,奶牛场的运动场、防滑设施、牛蹄保护设施的配备以及卧床平整频率均影响奶牛的年产奶量和牛场经济效益,奶牛场应当注重奶牛饲养环境和有关福利设施的建设和管理。  相似文献   

2.
为了考察北京市奶牛场环境调控能力、牛群健康与福利状态,本次专项调研收集了来自密云、大兴、昌平、延庆、顺义、房山6个区的62家存栏量在100头以上的规模化奶牛场数据。调查指标涉及福利设施装配情况(牛体刷、牛舍到挤奶厅橡胶过道铺设、挤奶厅地面防滑设计)、饮水器清洁频率及饮水卫生、乳房炎随季节的发生率以及牛体表缺损状况等。结果发现:(1)安装牛体刷牛场的产奶量比没有安装牛体刷的牛场高出8.3%;从牛舍到挤奶厅铺设橡胶过道与没有铺设橡胶过道的牛场相比,前者产奶量比后者高6.7%;(2)1~3d清洁一次饮水设施的牛场占到51.6%,其产奶量相比不定期清洁的牛场提高16.7%,差异显著;(3)夏季是临床乳房炎高发季节;(4)奶牛体表有缺毛的斑、关节破损和肿胀、运动时发生跛行的比例少于一成的牛场分别占98.4%、85.5%和85.5%,相比发生比例大于一成的牛场,其年平均产奶量依次高5.7%、3.8%和1.9%。  相似文献   

3.
为了考察北京市奶牛场环境调控能力与奶牛福利状态,本次专项调研收集了来自密云、大兴、昌平、延庆、顺义、房山6个区的62家存栏量在100头以上的规模化奶牛场数据。本文分析了卧床地面类型、卧床垫料类型、运动场地面类型、运动空间大小配置及其与牛场年平均产奶量的关系和随牛场规模的变化情况。结果发现:(1)64.5%的调研牛场配有卧床,在100~499头规模牛场中,有卧床的牛场平均产乳量显著大于无卧床的牛场(P0.05);(2)育成牛、青年牛、泌乳牛拥有运动场的牛场均在90%以上;(3)运动空间的实际需要以每头泌乳牛10~20m~2空间较为经济。  相似文献   

4.
肢蹄病在奶牛养殖经济效益和动物福利方面都会造成很大的损失。其经济损失源于产奶量降低、治疗费用增加、繁殖效率降低和过早淘汰几个方面。过早淘汰是肢蹄病引起的最大损失。淘汰和更新成母牛需综合考虑后做出决定,例如:用一头青年牛代替经产牛,不但要考虑经济性方面的问题,如折旧、青年牛和成母牛的销售价值等,还要考虑遗传优势。加利福尼亚很多奶牛场每年的淘汰率在30%~40%,且不同管理水平的牛群区别不大。管理好的牛群的淘汰更多属于"主动"淘汰(由于产奶量低的原因而出售),淘汰的奶牛出售后仍用于产奶,其售价要高于因健康问题而淘汰的牛。预防肢蹄病可以提高产奶量、奶牛福利、牛场经济效益;快速诊断和早期处理可以加快蹄病恢复、预防早期淘汰及提高奶牛舒适度;监控肢蹄健康和采取适当的管理措施可将肢蹄病发病率控制在较低水平;适度修蹄是控制肢蹄病和提高奶牛舒适度的必要环节。奶牛的卧床尺寸要合适,要易于奶牛进入、躺卧和退出,并且要有充足且干净的垫料。所有用于奶牛行走的地面应没有积粪,地面要防滑和舒适。适时对蹄浴池进行维护和清洁、监控肢蹄病的流行和采取干预措施,有助于将肢蹄病发病率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  相似文献   

5.
为考察中国西南地区奶牛场饲养管理情况,本次专项调研收集了来自四川、云南、贵州、重庆四个省/直辖市的47家存栏量100头以上的规模化奶牛场数据,分析了调研牛场的冷热应激程度与防暑防寒情况。结果表明,夏季奶牛采食量和产奶量受到影响的牛场分别占70.2%和66.0%;临床型乳房炎发生率最高的季节在夏季的牛场占76.6%。采用喷淋、风扇、冷风机的牛场,相比没有采用这3种措施的牛场泌乳牛年平均产奶量高16.5%、18.5%和12.6%。奶牛冬季受到的冷应激相比夏季受到的热应激程度小,仅有5家牛场冬季有轻度冷应激,采食量和产奶量受冬季冷应激影响的牛场分别占51.1%和17.0%。泌乳牛乳头冻伤的牛场占比为6.4%。冬季牛舍采取防风措施,给犊牛加铺垫草、犊牛舍加热和给犊牛提供暖棚的牛场比没有采取相应措施的牛场产奶量分别高6.5%、18.8%、7.4%和9.7%。综上,西南地区夏季热应激相比冬季冷应激更加普遍,以牛场年产奶量衡量,喷淋和风扇防暑、给犊牛加铺垫料防寒效果最佳,冷风机防暑、为犊牛舍提供热源的防寒效果较佳且在牛场的应用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6.
现不少奶牛场存在着泌乳牛食欲差、体形消瘦、肢蹄病多、产奶量和繁殖率低、淘汰率高的现象,已严重影响了牛场的经济效益。为证实这与泌乳牛运动不足、运动场地不好有关,本人设计了如下试验。  相似文献   

7.
为考察中国西南地区奶牛场饲养管理情况,本次专项调研收集了来自四川、云南、贵州、重庆四个省、直辖市的47家存栏量100头以上的规模化牛场数据,分析了调研牛场的存栏量、年产奶量、牛舍类型和犊牛饲养管理以及其随牛场规模的变化情况。结果得出:(1)1 000头以上规模牛场较100~499头规模牛场年平均产奶量高了11.1%。(2)西南地区主要以半开放式牛舍为主,占调研牛场的46.8%,随着牛场牛舍封闭程度的提高(从开放式到封闭式),泌乳牛年产奶量提高10.0%。(3)新生犊牛配置新生犊牛保育舍和专用产犊区、哺乳期犊牛一直单栏饲养或先单栏饲养后大群饲养、断奶缓冲7d再转群的牛场,泌乳牛年平均产奶量高。综上所述,奶牛的产奶量与牛场存栏规模、牛舍类型以及犊牛的饲养管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为考察中国东北地区奶牛场饲养管理情况,本次专项调研收集了黑龙江、辽宁、吉林存栏量100头以上的61家规模化养殖场的数据。通过对牛场牛群精细化管理以及健康情况分析,得出结论如下:(1)评估后备牛生长发育状况、配种选用公牛精液时考虑母牛难产、围产期时将后备牛与干奶牛分开饲养、新产牛与其他泌乳牛分开饲养的牛场占比均超过50%,49.2%的牛场将头胎牛与经产牛分开饲养,其年均产奶量分别较未采取相应措施的牛场高11.0%、11.1%、7.9%、27.3%、21.0%;(2)90.2%的牛场会定期评估牛群体况,其年均产奶量较没有定期评估牛群体况的牛场高15.0%;11.5%的牛场奶牛体况偏瘦或偏胖,其年均产奶量低于奶牛体况正常的牛场;(3)尽管产后瘫痪发生率在0.5%以下、酮病发生率在1%以下的牛场占比均超过50%,但产后瘫痪、酮病在产奶量高的牛场发生率偏高;夏季高产牛乳房炎发生率高,更应关注。综上所述,牛场应注重分群及其他精细化管理,并关注牛群的健康状况,以期获得更高的产奶量。  相似文献   

9.
蹄病是家畜常见的外科病,以马属动物和牛发病率最高,其中奶牛蹄病占肢蹄病80%以上,可使役畜失去劳动力,乳用动物产奶量明显下降,肉用动物肥育时间延长,饲料报酬降低,甚至被迫淘汰。家畜姿势不正和蹄形异常以及牛舍、马厩和运动场潮湿、卫生条件不良等,常是引起蹄病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试验研究运动场环境对于奶牛肢蹄健康的影响,对15户奶牛养殖户饲养的221头成年泌乳牛的饲养方式、运动场地面及运动场饲养密度进行调查,通过一般线性模型的单变量方差分析奶牛肢蹄健康情况与运动场环境的关系。结果显示:在运动场地面局部潮湿、干燥的情况下,运动场密度在12.3~33.4 m2/头范围时,其对奶牛肢蹄病发生无显著影响;而运动场地面为三合土、黄土、沙土及干粪时,其奶牛肢蹄病发病率极显著低于立砖地面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1.
试验研究运动场环境对于奶牛.月支蹄健康的影响,对15户奶牛养殖户饲养的221头成年泌乳牛的饲养方式、运动场地面及运动场饲养密度进行调查,通过一般线性模型的单变量方差分析奶牛肢蹄健康情况与运动场环境的关系。结果显示:在运动场地面局部潮湿、干燥的情况下,运动场密度在12.3—33.4m2/头范围时,其对奶牛肢蹄病发生无显著影响;而运动场地面为三合土、黄土、沙土及干粪时,其奶牛肢蹄病发病率极显著低于立砖地面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2.
选用10~30泌乳日龄的经产奶牛进行临床试验,研究橡胶地板对奶牛发生肢蹄损伤、行动评分、临床跛行和蹄的生长和磨损的影响。试验牛分两组圈养在完全相同的散栏中,其中一栏为水泥地面(水泥,n=82),而另一栏则用橡胶垫将水泥面板完全覆盖(橡胶,n=84)。所有奶牛分别在10~30,74~94和110~130泌乳日对奶牛:①后蹄损伤;②基于行动评分的临床跛行;③右侧蹄壁的生长和磨损进行3次评价。试验开始时,两组牛的泌乳胎次、平均干物质采食量(DIM)、体况评分及第1次评价时肢蹄损伤的比例没有差异。两组牛在每次评价时肢蹄损伤的发生率没有差异。但是,水泥地面处理组发生蹄部磨损的几率或加剧的程度高于橡胶地面组。在两组牛中,蹄的外侧比内侧更容易发生损伤。第3次评价时,水泥地面组跛行发生率并因此需要治疗性修蹄的比例高于橡胶地面组。与水泥地面组相比,橡胶地面组牛在第1和最后1次评价之间,蹄的生长和磨损较低。两组牛中,处于第2个泌乳期的牛的蹄磨损率高于处于第3个或以上泌乳期的牛。试验结果表明:柔软的散栏地面,如联锁的橡胶,有利于奶牛的蹄部健康。  相似文献   

13.
1牛场布局不合理
  一些奶牛场产奶牛、临产牛、犊牛在一个圈内饲养,而没有将他们分开饲养。一些奶牛场,在奶牛临产前将其拴系在牛圈外。有的牛场不设奶牛休息舍区,让奶牛在运动场内随意运动和休息。由于奶牛只能在运动场内休息,许多运动场内被雨水和粪尿浸泡成厚厚的软泥,奶牛在里边走动非常困难,奶牛只好卧在污泥之上。这使奶牛极易发生乳房炎,也极易引发肢蹄疾患。同时,由于得不到良好的休息,奶牛产奶量不高,这既增加开支,又得不到高的产奶量,还可能使奶牛提早淘汰,其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都很严重。因此,应科学合理地设计整个牛场布局,让产奶牛、临产牛、犊牛等都拥有自己独立的房舍和活动空间,奶牛采食、饮水、运动、休息都有固定的场所,给奶牛营造了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14.
奶牛肢蹄病在国内外发病率较高,目前已与乳房炎和生殖系统疾病成为奶牛三大高发疾病之一。我国大部分奶牛养殖户没有供放牧使用的草场或运动场,大部分奶牛每天都睡在硬质卧床上,因运动量不足不能通过正常行走使蹄底摩擦量减少,由此造成牛蹄伸长或变形、诱发蹄病等,肢蹄病引起的经济损失主要表现在产奶量下降、繁殖效率低下和饲料报酬率降低,严重时常常导致奶牛过早淘汰,给奶牛业造成巨大损失。  相似文献   

15.
为考察中国东北地区奶牛场饲养管理情况,本次专项调研收集了黑龙江、辽宁、吉林存栏量100头以上的61家规模化养殖场数据。通过对东北三省奶牛存栏量、年均产奶量及牛场饲养管理的数据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东北地区牛场牛舍以封闭式牛舍为主,采用封闭式牛舍牛场年均产奶量较采用开放式牛舍牛场低5.2%。(2)26.2%的牛场配备有发酵床,其年均产奶量较未配备发酵床的牛场高11.3%。(3)配备有犊牛岛、犊牛保育舍以及专用产犊区的奶牛场,泌乳牛年均产奶量均得到提高。(4)63.9%的牛场在给犊牛饲喂初乳时采用灌服方法,其泌乳牛年均产奶量较采用奶瓶或奶桶的牛场高出16.7%和29.1%。(5)采用一直单栏或单圈饲养断奶前奶牛的饲养方式,相较于其他饲养方式,其泌乳牛年均产奶量较高。综上所述,奶牛的产奶量与奶牛场的饲养管理方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四川奶业》2006,(1):11-13
奶牛肢蹄病是奶牛肢病和蹄病的总称。是奶牛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对牛体健康和产奶量影响严重。给养牛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是奶业发展的大障碍。据成都市奶牛场统计资料。有肢蹄病和肢蹄变形的牛,占成年母牛的50以上,因肢蹄病死亡、淘汰的牛。占成年母牛的7~10%。占当年成年母牛死亡淘汰的三分之一。  相似文献   

17.
为考察我国东北地区奶牛场冷热应激及其调控情况,本次专项调研收集到黑龙江、辽宁、吉林三省泌乳牛存栏量100头以上的61家规模化养殖场数据,并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结论如下:(1)夏季受热应激影响致使奶牛采食量和产奶量下降的牛场分别占到62.3%和65.6%;为了缓解奶牛热应激,采取风扇、喷淋、遮阳棚、遮阳网防暑降温的牛场分别占98.4%、75.4%、83.6%、83.6%,并且配备有喷淋降温措施的牛场也均配备有风扇降温,采用喷淋及遮阳棚缓解奶牛热应激的效果较好。(2)冬季78.7%的牛场存在冷应激,进而导致奶牛采食量上升和产奶量下降的牛场分别占到52.5%和26.2%;为了犊牛防寒保暖,77.1%、65.6%、60.7%的牛场在冬季分别采取密闭牛舍、加垫草、提供温水措施,而给犊牛穿马甲能够提高年均产奶量,可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13.1%的牛场存在乳头冻伤情况,分别有9.8%的牛场犊牛咳嗽发生率和8.2%的牛场犊牛腹泻发生率在10%以上。综上所述,为了更有效地降低冷热应激对奶牛产奶量的影响,东北地区牛场夏季宜采用喷淋或遮阳棚防暑,冬季犊牛宜穿马甲防寒。  相似文献   

18.
种牛场牛腐蹄病的防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牛肢蹄病是近几年引起专家们特别关注的一类非特异性疾病,美国和英国的一些畜牧、兽医专家早就指出:美国和英国牛场的大敌就是肢蹄病和乳房炎.据报道,英国每年有4%~5%的牛因踱行而被淘汰,再加上其它肢蹄病带来的生产力下降,年经济损失至少达5 900万美元.我国牛肢蹄病发病率达到30%~50%,我省奶牛肢蹄病发病率平均在50%左右,高的达70%~80%,严重影响了牛的生长发育、配种受胎及繁殖性能等,给经济上带来极大的损失.本试验主要对牛腐蹄病的发病原因、发病情况及治疗方法进行了研究,为防治牛场腐蹄病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9.
以清镇草地奶牛示范场与传统牛舍花溪奶牛场的泌乳奶牛及设施为试材,在肢蹄病发生率、能量损耗方面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散栏牛舍比传统牛舍肢蹄病发生率低13.44%;(2)橡胶垫牛床比传统牛床能量损耗每天减少1.521MJ。  相似文献   

20.
<正>蹄病是家畜常见的外科病,以马属动物和牛发病率最高,其中奶牛蹄病占肢蹄病80%以上,可使役畜失去劳动力,乳用动物产奶量明显下降,肉用动物肥育时间延长,饲料报酬降低,甚至被迫淘汰。家畜姿势不正和蹄形异常以及牛舍、马厩和运动场潮湿、卫生条件不良等,常是引起蹄病的因素。1蹄底溃疡本病一般发生在在奶牛蹄底的后1/3处,即蹄底和蹄球交界处发生角质缺失,真皮裸露,肉芽组织增生,甚至引起蹄深部感染的疾病。病畜有典型蜡黄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