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类招生、分流培养"作为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正逐渐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趋势。大类招生在我国经济管理类院校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参与院校的数量较少。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从2016年开始按工商管理和管理科学与工程2个大类招生,生源质量得到明显提升,但如何有序、合理地实现专业分流是大类招生面临的一个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对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大类招生新生的专业意愿进行了问卷调查,从学生对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的认可度、学生专业报考志愿满足情况、学生选择报考专业的主要原因、开设"专业概论"课程的必要性和效果、学生对所在专业大类的满意度及其专业分流意向、学生在专业分流依据和限额方面的意愿、学生在专业分流后续安排方面的意愿等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以此为基础,提出完善经济管理大类招生、专业分流及后续工作的建议措施,具体包括:加强对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的宣传,注重宣传的前置性、全方位和多角度;规范和丰富"专业概论"课程的内容,开放开课计划,开设相关讲座;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职业能力和职业发展意向合理选择专业;根据学生意愿,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大类招生专业分流工作方案;尊重学生意愿,发挥班委核心作用,妥善处理专业分流后续问题;改革和完善全校范围内、大类范围内的转专业制度,提供更多的专业选择机会等。  相似文献   

2.
大类招生作为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符合高校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大类招生虽有其突出优势,但也不能盲目推行。大类招生不是简单把几个专业合并在一起,而是需要高校具有相对齐全的学科、高质量的基础课程和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的需要。高校必须根据学校类型、发展历史、办学思路等,建立与大类招生相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在当前全国重点高校积极实践大类招生、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背景下,关注经济管理大类招生的特点及发展趋势,对国内代表性高校的经济管理大类专业设置、专业分流等进行对比研究,探索适合北京林业大学的经济管理大类招生的专业设置及分流方式,提出了实施原则、步骤和可选方案等。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各高校不断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其中最受关注的当属大类招生培养模式。而专业分流是大类招生培养模式实施中的关键一环。为此,针对国内外高校的专业分流模式及特点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国外高校的专业分流模式主要有"学生自主选择型"模式和"志愿填报"模式,其特点是专业分流过程中尊重学生的意愿、专业分流开放性高且形式灵活、专业分流前后给予学生充分指导。我国高校的专业分流模式主要有学院内分流模式、学科内分流模式、跨学院分流模式,在专业分流的对象、依据、程序、时间安排和次数等方面具有自己的特点,但是在学生层面存在专业分流对象覆盖面小、专业分流前后学生易产生消极情绪等问题,在学校层面存在专业分流的依据不够科学、专业分流的程序不够周全、专业分流的时间和次数安排不够灵活等问题。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我国高校专业分流制度的建议,即在学生层面扩大专业分流受众群体、加强学生的专业认知教育和挫折教育,在学校层面完善专业分流的依据、优化专业分流的程序、合理规划专业分流的时间和次数。  相似文献   

4.
2016年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将6个专业划分为工商管理类和管理科学与工程类2个大类,实施了大类招生,从而使生源质量得到显著改善。为了完善大类招生专业分流工作方案,做好专业分流后续工作,2016年底进行了工商管理类和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新生专业意愿问卷调查,2017年底又对这两大类学生进行了专业意愿的跟踪调查。在此背景下,根据专业意愿跟踪调查结果,对"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的认可度、报考志愿的满足情况、报考专业大类的选择依据、开设"专业概论"课程的效果、专业的了解程度和满意度以及专业选择的变化情况、大类招生专业分流模式对学习的影响情况、大类招生专业分流意向专业的选择及其相关信息的来源情况、专业分流限定条件和限额方面的意愿、专业分流后续安排方面的意愿等9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总结。最后,基于问卷调查分析结果对进一步完善大类招生专业分流工作提出以下建议:一是要正确认识大类招生专业分流模式在满足学生专业选择需求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等方面的作用;二是大类招生宜尽量扩展所覆盖的专业范围;三是要优化大类招生专业分流限定条件,适当放开分流专业的配置人数;四是要提供高质量的专业分流相关信息,引导学生合理选择分流专业;五是要妥善处理专业分流后续问题。  相似文献   

5.
"大类招生"是指高等院校将同院系或同学科的专业合并,按一个大类进行招生。高校"大类招生"模式的实施有助于保障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人才得到全方位的培养,促进专业教学的改革。但是"大类招生"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首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的办学效果;其次,影响了专业的均衡发展;第三,导致了教学管理工作的复杂化。针对这些弊端,提出了基于"大类招生"模式下的林业工程本科教学的改革措施:首先应构建"大类招生"模式下的教学工作体系;其次,要加强对学生专业分流的指导;第三,要细化教学管理工作。实行"大类招生"模式后,最大限度保证了学生专业选择的自由性,并能对其进行最系统、最有效的培养。"大类招生"模式在学生中得到了积极的反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管理工作更加公开,教学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6.
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要实现的一个重要目标.在阐述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问题研究背景的基础上,结合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的特点,对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内涵进行了界定;提出构建以专业能力、文献综述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调研能力、数据统计分析能力、科研论文写作能力等主要能力以及专业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等辅助能力为主要内容的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体系;并据此从专业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及考核(含实践)、毕业论文、非专业培养方案中的科研训练项目、学生自身潜质和校园科研环境等方面,对网络化、多元化的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途径进行了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7.
在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的背景、国内外有关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的情况等进行总结的基础上,针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对北京林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201名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悖林"就业现象进行了理论分析。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以党政机关和非农林企业为主,专业对口就业意愿偏低,就业地域偏向一线城市和其他大中城市;而且农林牧渔行业的实际薪酬与学生的期望值差距较大。我国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之所以出现明显的"悖林"倾向,主要是受社会结构多元化和独立化的发展特点、人力资本在传统农林业与其他行业之间存在的边际产出差异、经济社会在各行业和不同区域的非平衡发展路径、专业人才培养的供求总量失衡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因此,要改善我国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应采取以下对策:调整和优化专业发展定位;实施大类招生;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根据学生意愿丰富培养形式,增强人才培养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8.
根据计算机学科大类招生以及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大类招生模式下物联网专业的人才培养应该从以下3个方面深化改革,以更好地抓住机遇、应对挑战。首先,优化和完善物联网专业课程体系,对大类基础课程体系、专业基础课程体系、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专业选修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和重构。其次,加强物联网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及平台的建设,对每门课程对应的实验进行说明,并配套建设相应的实验教学条件。最后,制定加强物联网专业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改革措施,具体内容包括:实行导师制,引导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促进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开展专业实践,深化学生对物联网系统的理解,加强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专业性竞赛,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锻炼。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模式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所采用,在这种新的培养模式下,专业分流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人工进行专业分流耗时且流程繁琐,存在教务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之间沟通不畅等问题。基于此,根据用户需求对大类专业分流系统进行功能和结构上的分析,采用B/S模式,使用Java作为开发语言,设计了供学生、教师以及教务管理人员3类用户使用的基于协同过滤算法的大类专业分流实时动态系统,实现了志愿填报、智能专业推荐、实时动态排名、迅速进行专业分流等功能。系统采用了协同过滤算法以实现“智能专业推荐”功能,通过研究和比较两种用户相似度计算公式的精确度,最终将精确度较高的皮尔森相关系数计算方法作为协同过滤算法的计算公式。本系统的使用实现了大类专业分流工作的高效率、高透明化,提高了学生的满意度,得到了用户的充分认可。  相似文献   

10.
就业压力下农业院校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的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摘要: 当前我国的园林事业蓬勃发展,对园林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但目前我国农业院校园林专业教育体系滞后于社会需求的发展,以致陷入学生就业压力大、前途迷惘等困境。该文阐述了我国目前农业院校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其成因,针对我国高等农业类院校园林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问题提出见解,以期对专业发展有所裨益,解决农业类高校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11.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的基本发展战略,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针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学生缺少跨专业学习的机会、缺少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课程考核形式单一等问题,在借鉴了美国康奈尔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建议:首先,应鼓励学生跨专业自主选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其次,应构建多层次课程体系,帮助学生构筑跨学科知识体系;第三,制定宽松的转系转专业政策,按照学科大类招生进行人才培养;第四,增加课堂讨论环节,培养学生的质疑和批判精神。改革后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提升学生独立自主的人格品质,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需求,早日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  相似文献   

12.
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涵盖应用型、复合型和学术型专业人才.为了顺应林业行业和林业科学研究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东北林业大学林学专业进行了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突出了个性化和多元化,注重因材施教,实现了培养多样化人才的目标;打造研究型教学团队,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教书育人能力,实现了教学、科研“双馨”;优化课程体系,强调宽厚的基础知识与精湛的专业技能并重;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依托精品课程建设改革教学方法,强调教学方法要符合课程的特点;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内涵建设,通过整合资源推进协同创新.实践证明,东北林业大学林学专业实施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符合人才培养的规律,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素质培养,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满足了国家和行业对林学专业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13.
陈莉 《绿色科技》2012,(8):275-276
在分析国内工商管理专业办学现状的基础上,以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工商管理大类招生为例,对地方工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大类培养进行了探索,提出了构建"两平台"+"专业主干","方向"+"实践"的地方工科院校工商管理大类招生分专业培养模式,实现"通识为基础,经管为根本,工程为特色,实践为手段"、"四位一体"的培养架构,以突出地方性、创新性、实践性及特色性。  相似文献   

14.
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旨在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提高研究生的就业竞争力。我国开展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时间较短,在人才培养方面尚面临着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以培养质量为导向对原有的研究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从而使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既考虑专业特点又适应特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当前专业学位教育研究的关键。为此,针对华中农业大学林业专业硕士在校生、毕业生及其用人单位,从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包括学位课、选修课和公共课、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和小型私密网络课程、技能课程)、学术训练、专业实践、论文选题、就业倾向、培养环节等方面,开展了林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问卷调查;从就业基本情况、用人需求和薪资待遇、专业技能培养、从业资格等方面,开展了林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情况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林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存在课程体系设置不够科学、实践技能训练不足、学生与导师之间互动不够、对林业行业的认识不足等问题,与用人单位对林业专业硕士毕业生的专业技能等有较高的要求以及注重毕业生的应变能力、适应能力、敬业精神、社交能力等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因此,针对上述问题,从林业专业硕士招生指标分配改革、校外导师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和优质课程建设、导师与学生间互动机制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论文选题管理、综合素质培养和就业质量提升等8个方面,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以促进全日制林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15.
以"双模块+三平台"构建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内容,将"多元化教学模式+多元化教学方法"融入各个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应用型能力。提出了开发校内教学资源、网络教学平台、校企合作等教学资源。结合学生实习就业基地的生产实践环节,整合生物统计学经典案例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统计学思维能力。对生物制药专业,也选取了学生应用较多的案例进行统计学分析和演练,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结果表明:通过课程的改革和创新,能提高生物科学和技术专业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为生物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6.
指出了计算机地质制图是地质类学生本科阶段培养的必修课程,课程所涉及的地质制图软件种类较多,软件的功能在一定范围既存在重复又存在优劣。在学院于2016年实施地质大类招生,开展计算机地质制图课程时,与以往的分专业培养存在极大的区别。本科地质大类专业培养在实行之后,计算机地质制图面临着众多的挑战,在软件选择、功能选择、教学深度选择上没有可供借鉴的成熟经验。针对计算机地质制图课程大纲制定及本科生培养模拟,通过教学及上机指导实践,在参考地质大类招生其他课程教学成果的基础上,对"计算机地质制图"的理论教学和上机实践进行了改革:厘清专业方向,统筹教学软件;熟悉教学内容,把握教学尺度;改革教学方式等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教学效果。实践证明:该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为后续地质大类专业学生的培养提供了重要的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7.
我国风景园林专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使其能在高校教育和工作岗位上无缝衔接,是每一个风景园林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法国国立园艺与风景园林学院是法国培养园艺和风景园林工程师的唯一的高等专业学院,以出色的专业培养和就业指导而著称。通过对法国国立园艺与风景园林学院的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个人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等方面的介绍与分析,提出我国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应从课程的丰富性、培养环节的系统性、实践环节的针对性方面进行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指出了实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当前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方高校基于"双创"背景,应把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贯穿每个实践教学环节,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构建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内容应包括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平台体系、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9.
林业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路径。针对赣南林业类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招生困难、供需脱节、就业不对口等问题,对林业类人才培养的整体思路进行了设计,采取的措施有:以"定编"为纽带,形成一套定向培养制度、一个联合培养平台、一笔稳定培养经费的"三个一"机制,保障了林业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适应林业生产特点,实行"以产治学、由产至教"教学模式,实现师资、课程、设施、文化"四融合";构建"产学研用"共同体,通过技术创新和成果转换达到多方共赢。教学实践证明:通过林业类专业人才"以产治学、由产至教"培养模式的创新,林业类专业对学生的吸引力明显提升,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和效果显著增强,毕业生的综合能力明显提高,有利于林业类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得到了行业、社会的高度认可。  相似文献   

20.
为了满足日益旺盛的森林旅游市场的用人需求,高等农林院校开办了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为了避免与其他院校出现同质化竞争,高等农林院校应充分发挥所拥有的雄厚的林学教学资源,办好突出自己特色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培养生态旅游型高级专门人才。因此,高等农林院校在实施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首先应科学制定课程体系,合理设置旅游、林学、生态旅游3类课程的比例,突出专业的生态旅游特色;其次应建设"双栖"加"双师"型教师队伍,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再次应注重实践教学,加大森林旅游课程实习的比重;最后应确保毕业生多样化的就业选择,利用分流和订单化模式鼓励学生进入林业企事业单位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