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筛选对冷杉梢斑螟(Dioryctria abietella)具有行为调控作用的红松(Pinus koraiensis)挥发物微胶囊悬浮制剂,利用触角电位仪和“Y”型嗅觉仪测定冷杉梢斑螟对8种红松挥发物微胶囊悬浮剂的触角电位(EAG)及嗅觉行为反应。触角电位试验结果表明,8种微胶囊悬浮剂在各浓度均能引起冷杉梢斑螟的触角电位反应,冷杉梢斑螟雌成虫对10-1mol·L-1的β-蒎烯微胶囊制剂反应最强。嗅觉行为反应试验结果表明,β-蒎烯微胶囊制剂对冷杉梢斑螟雌、雄成虫均具有明显的引诱作用;α-蒎烯和蒈烯对雌蛾有引诱作用;水芹烯和月桂烯对雄蛾有引诱作用,但月桂烯对雌蛾有驱避作用。  相似文献   

2.
秦岭华山松单萜类挥发物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华山松健康木和不同阶段被害华山松挥发物的动态变化,应用动态顶空吸附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健康华山松和不同阶段被害华山松针叶和树干韧皮部挥发性物质进行分析,结果鉴定出6种单萜成分:α-蒎烯、莰烯、β-蒎烯、β-香叶烯、D-柠檬烯以及β-水芹烯。试验表明:(1)健康华山松和不同阶段被害华山松单萜组分相同,无论是针叶还是树干韧皮部。(2)健康华山松和不同阶段被害华山松针叶单萜相对含量存在差异:健康木和新侵木相比,莰烯、β-香叶烯以及D-柠檬烯变化显著;枯萎木与新侵木和健康木相比,6种单萜均有显著差异。(3)健康华山松和不同阶段被害华山松树干韧皮部单萜相对含量有差异:健康木与新侵木相比,仅D-柠檬烯差异显著;新侵木与枯萎木相比,均差异显著;枯萎木与枯立木相比,β-蒎烯、D-柠檬烯以及β-水芹烯变化显著。(4)α-蒎烯、β-蒎烯和β-水芹烯相对含量变化在健康木和不同阶段受害木中呈现一定规律,认为这与华山松大小蠹导致健康华山松树势衰弱和被害华山松的健康程度有关,这也可能是反应华山松被害和健康华山松树势衰弱的重要信号。  相似文献   

3.
[目的]筛选梨叶斑蛾引诱物质。[方法]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了梨树挥发物的主成分,并通过触角电位仪(EAG)测定了梨叶斑蛾对主要挥发物的电生理反应。[结果]梨叶中共鉴定出包含萜类、酯类、醛类及醇类在内的24种主要挥发物。梨叶斑蛾雌雄蛾对供试挥发物均可产生EAG反应,其中雌蛾对芳樟醇、月桂烯、反-β-罗勒烯的反应最明显;雄蛾对芳樟醇、反-β-罗勒烯、α-法尼烯的反应最强烈。剂量反应试验结果表明,梨叶斑蛾雌蛾对3种供试化合物的EAG活性与化合物的剂量之间呈正相关性。[结论]试验结果为制定基于植物源的梨叶斑蛾监测与防治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康敏  马艳粉  李正跃  余菊芬  肖春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0):14740-14742
[目的]探讨马铃薯薯块挥发物对马铃薯块茎蛾的引诱效果。[方法]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马铃薯块茎蛾成虫对自然贮存不同时间(0、15、30、45、60d)完整的和切开的马铃薯块茎挥发物的嗅觉行为反应。[结果]不论是新鲜的还是放置不同时间的完整马铃薯块茎释放出的气味对马铃薯块茎蛾雌、雄虫均无显著引诱效果。剖开的新鲜马铃薯块茎能显著引诱已交配雌蛾,但对处女雌蛾和雄蛾无显著引诱效果。室内自然放置15d以上的马铃薯块茎被切开后所产生的气味不能显著引诱雌、雄两性成虫。剖开的新鲜马铃薯块茎气味不能显著加强雌性信息素对雄虫的引诱效果。[结论]剖开的新鲜薯块挥发物对马铃薯块茎蛾雌虫有显著的产卵引诱效果。但对两性成虫的交配行为无影响。  相似文献   

5.
棉铃虫成虫对几种植物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反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测定了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雌蛾对几种植物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反应。结果表明 ,柠檬醛、苯乙醛、β -石竹烯和石竹烯氧化物均能引起棉铃虫雌蛾产生显著的触角电位反应 ,但以柠檬醛引起的反应最强 ;棉铃虫雌蛾对茴香醛不产生显著的反应 ;桉叶素能屏蔽棉铃虫雌蛾对气味的反应。棉铃虫雌蛾对苯乙醛的触角电位反应强度与苯乙醛的剂量成正相关 ,对 β -石竹烯的反应强度与剂量无相关性。讨论了这些化合物在棉铃虫防治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利用苏玛罐顶空吸附法和GC-MS方法,分析了健康红松和被害红松的主梢与球果中挥发性物质种类及峰面积比;挑选其中峰面积比高,危害后变化大的红松挥发物进行触角电位仪法测定,测定了冷杉梢斑螟触角对11种寄主挥发物的反应强度,筛选出8种反应值较高的挥发物,进行了不同浓度梯度对触角反应影响探索,从中选出7种化合物开展了不同浓度下,Y型嗅觉仪中对雌雄成虫行为影响的研究。红松中峰面积比较高的挥发物质有α-蒎烯、3-蒈烯、双戊烯和β-蒎烯。主梢被危害后α-水芹烯、萜品烯和(1R)-(+)-α蒎烯峰面积比上升;球果被危害后β-蒎烯的峰面积比提升;然而主梢与球果被危害后3-蒈烯、月桂烯和双戊烯的峰面积比下降。触角电位测试结果表明:双戊烯、桧烯、对二乙基苯、萜品烯(γ-松油烯)、(1R)-(+)-α蒎烯、(+)-3-蒈烯和D-柠檬烯等7种挥发物在1 mol·L-1的浓度下均能引起雌雄成虫较强的触角电位反应(p<0.05);10-1mol·L-1苯乙烯能引起雌雄成虫较强的触角电位反应(p<0.05)。但8种寄主植物挥发物引起的触角电...  相似文献   

7.
花椒窄吉丁对寄主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及行为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明寄主挥发物对花椒窄吉丁的引诱或驱避作用,为研制和开发花椒窄吉丁植物源引诱剂或驱避剂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固相微萃取和GC-MS分析花椒健康植株和受花椒窄吉丁危害植株不同部位的主要挥发性化合物,并采用触角电位仪(EAG)和Y型嗅觉仪测定花椒窄吉丁对寄主植物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和行为反应。【结果】健康花椒叶片中主要含β-石竹烯(13.27%)、反式β-罗勒烯(16.82%)和α-罗勒烯(16.42%),嫩枝中主要含β-石竹烯(25.98%)、乙酸香叶酯(15.89%)和荜澄茄油烯(17.27%),韧皮部主要含(1R)-(+)-α-蒎烯(25.91%)和β-石竹烯(47.98%)。花椒受虫害后各部位的月桂烯、(1R)-(+)-柠檬烯和乙酸芳樟酯的相对含量均升高,β-石竹烯和乙酸香叶酯相对含量均降低;韧皮部有新的挥发物α-水芹烯等生成。11种挥发物均能引起花椒窄吉丁的触角电位(EAG)反应,且多数挥发物在100μg/μL时引起成虫的EAG反应最强,但β-蒎烯在10μg/μL时引起两性成虫最大的EAG反应绝对值,(1R)-(+)-柠檬烯、月桂烯在10μg/μL时引起雌虫最大的EAG反应绝对值,在100μg/μL时引起雄虫最大的EAG反应绝对值。11种挥发物中乙酸香叶酯、桉叶油醇、葎草烯引起花椒窄吉丁的EAG反应相对较弱。除α-水芹烯,两性成虫对挥发物的EAG反应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行为反应测定结果表明,(1R)-(+)-α-蒎烯在1μg/μL时对雌雄成虫均有显著地驱避作用,β-蒎烯在0.1μg/μL时对雄虫有显著地驱避作用,β-石竹烯在10μg/μL时对雌虫有显著驱避作用(P0.05)。0.1μg/μL的水芹烯、10和100μg/μL月桂烯、0.1和1μg/μL(1R)-(+)-柠檬烯对雄虫具有明显的引诱作用。0.1~10μg/μL乙酸芳樟酯对雌虫具有引诱作用,在100μg/μL时却表现出驱避作用。【结论】花椒受虫害后各部位挥发物的种类和相对含量发生改变,其中月桂烯、(1R)-(+)-柠檬烯和乙酸芳樟酯的相对含量明显升高,β-石竹烯、乙酸香叶酯的相对含量明显降低,并有新物质α-水芹烯等生成。0.1μg/μLα-水芹烯、10~100μg/μL月桂烯、0.1~1μg/μL(1R)-(+)-柠檬烯、0.1~10μg/μL乙酸芳樟酯对花椒窄吉丁具有引诱作用,1~100μg/μL(1R)-(+)-α-蒎烯、0.1μg/μLβ-蒎烯、10μg/μLβ-石竹烯对花椒窄吉丁具有驱避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明不同性别和交配状态的马铃薯块茎蛾(Phthorimaea operculella)对寄主植物(马铃薯)挥发物的电生理反应的差异,为利用化学生态手段防治马铃薯块茎蛾提供参考。【方法】利用触角电位技术(electroantennogram,EAG),测定未交配雌蛾、交配雌蛾、未交配雄蛾3种不同生理状态的马铃薯块茎蛾对马铃薯块茎和植株释放的16种挥发性化合物(包括6种脂肪族化合物:1-辛烯-3-醇、丁醇、庚醛、辛醛、壬醛、癸醛;4种芳香族化合物:苯乙醇、苯乙醛、苯乙酮、水杨酸甲酯;6种萜类化合物:α-蒎烯、对-聚伞花素、反-β-罗勒烯、桉叶油醇、反-β-法尼烯、茉莉酸甲酯)的电生理反应及对其中6种化合物(1-辛烯-3-醇、庚醛、壬醛、苯乙酮、水杨酸甲酯、反-β-罗勒烯)的剂量反应。【结果】马铃薯块茎蛾对这16种化合物均能产生触角电位反应,其中未交配雌蛾和雄蛾对脂肪族醇类化合物的EAG反应值较高,交配雌蛾对脂肪族醛类化合物的EAG反应值较高,3种不同生理状态的马铃薯块茎蛾对萜类化合物的EAG反应值均较低。当刺激剂量为1 000 μg时,不同性别和交配状态的马铃薯块茎蛾对同种化合物的反应差异较大,未交配雌蛾对辛醛、水杨酸甲酯、反-β-罗勒烯的反应强于交配雌蛾和未交配雄蛾,交配雌蛾对庚醛、壬醛、α-蒎烯的反应强于未交配雌蛾和雄蛾,未交配雄蛾对1-辛烯-3醇、苯乙醇、苯乙醛的反应强于雌蛾。在测试剂量范围内(1、10、100、1 000 μg),3种生理状态的马铃薯块茎蛾对6种化合物的EAG反应值随刺激剂量的增加呈现增大的趋势,均未达到饱和阈值,交配雌蛾对同一化合物不同剂量的反应差异更为明显。【结论】马铃薯块茎蛾未交配雌蛾和雄蛾对脂肪族醇类化合物较敏感,交配雌蛾对脂肪族醛类化合物较敏感,雌、雄蛾对萜类化合物均不敏感;对于单个化合物的电生理反应,交配雌蛾对庚醛、壬醛、α-蒎烯更为敏感;对同一化合物不同剂量的电生理反应,交配雌蛾同样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9.
基于云南松松针粗提物对楚雄腮扁叶蜂雌、雄蜂的明显引诱作用,利用"Y"嗅觉仪测试楚雄腮扁叶蜂对针叶挥发物主要成分的室内趋向行为,分析针叶挥发物对楚雄腮扁叶蜂的引诱活性。结果表明:楚雄腮扁叶蜂雌蜂对(-)-β-蒎烯、月桂烯、β-石竹烯表现出明显的趋向反应,雄蜂则对(+)-α-蒎烯、(-)-β-蒎烯、β-石竹烯的趋向反应显著。(-)-β-蒎烯、月桂烯、β-石竹烯等都诱捕了一定量的楚雄腮扁叶蜂雌蜂;以(-)-β-蒎烯、月桂烯、β-石竹烯、(+)-α-蒎烯、(+)-柠檬烯为引诱剂,诱捕到相较于雌蜂数量较多的雄蜂。  相似文献   

10.
马尾松毛虫对马尾松挥发性化合物的触角电位反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萜烯类单体和复配混合物对马尾松毛虫触角电位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马尾松毛虫触角电位反应活性与单体及等量复配化合物的含量呈正相关,随着含量的升高,其触角电位反应的相对值升高.原液、1/10原液1、/100原液中均对水芹烯的EAG反应值最大,其次是β-蒎烯和月桂烯,但花烃在1/1 000原液中达到最大反应值,而β-蒎烯在1/1 000原液中的反应较小.依据受害后马尾松挥发物各物质相对含量的比例进行复配的结果表明,马尾松毛虫成虫对1,3,4 3种混合物的触角电位反应的相对值较高,LSD多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且均显著高于对第2种混合物的反应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思茅松嫩枝扦插繁殖技术。[方法]采用不同育苗方式、外源激素和扦插时间进行思茅嫩枝扦插,统计生根率。[结果]采用地床扦插穗条的生根率比采用营养袋扦插穗条的生根率高;激素以ABT11000mg/L速蘸方式处理插穗的生根效果较理想,生根率为67.53%;思茅松扦插时间以10月~次年2月较好。[结论]不同育苗方式、外源激素和扦插时间的思茅嫩枝扦插生根率有差异,所以应选择合适的技术进行扦插繁殖。  相似文献   

12.
景东地区云南松和思茅松挥发物组分含量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寻找形态鉴定之外的方法进行活体云南松和思茅松的区分,对生长于云南省景东山区的云南松、思茅松活体枝叶的挥发物进行动态顶空密闭循环吸附捕集,并采用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TCT-GC/MS)联用技术加以检测.结果表明,思茅松挥发物中含有1%左右的长叶松烯而云南松挥发物中未发现该成分;云南松和思茅松的挥发物主要以萜烯类成分为主,其中β-蒎烯相对含量(云南松14.44%,思茅松41.68%)均高于α-蒎烯(云南松3.68%,思茅松9.72%),与云南松松脂和思茅松脂松节油中的含量相反.云南松和思茅松挥发物中均检测到约10%的苯系物对繖花烃,云南松挥发物中还检出其少量异构体邻繖花烃.  相似文献   

13.
王瑞苓  汪元超  刘建祥  汪梦婷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6):12957-12958,12960
[目的]以思茅松幼苗为研究对象,研究NaCl胁迫对其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方法]分别用25、50、100、200、300 mmol/L的NaCl处理种子,分析各处理下思茅松种子发芽情况,幼苗生长情况以及对4种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在100 mmol/L盐分范围内,幼苗能正常生长,发芽率与发芽势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在100 mmol浓度下,幼苗的SOD酶含量最大。200 mmol/L浓度时,思茅松幼苗的发芽率、发芽势降低,植物的可溶性糖、叶绿素总量最大。300 mmol/L,幼苗不能正常生长,出苗死亡率高,畸形苗多。幼苗体内的MDA含量随着盐胁迫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结论]思茅松幼苗在100 mmol/L以内的盐分范围内能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思茅松树皮低聚原花青素的最适提取条件,为开发思茅松树皮低聚原花青素提供有利参数。[方法]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溶剂回流提取法,用70%乙醇作提取溶剂从思茅松树皮中提取有效成分低聚原花青素。[结果]影响提取工艺各因素的主次顺序依次为: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料液比。确定最佳的超声提取条件为:提取温度为55℃,料液比1∶20,提取时间为2 h,提取3次。[结论]按此条件制备得到的低聚原花青素提取率达到2.30%。  相似文献   

15.
思茅松林树高与土壤因子关系的估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逐步回归分析,建立思茅松3代林分高生长与土壤因子关系的估测模型.结果为:原始林林分的回归模型为Y=0.141519X1 0.040696X5-0.04748X6 91.40769;第2代林林分的回归模型为Y=0.0392409X1 0.010129X5-0.04748X6 83.80179;人工林林分的回归模型为Y=0.23225X1 0.006735X5-0.00658X6 3.60846.思茅松高生长与土层厚度(X5)具有紧密的相关关系;其次是海拔高度(X6)和有效N的含量(X1),林分树高生长与海拔呈负相关关系.该模型可作为3代相应林龄的思茅松高生长的估测模型,可对思茅松林立地退化进行评价.思茅松轮栽后,立地生产力是先衰退后增强.  相似文献   

16.
思茅松林分土壤养分衰退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思茅松林集中分布的云南省景谷县选择不同栽植代数的思茅松林,采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选择土壤养分状态因子,进行土壤养分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现实养分还是潜在养分都证实思茅松轮栽后土壤肥力发生了衰退现象,且随着栽植代数的增加,土壤现实肥力和潜在养分下降速度增快.  相似文献   

17.
思茅松扦插繁殖潜在优势及生产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茅松扦插繁殖是有效保存和利用其速生、高产脂优良性状,实现无性系林业的关键技术,在对思茅松扦插繁殖潜在优势及其限制因子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利用无性繁殖进行规模化苗木生产的模式步骤.  相似文献   

18.
张文勇 《安徽农业科学》2011,(13):7736-7737,7740
以40块思茅松幼、中龄人工林样地资料为依据,利用正态分布和Weibull分布密度函数对林分的直径分布进行拟合。卡方检验表明,正态分布的适合率为95.0%,Weibull分布的适合率为97.5%;Weibull分布、正态分布都可以用来描述思茅松幼、中龄林林分直径分布。林木竞争、分化激烈的林分,用Weibull分布来描述其林分直径分布较正态分布适合;而竞争、分化不太剧烈的林分,尤其是自疏开始前的幼龄林,用正态分布来描述其林分直径分布较Weibull分布适合。  相似文献   

19.
罗建蓉  李冬梅  张桢  刘光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0):18647-18648
[目的]分析思茅松松塔正己烷提取物的化学成分与相对含量。[方法]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结合计算机检索鉴定其化学成分,并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从中鉴定出48个组分,占峰面积的81.51%。[结论]化合物类型主要为萜类、脂肪酸酯、甾体和木脂素。  相似文献   

20.
应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思茅松林分的立地退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小菊  石亮  苏静霞  张馨月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9):10362-10363
在思茅松林集中分布的云南省景谷县选择不同栽植代数(原始林、天然次生林、人工林)的思茅松林,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选择土壤养分状态因子,进行立地质量退化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思茅松连栽后立地质量出现了逐渐退化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