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盆栽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施NP肥基础上,配合每亩施用100-200kg磷石膏,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效钙、硫和磷等养分,改善了蔬菜作物对钙素等养分的吸收利用,明显促进了蔬菜作物的生长发育。NP肥+磷石膏处理比单施NP肥处理产量显著提高。甘蓝增产10.8%-13.1%,番茄增产9.6%-10.8%,芹菜增产9.2%-10.4%,白菜增产9.8%。经方差分析达到1%和5%极显著和显著水平。施用磷石膏改善蔬菜产品品质,适量施磷石膏对土壤主要农化性状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
钾对蔬菜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在氮、磷肥基础上施氯化钾,西红柿增产14.8%左右,等钾量的硫酸钾增产5.9%;大棚试验结果表明:施氯化钾西红柿产量增加8.9%-22.4%,黄瓜产量增加1.5%-22.9%,等钾量的硫酸钾效果略好于氯化钾。施钾对蔬菜品质没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3.
采用裂区设计,田间生物试验的方法,研究了磷酸二氢钾铵不同用量及不同施用方法在中性紫色土上对水稻的营养效应。结果表明,化成复肥供量较低时,产量随供肥量的增加而增加,复肥供量处理为600kg/hm^2时,获得最高产量,主区为7711kg/hm^2,副区为7144kg/hm^2,比CK分别增产33.73%和23.43%,过量供应,养分累积量增加极缓,趋于稳定,单位养分的增产量及肥料利用率则显著降低,产量甚至出现下滑。相同供肥量不同施用方法比较,分次施肥比1次基施,水稻对化成复肥中氮素和磷素利用率提高分别为31.43%-34.88%和30.39%-32.30%,而对钾素累积量和利用率影响较小,分次施肥较1次基施增产幅度为6.95%-7.94%。品质分析表明,水稻籽粒蛋白质含量随复肥供量的增加而增加,分次施肥和1次基施增加幅度分别达16.81%-19.52%和17.69%-19.34%,但对淀粉含量影响相对较小,淀粉含量有随蛋白质含量增加而略有下降的趋势。适量供肥及合理施用方法可增加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提高同化效率、增加水稻穗长、穗粒数等,这可能是实现增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多元磁肥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两年试验结果表明,水稻施用多元磁肥有效穗明显增加,667m^2产量较施用未磁化肥和复合肥的增产28.7~47.6kg,增产5.2%~10.3%,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净增值54.30~99.15元,同时可提高单位养分产量1.71~2.41kg。  相似文献   

5.
稻田除草专用肥效应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稻除草专用肥经大田试验,具有显著的增产增收效果,比当地常规施肥,等商品量进口复事肥分等养分量掺混肥增产5.1%-9.7%,经济效益增加315.00-736.50元/hm^2,稗草灭除率达100%,其它杂草灭除率达85%。  相似文献   

6.
稀土转光薄膜农田应用效应试验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稀土转光薄膜是一种具有能改变透过薄膜的阳光光质功能的新型农用薄膜,农田应用试验结果表明,并普通聚乙烯薄膜相比,稀土转光膜可以提高光温效应,透光率可提高9%左右,棚温增加了1℃左右,并能增强植物光合作用能力,生物效应明显,可使作物产量增加,品质改善,其中番茄,黄瓜,草莓增产14%,茄子增产5.67%,产品中Vc及糖的含量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7.
采用裂区设计,田间生物试验的方法,研究了磷酸二氢钾铵不同用量及不同施用方法在中性紫色土上对水稻的营养效应.结果表明,化成复肥供量较低时,产量随供肥量的增加而增加,复肥供量处理为600 kg/hm2时,获得最高产量,主区为7 711 kg/hm2,副区为7 144 kg/bm2,比CK分别增产33.73%和23.43%,过量供应,养分累积量增加极缓,趋于稳定,单位养分的增产量及肥料利用率则显著降低,产量甚至出现下滑.相同供肥量不同施用方法比较,分次施肥比1次基施,水稻对化成复肥中氮素和磷素利用率提高分别为31.43%~34.88%和30.39%~32.20%,而对钾素累积量和利用率影响较小,分次施肥较1次基施增产幅度为6.95%~7.94%.品质分析表明,水稻籽粒蛋白质含量随复肥供量的增加而增加,分次施肥和1次基施增加幅度分别达16.81%~19.52%和17.69%~19.34%,但对淀粉含量影响相对较小,淀粉含量有随蛋白质含量增加而略有下降的趋势.适量供肥及合理施用方法可增加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提高同化效率、增加水稻穗长、穗粒数等,这可能是实现增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稻麦轮作区潮土及水稻土施用硅肥的效果与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稻麦轮作条件下,潮土、水稻土上的硅肥试验表明,施硅水稻增产9.59%,小麦增产13.9%。稻季施硅在小麦上后效明显,增产8.2%;硅肥对水稻的氮麦吸收有促进作用,亩吸氮量增加2.95kg氮素吸收率提高14.8个百分点水稻植株必主得到改善,基部节间缩短,剑叶、倒二叶叶面积增加;硅肥对水稻具有增穗、增粒作用,抽穗后灌浆速率提高,千粒重也有明显增加;小麦表现为增穗、增加千粒重。硅肥适宜作水稻基肥或返青  相似文献   

9.
本文就直播条件下水稻主茎上不同部位的分蘖产生和成穗规律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水稻主茎留5-8蘖位的分蘖与留1-4蘖位的分蘖相比具有较大的增产优势,前者与后者相比,分蘖成穗率提高22.9%,穗粒数增加13.44粒,营养体增大,生产力提高,每公顷产量增加1132.5公斤,提高14.8%,水稻中位蘖的优势是水稻潜能增产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10.
水稻中位蘖优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对直播条件下水稻主茎上不同部位的分蘖产生和成穗规律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水稻主茎留5-8蘖位和分蘖与留1-4蘖位相比具有较大的增产优势。前者与后者相比,分蘖成穗率提高22.9%,穗粒数增加13.44粒,营养体增大,生产力提高,第hm^2产量增加1132.5kg,提高14.8%。水稻中位蘖的优势是水稻潜能增产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11.
本文用比较组织学方法,观察大量舌组织切片,初步发现:舌感受器随着动物进化发展在种类与形态结构上有较明显的差异,两栖类最为简单,只看到游离神经末梢;啮齿、偶蹄和食肉类较复杂,有游离神经末梢、丛束状神经末梢、味蕾和肌梭等;人类最为高级,结构最为复杂,增加了肌间结缔组织感受器、肌束膜感受器、血管旁感受器和肌腱感受器等。此外,本文还对上述感受器进行了生理机能、组织发生和生物进化方面的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2.
观察测量屠宰肉尸452头,其中440头为有无腹股沟深淋巴结的形态学观察;10头为后躯被检淋巴结的形态学观察;2头为管道注射,观察引流区。结果:1.猪有腹股沟深淋巴结,在统计230头,460例肉尸中,有24头存在,占10.43%。腹股沟深淋巴结平均重0.88±0.38克,平均大小为2.82±0.70×1.64±0.36×0.47±0.13厘米;汇集股部内侧和下腹部的淋巴液,注入髂内侧淋巴结。2.髂内侧淋巴结平均重1.87±0.71克,平均大小为3.19±0.80×1.38±0.42×0.55±0.18厘米;输入管数为5—6条,管外径为0.09±0.04厘米,输出管数为1—3条,管外径为0.24±0.10厘米。3.髂内侧淋巴结收纳腘浅淋巴结,腹股沟浅淋巴结和髂下淋巴结引流区的淋巴液和部分盆腔内脏的淋巴液。管辖范围广,位置恒定,淋巴结较大,浅在胴体脏面,易找到,不破坏商品,不影响商品的外观,是屠宰肉尸后躯被检的主要淋巴结。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多发风险模型的负盈余持续时间进行了计算,从数值上对古典风险模型与多发风险模型的负盈余持续时间进行了比较,进一步说明了二者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4.
猪大肠杆菌病病原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猪的大肠杆菌病主要由产肠毒大肠杆菌(ETEC)引起,包括仔猪黄痢、仔猪白痢、猪水肿病等就ETEC的毒力因子和O抗原群,猪的日龄及其肠道受体与这些疾病的关系作了比较详尽的综述并讨论了可能存在的其它猪大肠杆菌病病型  相似文献   

15.
鸡腿菇菌丝体的酯酶同工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碳源(玉米粉)、氮源(蛋白胨)、pH、温度、培养时间等培养条件,采用L27(5^5)五元二次回归正交试验.液态培养鸡腿菇菌丝体。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鸡腿蘑菌丝体酯酶(EST)同工酶在不同培养案件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6.
杂交茄子新品种"呼茄5号"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呼茄5号是以9101-1-3-3为母本,8802-1-2-2为父本配制的1代杂种。该品种中熟,始花节位7节~8节。果实椭圆形,果皮黑红紫色,光泽度极强,耐老化,萼片带绿色,果肉紧密,绿白色,商品性好。平均单果重量450g左右,露地每667m2产量4 500kg左右,适宜露地及保护地栽培。  相似文献   

17.
水稻套袋测自交结实率因光强减弱、通气不良和湿度增高的穗部环境,不利于光合作用,并助长霉变感病,妨碍正常结实,使测得的实际值偏低,不适于不育水稻育性的群体遗传分析.在套袋作业未臻完善的条件下,掌握不育株的标准在田间逐株鉴定自然结实率,仍为保证不育水稻育性鉴定准确性的简易方法。  相似文献   

18.
选择碳源(玉米粉)、氮源(蛋白胨)、pH、温度、培养时间等培养条件,采用L27(55)五元二次回归正交试验,液态培养鸡腿菇菌丝体.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鸡腿蘑菌丝体酯酶(EST)同工酶在不同培养条件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