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单丛陈香茶渥堆水分与堆温及品质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单丛茶渥堆过程茶坯水分与堆温及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渥堆茶坯含水量高低与堆温、茶品质关系密切,渥堆前期随渥堆时间的延长温度升高,渥堆茶坯水分越高其对应的堆温越高;渥堆茶坯含水量对茶叶品质有决定性的影响,随渥堆时间延长品质逐渐提高,但超过一定时间,品质下降。  相似文献   

2.
为优化黑毛茶渥堆工艺,以渥堆叶含水率、渥堆温度和渥堆时间为考察因素,以黑毛茶感官品质得分为因变量,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设计响应面试验的因素及水平,并进行方差分析和多元回归拟合,最终确定最佳渥堆工艺。结果表明:渥堆叶含水率64%、渥堆温度41℃、渥堆时间20 h条件下,黑毛茶感官审评得分最高,与预测值相比偏差较小,结果稳定。对比分析传统渥堆工艺和试验优化渥堆工艺黑毛茶生化品质成分含量和感官品质得分,试验优化渥堆工艺黑毛茶品质具有滋味醇和、香气纯正、汤色明亮、内含物质丰富等优点。试验结果可为黑毛茶加工企业改进生产工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热风提香温度对工夫红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6CZG-60型热风整形平台进行工夫红茶的提香试验,分析不同提香温度对工夫红茶感官品质及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提香温度的升高,各处理茶样的感官品质先增后降,130℃提香处理的红茶感官品质最好,115℃提香次之;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呈现不同程度的减少趋势,而茶多酚含量变化不显著。适当的提香能一定程度的提高红茶滋味及香气品质,提香温度不应高于145℃,最适在115℃-130℃之间,所得红茶香气高甜,滋味鲜醇,综合品质突出。  相似文献   

4.
绿茶杀青工艺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绿茶初制决定了绿茶的品质,而杀青是绿茶初制的第一道工序,也是关键工序。鲜叶在杀青阶段的宏观物理特征主要表现为:叶温变化、失水和体积收缩。杀青时,鲜叶与干燥器壁间存在着温度梯度,主要通过对流和传导方式产生热能转移,叶片吸收能量,叶温升高。在叶温升高过程中,叶片的水分发生转移,首先是物理吸附水分蒸发殆尽,进而叶内失水。故影响杀青质量的因素主要有温度、时间、投叶量及鲜叶质量。  相似文献   

5.
探讨了云南红河州名优绿茶梯田秀峰茶的杀青工艺。实验结果表明,杀青温度、时间对梯田秀峰茶品质影响较大。主要品质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随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氨基酸、可溶性糖和叶绿素含量下降,色相角Ha^*b^*先增后减;茶多酚含量随杀青温度的升高而升高,随杀青时间的延长呈先增后减的趋势。结合感官审评结果,利用6CST-40型滚筒连续杀青机杀青,杀青温度和杀青时间以140℃、50s为宜。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热风干燥温度对高良姜片品质特性的影响,以高良姜为原料,分别对60、70、80、90 ℃条件下干燥获得的高良姜片的干燥时间、色泽、总酚、总黄酮和挥发性成分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高良姜片的干燥时间随温度升高而减小,60℃时干燥时间为29h,90℃时缩短为11h;高良姜片L*值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a*值和b*值则整...  相似文献   

7.
清香型乌龙茶空调做青设备及加工的关键技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清香型乌龙茶是结合了台式乌龙茶与闽南传统乌龙茶的工艺发展起来的,其制作工艺通过近几年的不断改进而日趋成熟.清香型乌龙茶香气清高、滋味醇爽、叶色翠绿、汤色淡黄绿,属轻发酵乌龙茶,其做青过程为低温(18~23℃)缓慢氧化,这有利于芳香物质的形成与积累,也有利于多酚类,特别是酯型儿茶素等苦涩物质的转化.利用空调降低做青温度,在一定的湿度条件下,适当延长做青过程的凉青时间,对提高清香型乌龙茶的品质十分有利.  相似文献   

8.
普洱茶贮藏过程中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及感官品质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7,自引:5,他引:27  
将成品普洱茶在不同条件下贮藏,分析其茶多酚、可溶性糖和氨基酸含量的变化和感官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贮藏时茶叶含水量和周围环境温度升高,最佳品质出现时间提前,55℃/12%的处理最佳品质出现在贮藏45天左右,37℃/9%的处理最佳品质出现在贮藏135天左右,处理后感官品质明显优于对照。茶多酚、可溶性糖随着贮藏时间延长、贮藏温度提高而下降,且茶叶含水量高者下降幅度大。氨基酸随着贮藏时间延长、贮藏温度提高而下降,但与茶叶含水量相关性不大。  相似文献   

9.
茶树鲜叶摊放工艺参数研究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摊放是绿茶加工过程的第一道工序,可使鲜叶水分蒸发,细胞内的化学成分分解作用加强,可溶性物质增多;鲜叶的物理形态发生较大变化,叶态萎缩,叶质变软,叶色暗淡,青草气逐渐转化为清香气,有利于杀青和茶叶的造型。大量的研究和实验表明,绿茶杀青前进行适当摊放,对于改善茶叶特别是名优绿茶品质是有利的。目前对影响摊放效果的时间、温度、相对湿度等因素的研究不多,笔者采用正交实验方法对鲜叶摊放进行了初步研究,获得了一些有益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对传统渥堆与45℃、50℃控温渥堆的黑毛茶进行感官品质评价,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结合主成分分析法(PCA)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PLS-DA)对挥发性成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与传统渥堆和50℃控温渥堆相比,45℃控温渥堆黑毛茶香气的愉悦感、纯正度和浓度更好,杂异气味少。在传统及控温渥堆中共获得24种关键性差异挥发性成分,其中α-柏木烯、新植二烯、橄榄醇、δ-杜松醇、香芹酚、2,6-二叔丁基对甲酚、(Z)-7-十六碳烯醛、反式-β-紫罗兰酮等关键性差异挥发性成分在控温渥堆中的相对含量显著高于传统渥堆。研究结果可为改善黑毛茶香气品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以寒地栽培的秀珍菇菌渣为研究对象,实现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方法]采用生物学强化发酵方法和传统堆肥发酵的方法对秀珍菇菌渣进行处理.[结果]在秀珍菇菌渣堆肥中加入生物腐熟剂,可以有效提高堆体温度,缩短堆肥发酵时间.秀珍菇菌渣接种生物腐熟剂可使堆内温度迅速上升至57℃以上,并可持续10 d以上.经过30 d堆制...  相似文献   

12.
利用101-3Y型远红外鼓风恒温干燥箱进行工夫红茶的提香试验,分析不同提香温度对工夫红茶感官品质及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提香温度的升高,各处理茶样的感官品质先增后降,125℃处理的红茶感官品质最好,115℃提香次之;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呈下降趋势,茶多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增加。适当的提香能够提高红茶品质,提香温度不应高于135℃,最适在115℃-125℃之间,所得红茶香气高甜、滋味鲜醇,综合品质突出。  相似文献   

13.
根据大量试验,揭示了黑茶初制中渥堆和品质形成的实质。在涯堆这一关键工序中,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包括自身的增殖与更替),提供了物质转化的动力——分泌的胞外酶和释放的生物热及物质转化的条件——水分和酸性介质,促使茶叶中内含物质发生复杂的变化,并形成一些新的转化或代谢产物,构成了黑茶特有的品质风味。  相似文献   

14.
采用国标方法分别对番木瓜粉在不同温度(60、80、90和100℃)下主要营养成分(蛋白质及氨基酸、粗脂肪、水分、碳水化合物)组成和含量及其物化特性的变化进行了测定,并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质联用技术对不同温度下热风干燥所得番木瓜粉香气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番木瓜粉的色泽、褐变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深;番木瓜粉的水分与蛋白质含量随干燥温度升高而逐渐降低,粗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则随干燥温度升高而逐渐增加,灰分含量则受干燥温度的影响变化不明显;番木瓜粉氨基酸含量随干燥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以天门冬氨酸和精氨酸变化最为显著。番木瓜粉中的酸类、醇类、酯类和烃类化合物随着干燥温度的升高而逐步减少,而具有不良气味的醛类和酮类化合物则随干燥温度的升高而逐步增多。综上所述,以60℃干燥温度为最宜。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云南普洱茶渥堆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及水浸出物等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茶叶中的主要生化成分均随渥堆时间延长而剧烈变化。至渥难结束时,茶多酚、此茶素、TF、TR、氨基酸及组分、可溶性精含量均剧烈地下降;TB和水不溶性条多酚则明显增加;但水浸出物含量并未明显下降,说明茶叶内含物通过氧化、降解、缩会等反应已产生新的生成物,从而形成了新的色香味品质。这种品质成分的剧烈变化,除了在特殊条件下的湿热作用外,微生物的参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文中还对普洱茶品质的形成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由于窨制花茶的技术不当,会引起种种不纯的气味。现将其产生的原因和改进办法简述如下。浊闷味:浊闷味指的是花茶的香气沉闷而不鲜灵。其产生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通花散热不透。通花散热是提高花茶香气的一道重要工序,要求通得透,通得凉。原则上掌握叶温比室温高1—3℃。如果过早收堆,散热不够,就会  相似文献   

17.
萎凋是红茶加工的关键工序之一,萎凋环境对红茶品质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张雁飞等比较了传统萎凋、鲜叶冷冻以及冷冻萎凋工艺对祁门红茶品质的影响,发现冷冻萎凋工艺制得的红茶除可溶性糖略低外,其余成分含量均高于传统萎凋方式,但香气组分萜烯类物质、香叶醇、苯乙醇等祁红特征物质含量低于传统萎凋。黄建琴也发现冷冻萎凋能明显缩短工夫红茶的萎凋和发酵时间,增加红茶的茶黄素和茶红素含量,提高滋味和汤色品质,但冷冻萎凋降低了葡萄糖酶活性,对红茶香气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8.
普洱茶的传统发酵是通过自然存放,在高温多湿的条件下经长时间的缓慢陈化,逐步形成特有的品质风格。人工发酵是通过渥堆过程中产生的湿热作用、微生物作用及酶促作用,使茶叶内含物发生氧化、分解、聚合、缩合等系列反应,形成普洱茶独特的品质风味,且大大缩短了生产周期。但人工发酵工艺要求晒青茶原料多,因渥堆茶数量的多少、堆的大小和高低,关系着茶堆温度、微生物种群及数量、茶堆透气性、多酚类物质转化的速度和程度等,所以一般要求每堆茶5~10t,这样才便于控制发酵过程中的温、湿度。随着普洱茶产品结构的多元化,往往需要进行少量茶的渥堆发酵,尤其是在品种比较试验和不同级别鲜叶对比试验中最为常见。由  相似文献   

19.
为解决大量豆渣因营养丰富易腐败变质而造成的资源浪费问题,本文以纯豆渣为原料,以毛霉为发酵菌种,以中性蛋白酶活力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设计方法优化前发酵工艺;通过考察不同温度下纯豆渣酱中粗蛋白、可溶性蛋白、总酸和氨基酸态氮含量随时间的变化来确定后发酵所需的时间和温度。结果表明,前发酵的最优工艺条件为:水分含量62.20%、pH7.5、蒸煮时间20 min、培养时间64.5 h,在该工艺条件下,中性蛋白酶活力达175.655±0.765μ·g~(-1),与模型预测值基本一致;在后发酵过程中,40和28℃、室温下豆渣酱中的粗蛋白、可溶性蛋白、总酸、氨基酸态氮含量均随发酵时间的增加而呈现先增大后逐渐趋于平稳的变化趋势,但在40℃下的可溶性蛋白和氨基酸态氮含量更高,并在40 d后趋于稳定,而28℃和室温下的各种营养成分含量要在50 d后才趋于稳定,说明提高温度可以提高可溶性蛋白和氨基酸态氮含量并缩短纯豆渣酱酿制所需的时间;3种温度下酿制的纯豆渣酱中的氨基酸态氮含量均能满足酿造酱中氨基酸态氮含量≥3 g·kg~(-1)的要求,说明利用纯豆渣酿制豆渣酱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贵州扁形茶脱毫、提香过程中叶温主要变化规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扁形茶脱毫、提香两工序中叶温的变化规律,进一步改善扁形茶的加工技术。本文结合贵州扁形茶加工中常用的温度,采用正交试验的方法设计9个不同处理,利用多功能理条机对脱毫、提香两工序中叶温的变化进行测定,并对成品茶品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两个工序中,叶温最初的变化规律基本相同,都出现快速升温和缓慢增长两个阶段,在试验温度范围内其变化规律对品质的影响不大。脱毫温度对脱毫率影响差异不显著;提香温度对品质的影响大于脱毫温度产生的影响;各处理间品质差异不显著,即贵州扁形茶脱毫、提香过程适当提高温度不会使品质发生较大变化,并且适当的高温(175℃)利于脱毫,较低温度(200℃)提香利于品质;在扁形茶脱毫、提香加工工艺中适当增加温度是可以提高加工工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