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为筛选适宜在早熟油菜产区种植的抗裂角油菜品种,推动早熟油菜产区机械化生产进程,本实验采用随机碰撞法对98份早熟甘蓝型油菜材料进行抗裂角指数(SRI)测定,并结合相关农艺性状对测定结果进行聚类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SRI变异系数为41.38%;SRI≥0.4(具有抗裂角能力)的材料占68.4%.98份材料被聚为A、B、...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探究种植密度对油菜光合作用和角果抗裂角能力的影响,本研究挑选3个甘蓝型油菜品种,在3个密度(45万hm-2、60万hm-2和75万hm-2)梯度下直播种植。收获后采用随机碰撞法对角果抗裂角指数进行测定,对其植株性状及角果性状进行调查统计,利用LI-6400XT光合测定仪测定油菜盛花期叶片及结实中期角果的光合速率。结果表明,种植密度与油菜品种的角果抗裂角指数、植株性状及角果性状均显著相关,并显著影响盛花期叶片和结实中期角果净光合速率。进一步增加油菜种植密度后,杂油158的抗裂角指数、果皮厚度显著增加,而予10和秦油7号的抗裂角指数、果皮厚度反而显著降低。说明不同甘蓝型油菜品种在各自适宜种植密度下,具有更好的抗裂角能力。  相似文献   

3.
优化株型、提高产量是当前油菜产业发展的关键。以130份甘蓝型油菜育种亲本为研究材料,对10个株型性状和5个产量性状进行田间考查,通过表型相关分析、通径分析、主成分分析研究油菜株型性状与产量及产量性状之间的关系,明确甘蓝型油菜单株产量形成的主要决定因子。结果表明:130份材料主要株型和产量性状存在丰富的变异, 15个性状变异大小依次为二次分枝数单株产量全株角果数一次有效分枝高度顶端分枝角主花序有效角果数每角粒数=基部分枝角一次分枝数中部分枝角=主花序长度千粒质量角果长角果宽株高。相关分析表明:15个性状间多数存在显著相关,产量性状中全株角果数与单株产量相关性最大(0.834)。株型性状中株高(0.326)、一次分枝数(0.333)、二次分枝数(0.382)和角果宽(0.208)与单株产量关系比较密切。通径分析表明:对油菜单株产量正向直接效应最大的产量性状是全株角果数(0.786),对油菜单株产量的正向直接效应最大的株型性状是株高(0.021)和顶端分枝角(0.021)。株高、一次分枝数、二次分枝数、顶端分枝角和基部分枝角通过全株角果数对单株产量的间接效应较大。主成分分析共获得了6个主成分,分别为分枝角度因子、全株角果数因子、株高因子、主花序因子、角果宽因子、角果长因子。主成分综合评价将130份材料划分为4类,其中综合性状优良的有12份材料,对育种家改良油菜株型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密度和播期对甘蓝型油菜角果抗裂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密度和播期对甘蓝型油菜角果抗裂能力的影响,以6个甘蓝型油菜品种为材料,设置30万、45万、60万hm-2 3种密度和9月25日及10月1日2个播期,分析角果抗裂能力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密度对角果抗裂能力存在显著影响,这种影响主要因不同密度下品种植株性状和角果特性发生了变化;播期对油菜角果抗裂能力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油菜在成熟后角果易开裂,不仅造成机械化收获中产量的损失,同时也污染了下茬作物。油菜相较于其他芸薹属植物在角果抗裂角性存在较小的变异,抗裂角的油菜资源十分稀少,且由于缺乏合适的抗裂角油菜材料以及统一的抗裂性鉴定方式,油菜抗裂角研究较少。本文对油菜抗裂角性状相关的角果构造、开裂机制、检测方法、种质资源、遗传规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以期为提高油菜抗裂角育种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最新育成适宜长江流域生态区的油菜品种(组合)对机械化收获的适应性,以改进后的随机碰撞法对长江上游区域试验的22个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品种(组合)进行了抗裂角性鉴定。结果表明,抗裂角指数为0.05~0.76,对照品种蓉油18的抗裂角指数为0.16,极易裂;对照品种中双11(常规品种)的抗裂角指数为0.61,为中抗。鉴定出平均抗裂角指数较高的新品种(组合)7个,分别是邡牌油555、万油26、绵油21、庆油8号、内油835、黔油31、德新油97。对抗裂角指数较高的7个新品种(组合)的产量、抗倒伏、抗病等性状进一步进行了分析,筛选出了具有适宜机械化收获性状的庆油8号、内油835、黔油31、万油26,对这4个品种(组合)的产量等性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西藏当地油菜资源的配合力和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力,为西藏油菜杂交育种优势亲本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西藏13份甘蓝型油菜自交品系(编号Z1~Z13)作亲本,采用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分析亲本和169个杂交组合的配合力,并对株高、一次分枝数、分枝部位、主序长度、主序角果数、角果密度、单株角果数、角果长度、每果...  相似文献   

8.
甘蓝型杂交油菜抗裂角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2个油菜杂交组合的抗裂角性及其相关性状的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杂交组合多为易裂角型,抗裂角性与角果长度呈极显著相关;与角果宽度,每果粒数及千粒重均呈角相关,利用遗传育种手段,打破基因连锁可能是选育既抗裂角又高产的杂交组合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为大籽粒高产优质油菜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以649份甘蓝型杂交油菜组合和813份甘蓝型常规油菜品系为材料,调查试验材料的植株农艺性状表现,分析千粒重与植株农艺性状及品质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菜的角果长度随千粒重增加呈极显著增加趋势,但一次分枝数、单株角果数均极显著减少;甘蓝型常规油菜品系的千粒重与单株产量、收获系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但杂交油菜组合的千粒重与单株产量、收获系数的相关性极小;与千粒重5g的相比,千粒重≥5g的甘蓝型油菜株高、有效分枝位、一次分枝数、单株角果数及角粒数等性状呈明显减小趋势,而角果长度增大。千粒重与含油率、油酸呈极显著正相关,但与硫苷、亚油酸、亚麻酸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蛋白质含量的相关性不显著。甘蓝型油菜育种需协调改良千粒重、角果数和角粒数等多个产量构成因子,才能有效提高油菜品种的单产水平;千粒重的提高对油脂和油酸含量无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为解析甘蓝型油菜幼苗期下胚轴长、根长与成熟期主要农艺性状及品质性状的关系,以125份甘蓝型油菜品种(系)为材料,进行了室内和田间试验,并对幼苗期下胚轴长、根长与成熟期主要农艺性状及品质性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及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菜芥酸含量、硫甙含量变异系数较大,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而含油量、株高等变异系数较小,遗传力较高。幼苗期下胚轴长与根长呈极显著正相关,且与幼苗期根长关联度最大的也是幼苗期下胚轴长,幼苗期根长与倒伏级呈显著负相关。幼苗期下胚轴长、根长与主要品质性状均呈正相关,其中下胚轴长与芥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可见,苗期根系越发达,成熟期抗倒伏性和品质性状越优良,选育抗倒伏和品质优的甘蓝型油菜时可将幼苗期下胚轴长与根长作为重要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1.
甘蓝型油菜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明确油菜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影响,为盐城市优质高产甘蓝型油菜新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参加江苏省区试的14个甘蓝型油菜的11个农艺性状与产量数据进行分析。甘蓝型油菜新品种的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联度大小为株高一次枝角主轴有效角分枝点高有效一次分枝二次枝角主轴长每角粒数有效二次分枝角果长度千粒重,株高是影响甘蓝型油菜产量的主要因素,千粒重对产量的影响较小。在江苏盐城地区甘蓝型油菜育种中,应加强对株高、一次枝角、主轴有效角、分枝点高等几个性状的选育力度。  相似文献   

12.
对24个高产优质甘蓝型油菜品种(系)的单株产量及9个产量性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果实粒数、千粒重对单株产量的正效应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单株有效角果数和每角果实粒数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9702和0.8439,且净效应均达极显著正值;而千粒重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虽为正值且较大,但净效应呈负值;结角密度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及净效应均为负值。研究结果分析,浙北优质甘蓝型油菜高产的育种方向,在选择合适结角密度的基础上,重点应放在每角果实粒数和单株有效总角果数两个主要目标性状的选择上,同时兼顾千粒重。  相似文献   

13.
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6个高含油量甘蓝型油菜杂交种的10个农艺性状进行比较分析,探讨高含油量甘蓝型油菜杂交种产量与农艺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高含油量甘蓝型油菜杂交种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之间的关联顺序大小依次为单株有效角果数、主花序有效角果数、主花序有效长度、分枝部位、1次有效分支数、每角粒数、千粒重、株高、结角密度。  相似文献   

14.
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特长果突变系选育初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从 16 9份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新材料中 ,鉴定出了 2 1份特长果株系 ,其主花序中部角果长度一般在 12cm以上 ,果身长度在 10cm以上。其中 ,最长角果系为“H2 18” ,其平均角果长度达到了 18 12cm ,果身长达到了 15 2 5cm ,最长果单株角果长度达到了 19 34cm ,果身长达到了 16 2 0cm。并在该系中一个折断了主花序的单株上 ,得到了一个极端最长达 30 5cm ,果身长达 2 5cm的超长角果。本研究中所获得的特长果材料与现已报导的特长果材料有着完全不同的遗传来源 ,其角果和果身的长度也大大超过了现有特长角突变系的相应长度。它们在油菜育种及遗传研究中将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在它们的亲本中 ,却未曾见到长角特性 ,所获得的特长果性状都是在杂种后代分离和选育过程中发生的 ,其形成机制和遗传规律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亲本种遗传资源是改良甘蓝型油菜的重要手段。以甘蓝型油菜与菌核病抗性甘蓝杂交合成的六倍体为桥梁,与大量的白菜型油菜杂交,合成杂种,探索改良甘蓝型油菜菌核病抗性的策略。【方法】采用菌核病抗病甘蓝(C01)与甘蓝型油菜(中双9号)杂交合成六倍体,通过分析六倍体的育性、菌病抗性和减数分裂行为来分析其作为桥梁材料转移菌核病抗性的可能性;将六倍体与110份白菜型油菜杂交,通过考察杂种发育和可交配性来分析六倍体与白菜型油菜杂交的可行性;通过鉴定杂种的苗期表型特征、自交结实率及离体茎秆的菌核病抗性来分析杂种在改良甘蓝型油菜遗传背景上的利用潜力。【结果】该六倍体的花粉育性为90.6%—92.7%,自交结实率为3—7粒/角果;菌核病抗性显著高于对照品种(中双9号);处于减数分裂后期I的花粉母细胞中,68.80%(86/125)的染色体分离比为28﹕28。110份春性、冬性和半冬性的白菜型油菜与六倍体杂交,授粉15 d后的胚珠发育正常,并且都能收获成熟种子,平均可交配性为(4.25±3.91)粒/角果。尽管不同基因型之间的可交配性存在显著差异,但是不同生态型的白菜型油菜与六倍体杂交的可交配性无显著差异(半冬性:(4.35±3.77)粒/角果,春性:(4.34±4.51)粒/角果,冬性:(4.01±3.43)粒/角果;P=0.44)。六倍体作为母本或者父本与白菜型油菜杂交都能结籽,而且没有显著性差异(六倍体为母本:平均结实率为4.27粒/角果;六倍体为父本:平均结实率为3.95粒/角果;P=0.69)。六倍体与白菜型油菜杂交创建的杂种,苗期形态似甘蓝型油菜,但是表型变异丰富;杂种都能自交结籽,平均自交结实率为(7.72±4.45)粒/角果;来自不同生态型的白菜型油菜与六倍体合成的杂种自交结实率无显著性差异(冬性白菜型油菜合成的杂种平均自交结实率:(8.07±3.43)粒/角果,半冬性:(7.88±4.64)粒/角果,春性:(6.41±3.00)粒/角果,P=0.95)。经过两年的离体茎秆菌核病抗性鉴定,6份杂种的菌核病发病程度两年均显著低于中双9号(P0.05)。【结论】以六倍体为桥梁能有效地将甘蓝型油菜亲本种的优良性状导入到甘蓝型油菜中。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西藏地区甘蓝型油菜种质资源品质性状的遗传多样性,以提高甘蓝型油菜品质育种中亲本选配的利用效率,采用近红外光谱法测试了322份西藏甘蓝型油菜种质资源的12项品质性状,用DPS软件进行表型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2项品质性状都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多个品质性状之间达到显著相关;通过采用标准化转换,欧氏距离,类平均法(UPGMA)的聚类分析,在阈值为55时,可以将322份资源划分为6个类群。甘蓝型油菜品质性状聚类分析对于甘蓝型油菜品质鉴定、种质创新和今后杂交育种亲本选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不同生态区甘蓝型油菜主要性状的差异,以6个甘蓝型油菜杂交种为材料,分别比较了春播区和冬播区油菜的田间农艺性状、收获产量性状、种子品质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农艺性状差异最大,产量性状其次,品质性状最小;农艺性状中,春播区的油菜株高、有效分枝高度、主序长均高于冬播区,而角果数和角果密度均少于冬播区;产量性状中,冬播区油菜的单株生物学产量、单株经济产量、经济系数、千粒重、每角粒数均高于春播区,而单株根重和根冠比则为春播区高于冬播区;品质性状中,冬播区油菜种子的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含量均高于春播区油菜,春播区油菜的含油量高于冬播区,但是芥酸和硫苷含量也随着提高。  相似文献   

18.
20162017年在江苏盐城对12个甘蓝型油菜品种(组合)的11个农艺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甘蓝型油菜品种(组合)的主要农艺性状差异较大,变异系数介于0.092017年在江苏盐城对12个甘蓝型油菜品种(组合)的11个农艺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甘蓝型油菜品种(组合)的主要农艺性状差异较大,变异系数介于0.090.72,以二次分枝数的变异系数最大,以角果长度的变异系数最小;甘蓝型油菜的产量与一次分枝数、二次分枝数、全株角果数均呈显著正相关;在主成分分析获得的4个主成分中,第1主成分主要与角果数有关,第2、3主成分主要与角果性状有关,第4主成分主要与产量有关,这4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到了85.69%。  相似文献   

19.
采用国内外116个甘蓝型油菜为母本,分别与7个芥菜型油菜品种杂交,共配制种间杂交组合366个。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菜×芥菜型油菜的可交配性较低,虽然杂交结角率高达58.5%,但受精指数为4.173,可交配指数仅为0.529,即只有大约1/10的受精胚珠能发育成熟和近成熟。在对芥菜型油菜的可交配性上,不同的甘蓝型油菜母本基因型间有极显著差异。已从中筛选出每果杂交受精胚珠数高于10,具亲和基因型的品种4个,可交配指数高于2的品种3个。尚未发现受精指数和可交配指数都高的品种。受精指数与结角率、角果长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579和0.7155。均达极显著水准。因此,通过田间检测杂交结角情况,就可以较有把握地识别甘蓝型油菜×芥菜型油菜的高受精指数母本基因型。杂交花序的分枝部位对受精率高低影响不大,日平均气温为5.3-12℃时,较低的温度似对胚胎发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甘蓝型油菜角果长度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挖掘与油菜角果长度性状显著相关的SNP位点及候选基因,为揭示油菜角果长度性状的遗传基础和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为油菜产量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奠定基础。【方法】在江西农业大学试验地和江西省红壤研究所试验地2个环境下考察300份甘蓝型油菜自交系的角果长度性状,利用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specific locus amplified fragment sequencing,SLAF-seq)对300份甘蓝型油菜自交系基因组DNA进行测序并分析,利用获得的均匀分布于甘蓝型油菜基因组上的201 817个群体SNP(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对角果长度性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探测与油菜角果长度显著相关的SNP位点,并基于群体连锁不平衡分析结果搜寻显著SNP位点两侧100 kb范围内的基因,通过BLAST获得关联区域内基因的注释信息,根据注释信息找出与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结果】农大试验地角果长度表型变异幅度为46.35—107.07 mm;红壤所试验地角果长度表型变异幅度为39.41—101.35 mm,两性状在2个环境下均表现出广泛表型变异。通过一般线性模型(general linear model,GLM)关联分析,农大环境下共检测到121个角果长度显著关联的SNP位点,分布在A04、A06、A08、A09、C02、C03、C06和C09等8条染色体上,其中,A09染色体上分布最多(83个SNP),红壤所环境下检测到22个角果长度显著关联的SNP位点,其中,1个在C09染色体上,其余21个均分布于A09染色体,在两地探测到20个一致性SNP位点;通过混合线性模型(mixed linear model,MLM)分析,农大环境下共检测到5个角果长度显著关联的SNP位点,其中,3个SNP位点与红壤所环境下检测到3个SNP位点一致,所有位点均位于A09染色体上。对MLM关联分析得到的显著SNP位点两侧100 kb区域内基因进行搜寻并进行功能注释,发现多个候选基因参与调节碳水化合物的运输与合成、花器官和种子的发育、信号转导等,它们可能通过上述功能影响油菜角果的生长,导致角果长度的差异。【结论】通过GLM和MLM两种分析方法探测到多个与油菜角果长度性状显著关联的基因位点,并在显著性位点附近搜寻到相关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