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头季留茬高度对水稻再生季产量形成和稻米品质的影响,为实现再生季高产优质提供理论依据。以杂交稻新两优223和常规稻黄华占为试验材料。头季收割时设置40(高留茬,HS)、20(中留茬,MS)和5cm(低留茬,LS)3种留茬高度处理,考察不同节位再生穗产量构成因子、稻米品质、叶面积指数、氮素含量及净光合速率(Pn)等指标。结果表明,随留茬高度降低,2个品种产量均呈下降趋势,再生季HS处理产量(4.13t/hm2)比MS和LS处理分别高9.9%和16.3%。随留茬高度降低,再生季稻米碾磨品质显著下降,新两优223整精米率下降幅度显著大于黄华占,前者HS处理分别比MS和LS处理高26.8%和59.7%;随留茬高度降低,稻米外观品质显著提升,蛋白质含量下降,直链淀粉含量无显著变化。再生季水稻主茎、叶片和新芽的氮素含量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HS和MS处理的Pn显著高于LS处理。综上所述,根据品种特性,调节头季收割留茬高度,可促进水稻再生季产量和品质协同提高。  相似文献   

2.
水稻机收减损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收获时期、不同留茬高度、1d内的不同收获时间和不同档位收割对稻谷机收损失率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机型均以稻谷85%成熟度时收割损失率最大,90%成熟度时收割损失率最小;不同留茬高度处理的机收损失率以40cm最高,20cm次之,lOcm最小;1d之内不同收割时间的机收损失率以7:00最高,l0:O0次之,14:00最低;不同档位作业处理的机收损失率均以高档最大,中档次之,低档最小。2种机型之间,在留茬高度大于20cm条件下半喂入式收割机机收损失率显著高于全喂入式收割机;在档位为高档条件下,全喂入式收割机的机收损失率显著高于半喂入式收割机。综合来看,应选择性能优良的国产或进口收割机在水稻成熟度为90%时及时收获,机收的适宜留茬高度为10cm,保持中低档行走速度于上午10:00以后进行收割。  相似文献   

3.
刈割时期和留茬高度对大麦鲜草产量及饲用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旨在为湖南饲用大麦整株的利用提供指导。以湖北‘华大麦9号’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饲草株高,分蘖数,鲜重和饲草品质等测定,分析不同刈割时期和留茬高度对大麦鲜草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筛选出合适的刈割时期和留茬高度。‘华大麦9号’的生育期169天,在抽穗时株高达到最高,分蘖数在3~5之间。大麦在环洞庭湖区域种植整株收获做饲草利用,刈割时期可以从始穗期开始,以齐穗期为最好,留茬高度可以是5~10 cm,其中5 cm留茬高度可以获得更高的产量。‘华大麦9号’留茬高度为5 cm,刈割时期为齐穗期,总产量达到42.23 kg/小区。不同时期刈割其粗灰分、粗蛋白和粗纤维含量存在显著差异。粗蛋白在始穗期和齐穗期差异不显著,以始穗期最高;粗纤维含量以成熟期最高;而粗灰分含量在不同刈割时期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在大田条件下,比较了不同留茬高度和刈割时株高对墨西哥玉米(Euchlaena mexicana)产量和饲用营养品质的影响,采用概略养分分析法评价其饲用价值。结果表明,留茬30 cm处理的总鲜草产量为14.1 kg·m-2,总干草产量为1.90 kg·m-2,显著高于留茬20 cm和留茬10 cm处理;其粗蛋白(CP)和粗纤维(CF)含量较高,粗灰分(CA)和无氮浸出物(NFE)含量较低。株高130 cm时刈割与对照处理(株高95 cm)的产量差异不显著,但其CP、NFE含量较低,CA和CF含量较高;株高60 cm刈割处理的CP、NFE含量高,CA和CF含量低,但产量显著低于对照处理。综合分析5项饲用营养成分和总能量(GE)产量,留茬高度30 cm、株高95 cm时刈割可实现墨西哥玉米生产的高产优质。  相似文献   

5.
不同秋眠类型苜蓿品种的生产性能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国内外42个秋眠级为2~9级的紫花苜蓿品种4个生产年的研究, 探讨苜蓿秋眠级与生产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 (1)不同秋眠级苜蓿的干物质产量均呈第4年≈第3年>第1年>第2年的趋势, 其中第2生长年(2003年)天气温度较低和降雨过量是其低产的直接原因; (2)在郑州地区, 4、2秋眠级苜蓿干物质产量显著高于非秋眠品种, 其他秋眠或半秋眠苜蓿产量也程度不同地高于非秋眠苜蓿; (3)不同秋眠级的苜蓿品种第1茬产量最高, 其次为第2、3、4茬, 第5茬产量最低; (4)苜蓿的秋眠级与年干物质产量、粗蛋白质(CP)含量呈负相关, 与粗纤维(CF)呈正相关, 认为郑州地区不宜选用非秋眠品种。  相似文献   

6.
通过设置免耕高留茬高覆盖、免耕低留茬高覆盖、免耕高留茬低覆盖、免耕低留茬低覆盖和常规耕作5个处理,研究旱作免耕不同留茬覆盖处理对燕麦田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及燕麦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当地燕麦生产实施免耕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免耕留茬覆盖各处理均能显著提高土壤耕层中有机质、全量养分及速效养分含量;随燕麦生育时期的推进,土壤酶活性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免耕留茬覆盖能显著提高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其活性大小均表现为:免耕留茬覆盖处理显著高于常规耕作,免耕高覆盖处理显著高于低覆盖,免耕高留茬高于低留茬;免耕留茬覆盖处理对提高燕麦产量作用显著,其中免耕高留茬高覆盖产量最高,为2 111.4kg/hm 2,较常规耕作增产18.6%,其产量表现为:高留茬高覆盖>低留茬高覆盖>高留茬低覆盖>低留茬低覆盖>常规耕作。  相似文献   

7.
胡国智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13):118-121
为探讨露地简约化栽培甜瓜不同留瓜方式对甜瓜干物质量、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在露地简约化栽培条件下,以‘黄皮9818’为供试品种,分别设置单株留2果、留3果和任意结果3种留果处理,比较分析成熟期不同留果方式下干物质量、果实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差异。研究表明,3种留果方式下植株的干物质、果实特性及产量品质间存在一定差异,各处理干物质积累量表现为T(3887.1g/株)>T2(860.2g/株)>T(1771.2g/株),且T2、T3处理与T1处理达显著差异,2次采收期T1处理折光糖含量均高于T2、T3处理。综合丰产性和经济效益,任意结瓜(T3)处理可获得较高的产量31200kg/hm2,其经济收益为62400元/hm2。  相似文献   

8.
免耕高留茬抛秧稻的产量及若干生理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与常耕插秧和抛秧的比较,分析了免耕高留茬抛秧分蘖消长、根系生长、籽粒灌浆和产量特性;同时研究了不同育秧方式和秧龄对免耕高留茬抛秧稻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高留茬抛秧分蘖缓慢,有效穗数较少。抽穗前植株发根力较低,但抽穗后10 d植株发根力高于其他种植方式,抽穗后30 d根系伤流强度显著高于常耕插秧和抛秧,后期植株衰老延缓。强势粒灌浆过程差异较小,但免耕高留茬抛秧延长了弱势粒灌浆时间,增加了弱势粒重,提高了单穗颖花数、籽粒充实率和千粒重。产量与其他处理差异不显著。在免耕与前作秸秆高留茬还田条件下,旱育带泥抛栽根多活力高,促进了水稻分蘖早生快发,比塑盘育秧抛栽极显著增产;3个抛栽秧龄中,以秧龄40 d处理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9.
试验采取收获饲用小黑麦后复种青贮玉米的栽培方式,同时进行氮素调控,研究不同施氮量和氮肥类型对复种方式下饲用小黑麦和青贮玉米产量及饲用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纯氮用量100kg/hm2的缓释氮肥处理小黑麦产量和品质显著优于其他用量尿素处理;青贮玉米生育期较长,中期追肥效果更好,其中,在一定地力基础上,N3(前茬小黑麦纯氮用量150kg/hm2,后茬青贮玉米纯氮用量200kg/hm2)处理青贮玉米产量和品质最优。  相似文献   

10.

传统耕翻使农田土壤水分散失并加剧其退化趋势;免耕留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土壤性质.本文通过研究不同留茬高度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旨在选择适宜留茬高度和配套耕作措施。在半干旱气候条件下,研究了燕麦高茬(GC)、低茬(DC)和传统(CT)3种耕作方式对燕麦田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土壤呼吸速率和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随着留茬高度的增加土壤温度降低,GC和DC较CT土壤温度分别降低了8%、7%。GC和DC能够提高土壤含水量,GC最大,较CT提高了24.6%。GC和DC均能明显提高燕麦不同生育时期土壤呼吸速率,且GC土壤呼吸速率最高,达32.71%。GC土壤有机碳显著于CT。燕麦产量表现为:GC>DC>CT,且GC和DC比CT显著提高了40%和25%。燕麦留茬可以提高土壤呼吸速率,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具有显著的增产效应。

  相似文献   

11.
平茬处理对日光温室香椿生长及香椿芽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鹏 《中国农学通报》2007,23(7):438-438
通过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对1年生香椿实生苗进行了不同时间和不同留干高度的平茬处理,探讨了日光温室矮化密植栽培条件下香椿树势恢复生长和香椿芽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7月中旬平茬处理的香椿芽平均产量分别比8月中旬和9月中旬平茬分别增加17.64%和28.20%,不同时间40cm留干高度平茬处理的香椿芽平均产量较20cm和60cm处理分别增加11.24%和17.78%。其中以7月中旬实施平茬,留干高度为40cm时,香椿芽产量最高,达到1.50kg/m2  相似文献   

12.
刈割次数对林下黑麦草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下种草养禽是一种复合型生态农业模式,为了优化林下牧草的刈割方式,获得较高产量的优质牧草。以林下黑麦草为试验材料,设置不同刈割次数处理(1、2、3、4、5次),比较不同刈割次数对其生长性状、干物质累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刈割4次处理,林下黑麦草鲜草和干草产量最高,分别为86.53 t/hm~2和11.83 t/hm~2,刈割5次处理,鲜草和干草产量分别下降10.27%和7.79%。随着刈割次数的增加,林下黑麦草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等营养成分含量有上升趋势,粗纤维含量有下降趋势。另外,各处理以第2茬和第3茬黑麦草干草产量和品质较高。与非林下黑麦草比较,林下黑麦草产量和品质稍有下降。本试验条件下,林下黑麦草刈割4次可兼顾高产与优质,并且适当延长第2茬和第3茬生长时间,有利于产量和品质提高。  相似文献   

13.
滴灌条件下苜蓿刈割适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试验以‘新牧4号’紫花苜蓿为材料,研究高频次滴灌条件下不同时期刈割对苜蓿生长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期为苜蓿生产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不同灌水频次对苜蓿的物候期有影响,高频次的灌溉处理(8 d/次)物候期比低频次灌溉处理(15 d/次)延后2~3天;进入花期以后,苜蓿株高增长速度减缓;随着苜蓿刈割时间的推迟,各处理茎叶比呈增加的趋势,初花期和盛花期刈割处理茎叶比分别达到2.67和2.81,与其他各处理差异极显著(P0.01);初花期刈割可以得到最大的苜蓿干草产量(18220.5 kg/hm~2),但牧草品质较蕾期有所下降;现蕾期刈割的处理粗蛋白产量最高(3702.2 kg/hm~2),干草产量为17563.5 kg/hm~2。  相似文献   

14.
播期对下茬青贮玉米物质生产特性的影响及气象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郑单958和高油4515两个粮饲兼用型青贮玉米为下茬作物,设置5个播期处理,研究了播期对玉米物质生产特性的影响,并进行了气象条件分析.结果表明,7月5日、7月12日、7月19日三个播期处理的热量和水分条件基本上能够满足青贮玉米所需;7月5~19日播种,郑单958可收获青体产量63.55~71.9t//hm2,高油4515可收获青体产量60.71~64.67t/hm2;7月26日以后播种,有效积温不足,且低温造成生育期延迟性障碍,两个青贮玉米品种均没有鲜稳产量,秸秆干物质含量和青体产量显著降低,因此,下茬复种郑单958和高油4515最迟不宜晚于7月26日.  相似文献   

15.
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品种生产性能的对比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获得适宜在北京地区种植的优良休眠型苜蓿品种,并利用苜蓿品种的休眠级数来指导国内苜蓿种植区划。采用随机区组法,进行了7个不同休眠级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在北京地区的生产性能对比分析田间试验研究,在2010年8月-2011年10月,连续2年对紫花苜蓿的出苗时间、越冬率、生长速度、再生性、草产量、干鲜比、茎叶比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休眠类型的紫花苜蓿生产性能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品种草产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半秋眠苜蓿的鲜草产量显著高于非秋眠苜蓿,秋眠性强的品种越冬存活率高,所有品种草产量第l茬>第2茬>第3茬;在北京地区,应主要考虑秋眠和半秋眠的高产品种的培育与引进,秋眠型和半秋眠型的紫花苜蓿均可安全越冬,生产性能较好,适宜北京地区种植,非秋眠型(7~9级)的紫花苜蓿其越冬率相对较低,植株存活率低,生产性能较低,若要在北京地区种植需采取其他农艺措施提高其越冬存活率。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施肥量对苜蓿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以新牧4号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cv.Xinmu No.4)为材料,采用“3414”施肥试验方案,研究不同氮、磷、钾肥配比施肥对苜蓿的产量、品质的影响,以期为苜蓿生产中科学施肥提供参考数据。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对苜蓿产量、品质影响不同。N2P2K3组合的鲜草产量最高(83.62t.hm-2),N2P2K1次之,分别比N0P0K0(65.17t.hm-2)增产28.31%、20.42%。各处理叶、茎的粗蛋白含量均是第一茬较高;各处理、各茬次中的叶蛋白含量均高于茎,而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均低于茎秆中含量;第一茬叶蛋白较高的是N2P2K0,为30.94%;三茬平均叶蛋白含量较高的是N1P2K2,为28.44%,N2P1K2次之,N2P2K2最低,为23.00%。综合分析认为,试验区2年生苜蓿的最佳施肥配比是N2P2K3组合,即120 kg.hm-2 尿素+90 kg.hm-2 过磷酸钙+90 kg.hm-2 硫酸钾。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索淋雨后苜蓿品质的变化情况,选取晾晒至半干的苜蓿,采用模拟现场淋雨的方式,研究不同淋雨模式对苜蓿霉菌的生长规律以及其品质的影响,分别设对照组、试验1组(淋雨1次)、试验2组(连续淋雨2次)、试验3组(间隔淋雨3次)、试验4组(连续淋雨4次).结果表明:淋雨后霉菌以2次曲线形式繁殖,连续淋雨2次和间隔淋雨3次检测到...  相似文献   

18.
李军 《中国农学通报》2006,22(12):41-41
在宁夏南部山区引种适应性比较试验的基础上,对澳大利亚一年生苜蓿的轮作倒茬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澳大利亚一年生苜蓿是一种适应性强,且品质好的豆科牧草,由于其独特的种子休眠特性,给作物的不同轮作倒茬提供了可靠保证,其后茬作物的产量可以得到保证和提高,是解决宁夏南部地区轮作倒茬、培肥地力、发展畜牧业及保持水土的非常重要的作物品种,宜于进行推广种植[1]。  相似文献   

19.
韩玉环  刘晨  杨龙  于涛 《作物杂志》2023,39(2):157-1131
为探究打顶时期与留叶数对山东烤烟上部叶生长发育的影响,以中烟100为材料,设置6个不同的打顶时期与留叶数处理,并对上部叶农艺性状、光合特性、碳氮代谢、衰老特性、烤后烟叶化学成分、感官评吸质量及经济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同一打顶时期,多留叶有利于抑制成熟后期上部叶强盛的光合能力,留叶18及20片处理有利于上部叶开片,后期抗氧化酶及NR活性较低,NI活性较高,落黄较快,烤后烟叶化学成分协调,经济性状优良。初花打顶以留叶20片处理品质较好,盛花打顶以留叶18片处理品质较好。同一留叶水平以初花打顶烟叶长宽比适宜,叶面积较大,开片较好,烟叶感官品质较好。综合来看,以初花打顶、留叶20片处理上部叶农艺性状较优,化学成分协调,感官质量较好。  相似文献   

20.
免耕留茬覆盖对土壤呼吸和土壤酶活性及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不同留茬高度与不同覆盖量组合的土壤呼吸与土壤酶活性的变化,为明确保护性耕作对内蒙古武川县上秃亥乡的气候变化和土壤生产力的影响以及当地农田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于2009年进行,共设3个处理:传统耕作(CT)、留低茬半量覆盖(DH)、留低茬全量覆盖(DW)、留高茬半量覆盖(GH)、留高茬全量覆盖(GW)。采用静态箱法测定农田土壤呼吸速率,并分层对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养分进行测定,来明确该地区的土壤肥力状况。结果表明,土壤呼吸速率季节变化在拔节期达到峰值,免耕留茬覆盖与传统耕作相比土壤呼吸速率显著降低,免耕同一留茬高度不同覆盖量差异显著,而免耕同一覆盖量不同留茬高度间差异不显著,土壤呼吸速率随秸秆覆盖量的增加而减少。日变化呈单峰曲线变化,免耕留高茬全量覆盖处理与大气温度的相关系数为0.9239。传统耕作的土壤呼吸速率与大气温度的相关系数为0.8652,均达到显著相关水平。免耕留茬覆盖处理可以显著提高0~5 cm和5~10 cm土层有机质、全量养分、速效养分含量及土壤水解酶和氧化还原酶的活性。土壤呼吸与除全氮及过氧化氢酶外的土壤养分和水解酶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有机质、养分和碱性磷酸酶、蔗糖酶活性间均达到显著正相关水平。免耕留茬覆盖较传统耕作能显著降低土壤呼吸速率,且全量覆盖的土壤呼吸速率低于半量覆盖,能提高土壤表层0~5 cm和5~10 cm土壤酶活性及土壤肥力,且全量覆盖优于半量覆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