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铁棒锤组织培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铁棒锤越冬芽为外植体,在添加抗褐化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和活性碳(AC)的MS培养上,附加不同浓度组合的NAA和6-BA,进行了芽增殖和试管苗生根培养.结果表明:在MS培养基上添加1.5 g·L-1AC+1.0 g·L-1PVP可抑制培养物褐化;在MS培养基上添加2.5 mg·L-16-BA+0.1 mg·L-1...  相似文献   

2.
以大花香水月季(R. odorata var. gigantea)单芽茎段为外植体,研究了不同培养基、抗褐化剂以及不同时长黑暗低温预处理对组培过程中褐化的影响。结果表明:WPM培养基为适合的基本培养基;添加有3 g/L活性炭(AC)的培养基中褐化率降至最低的9%,但外植体萌发率远低于2 g/L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下的78%,硝酸银(AgNO3)未达到预期效果;24 h的黑暗低温预处理可减轻褐变。试验表明:大花香水月季外植体于4℃下黑暗低温处理24 h后,接种于含有2 g/L PVP的WPM+6-BA 1.5 mg/L+NAA 0.1 mg/L培养基上,3周后褐化率为15%,萌发率可达83.3%。  相似文献   

3.
天女木兰组织培养的抗褐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欢  杜凤国  张志翔  齐翠翠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4):3107-3109,3118
从外植体类型、外植体预处理方法、培养基类型、抗褐化剂类型及培养条件等方面研究了天女木兰(Magnolia sieboldiiK.Koch)组织培养过程中的褐化问题.结果表明,B5培养基对防止外植体褐化效果好,外植体在MS培养基中褐化严重.外植体的取材部位与天女木兰的褐化程度密切相关,侧芽褐化率相对较低,其次是顶芽,带芽的茎段褐化率最高.在B5+0.5 mg/L 6-BA+0.3 mg/L IBA培养基中添加适宜浓度的抗氧化剂、吸附剂有利于抑制天女木兰的褐化,抗褐化效果是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维生素C(VC)>活性炭(AC).用1 g/L VC浸泡外植体4·h可有效减轻褐化.培养初期一定的低温和暗培养可以减轻天女木兰的褐化.  相似文献   

4.
以绿香椿顶芽为外植体,对其组织培养过程褐化的发生及预防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消毒剂处理的顶芽褐化率不同,其中褐化率最低的是0.1%Hg Cl2;在培养基中分别添加活性炭(AC)、抗坏血酸(VC)、聚乙烯吡咯烷酮(PVP)3中防褐化剂,效果最好的是1g/L聚乙烯吡咯烷酮。  相似文献   

5.
为降低高山杜鹃组织培养中外植体的褐化程度,实验对高山杜鹃组织培养中不同的外植体(顶芽、叶片、带腋芽的茎段)、不同的基本培养基和不同的抗褐化剂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山杜鹃不同的外植体褐化率不同,其中带腋芽的茎段的褐化率最低;活性炭对外植体褐变起到了很好的抑制作用,其中以添加1.0g/L的活性炭时外植体褐化率最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索克服茶条槭在组培过程中外植体褐化的最佳方法。[方法] 以茶条槭当年生萌条为试材, 研究不同外植体类型、不同消毒方式、不同取材时间和不同抗褐化剂对茶条槭初代培养过程中外植体褐化的影响。[结果] 取当年生萌条, 其茎段比茎尖褐化严重;先将外植体用1000mg/LVC溶液处理,再用浓度0.1%升汞消毒为最佳消毒方法;外植体的取材时间在5月,茶条槭的污染率、褐变率、死亡率相对较低;在一定浓度范围内, PVP200mg/L与AC2g/L配合使用防褐化效果较好;初代培养时,先进行弱光培养一周,再转入光照培养有利于抑制褐变的发生。 [结论]选用幼嫩的顶芽为外植体, 浓度0.1%的升汞为消毒剂, 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PVP200mg/L和活性炭2g/L进行初代培养, 防止其褐化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7.
降低茶树组织培养中外植体褐化程度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降低茶树组培过程中外植体褐化程度,从外植体表面消毒时间、切割方式、转瓶间隔时间、培养基类型、激素配比、抗褐化剂和吸附剂的使用方面进行了综合试验.结果表明:表面消毒最适时间为7~8 min;接种外植体带腋芽叶片保留2/5,3 d转瓶1次降低褐化的效果较好; 经此处理的外植体培养在1/2MS +BA 2 mg/L+NAA 0.1 mg/L+Vc 1.0 g/L+AC 1.0 g/L的培养基中,生长良好,褐化率由86 %下降为41 %.  相似文献   

8.
周艳  陈训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4):1419-1420,1704
[目的]了解活性炭(AC)的添加量与植物激素添加量的关系,以及活性炭的加入对高山杜鹃试管苗出芽、褐化的影响。[方法]通过高山杜鹃的组织培养试验探索活性炭的添加量与植物激素添加量的关系及对高山杜鹃外植体出芽率和褐化率的影响。[结果]在MS固体培养基中,活性炭的吸附作用较复杂;高山杜鹃外植体出芽的较好培养基为1/4 MS+2-ip 2.0 mg/L+NAA 1.0 mg/L+AC 1.5 g/L和1/4 MS+2-ip 4.0 mg/L+NAA 1.0 mg/L+AC 1.5 g/L,有较好的出芽率,较低的褐化率。最高出芽率为56.7%,最低褐变率为40.0%。[结论]在MS固体培养基中,活性炭对生长激素的吸附量不能简单套用MS液体培养基中的吸附量,了解活性炭的吸附作用与完全克服高山杜鹃组织培养中的褐化现象,均有待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克服茶条槭在组培过程中外植体褐化的最佳方法,以茶条槭当年生萌条为试材,进行了不同外植体类型、不同消毒方式、不同取材时间和不同抗褐化剂对茶条槭初代培养过程中外植体褐化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当年生萌条进行组织培养,其茎段较茎尖褐化严重;先将外植体用1 000 mg/L VC溶液处理30 min,再用0.1%升汞溶液消毒为最佳消毒方法;外植体取材时间在5月,其组培污染率、褐变率、死亡率相对较低;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聚乙烯吡咯烷酮(PVP)200 mg/L与活性炭(AC)2 g/L配合使用防褐化效果较好;初代培养时,先弱光培养7 d再转入光照培养,有利于抑制褐变的发生。由此说明,选用幼嫩的顶芽为外植体、浓度0.1%升汞溶液为消毒剂、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聚乙烯吡咯烷酮200 mg/L和活性炭2 g/L进行初代培养,防止其褐化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美味猕猴桃叶片外植体转化体系,为猕猴桃遗传转化研究奠定良好基础.[方法]以美味猕猴桃组培苗叶片为材料,研究不同浓度乙酰香酮(AS)对外植体β-葡萄糖苷酸酶基因(GUS)瞬时表达阳性率的影响,及暗培养时间与抗褐化剂二硫苏糖醇(DTT)、聚乙烯呲咯烷酮(PVP)对外植体褐化、抗性芽诱导的影响.[结果]仅在侵染菌液中添加AS时,100、150、200 μmol/L AS 3个处理的外植体GUS阳性率均极显著高于对照,分别为14.6%、16.7%、10.7%;而当农杆菌侵染液与共培养基中同时添加100~150μmol/L AS,可使GUS瞬时表达阳性率提高至37.9%.选择培养初期经过2~12 d暗培养后,外植体褐化率不断下降,抗性芽诱导率不同程度提高,其中以暗培养6、8d处理的褐化率相对较低,分别为33.2%和30.6%,且相应的抗性芽诱导率最高,分别为14.2%和13.1%,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与对照.在分化培养基中添加1.0~2.0 g/L的DTT并暗培养6d的效果优于对应浓度的PVP;其中1.5 g/L DTT并暗培养6d,可使外植体褐化率降至13.4%,卡那霉素抗性芽诱导率提高至24.3%.卡那霉素抗性植株叶片GUS染色与PCR扩增结果显示,ShivaA基因已转化至美味猕猴桃秦美.[结论]AS不同使用方式及其浓度对叶片GUS瞬时阳性表达率的提高具有明显影响;选择培养初期进行暗培养6~8 d或暗培养结合添加1.0~2.0 g/L DTT抗褐化剂,均可降低美味猕猴桃叶片转化芽再生过程中的褐化,提高转化效率.  相似文献   

11.
以香港四照花Dendrobenthamia hongkongensis嫩叶、茎段和带芽茎段为外植体,研究外植体类型、消毒时间、基本培养基、预处理方法、抗褐化剂种类及质量浓度对香港四照花褐化的影响以及6-苄基腺膘呤(6-BA)、萘乙酸(NAA)和2,4-二氯苯氧乙酸(2,4-D)对3种外植体诱导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香港四照花外植体的最佳消毒时间为1.0 g·L-1氯化汞消毒5 min;最适基本培养基为木本植物用培养基(woody plant medium,WPM);用1.0 g·L-1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浸泡3.0 h,3种外植体褐化率明显下降;1.0 g·L-1柠檬酸(CA)是嫩叶的最佳抗褐化剂,褐化率为27.4%;2.0 g·L-1 PVP为茎段和带芽茎段的最佳抗褐化剂,其褐化率分别为13.3%和16.7%;嫩芽的最佳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为WPM+1.0 mg·L-16-BA+0.2 mg·L-1NAA+0.1 mg·L-12,4-D;茎段和带芽茎段最佳诱导培养基均为WPM+2.0 mg·L-16-BA+0.5 mg·L-1 2,4-D。  相似文献   

12.
以淮山品种桂淮5号为供试材料,研究不同外植体、培养条件、培养基质以及抗褐化剂等对淮山褐变的影响。结果表明,茎段外植体的褐变程度较轻,薯块外植体的褐变程度严重;温度和光照对褐变均有影响;液体培养的褐变程度较固体培养轻;在培养基中添加1.0 g/L活性炭,能够有效抑制外植体的褐化,使褐化率降为70.37%,培养物能正常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3.
以蚕豆为研究对象,比较了种子处理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培养基中添加AC,Vc和PVP对抑制外植体褐化的效果以及培养基中添加MET、香蕉、椰汁和马铃薯对试管苗繁殖系数及玻璃苗的影响。结果表明发芽时保留种皮、接种时胚根向上对蚕豆种子的萌发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用5.0mg/LGA3溶液浸种12h有利于种子萌发;培养基中添加0.5g/LAC能有效抑制外植体的褐化,并能使植株生长健壮;培养基中添加150mg/L椰汁能提高繁殖系数,有效抑制玻璃苗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以三叶木通试管苗下胚轴为材料,研究不同激素配比对三叶木通下胚轴愈伤组织诱导、分化的影响,比较光照及不同抗褐化剂对防止愈伤组织褐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当2,4-D浓度为2.0 mg/L、NAA 0.2 mg/L时,愈伤组织诱导率高达96.5%;黑暗处理比光照更有利于愈伤组织的诱导,0.6 g/L PVP对预防愈伤组织褐化具有较好的效果;TDZ的浓度对愈伤组织的分化有着重要的影响,适合愈伤组织分化的最佳培养基为:MS+TDZ 1.0 mg/L+NAA0.2 mg/L+PVP 0.6 g/L。  相似文献   

15.
以鱼腥草叶片为外植体,比较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抗褐化剂和光照条件对愈伤诱导率及褐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MS+6-BA 0.5 mg·L-1+2,4-D 1.0 mg·L-1有利于鱼腥草愈伤组织的诱导;抗坏血酸(Vc)、聚乙烯吡哆烷酮(PVP)对抑制外植体褐变均有作用,其中,PVP效果最佳,最适浓度为2 g·L-1.光照条件对鱼腥草褐变的影响较大,培养初期暗培养,能显著地抑制外植体的褐变.  相似文献   

16.
牛尾菜组织培养中外植体褐变现象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幼嫩叶片、顶芽及茎段为外植体,研究不同外植体、消毒时间、抗氧化剂预处理、褐化剂以及不同培养基组合等对外植体褐变控制的效果.结果表明,嫩叶、顶芽及茎段的褐化率均随着0.1%升汞溶液消毒时间的延长而升高,而诱导率和污染率不断降低,最佳外植体为顶芽,消毒时间为10 min,诱导率达70.0%.采用3种抗氧化剂预处理20min,均可抑制顶芽褐化,强弱表现为PVP>Vc>Na2S2O3,Vc溶液可以加快侧芽的萌动及生长.3种抗褐化剂对茎段褐化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效果,以0.3%AC抗褐化效果最佳,茎段未发生褐化,侧芽生长最好.在不同激素配比培养基中,随着6-BA和NAA浓度的提高,外植体发生褐化时间呈现提前的趋势,以MS+6-BA 2.0 mg/L+NAA 0.2 mg/L培养基中的外植体诱导率最高,为63.4%.此外,相对于基本培养基MS、1/2MS,在低无机盐离子浓度WPM基本培养基中,外植体褐化的时间有所推迟,可减缓外植体褐化程度.因此,适宜的外植体、消毒时间、抗氧化剂、抗褐化剂、激素组合配比和基本培养基,可以有效控制牛尾菜的褐化,提高诱导率.  相似文献   

17.
为解决香蕉愈伤组织诱导培养过程中的外植体的褐化现象,分别用AgNO3(10,20 mg·L-1),AC(1,2,3 g·L-1),PVP(1,2 g·L-1),VitC(100,200 mg·L-1)等防褐化剂,对香蕉的愈伤组织诱导进行防褐化研究。结果表明:外植体培养10 d后,所有防褐化处理实验组的褐化率均低于对照组,说明在愈伤组织诱导的早期,不同的防褐化剂均有一定的防褐化效果;随着培养时间延长,不同的防褐化处理逐渐出现差异,在愈伤组织诱导培养40 d后,活性炭的防褐化效果最好,其中1 g·L-1活性炭的褐化率仅为20%,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8.
乌头愈伤组织诱导中抗褐化剂的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乌头的叶片为外植体,在愈伤组织的诱导阶段,以低无机盐浓度1/2MS为基本培养基,加入KT 1mg/L、2,4-D 1mg/L、NAA0.1mg/L,考察了不同浓度配比的PVP(聚乙烯吡咯烷酮)、AC(活性碳)、Vc(维生素C)对乌头愈伤组织诱导的作用效果及褐化率。结果表明,0.04%的PVP在乌头愈伤组织诱导阶段为最佳抗褐化剂。  相似文献   

19.
以木薯试管苗顶部1~3处的幼叶为外植体,研究不同激素种类、浓度对愈伤组织的诱导、分化、不定芽生根的影响,并探讨了愈伤组织褐化过程中减轻褐化的方法。结果表明:在含0.5~1.0 mg/L 2,4-D的改良MS培养基上,可诱导木薯叶片产生愈伤组织,其愈伤诱导率为73.33%~89.44%;在愈伤组织的继代过程中,添加了200~300 mg/L PVP的处理可减轻愈伤褐化和提高愈伤增殖率;产生不定芽的最适激素条件是在改良MS培养基中添加0.75~1.00 mg/L ZT;不定芽产生的嫩枝在1/2MS基本培养基中添加0.25~0.50 mg/L IBA的条件下,其生根率达81.13%~90.63%。  相似文献   

20.
以蕨菜[Pteridium aquilinum(L.)Kuhn]的幼嫩叶柄为外植体,分别用两种褐变抑制剂(柠檬酸和抗坏血酸)对外植体进行预处理,并在其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中设置不同的激素、吸附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和蔗糖浓度,研究了不同处理对蕨菜外植体褐变及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抗坏血酸的抗褐变效果优于柠檬酸,在培养基中添加PVP可以增强这两种褐变抑制剂的抗褐变作用;2.2 g/L PVP+30 g/L蔗糖+1/2MS+NAA 0.4 mg/L+6-BA 0.2mg/L为诱导蕨菜愈伤组织的最佳培养基,愈伤组织诱导率为48.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