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试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陕西渭北旱塬小麦越冬期和返青期降水对小麦产量有极显著效应,在抽穗期降水对小麦产量有显著效应。  相似文献   

2.
河北低平原气候条件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充分利用河北低平原区气候资源,并制定合理的小麦栽培管理方案提供依据,采用1976-2006年衡水市冬小麦平均产量以及衡水市所辖4县(市、区)气象资料,对冬小麦产量与各气象因子进行了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气象因子与小麦产量密切相关.在与小麦产量相关的35个气象因子中,有12个因子的相关系数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其中灌浆期降水与冬小麦产量呈极显著相关,且直接通径系数最高,对小麦产量贡献率最大;其次是拔节期降水量和返青期降水量;4、5月份的蒸发量与冬小麦产量密切相关,分别接近显著和达到极显著水平,它们对小麦产量形成起较大的负向作用;小麦越冬期间的气温也是不可忽视的气象因素.因此.在制定小麦生产管理计划时,应将以上因素作为考虑的重点,科学设置小麦生产管理规划,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小麦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3.
试验结果表明,在陕西渭北旱原土壤中施入氮、磷、钾肥料,对小麦的产量皆有极显著效应,锌肥也有显著效应,钙肥和硼肥的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试验结果表明,在陕西渭北旱原土壤中施入氮、磷、钾肥料、对小麦的产量皆有极显著效应,锌肥也有显著效应,锰肥和硼肥的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1986-2014年临汾降水变化及对旱地小麦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解过去近30年山西省临汾降水变化对旱地小麦品种农艺性状的影响,利用1986-2014年国家黄淮旱地冬小麦区域试验临汾点的降水和对照品种农艺性状资料,研究其降水和对照品种农艺性状变化规律,并对降水要素和农艺性状进行了相关、多元回归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年降水量有略微的上升趋势,但小麦生育期降水量有略微的下降趋势;播种至越冬期的降水量有增加趋势,但起身至拔节期和抽穗至成熟期的降水量有减少趋势.黄淮旱地区域试验对照品种千粒重和穗粒数逐年缓慢上升,但有效穗数、产量及株高缓慢下降.起身至拔节期降水与株高呈显著正相关,生育期降水量和年降水量与株高、穗粒数呈显著正相关,年降水量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株高、有效穗和千粒重与产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千粒重、穗粒数、株高和年降水量是决定产量的四个主要因子,共同决定了产量72%的变异.降水变化对黄淮旱地冬小麦农艺性状变化趋势有较强的影响,选育株高适中、有效穗数较多、千粒重较大的高产抗旱新品种,是黄淮旱地小麦适应未来气候变化进行育种改良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6.
大田试验结果表明,麦田套种条件下,行距对麦油两作产量产生一定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小麦22~40cm,花生20~4cm),随行距的加宽,小麦产量下降,花生产量上升。行距每增加5cm,平均小麦减产70kg/hm2,花生产179kg/hm2。行距与套种期对花生产量互作效应显著,行距每增加5cm,花生最适套种期应提前2.5~3天。兼顾麦油全年总产,该方式条件下,适宜的小麦行距和花生套种期分别为30~40cm和麦收前24~29天。  相似文献   

7.
冯仰强  聂志刚  王钧  罗荣鑫 《作物研究》2021,(2):108-111,140
旱地小麦是甘肃省重要的粮食作物,气候变化对旱地小麦产量影响显著.本文利用APSIM模型模拟评估不同降水年型下降水变化对旱地小麦产量的影响,并利用甘肃省定西市1979—2017年的气候数据,采用相关分析法对甘肃省定西市旱地小麦产量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丰水年小麦平均产量为2246.48 kg/hm2,平水年和干旱年分别...  相似文献   

8.
利用3个大豆杂交组合的F2-F4材料,通过实际选择试验.研究鼓粒期对籽粒产量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不同鼓粒期组籽粒产量差异显著.鼓粒期延长主要通过增加粒重、降低瘪粒率提高产量,亲代鼓粒期对子代产量有显著的线性效应,对鼓粒期正向选择可获得较高的产量响应值.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通过应用小麦保水种衣处理,研究其对麦苗素质和产量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保水种衣处理能够提高小麦种子发芽率,提高胚乳养分运转与利用率,扩展幼苗期根群,增加地上部苗体叶面积和干物质积累,提高分蘖发生率和分蘖成穗率,在前期干旱的条件下,能够显著增穗增产。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镁对小麦花后高温胁迫的缓解效应,采用人工气候室模拟增温的方法,研究了灌浆期高温胁迫(昼/夜32/22℃)下施镁(0、10和20kg·hm~(-2))对小麦花后干物质积累转运的影响及其与籽粒灌浆的关系。结果表明,灌浆期高温胁迫显著降低了小麦籽粒的灌浆速率、粒重和产量,施用镁肥提高了小麦籽粒灌浆速率和产量。高温胁迫降低了小麦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花前干物质转运量、转运率和收获指数,施镁对花后干物质积累和转运量及收获指数有显著正效应。高温胁迫下施镁提高了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及在籽粒中的分配比例,从而提高了灌浆速率和粒重。孕穗期施镁能有效缓解花后高温胁迫对小麦植株的伤害,有助于籽粒灌浆和产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播期推迟对冬小麦产量形成和籽粒品质的调控效应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为了明确推迟播期对小麦产量形成和品质的影响,选用2个冬小麦品种(轮选987和京冬8号),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播期推迟对小麦群体动态、物质积累、产量构成和籽粒品质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播期推迟能显著降低小麦冬前分蘖数,促进春季分蘖的发生和成穗,提高分蘖成穗率.播期对小麦植株干物质积累的影响存在基因型差异.播期推迟引起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进而导致籽粒产量下降,且京冬8号出现显著下降时对应的播期早于轮选987.播期推迟后小麦籽粒中的淀粉含量呈下降趋势,蛋白质含量呈上升趋势,同时二者的主要组成成份也随之改变.因此,冀东地区选用轮选987且适当早播(10月5日播种)可以获得高产;推迟播期至10月10日则籽粒品质提高,但要注意加强小麦生育后期的田间管理,防止粒重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2.
播期、密度与施肥水平对渝麦12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探讨重庆小麦高产优质高效综合栽培管理措施,以渝麦12号为材料,研究了播期、密度及施肥水平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和密度对产量有极显著的影响,施肥量效应表现显著差异,并且播期效应大于密度和施肥效应。4个播期中,早播(10月29日播种)产量显著高于其他播期;密度以180万.hm-2的产量最高;施肥量以基施40%复合肥450kg.hm-2+追施纯N 60kg.hm-2处理的产量最高。蛋白质含量与施肥水平呈二次曲线关系,适当追肥可提高蛋白质含量。渝麦12号在11月7日播种、播种密度135万.hm-2、基施40%复合肥(含N 20%、P2O512%、K2O 8%)450kg.hm-2+追施30kg.hm-2纯氮的处理条件下蛋白质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土壤营养、降水、温热和小麦产量的最优回归模型,对陕西省小麦生产力作了数量化区划研究.结果表明,在目前生态经济条件下,渭河川地及长武、洛川原区,小麦土壤、降水和温热生产力都已发挥,而在黄土高原北部三个生产力还有潜力可挖.  相似文献   

14.
麦油两熟制大田试验结果表明;在共生期为25~30d的麦油两熟制双高产复合群体中,小麦基本苗是复合群体的主体,对麦油两作产量效应显著;花生密度对花生产量作用明显,但对小麦产量影响不大。在小麦90~270万株/hm2基本苗范围内,每增加15万苗,花生平均减产18kg/hm2;小麦花生两熟制一体化栽培高产复合群体指标为:小麦基本苗165~195万/hm2,花生13.5~16.5万穴/hm2。高效复合群体最优组合为:小麦基本苗120万/hm2,花生播15万穴/hm2。  相似文献   

15.
陕西小麦生产力区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土壤营养,降水、温热和小麦产量的最优回归模型,对陕西省小麦生产力作了数量化区划研究。结果表明,在目前生态经济条件下,渭河川地及长武、洛川原区,小麦土壤、降水和温热生产力都已发挥,而在黄土高原北部三个生产力还有潜力可挖。  相似文献   

16.
播期对冬小麦产量和抗倒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明确播期对高产小麦抗倒性的调控效应,以大穗型小麦品种泰农18和多穗型小麦品种山农15为材料,设置早播(10月1日)、传统播期(10月8日)和适期晚播(10月15日)三个播期,研究了播期对冬小麦抗倒性相关形态学指标、抗倒指数以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对冬小麦的抗倒性有显著影响,与早播和传统播期相比,适期晚播小麦的基部节间长、株高和茎秆重心高度显著降低;小麦茎秆基部第二节间壁厚显著增厚,充实度增加,显著提高了茎秆机械强度。相关分析表明,小麦抗倒指数与重心高度呈显著负相关,与机械强度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1**和0.99**)。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播期对小麦基部第二节间长和株高的调控均极显著影响植株的重心高度,并通过影响基部节间充实度影响机械强度。适期晚播小麦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减少,穗粒数增加,千粒重维持不变,可获得与早播和传统播期处理相当水平的籽粒产量。因此,适期晚播可在显著增强小麦抗倒能力的同时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通过应用小麦保水种衣(PZ)处理,研究其对麦苗素质和产量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保水种衣处理能够提高小麦种子发芽率,提高胚乳养分运转与利用率,扩展幼苗期根群,增加地上部苗体叶面积和干物质积累,提高分蘖发生率和分蘖成穗率,在前期干旱的条件下,能够显著增穗增产。  相似文献   

18.
播期对小麦品种生产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万代 《麦类作物》1998,18(2):41-42
本文研究了播期地15个小麦基因型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对小麦抽穗期、生物产量、籽粒产量、非籽粒产量和收获指数有显著影响,不同年份的影响程度不同,这种影响也与基因型密切相关,不同性基因型间对播期的反应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19.
播期对专用高蛋白大豆产量和品质的调节效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试验设三个播期,探讨了播期对大豆产量、蛋白质含量和农艺性状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播期对大豆的生育期有调节效应,播期推迟,生育期缩短,但播期对成熟期的调节效应不明显;播期对大豆产量、蛋白质产量有一定影响,但调节效应不显著;播期对大豆籽粒蛋白质含量具有极显著的调节效应;播期不能明显地改变大豆产量构成因素水平,但对空荚率的调节效应却达显著水平;合理应用播期调节措施,对大豆的高产、优质、高效生产有利.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定西42号小麦在陇中黄土高原干旱区的适宜播种期,对试验区内1971—2017年3个播期(3月1日、3月15日、3月30日)的历史气候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并运用APSIM模型模拟定西42号在3个播期下的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结果表明:3个播期的降水都偏少,没有显著差异;播期3气温值高,总体稳定,波动较小;播期2条件下太阳辐射量值较稳定,波动较小。小麦产量和千粒质量随着播期的推迟先增大后减小。综合各种因素,播期2即3月15日前后播种是定西42号在陇中黄土高原干旱区的最佳播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