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个在籽粒发育后期α-淀粉酶(后熟α-淀粉酶)维持高水平的小麦品种Spica和Lerma52,与一组带有高秆(rht)等位基因或矮化基因Rht1、Rht2及Rht3(赤霉素不敏感等位基因)的4个近等位基因品系杂交,种植F1和F2群体,并分析其籽粒α-酶和株高的表现.Rht3基因显示出对株高显著的影响,并强烈抑制了籽粒后熟期α-淀粉酶的合成.相比之下,Rht1和Rht2对株高影响不大,但仍显著地降低了后熟期α-淀粉酶活性.这些观察表明,赤霉酸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作用.对品种改良、鉴定和控制高α-淀粉酶种质方面矮化基因的效应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矮变1号研究了赤霉酸不敏感性与矮秆基因的关系,证实了赤霉酸不敏感基因与矮秆基因为同一基因或紧密连锁。利用这一特性,通过矮秆基因等位性测验法和矮秆品种赤霉酸反应鉴定与系谱分析法相结合,分析了我国46个矮秆小麦品种所携带的赤霉酸不敏感矮秆基因。Rht1基因型有.11个,占24%;Rht2基因型有32个,占69%;Rht1+Rht2基因型有3个,占7%。我国生产上种植的矮秆品种不含Rht1十Rht2基因型。  相似文献   

3.
我国46个小麦品种的矮秆基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利用矮变1号研究了赤霉酸不敏感性与矮秆基因的关系,证实了赤霉酸不敏感基因与矮秆基因为同一基因或紧密连锁。利用这一特征,通过矮秆基因等位性测验法和矮秆品种赤霉酸反应鉴定与系谱分析相结合,分析了我国46个矮秆小麦品种所携带的赤霉酸不敏感品种基因,Rht1基因型有11个,占24%,Rht2基因型有32个,占69%,Rhtl+Rht2基因型有3个占7%,我国生产上种植的矮秆品种不含Rhtl+Rht2基  相似文献   

4.
小麦显性雄性不育基因Ms2与显性矮秆基因Rht10在4D染色体上是紧密连锁的,交换率仅为0.18%。不育基因Ms2距着丝点31.56个交换单位,而矮秆基因Rht10距离着丝点31.74个交换单位。  相似文献   

5.
小麦4D染色体上基因Ms2,Rht10和着丝点的连锁关系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显性雄性不育基因Ms2与显性矮秆基因Rht10在4D染色体上昌紧密连锁的,交换率仅为0.18%。不育基因Ms2距离着丝点31.56个交换单位,而矮秆基因Rht10距离着丝点31.74个交换单位。  相似文献   

6.
小麦育种和种子提纯的目的是培育基因型纯合的栽培品种,然而,天然杂交、机械混杂和非整倍体状态可能降低品种的纯合性。本文主要研究半矮秆小麦品种中导致高秆变异类型的非整倍体的频率。Rht1和Rht2是最普遍存在的矮基因,分别位于4B和4D染色体上。本研究中的高秆变异类型的染色体结构依据表型和子代细胞遗传学分析来确定,带有Rht1基因的6个品种平均产生0.15%的4B单体植株,这些单体植株平均比整倍体植株  相似文献   

7.
两个在籽粒发育后期α-淀粉酶维持高水平的小麦品种Spica和Lerma52,与一组带有高秆等位基因或矮化基因Rht1,Rht2及Tht3的4人近等位基因品系杂交,种植F1和F2群体,并分析其籽粒α-酶和株高的表现。  相似文献   

8.
北方冬小麦种质资源矮秆基因鉴定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赤霉酸(GA3)敏感性测定和系谱追踪的方法,测定了246份北方冬小麦品种对赤霉酸的反应。结果为:84份材料为敏感型;152份为不敏感型;10份为弱的不敏感型。鉴定出63份分含有不同的矮秆基因:Rht1+Rht2,Rht2,Rht8+Rht9和Rht10。但仍有一部分对赤霉酸反应敏感或不敏感的品种,其基因来源尚不清楚,有待于进一步鉴定。  相似文献   

9.
麦类作物矮秆基因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研究利用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万平  王刚 《麦类作物》1998,18(6):9-11
本文着介绍了主要麦类作物矮秆基因研究利用进展情况;(1)小麦筹秆基因的遗传学研究与利用;(2)大麦矮秆基因的基因研究与利用;(3)麦类作物矮秆发子这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我国主要麦区101个小麦品种(系)的抗白粉病基因推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了明确当前我国小麦品种(系)中抗白粉病基因的组成,利用基因推导法对来自我国主要麦区的101个小麦生产品种、区试品系和高代品系进行了抗白粉病基因推导。结果表明,近一半的供试生产品种对所有供试菌株表现感病;供试的大多数区试品系具有有效的抗白粉病基因;近1/3的高代品系含有有效的抗白粉病基因。供试小麦生产品种和区试品系及高代品系中具有已知的抗白粉病基因主要有Pm4b、Pm8、Pm2+Mld、Pm4a、Pm2、Pm2+6、Pm30 等。  相似文献   

11.
给几个小麦品种(系)接种禾谷类白粉病菌小麦专化型生理小种,以鉴定新的抗病基因/等位基因。用对带有已知抗病基因的不同品系反应各异的13个生理小种进行试验,发现Kolibri、Syros、Ralle及其它几个欧洲普通小麦的Mlk基因是pm3位点上的等位基因,称为pm3d;澳大利亚小麦老品种W 150的抗病性决定于一个单基因,该基因也是pm3的等位基因,称为pm3e;近源品系 Michigan Amber/8Cc携有另一等位基因pm3f;叙利亚的一个普通小麦陆地品种的抗病性由pm1和pm3a基因共同决定;普通小麦亚种印度圆粒小麦的两个材料都具有pm3c等位基因。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用1万多个小麦品种(系)为试材,分析了12个形状性状的变异范围及各变异的频数分布,并简单介绍了各性状的基因定位情况,结果表明:(1)11种芒色中,拟黄芒品种占69%,3个黑芒基因已定位,94%的品种芒色与颖色一致;(2)无芒品种仅占2.8%,已知5个芒型基因;(3)主频颖色为拟黄颖(占66%),已定位4个颖色基因;(4)无颖毛品种占90.5%,毛颖基因Hg为显性;(5)65.8%的品种为红粒,  相似文献   

13.
依照单克隆抗体免疫斑渍原理,采用等电聚焦法研究了小麦一个内源α-淀粉酶抑制剂的多态体。在普通小麦及其野生近缘物中检测到10个抑制剂的异构体定位于5个同源位点。普通小麦确定了3个α-淀粉酶抑制基因位点。分别位于2A,2B和2D染色体的长臂上。在27个面包小麦,8个硬粒小麦和12个与1个隋性等位基因;在Isa-A1有2个活性等位基因与1个惰性等因基因;在Isa-B1有2个等位基因;在Isa-D1有1个  相似文献   

14.
对23个水稻(Oryza Sativa L.)核雄性不育(ms)突变体的花粉特征、不育性遗传和不育基因等位性 进行了研究。 10个突变体由乙基甲烷磺酸(ethyl methane sulfonate)诱变而来,1个由亚乙基亚胺 (ethyleneimine)引变,7个通过r射线诱变,1个被链霉素(streptomycin)引变,1个通过组织培养而成,还有3个 大田中自发突变产生。在这些ms突变体中观察到4种花粉败育类型;3个属无花粉型(NP),6个为花粉完全败 育型(CPA),13个属花粉部分败育型(PPA)和1个为花粉染败型(SPA)。 2年的后代测定(Progeny tests)表明每种突变体都是一对隐性基因遗传。对 23个ms。突变体的不完全双列 杂交试验表明,突变体E2与G4等位,E5与E9等位,N2和N3等位,其它3个突变体E2、G6和T1具有相同的 ms位点。这些突变体的基因符号已被命名为ms-46(t)~ms-63(t)。  相似文献   

15.
我国杂交小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国杂交小麦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1)T型“三系”的性状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筛选出了一些优势较强的组合;(2)研制出了一些新型不育系,有的已实现“三系”配套,(3)化学杀雄研究有新进展;(4)选育出了半矮秆杂交小麦,但在优势组合筛选和杂交种生产方面也还存在不少问题。今后的主攻方向应为:扩大测试优势组合的规模;加强对化学杀雄剂的鉴定和筛选,加强对T型不育系及太谷核不育小麦的应用研究等等。  相似文献   

16.
小麦籽粒体积是最稳定的产量组份,它对出标率亦有决定性影响.为了确定与G603—86的大粒(单粒重高于60mg,粒重约9mm)性状有关的染色体,用G603—86(P1)与Favorit(P2)的一套单体系杂交,先获得F1单体系,再由F2群体中选出3个F1二体系.在田间对F3二体系进行试验测定.用标准方差分析法分析表明,两亲本材料在粒重、粒长性状上有显著差异,但在粒宽或籽粒形态密度等性状上差异不大;部分同源染色体对粒重及所有粒重组份有明显效应,而基因组对这些性状均无明显影响;G603—86的6D和4A染色体能明显提高粒重,4A、4B、2B、3A及1B染色体能显著增大粒长,1A、1B染色体则可增加粒宽,6D、6A染色体可改进籽粒形态密度;G603—86小麦的大粒性状受位于多条染色体上并影响籽粒维度、形态及密度的不同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7.
给几个小麦品种(系)接种禾谷类白粉病菌小麦专化型生理小种,以鉴定新的抗病基因/等位基因。用对带有已知抗病基因的不同品系反应各异的13个生理小种进行试验,发现Kolibri、Ralle及其它几个欧洲普通小麦的Mlk基因是Pm3位点的等位基因,称为Pm 3d;澳大利亚小麦老品种W150的抗病性决定于一个单基因,该基因也是Pm3的等位基因,称为Pm3e;近源品系Michigan Amber/8^*Cc携  相似文献   

18.
小麦品种早熟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诸多研究表明:(1)温度和光周期是制约小麦抽穗和成熟的重要环境因子,它们通过Vrn基因和Ppd基因起作用,影响着穗分化的进程;(2)春化是冬性小麦品种抽穗结实的必经阶段,低温和短日照都可使春化完成,小麦不同发育阶段营养和生殖器官内激素的种类和水平有差异,茎尖玉米霉稀酮含量达到高峰标志着春化完成;(3)小麦早熟性遗传为部分显性,染色体上有控制抽穗期的主基因;(4)小麦早熟性决定于各个生育阶段的长短,  相似文献   

19.
用高抗白粉病品种A552与遗传背景不同的3个感病品种杂交,用4个小麦白粉病菌生理小种15、311、315、373分别对亲本、F1和F2进行室内接种鉴定,结果F2分别呈9:7、3:1、55:9、1:3、7:9和13:3分离,从而可认为A552抗性基因复杂,在不同遗传背景下能将1 ̄3对不等的抗性基因遗传给后代有效控制其抗性表现,是不可多得的抗源材料。  相似文献   

20.
以前报道过10个冬小麦品系抗白粉病的基因数量与遗传模式,但这些基因的同位关系及其定位还没有确定.10个抗白粉病小麦品系中,有8个相互杂交并与13个已知抗白粉病基因的不同寄主品系杂交。各杂交组合中,取F_2300—800个幼苗在温室内评定了对白粉病127号小种的反应,以确定这种同位关系以及8个小麦品系中抗白粉病基因的各个特性.在C39、A55—2、R107、Armada和SI5中鉴定出Pm4b这个常见基因。根据这些品系与相应寄主不同品系杂交后代感病性的缺失,确定出C39和SI5中3个抗病基因分别为Pm2、Pm4b和Pm6。OK75R3645中抗性基因很可能是Pm3位点上的1个等位基因或与其紧密连锁基因。由于GO4779与Axminster/8CC(Pm1)杂交后代未观察到感病性的分离,GO4779中的抗病基因可能为Pm1。ST1—25中的抗病基因为简单隐性基因Pm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