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正> 安阳市于1988年秋引进豫麦17,进行示范种植。示范结果,亩产246.5—367.3公斤,平均亩产300公斤,比对照种豫麦7号增产2.4%。同年,在安阳市农科所的区域试验中,豫麦17亩产达362.8公斤,比对照种豫麦7号增产4.2%。1989年—1990年度,该品种参加豫北种子联合体安排的豫北小麦新品种联合示范。春水组7处示范结果,平均亩产345.17公斤,较对照种豫麦7号增产达34.5%。在安阳市农科所的区域试验中,亩  相似文献   

2.
<正> 豫麦13是河南省农科院小麦所丰优育种室选育的小麦新品种。经过几年的试验、示范和大面积推广,表现高产、稳产、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等优点,深受农民欢迎。生产实践表明,在目前推广的小麦品种中,豫麦13是一个比较理想的品种。一、生产试验,连年夺冠豫麦13从1989年开始参加全省高肥组生产试验,连续三年,产量均居第一位。1989年13个试验点汇总,亩产量幅度347.5—464.4公斤,平均亩产420.5公斤,比对照豫麦2号平均增产5.8%,居7个品种的第一位。浚县原种场种植的产量最高,亩产达到463公斤。1990年继续参加生产试验,据14处汇总结果,其中有13处比对照增产,一处减产。亩产量幅度304—493公斤,平均亩产407.5公斤,比对照平均增产11.8%。豫北6个点  相似文献   

3.
新麦9号是新乡市农科所选育的超高产、优质、高效小麦新品种。1997年5月通过新乡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0年8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2000年在河南省麦收面积近500万亩,现已成为该省第8次小麦品种更新换代的主要品种之一。 1 产量 1994~1996年农科所品系鉴定试验,新麦9号平均亩产520.6kg,比对照种豫麦2号增产8.8%,居首位;1995~1997年参加新乡市种子管理站品种比较试验,平均亩产552.0kg,较对照豫麦21增产11.4%,2年产量均居首位;1997~1998年河南省超高产区试,平均亩产468.3kg,较对照种豫麦21增产7.24%,居第2位;1998~1999年平均亩产564.3kg,较对照种豫麦21增产11.93%,居第2位;1998~2000年参加河南省生产试验,19点次汇总全部增产,较对照种豫麦21增产11.04%,平均亩产489.7kg,最高558.3kg,2年产量均居首位。1997~1998年,在小麦普遍减产的情况下新麦9号在新乡市郊区临清店2.28亩高产攻关田创下683.5kg的高产记录。1998~1999年在安徽省宿州市桥南村种植6亩,平均每亩产量达652kg。  相似文献   

4.
<正> 新乡市于1988年引进种植豫麦17。为鉴定该品种的丰产性、适应性,我们在进行区域试验的同时,还进行了大面积示范种植。现将该品种在新乡市的试验、示范情况简结如下。1988—1989年度在新乡市农科所进行区试,豫麦17平均亩产513.7公斤,比对照豫麦7号增产6.3%,居10个参试品种(系)的第二位。1989~1990年度继续进行区试,豫麦17平均亩产423.9公斤,比对照豫麦7号增产11.3%。两年平均单产为468.8公斤,较对照种豫麦7号增产8.5%。据新乡市种子管理站1989—1990年度在  相似文献   

5.
优质高产强筋小麦新品种济麦4号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济麦4号是以济955159为母本,优质强筋抗病9411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半冬性强筋小麦新品种。在2005-2007年河南省小麦区试中平均产量为7 419 kg/hm2,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0.77%;在2007-2008年度河南省小麦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为7 821 kg/hm2,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3.9%。2006年、2007年连续2年统一抽样进行品质分析,济麦4号品质达到国家强筋小麦标准。济麦4号综合抗病性强,2008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河南省(南部稻茬麦区除外)早中茬中高肥水地种植。  相似文献   

6.
<正> 豫麦13(原郑州891),具有适应性广,中、高肥兼用,适播期长,增产潜力大,综合抗性较好的特点。1988~1990年在河南省区试,省生产试验,黄淮南片区试,黄淮北片区试中,产量均居第一、二位,比对照种豫麦2号、济南13平均增产10%左右。在陕西省武功试验,1989、1990两年分别比对照种增产25.5%和15.5%。1990年在山西临  相似文献   

7.
济麦 2号 (原名济 95 - 1 89) ,是济源市农科所于 1 995年选育而成的旱地小麦新品系 ,自1 996年以来 ,先后参加河南省水地中肥组区试、河南省旱地区试、河南省旱地生产试验均表现增产 ,其中 1 999~ 2 0 0 0年河南省旱地区域试验 ,比对照豫麦 2号增产 9.69% ,达显著水平 ,居试验第 1位。 2 0 0 1年河南省旱地生产试验 ,比对照豫麦 2号增产 1 1 .5 % ,仍居第 1。被列为河南省小麦重点示范新品系。1 选育过程1 .1 育种目标根据高产、广适、耐旱的育种目标 ,结合我省小麦“两长一短”的生长发育规律 ,重点选择半冬性、稳产、广适、产量三因素…  相似文献   

8.
太学6号是洛阳市太学农作物研究所利用豫麦49×豫麦63,经系谱法选育而成的晚播、早熟、高产、广适小麦新品种。该品种结合了双亲的优良基因,2008-2010年在河南省南部区试中2a分别较对照豫麦18-99增产4.91%和6.6%。在2010-2011年度生产试验中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10.2%,居参试品种第1位。  相似文献   

9.
2000-2001年在新乡市安排了由11个(冬性8个、春性3个)强筋优质小麦新品种(系)参加的新品种筛选试验.结果表明,8901、新优1号较对照品种高优503增产显著,分别为13.05%和8.75%,居冬水组参试品种前2位.中优9507较对照品种高优503减产达8.7%,在冬水组参试品种中产量最低.郑州9023较对照品种豫麦34号增产4.53%,可作为晚茬强筋优质小麦推广种植;濮优9175较对照品种豫麦34号减产6.14%,但成熟落黄好于豫麦34号.  相似文献   

10.
2000-2001年在新乡市安排了由11个(冬性8个、春性3个)强筋优质小麦新品种(系)参加的新品种筛选试验.结果表明,8901、新优1号较对照品种高优503增产显著,分别为13.05%和8.75%,居冬水组参试品种前2位.中优9507较对照品种高优503减产达8.7%,在冬水组参试品种中产量最低.郑州9023较对照品种豫麦34号增产4.53%,可作为晚茬强筋优质小麦推广种植;濮优9175较对照品种豫麦34号减产6.14%,但成熟落黄好于豫麦34号.  相似文献   

11.
<正> 豫麦13号是我省继百农3217之后第二个种植面积突破1000万亩的高产稳产小麦良种。该品种历经1990年白粉病严重发病年,1991年暖冬涝年和1992年冷冬早年的考验,均表现增产稳产。一般亩产300—400公斤,较西安8号、豫麦2号等品种亩增产30—50公斤。在早、中茬地种植亦比豫麦17号、豫麦18号等春性品种增产。  相似文献   

12.
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开麦18的选育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麦18是河南省开封市农林科学研究所用(开64×89中170)F1作母本,(开1003×温2540)F1作父本,通过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小麦新品种。具有株型紧凑、高产稳产、适应性广、抗病性强、生育期适中等特点。在2002~2004年河南省小麦区试中,平均产量8648.00kg/hm2,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6.08%。在2003~2004年河南省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7819.50kg/hm2,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8.60%。2004年通过河南省审定。  相似文献   

13.
徐州8785是本所1981年用徐州21号作母本、郑州761作父本杂文选育而成.一、产量表现1990~1991两年同时参加徐州市和江苏淮北片小麦品种区试.徐州市两年试验,平均亩产347.9kg,较对照品种徐州21号增产7.3%,达显著水平.淮北片两年试验,平均亩产365.5kg,较对照济南13增产11.8%,达极显著水平.1992年淮北片小麦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01.1kg,较对照徐州21号增产2.3%.1990~1992连续3年参加黄淮南片区试,平均亩产421.1kg,比对照豫麦7号增产22.6%,达极显著水平;比徐州21号增产3.7%,增产不显著.3年共57点次试验有42点次比对照增产,占试点总数73.7%.  相似文献   

14.
开麦18是河南省开封市农林科学研究所用(开64×89中170)F1作母本,(开1003×温2540)F1作父本,通过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小麦新品种.具有株型紧凑、高产稳产、适应性广、抗病性强、生育期适中等特点.在2002~2004年河南省小麦区试中,平均产量8 648.00kg/hm2,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6.08%.在2003~2004年河南省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7819 50kg/hm2,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8.60%.2004年通过河南省审定.  相似文献   

15.
<正> 郑太育一号小麦是河南省农科院小麦所丰优育种室从太谷核不育基因转育材料中选育的新品系。近年在郑州、许昌、安阳等地的多点品比试验中,产量均名列前茅,较对照种豫麦2号(宝丰7228)增产10%左右。1988年郑州点亩产487.7公斤,较对照种百农3217增产30.9%;在1989年多点联  相似文献   

16.
豫麦 4 6号 (原名豫西 8930 )系洛阳农专于 1 989年以豫麦 2号作母本 ,偃师 4号为父本杂交 ,经多年系谱法处理和早代测产等选育的小麦新品种。1 994~1 997年参加河南省区域试验和生产示范试验。 1 997年 1 0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命名为豫麦 4 6号。1 丰产性该品种属多穗型小麦品种 ,单位面积成穗数 ,每公顷平均 52 5万~ 555万 ,穗粒数 34~ 38粒 ,千粒重37~ 4 2 g。在 3年校内品比试验中 ,产量均居第一位 ,比对照豫麦 1 0号增产 8.1 %~ 1 1 .1 % ;1 994~ 1 995年度参加省区域试验 ,省内 9个试验点平均比对照增产 1 …  相似文献   

17.
<正> 1987—1991年,豫麦18号(矮早781)先后参加了洛阳市小麦品种区域试验、河南省小麦良种区域试验、河南省小麦新品种生产试验和生产示范试验、北方冬麦区黄淮南片区域试验和河南省小麦品种博览试验。从不同年份、不同地点的综合产量结果看,豫麦18号表现高产、矮秆、早熟,平均比对照增  相似文献   

18.
1985年我们从河南省农科院经作所引进豫棉四号,连续两年进行了小面积麦棉套种试验,以晋棉七号为对照。豫棉四号单产籽棉239.5公斤,比晋棉七号增产19.3%;皮棉单产96.5公斤,比晋棉七号增产23.9%;霜前皮棉73.4公斤,比晋棉七号增产27.8%。小麦单产247.5公斤。1987年,我们又以中棉  相似文献   

19.
小麦新品种中育9号选育及其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育9号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安阳棉花所小麦玉米室所育成的高产稳产中早熟小麦新品种。2002~2004年参加河南省冬水组区试,16点汇总,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3.38%,2003~2004年度参加河南省高肥冬水组生产试验,6点汇总均增产,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6.2%。该品种产量三要素协调,群体自身调节能力强,适应性强,抗病抗倒。高产栽培要适时播种,合理施肥灌水,力争粒大粒饱、千粒重高,及时防治病虫害。  相似文献   

20.
<正> 豫麦17原名内乡182,是内乡县农科所以偃大7406×南阳756杂交选育而成的早熟、丰产小麦新品种。1988~1990年,连续三年参加河南省小麦新品种生产试验,表现突出,通过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豫麦17,目前正在我省迅速推广。现简述其在三年生产试验中的表现及利用情况。一、产量表现豫麦17在1988~1990年参加生产试验的35个点次中,较对照增产的有27个,减产的有8个。1988~1989年度试验,13处平均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