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北部寒带地区农业经济快步发展,改善当前大田生产主栽作物(大豆)单一的局面,改善大田生产不利于轮作的实际,发展玉米种植生产,不断增加粮食产能,增加农民收入,近三年来,北部地区栽培玉米面积不断增加,单产平均达到600千克,经济效益是当地大豆的23倍,广大农户开展玉米生产积极性高涨。由于北部地区(小兴安岭至大兴安岭地区)地处高寒地区,生产多采用小垄密植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2.
<正>玉米与大豆间作是我国农业生产上一种重要的间作种植模式。随着种粮比较效益的变化,大豆种植面积逐步减少,目前我国大豆自给率仅有15%左右。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鲜食玉米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市场需求大。推广鲜食玉米与大豆间作既能增加农民收入又能提高大豆产能,对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减少大豆进口依赖具有积极意义。安阳市位于河南省最北部,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大田玉米生产过程中,施肥技术上存在"一炮轰"等不科学现象,造成土壤板结,理化性质变差,地下水污染,玉米品质下降,肥料利用率低,生产成本增加等不良后果。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可以有效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提高玉米品质,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4.
北部高纬度地区玉米的种植发展受国家粮食安全、市场价格等因素影响,近几年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不断呈现上升态势,玉米种植面积的扩大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粮食产能,还改变了当地原有种植习惯和种植结构。对玉米小垄密植栽培技术进行了概述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黔北地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推广成效,为黔北地区粮油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方法]采取“3+2模式”(即3行大豆+2行玉米),在黔北9个县(区)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结果]黔北各地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玉米产量较2021年玉米产量增加;玉米产量以播州区最高,其次是凤冈县,桐梓县最低;大豆产量以凤冈县最高,其次是绥阳县,正安县、道真自治县较低;纯收益以播州区最多,其次是凤冈县,桐梓县最低。[结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有效提高了黔北地区粮油生产水平,对改变传统种植观念、提高农民收入、促进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提升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进一步加快我县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增加小麦、玉米、马铃薯、杂粮等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优化当前多年来主栽大豆引起的各种不利影响,推进农业生产大机械耕作与连片轮作制度的发展,不断提升县域农业经济的产能,缓解粮食安全压力,增强作物高产创建潜能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制定本方案。其主要以小麦“早高密”栽培技术模式为重点,以早(秋)整地、早(秋)施肥、适时播种、高标准栽培作业、合理增加植株密度、增施肥料、氮肥后移、适时灌水、合理化控等技术环节完成。  相似文献   

7.
大豆和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从近些年发展的情况看,大豆的产量比较低,经济效益也比较差,为了在有限的土地上实现粮食的增产增收,不断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发挥土地的潜能。通过相关的试验和调查显示,将玉米和大豆进行套种的话,在运用玉米和大豆高与矮的空间差别的同时实现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面生产出更多的粮食作物。同时在保证大豆不减产的情况下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为实现农民收入的增加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随着科技发展,玉米套种大豆的耕种形式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此种耕种形式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本文主要是对云南山区的玉米套种大豆的栽培技术进行研究,给当地农民朋友一些指导。  相似文献   

9.
韩国为增加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对大米、大麦、小麦、大豆和玉米都先后实行高价收购政策,同时在“新村运动”中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改善农村生产生活设施,还对农民购买农机具给予补贴。面对工业化、城市化的迅速发展,政府政策重点是完善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推迟农民债务偿还和补贴利息,以关税保护农民利益。如今。政府政策中心开始转向对农民的直接支付,中央和地方政府有关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不断出现。  相似文献   

10.
根据河南地区玉米和大豆种植现状,提出了"玉米四行密袋状栽培"的粮豆间作高效生产模式,本文作者论述了此生产模式的概念和具体实施方法,通过示范,表明该生产模式操作简便,增产显著,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对于增加农民收入也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不同农机作业宽幅条件下玉米-大豆间作对大豆光合特性及群体产量的影响,于2018—2019年采用大田试验,以单作玉米(SM)和单作大豆(SSB)为对照,在玉米-大豆2:1播幅(I21)、2:2播幅(I22)、2:3播幅(I23)间作模式下,测定大豆光合指标、生理生长指标以及群体产量。2年的结果表明:各处理大豆冠层上方的光合有效辐射(PAR)日变化呈现先增后降的单峰曲线变化趋势,随着大豆宽幅的增加,各间作处理大豆冠层上方的光合有效辐射逐渐增加,但均小于单作。相较于单作,间作处理降低了大豆植株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以及地上部生物量,各指标均随着大豆播幅的增加而增加,其中I21处理显著低于I23和SSB处理,I22处理与I23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增加了大豆植株的胞间CO2浓度(Ci)、叶绿素含量以及株高,各指标均随着大豆播幅的增加而减小,其中I21处理显著高于I23和SSB处理。与单作相比,基于处理总面积的间作玉米产量显著增加,大豆产量显著降低,3种间作处理以籽粒产量为基础的LER(土地当量比)随着大豆播幅的增加而增加。研究表明,玉米-大豆2:2、2:3播幅种植具有间作生产优势。  相似文献   

12.
玉米、大豆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是应用一批先进适用的农机化技术优化组装配套,改变传统的玉米、大豆种植方式,进而提高玉米、大豆经济效益和机械化生产水平的一项综合生产实用技术。该技术显著提高玉米、大豆产量的同时,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发展农业的生产规模。主要适用于东北平原地区垄作地区。  相似文献   

13.
据美国环保科学家协会(UCS)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自转基因农作物推出以来,并未显著提高农作物单产潜力。虽然农作物单产整体大幅提高,其中包括玉米和大豆作物(目前转基因大豆和玉米种植面积非常庞大),但是单产增幅并不直接与使用转基因技术相关。相反,单产增加的原因在于农耕技术改善,所有粮食单产均趋于提高。  相似文献   

14.
为了确保粮油安全,对近年来赣北地区不同种植模式的产量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马铃薯-超级稻-再生稻、马铃薯-早稻-晚稻、马铃薯-水稻、马铃薯-玉米-玉米、大豆-大豆-马铃薯5种种植模式适合赣北地区,每667 m~2纯收入均突破千元,可为赣北地区大田生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了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近年来,结合德宏气候特点,我们探索出鲜食玉米、大豆、水稻一年三茬的栽培模式,提高了复种指数和经济效益。同时实行水旱轮作、用养结合有利于改善稻田土壤和种植结构。该模式下,每亩平均产鲜食玉米1000千克,大豆150千克,优质稻450千克,综合亩产值3075元。  相似文献   

16.
本文针对黑龙江省北部地区生产条件、气候条件及大豆生产前景等因素,分析大豆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适于黑龙江省北部地区应用的综合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7.
优质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饲料工业、食品工业、医药工业、加工业等对作为主要原料的玉米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带动了玉米生产的发展.目前涌现出大批优质专用玉米良种.并逐步应用到大田生产中.提高了玉米的单位面积产量.不仅能够满足生产中的需要,还对于调整粮食作物种植结构.提高农田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以大豆品种延配9号,延农11号和玉米品种延敦玉1号,延单19号进行大田推广试验.通过大豆、玉米套种试验结果分析表明:在3个试验点中有2个点套种玉米的大豆比对照清种减产,但可多产玉米3200kg/hm^2以上,产值相对增加1680元/hm^2以上.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玉米种植、生产、消费大国,本文重点对我国陕西北部旱地玉米的生产现状、旱地玉米栽培技术及发展趋势进行论述,从而进一步综合应用农业推广技术来选择适应北方旱地玉米生长发育以及播种情况,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收入。为陕西省玉米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相似文献   

20.
皖北地区玉米种植以普通玉米为主,随着农业供给侧改革及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鲜食玉米需求量日益增加。本文从鲜食玉米栽培技术要点、田间管理、适时收获、保鲜及加工周年等方面总结了适宜皖北地区鲜食玉米生长的绿色高效栽培技术,栽培技术能有效提高鲜食玉米产量和质量,增加鲜食玉米产业效益,且能避免冬季冻害和干旱的影响,休闲土壤,对于推动皖北地区鲜食玉米产业满足市场化需求,增加农民收入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